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洋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原文及翻译课文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原文及翻译黄庭坚原文: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其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文章最为儡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堀,如垂天之云;作之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存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朋也。译文:写文章自己遣词造句最难,杜书作诗,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只是因为后人读书
2、少,所以就以为是韩愈、杜甫自己写出这样的句子罢了。古代能写文章的人,都是能够真正地熔铸万物于炉,即使引用古人的语句用于臼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对于尊崇儒学的人来说,写文章实在是最小的事了,然而既然要探求写文章的方法,就不可不了解其中史杂、详细的情况,希里你能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至丁要使文章高妙,如巍然堀起的泰山,似白天上垂挂下来的云彩;倘若要使文章气势雄壮,如八月大江上的波涛,似海动时能吞没大船的巨鲸,那就不可死守所谓的规矩,令文章浅的了。2、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论书法B原文及翻译黄庭坚黄庭坚论书法幼安弟喜作草,携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
3、丁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如蚊蚣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强,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臂如木人舞中节抽,人叹其工,舞哭则乂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选自末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注释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草:草书。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王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无万绿: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回她GuD:-种吸血的小虫。品藻讥弹:评论好坏.,木人:木偶人.译文: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京若笔到别人家里的堵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他很想让自己的名声传遍江
4、西,所以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乂抬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其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箔般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停止,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葬和若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黄庭坚论书法3、韩愈重答张箫书3原文及翻译洋文韩愈G重答张籍书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吾子不以愈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意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此盛
5、慑者之所辞让,况于愈者哉?抑其中有宜熨者.故不可遂己.昔者圣人之作6春秋3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书出焉,其所以虑患之道微也。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下及公卿辅相,吾岂敢昌言排之哉?择其可语者诲之,犹时与吾悖,其声晓哓;若遂成其书,则见而怒之者必多矣,必且以我为狂为惑,其身之不能恤,书于吞何有?夫子,圣人也.旦曰:“自吾得了路,而恶声不入于耳。”其余辅而相者周天下,犹且绝粮于陈,畏于匡,毁于叔孙,奔走于齐、停、宋、卫之郊。其道虽尊,其穷也亦甚矣!赖其徒相与守之,卒有立于天下;向使独言之而独书之,其存也可冀乎?今夫二氏行乎中上也,盖六百年有馀矣。其植根固,其
6、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自文王没,武王、周公、成、康相与守之,礼乐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而及乎孟子,未久也;白孟子而及乎扬雄,亦未久也。然犹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后能有所立吾其可易而为之成其为也易则其传也不远故余所以不敢也。然观古人,得其时,行其道,则无所为书;书者,皆所为不行乎今而行乎后世行也。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俟五六十为之,未失也。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战!前书谓我与人商论,不能下气,若好胜者然。虽诚有之,抑非好已胜也,好已之道胜也;非好己之道胜也,已之道乃夫子、孟轲、
7、扬雄所传之道也。若不胜,则无以为道。吾岂敢避是名战!夫子之言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则其与众人辩也有矣.驳杂之U1.前书尽之,吾子其兔之.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滤兮,不为虐兮。”记日:“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吾子其未之思乎!孟唐将有所适,思与吾子别,庶几一来。愈再拜.注张籍致信韩愈,劝其著书明道以驳斥佛老,韩愈作书答之。张籍再致信,韩愈写了这封书信来解释。二氏:指佛教和道教。晓晓:争辩声。译文:您不认为我不成材,想要把我放在诸位圣贤的范围里去掉我不正确的想法,增加我还不够高明的方面;认为我有可以达到大道的本性,疏通它的源头,引导它的去向,灌溉它的根部,将要吃到
8、它的果实:这是仃高尚道诬的人都不敢当的,何况对r我这样的人呢?但由于信中有应该问笑的,所以不可以任从.从前孔子写作春秋h已经使它的文群艰深;但是仍然不敢公开传播它,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弟子,直到后世,之后这本书才问世。这就是担心儒家的道理微薄的原因啊。现在信仰与侍奉佛教与道教的人,(上至天子)下到大臣们,我怎么敢明目张胆地排斥它们呢?选择可以讲的话加以教诲,尚且形势与我的意见不一致,有(很多)争辩声:如果写成这书,那么看见我就恼怒我的人一定很多了,并且一定把我当作狂人糊涂人。不能保全自身,书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用呢?孔了,是圣人,尚I1.说:“自从我得到了路,就听不到骂声了。”其余辅佐孔子的弟子遍
9、布天下,尚且在陈国断粮,在匡地被围困,被叔孙诽谤,在齐国、科国、宋国、卫国的郊野之间奔走。他的儒家之道虽然尊员,他的穷困也是十分厉害啊!依赖r他的弟子们团结起来一起守丑他,最终在天下有所成就;假使孔子独自立言独自著书论道,他的生存情况可以期待吗?现在佛教与道教在中原流行,有六百多年了。它们的根基牢固,它们的影响广大,所以是不可能早上下令傍晚禁止的.白从文王去世,武王、周公、成、康团结一致守护文王之道,礼乐教化都存于世,到了夫子,(距离古时)不久:从夫子到孟子,(距离古时)不久;从孟子到扬雄,(距离古时)也不久。但是他们仍然辛劳到如此地步,穷困到如此地步,之后才能有所成就,我难道能很容易地做这件
10、事(指传播儒家之道吗?它做起来容易,那么它的传播就不远,所以我不敢(著书儿但是看古人,得到了他的时运(指被赏识),践行他的主,就不著书;书,都是行径在现世行不通但在后世行得通的人写的。现在我能不能实现我的志向还不知道,等到我五六十岁的时候写书,是没有损害的。老大如果不想让这些人明白道理,那我的寿命就不可注定;如果要让这些人明白事理,除了我还能是谁呢?(我)践行大道,著书立言,教化今人.传于后世,必定仃(这样的成就)。您为何就对我写书这件事这么急迫呢!前面那封信说我和人商讨辩论,不能忍气吞声落于下风,好像争强好胜的人的样子.即使真的有这样的情况。也并不是喜欢自己取,是喜欢自己的主张取胜;不是肖欢
11、自己的主张取胜,我的主张是孔子、孟子、扬雄所传的主张。如果不能取胜,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主张了。我怎么敢逃避这样的名声呢!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是颜回与一般人辩论对孔子所讲授的内容有发挥。您讥讽我写文章交杂混乱,上封信里我已经解释得很完备了,您还是再看看吧。从前孔子也有开玩笑,诗经不是说:“善于开玩笑的人,从不刻薄。”礼记说:“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壬也做不到。“哪里对主张有损需呢?您大概没有想过这个吧!孟郊将要前往他处,想着与您分别两地,或许会去拜访您。我再次向您问好。韩愈6重答张籍书4、韩愈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韩愈6答崔立之
12、书原文及觥译韩愈原文: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颂顿狼狈,失其所掾持,困不知变,以至辱T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货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网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敢名,因乂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既得之,而乂釉尸中书
13、。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徘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更求举,亦无幸焉。夫所谓博学拧,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迂、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竟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被五子者,且使生丁今之世,其道虽不显r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I,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今足卜.乃亚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
14、天卜.,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拧岂舍此而无门战?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占者,边境尚有被中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尢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i臾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微足卜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取材丁承愈答崔立之书B)注拜: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受,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洋文:斯
15、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颇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愦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对自己有好处.到f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只能)投靠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仪仅是为了他人。等(我)来到京加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
16、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又至M所在)州府应考。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乂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我)虽然没有得到仃职任命,(但仍)有人认为我有才能”(我)1可头重读那些应试的文章,(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我)脸上惭愧、心中不安了好几个月。(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
17、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乂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博学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宏辞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如果真的让古代的豪杰之士如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这种考试,(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怀若羞饰,心甘情愿退出考试罢了。如果(让他们)与当今那些惯会以考进士、举宏辞而取得官位的人进行那种蒙昧无聊的竞争,我知道他们必然会失败受辱。但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让(他们)生.在当今,他们的思想主张即使不能显扬于天下,(但)他们的自信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施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为此忧伤或快乐呢!所以我几次急切地求进为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概
18、是用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之需,研养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概是想让别人和我享受同样的欢乐.其他门路可行与否,(我)自己己经考虑得非常成熟实在不必等待别人(指点)然后才明白。如今您乂把我比作献和氏壁的卞和,认为定要等待工人剖开(我的)璞玉,然后才能被天下人了解,即使是(像卞和那样)两次被砍脚也不算耻辱。您对我的勉励之意实在是非常深切的,然而求官的人难道除此就再也没有门路了吗?您说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学宏普科之后(才能)进入仕途,(这)更不是对我熟悉了解(的人说)的话。我的“玉”固然还未呈献(给皇帝),但我的脚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如今的社会风尚还有比不上古时候淳厚的情况,边境上还有披甲
19、内执兵器的侵略者,皇帝(还)未能心神愉悦,宰相(还在)为此忧虑。我虽然不算贤达,也将潜心探究社会的利弊得失,呈给我们的宰相,献给我们的皇帝,高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低的目标尚且可以获取一个地方官的职位。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我)还将到宽闲之野去种地,到清岸的水边去垂钓,搜求国家的遗闻佚事,考据贤人哲士的生平行事,撰写一那唐代的经书,流传后世,声讨那些死去的奸诈谄期的人,张扬幽逸之士鲜为人知的美好品镌所潜藏的光辉。这二者之间必将有种是可以实现的。读书人当然相信知己,假如没有您,也不会有机会让我说这些狂话,韩愈再拜。韩愈答崔立之书5、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答苏迈出原文及翻译黄
20、庭坚原文:辱书勤恳千万,观所白道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册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州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择答万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同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辱出勒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自道:自己所说。洋文: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
21、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闱适散淡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仃的拜求老肺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黄庭坚塑像哈哈里提供答苏迈书6、答秦太虚书原文及翻译译文答秦太虚书原文及翻洋苏轼原文: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何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说居粗遗“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痛,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熨健.,吾侪渐衰,不可曳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斑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
22、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为仕宦所糜,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豆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发出从人事,事己则心返,自不能废矣.寄示诗文,皆1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拈,亦不可废应举。初到黄,僚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和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
23、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科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即。岐亭监酒胡定之,戏书万卷随行,耳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再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薛一笑也。岁晚苫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宜,轼再拜。(选自G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瓦有删改)译文:宋绶,越州平棘人。宋绶性格孝顺恭遒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还是很小的时候,手里从不京钱。家里藏书有万余卷,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误逐,通晓经史百家。他小时就非常聪
24、明机警,额头有奇计,深受外祖杨徽之器至。徽之无子,家里的藏书全都给了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泉职位相同。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宋绶上奏说:“唐先天中年,春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我们应该遵奉先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到前殿听旨。”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
25、府。太后驾崩之后,皇帝深思宋绶所言,召令还朝,将耍重用,当时宰相张士逊阻止了这件事,后任翰林侍读学士。当时有诏令停建各种寺观,章惠太后拟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和御史上言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求取好名声吗?”宋绶劝谏说:“他们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啊,只是看见大兴土木有违最近的诏令,就上书表述自己的观点。再说事情也有嫌疑之处,他们还能指出过错。如果陛下有大的过错,即使近臣不说,也能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经说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哪如举动没有过错,使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呢?”郭皇后被废弃,皇帝让宋绶拟制诏令:“应当追求镌绩,
26、来适合天卜母亲的表率形象。”不久就有近臣拉来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东绶说:“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贱的女子居于中宫,这不和以前的沼令相违背吗?”几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对,又上奏陈述自己的观点。皇帝说:“宋绶也这么说。当时大臣相继有论奏的,终于搁止了这件事“皇帝年轻,天下长时间无事,宋绶忧虑皇帝宴饮欢乐加剧,于是说:“人的内心往往在长久安定的时候变得安闱,那么祸害就会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训百官,不因为太平而懈怠。”乂上书说:“统率部下的方法右三:遇事就重视坚守节操,面对机会
27、重:要的是立即决断,最初计划应该尽可能严密。能够坚守那么奸邪之人也不能改变你的志向,能够决断那么邪恶之徒也不能迷惑你的行为,能够缜密那么凡事也不会阻挠你“希望陛下考虑!至深居闲暇时,习性爱好是用来调理六气的,布散调适是用来顺应四时的,调养好贵体,这是国家的福运啊。”连续升迁任吏部侍郎。当时宰相吕夷简和王曾的观点常常不同,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驿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都被罢官。宋绶凭着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的身份留在侍讲筐。无吴反叛,刘平、石元孙或战死或被俘,皇帝把亲自书写的诏令颁赐给未在朝的人,征ifU作战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件事情献给皇上。于是再次被召任职枢密院事,
28、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当时宋绶的母亲还健在,宋绶生病之后,便不再处理政务,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筹划安排身后之事。苏轼答秦太虚书7、驹支不屈于晋原文及翻译译文驹支不屈于普原文及翻译左传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作者:左丘明原文:会于向。将执或了驹支。葩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或氏!昔秦人追逐乃祖科离于瓜州,乃祖吾离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起.我先也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日:“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糊其大镌,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竭弃。赐我南娜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
29、诸或除明其荆棘,骈其狐狸利狼,以为先S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氟0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段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身,我诸或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或持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或相继丁时,以从执政,犹般志也,岂敢离遢?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话或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讲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普。”赋行蝇3而退。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译文:晋国范宣子同各国大夫在向地会晤.会晤时准备拘捕姜戎首领驹子。范宣子亲自在殿上指贡他,说:“来!姜戎氏!从前奏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离,你祖父吾
30、离身披白茅,头戴荆条,前来归附我们先君。我们先君惠公仅有不多的田地,还与你们平分工,以供给食用.现在诸侯事奉我们国力不如从前了,大概是言语泄漏了出去,主要是由于你的原故。明早会晤的事,你不要参加了。参加,就拘捕你。”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人多,对土地贪得无厌,驱逐我们戎人。惠公表示了大恩大镌,说我们戎人,是四岳的后代,不要抛弃这些人。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田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吼叫的地方.我们或人铲除r那里的荆棘,驱逐了那里的狐狸豺狼,成为先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属,直到现在没有二心。从前文公与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偷偷与郑国订盟,并在郑国安置了戍守的人,于是就发生了般山之战。晋军在前面迎
31、击,或人在后面抵抗,秦军有来无回,实在是我们戎人使他陷入这个境地的。譬如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用,戎人拖住它的腿,与晋国人一起将它摔倒.或人为什么不能免下邪?从这次战役以来,晋国的所有战役,我们戎人都是相继按时参加,前来追随执政,同般山之战时的心意样,岂敢背离疏远?现在执政下面的大夫们恐怕的确仃不足的地方,而使诸侯离心,却归咎我们戎人!我们或人的饮食衣服与华魁之旅不同,聘向不通,言语不同,怎能去做坏事?不到会参加,也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于是朗诵了青蝇3诗,然后退出。宣子表示道歉,并让他到会参与事务,以便成全臼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声名。8、穆修答乔适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检修答乔适书原文及翻译穆修原文:盖
32、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撤,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比,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先进则英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并。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更去此而即彼矣。噫!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于今战?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占臭,来书问曰:“将学r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引韩先生G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乂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众得无感于中焉
33、是以杆.书见问。某不才而弃r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故足卜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试为足下言之: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曲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赖乎道,何者?行夫道者,虽国有穷达耳,然达于上也,则为贤公卿:穷于下也,则为君子,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卜,则顺悦乎亲,修乎身。穷也达也,皆本于善焉。守夫名者,亦固有穷达耳,而皆反于是也。达于上也,何贤公卿乎?穷于下也,何君子乎?其在上,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穷也达也,皆离于善焉。故口行道
34、者,就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乐闻于古,而再求于今,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符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肚矣。足下心叨仁义,又学识渊博,应国守而弗离,坚持而弗夺,力行而弗止,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学之正伪有分,文之指用自得,何惑?不宜,某白.(有删改)译文:古代为文之道中断而不被推行,在时间上已经很久了。当今的读书人,文风习惯崇尚浅薄鄙陋,如果不是句式整齐、声的对偶的文章,他们就不会听不会读。浮夸、粗制滥造的写作方法,相互追随且四处流行,没有其它不同的方式。在这之间,(如果有人)只交古文交淡的话,那么(别人就把他)与奇淡怪论者一样看待。大家又排斥、辱骂他,怪罪、诋毁他,不
35、是把他看作迂腐,就是指贡为糊涂,说他背离时代、远离名声,在追求富贵方面迂阔、不切实际。前辈中没有赞誉他的人,同辈中也没有附和他的人。他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用坚决的精神来坚守(古文之道不用坚韧的意志来坚持(古文之道),那么没有人不害怕和怀疑的,后悔并I1.想(改变)的,突然之间就会乂离开这条道路而走向那条道路了.唉!仁义、忠正的君子,难道单单多出现在古代,却在当今很少出现吗?这也是由于世俗的风气,众人形成的势头,使(读书人)不能够崇尚古文之道罢了.阅读你的十篇文章,(你)的确在古文方面有追求。(你)来信询问我说:“想要向当今的文章学习,却担心变得浅薄鄙陋:想要向古文学习,却害怕在世上不能够取得功
36、名,学习应该指向什么?(我)引用韩愈先生的师说的观点寻求解惑。你正值吉春年华,怀着进取的志向,在仁义不兴盛的时候学习古文,赞同学古文的人少,批评学古文的人多,(你)在心中能没有困惑吗?,因此写信问我。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只是因为退瞪、无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因此能鲂从事丁不急功近利的古文,有人称我是喜欢古文。所以你对我充满/深深地期待,大概是被我的言论所感动,于是寻求自己的同类吧!试着为您说说:向古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大道的方法:向今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方法。大道,说的就是仁义;名声,说的就是官位俸禄。既然这样那么,追求大道的人能
37、兼顾到名声,追求名声的人就没有兼顾大道的办法。为什么呢?践行大道的人,虽然确实有困椀与通达的境遇,然而(当他)在上U做仃时,就成为贤能的公卿.(当他)困顿处在下层时,就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当他处于上层时,给君主建成礼制,给人民带来安定;当他处于下层时.,就孝顺和愉悦亲人,修养身心。无论困顿还是通达,郡源于善.守里名声的人,确实也有困趣通达的境遇,然而和上面的情况都相反。在上层做官,哪有什么贤能公卿呢?在卜.层困顿的时候,哪有什么君子呢?他在上为官时,对君王和人民没有什么帮助:在下层时,不能孝顺愉悦亲人,也不能修养身心。无论困顿还是通达,都高开了善。所以说践行大道的人,对名声能版顾;守望名声的人,
38、没有对大道我顾的办法。你有志于大道又对名声不忘怀,对古文喜欢学习,对当下的文章也喜欢学习。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你心里明白仁义大道,乂学识渊博,应该坚守,不要离开(大道);坚持住,不要丧失(大道);尽力而为,不要停止。必将获取大大的名声了。学习的真假有别;文章的迤图和功用自有收获,有什么好困惑的呢?说得不恰当,但这正是我想说的。检修答乔适书9、黄庭坚题东坡诗后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题东坡诗后原文及翻译黄庭坚原文: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贡之,或终不与字。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
39、遍乃己。性喜酒,然不能四五俞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界鼾如弱少焉苏梆落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战?(节选自黄庭坚即东坡诗后,)译文:为:东坡平时极不吝静自己的书法,但却不可求他写。凡是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拒绝,有时到底也不给一个字。元祐年间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好坏地在上面写,写完了才停止。他天性好酒,然而饮上四五Ift便会醉,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像是神仙中的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书法创作者能与他争而下的呢?黄庭坚题东坡诗后10、戴名世与洪孝仪书B原文及翻译译文戴
40、名世与洪孝仪书原文及翻译戴名世原文:田有顿首:前日过扬州,至足下寓舍时,足下方注杜子美诗,尚未成,而先以所注二三卷示我。近日注杜诗者有二家,皆盛行于世:日虞山钱氏,日松陵朱氏。此两家不无互相轼悟,而自仆观之,支离、附会、牵强、穿苗之失,向来注杜诗者之所略同,而此两家亦或有所不免。今见此书,考据黎辑,既详且.确,甚善甚善!颐仆尚有请十足下界:古人有言曰:“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额.”夫瑕也额也岂有损于玉与珠哉而或且曲为之说日此非瑕也非融也玉与珠之所以为美者正在是也!”于是乎玉与珠之真者,无以自见于世矣!今夫诗莫盛于唐,而唐诗英盛于杜,所谓“圣于诗”者,古今为子美人而已!然而自古著
41、述之家,毕一生之力,疲精敝神,拈数十百卷,垮不能尽无瑕焉,无领焉。盖其气有时而盛衰,其思有时而枯刑,锻炼结构,或有所未尽其力,则亦往往有瑕与领之错.出于其间,而要皆无损F其全体之美。后之读之者,第得其意思之所在而己矣!乃.世之论杜诗者,慑于其久定之名,昧于“瑕瑜不相掩”之类,概而称之,而不敢有分别,I1.直指其瑕与颠,而以为美在是也。使读之者,或惟其瑕与之是学,其贻误来者,不更甚乎哉?昔者朱子谓“子美夔州以后之诗,颇不佳”,虽未必尽然,而大约数十百卷之书,岂能无瑕与领之错出?苟能为抉摘,以明告后学,则古人之心安,而学之者不至于有所误。此固读也之法,不独注杜诗为然也。仆往者尝欲取杜诗为之评点论次
42、,抉摘其瑕颠,以.明告后学。非敢苛于论古人也,正所以爱占人也:受占人,亦所以爱来者也!以终岁客游,未及卒业。而足卜故工.于诗,往见足卜.评论风陵别裁伪体,无所或爽。苟能于此书考据黑希之外,更加以评点论次,务使瑕瑜不相掩,则子美之真各毕出,不致为过于推尊者所溷。足下倘有意乎?则仆也一二部幽之见,可以备商榷者,当俟面论焉。不宜。译文:出有顿首:前日路过扬州,到需所拜望您时,您正在注辟杜诗,还没有完成,承您先把已注好的二三卷给我看。近来注杜诗的有两家,都盛行于世:是虞山钱牧斋氏,一是松陵朱鹤龄氏.这两家的言论也有些互相抵触的地方,但在我看来,散乱破碎、牵强附会、误解错解的种种缺点,向来是注杜诗的人的
43、通病,这两家或许也不能避免吧。现在看到了您注的书,考证十分详尽,编次十分准确,很好很好!但我还有几点意见要贡献给您:古人有句话说:“夏后氏的玉玦,也会有瑕点;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也会有瑕疵.”这种瑕点,这种瑕既,难道会损伤玉玦、明珠的美吗?但有人却曲全地替它辩解说:“这不是瑕呀,不是疵呀,玉和珠所以被人称美,就是在这种地方呀!”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美玉明珠,就无法在世上显现门现在我们知道,诗没有比唐代更强盛的,而唐诗没有比杜诗更强盛的,所以称为“诗圣”的,古今以来只有杜甫一人罢了!然而自古以来的著作家,用尽他们一生的精力,精疲力竭,写成了数十百卷的书,势必不能完全没有瑕疵。因为他们的文气有时盛,
44、有时衰;他们的思想,有时卡润,有时也要枯竭。铸炼诗文结构,或许有时也有不能尽力的,那么就往往有瑕疵杂处在那中间了,但是总之对r整体的美没有损害。后人读这些作品,只要得到他命意的所在便好了!可是现在评论杜诗的人,都被他久定的诗名所震俄,不明白瑕不掩瑜之类的道理,(将好与不好)概加以称赞,不敢加以区分辨别,甚至有人直指他的缺点,认为那美点就在这里。偿使读他的诗文的人,竟然只把那缺点来学,那贻害后来的人,不是更厉害吗?朱子曾说过:“杜子美在夔州以后所做的诗,并不十分好。”虽是未必都这样,但大约几十几百卷的书,难道能没有一些瑕疵、缺点?如果能一点一点替他摘录出来,明白地告诉后来的学习者,那么古人的心可
45、安,也可以使学的人不至于有所误解。这本来就是应该有的读书方法,不单是注杜诗耍这样的.我以前曾想把杜诗评论编次-番,摘录诗中的瑕疵,来明白地告诉后来的学习者。我并不敢苛论古人,这正是我以此爱戴古人呀:以此爱戴古人,就是爱后来的人呀!但因为连年作客他乡,不能完成这事。而你原本是摘长诗的人,以前曾见你门辩论过诗中的国风和屈原离骚h指明哪几篇是真,哪几篇是假,一点也没有差错.所以你如果能在这本书的考证编次以外,再加评论,一定要让优点、缺点互不掩盖,那么杜诗的长相就完全显现出来,也不至于被过分推祟杜诗的人所混滔。不知您仃这意思吗?若是有这个意思,那么我仃一些粗浅的意见,可用来提供我们商讨,等下次见面时再淡吧!不说r贼名世与洪孝仪书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原文及翻译洋文这篇文章共4053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