《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精神,全面深入推进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融,落实“双减”政策,突出“健康第一”理念,深化教体融合,坚持特色发展,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着力办出与教ff
2、事业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期盼相契合、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的一流学校体育,为我市加快构建“五好”教育新形态提供基础性支撑。(二)总体目标。1 .到2023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50%以上。2 .到2025年,全市学校体育综合实力实现均衡发展,体育特色项目保持竞争优势,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浓厚,学生熟练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面达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55%以上。3 .到2035年
3、,全市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构建,以体育人、思政育人成效全面凸显,20所体育特色学校综合实力全国示范引领,多样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60%以上。二、加快构建“体育+思政”育人体系(一)树牢“以体育人”新理念。扭转重智轻德弱化体育的片面育人导向,立足“跳出体育看体育、用好体育抓思政”,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深挖体育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深化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对接融通,将“体育思政”有机融入体育教学,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发力,全面拓展综合育人新路,着力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二)提升体育思政
4、水平。准确把握体育课程育人目标,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注重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体育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着力增强体育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体”与“育”深度融合,让全体学生享受乐趣、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抵抗挫折失败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要把体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带动引领和校园广播、校刊、板报等阵地宣传引导作用,将体育思政与班级管理、班(团、队)会、社团活动等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以体育人机制,深入挖掘、有效彰显、大力宣传体育思政育人的新举措新成效,构
5、建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团结奋进、严肃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一)开齐开足体育课。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与标准,不断拓宽课程领域,把校内体育锻炼、竞赛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安排。从2023年起,在全市试行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3-5节体育课,力争2025年全面实施。(二)不断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康教育+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强化“学一练一赛”联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掌握13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品德。加强运动负荷监控,每节体育课必须保持10分钟体能练习
6、,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三)强化校内外体育锻炼。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锻炼,课间安排学生适量室外活动和放松,在没体育课当天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体行活动。落实广播体操、眼保健操“两操”制度,有效控制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落实“双减政策”,鼓励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与学校共建,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社团及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承担课后体育培训监管机制。科学设计校外体行作业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1小时体育锻炼制度。(四)健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每3年举办1届全市中学生运动会,每年举办8项以上市级学生体育赛事,学校每年举办春季及秋季学生运动会(体育节)。支持学校承
7、担市级、省级及以上重要赛事的承办、集训及青训等任务,强化赛事引领带动效应。鼓励中小学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校内体育周赛、月赛、季赛,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比赛”的学校体育竞赛新格局,逐步形成“普及型与竞技性”相结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五)优化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体融合,支持普通学校与体育特色学校共同挖掘、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发展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以及武术传统项目,合理配置资源,推进中小学一体化体育特色教育集团办学,打造一流体育特色学校。探索特色学校的人才输送机制,制定有利于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就近借训、走读集训、文化学习、成绩认定以及激励学校和教
8、师等支持性政策。加强学校运动队教练员培养,探索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加强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为学校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打造成长平台。(六)构建武术特色教育体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武术故事,提升传统武术的育人功能,深入广泛开展市”武动校园助力成长”青少年校园武术特色发展行动方案系列活动,以咏春拳、蔡李佛、洪拳等南派武术为龙头,带动龙舟、舞狮舞龙等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建设。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活动,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武术交流及竞赛活动,通过打造一批武术名师、名工作室,推动构建特色、中国一流的校园武术特色教育体系。四、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一)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实施强师
9、工程,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加强与高校合作,引进、配强体育教师、学校教练员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聘用符合条件的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具有体育特长的退役军人等专业人才,承担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任务。(二)提升体行教师专业化水平。搭建优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举办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和论文大赛,组织学校体育专项课题申报和专业培训,组建一批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名师导师团”,推动更多体育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将体育教师交流纳入市域教师交流机制。(三)落实体育教师待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体育教师工作服装和教学装备标准,在公用经费中核报
10、体育教师工作服装和教学装备费用。根据体育教师户外教学特点,依照有关规定予以适当补贴和激励。将组织大课间、体质健康测试、课后训练、课后服务及校内外赛事纳入体育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四)加大对薄弱学校体育教师的扶持力度。体育教师正式编制及临聘指标适当向薄弱、偏远学校倾斜,加大对薄弱、偏远学校体行教师的培训力度,适度提高薄弱、偏远学校体育教师获得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评选名额,同等条件下优先认定薄弱、偏远学校体育骨干教师为体育学科带头人。(五)加强学校体育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区、镇(街道)推进学校多功能、智慧型体育场馆建设,学校推进“学校体育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和“运动智慧手环”的应用。围绕体育课
11、堂运动负荷监测、体育课电子考勤、课后体育作业提交评价、体育竞赛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等环节,提升全市学校体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六)加强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多功能体育综合馆以及游泳池,城区内土地存量不足的学校遵循“兜底原则”改善体育教学与课后锻炼空间,鼓励利用楼顶空地、地下空间进行改造或整合体育活动场地。(七)有效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学校与周边公共体育场馆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支持学校在课后、节假日将富余闲置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场地不足问题。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学校)免费或低收
12、费开放,并为周边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组织课后训练提供一定支持。五、完善评价监督机制(一)健全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机制,将学校体育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条件保障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与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校长绩效考核挂钩,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对政策执行不力、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二)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体育素质”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小学重点考察体育H常参与及体质健康达标率。初中推行“素质评价+统一考试”的中考体育模式,改进中考体育计分方法、优
13、化测试内容,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的分值权重。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素质评价+考试”的模式,测评成绩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三)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测监力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监督机制和年度抽测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建立市、区两级学生体质健康“飞检”工作小组。学校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四)加强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履职根本,强化教师“教会多少”的评价导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体育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将体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竞赛训练成绩等纳入教师岗位评价体系。六、加强组织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
14、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重要论述,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负货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谋划,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研究和听2次体行课.(二)强化经费保障。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工作,按国家规定设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三)强化安全管理。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建立涵盖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和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在运动场所配备适量运动损伤急救器材,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四)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宣传,凝聚共识,强化家校社协同,扩大学校体育影响力,形成家庭、社会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