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582262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7篇)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交流研讨发言发言材料第一篇近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七百八十一号),将于2024年9月1日起生效实施。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政务处分法“)的立法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过程中的一项具有指标性的措施,因此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处分条例出台的背景和目的(一)处分条例的出台是政务处分法的授权。2020年出台的政务处分法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纳入“公职人员”范畴进行监管,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经营管理机制和主体

2、特殊性,政务处分法授权国务院及其相关主管部门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的违法的公职人员处分事宜作出具体规定。(二)处分条例的出台是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阶段在制度上的补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的启动。其中要求加快完善法律制度,”推动修订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机制法律制度。2023年制定推进国资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随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正如“司法部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负责人就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答记者问”中提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

3、管理人员的处分规定散见于各行业领域法律法规文件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国家层面没有对处分的程序作出专门规定,因此,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事宜制定统一的规范。(三)国有企业有其特殊的管理体制。政务处分法核心内容是规范监察机关的政务处分,其中关于政务处分的种类、适用的规定也可以适用于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处分行为,但处分的程序、申诉等适用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就是说由监察机关作出的是政务处分;由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免机关、单位作出的是处分,政务处分法实行的是双重处分体系,监察机关和任免机关均可以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启动调查并决定处分。首先,各级、各类国有企业内部处分机制不完善,且

4、并不统一,容易造成处分规则适用的不统一,造成“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出现;其次,国有企业一般适用公司法,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规范运作,在人事管理上,还需要遵守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与公务员管理制度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地适用政务处分法,需要有一部统一的特别规定;最后,政务处分法核心是政务处分,不完全适用于任免机关、单位作出处分,需要有单行特别规定。二、处分条例核心要点分析(一)适用主体范围监管对象处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处分条例所监管的对象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政务处分法仅规定公职人员的定义参照监察法执行,而监察法也未明确定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察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有明确定义,处分条例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

5、定义沿用了监察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是指国家出资企业中的下列公职人员:(1)在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2)经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等,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3)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的人员。如上所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定义十分宽泛,所谓管理人员有别于公司法中的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质重于形

6、式。管理人员是指在国有企业从事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的人员,上至董事长,下至基层生产车间小组负责人,凡是从事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的人员,均属于管理人员。国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人事管理制度来判定违法人员是否属于管理人员。(2)管理人员不仅包括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还包括“经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等,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任职的人员“以及“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任职的人员“。一方面,国家出资企业的定义与新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八条关

7、于国家出资公司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处分条例的国家出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或者全资公司(企业),而新公司法仅指由国家或地方人民政府以及经授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他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公司;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任职范围也包括经过提名、推荐等程序在国家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任职的人员,处分条例的监督权来源于其本身的任免权,凡是受到党组织、国家机关或者是国家出资企业任免、管理的人员,均适用处分条例。处分决定作出主体按照处分条例的规定,有权作出处分决定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免机关、单位。那么何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处分条例和政务处分法均没有作出明确定义,只是原则性地规定所谓有干部管理权限

8、的机关、单位。根据“司法部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负责人就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答记者问”的说明,实践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免机关、单位主体层级多、种类多,包括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有企业作为任免单位依据干部管理权限任免其内部管理人员。因此,具体由哪一主体来实施处分,应当根据管理人员具体的管理权限所属主体确定。对于有多层级管理机关、单位的,本文认为应当由直接管理部门享有处分决定权,但不能排除更上层级管理部门的权限,更上层级管理部门应当有权提级管理。(二)处分种类及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关于处分种类及其适用的违法行为基本沿用了政务处分法的规定,但结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

9、特殊性,处分条例也作了一定的细化和调整。本文对此作简要总结和梳理。1、处分种类和期限2、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从内容上看,处分条例共计列举51项违法情形并针对性规定适用处分种类。采取列举形式列示违法情形并明确相应的处分,便于实际执行。所列举的违法情形中,有多项违法情形与金融、资本市场有关,或与近年来金融、证券国有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和贪污腐败问题频发有关系。除此之外,顺应新一轮国企深入改革的需要,处分条例也将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硬要求”写入了处分条例,例如“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劳动用工、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十不准”(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等。(三)处分程序根据处分条例,对涉嫌违法

10、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流程具体如下:立案(1)经任免机关、单位负责人同意,由承办部门对需要调查处理的问题线索进行初步核实。(2)经初步核实,承办部门认为管理人员涉嫌违反规定的,经任免机关、单位主要负贵人批准同意后立案,书面告知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并向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通报。调查(1)调查核实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向任免机关、单位负贵人报告。(2)承办部门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处分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听取其陈述和身边,并对被调查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并记录。处分决定(1)承办部门提出处理建议,报任免机关、单位领导成员集体讨论,作出相应决定并向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通报。(2)任免机关、单位应当

11、自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1个月内将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位。(3)承办部门将处分材料归入被调查人本人档案并形成工作档案。复核(I)被处分人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分决定之日起1个月内向作出处分决定的任免机关、单位申请复核,原处分决定单位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后1个月内作出复核决定。确有正当理由耽误申请复核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个工作日内可以申请顺延并由原处分决定单位决定是否顺延。(2)复核决定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被处分人及其所在单位,并向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通报。申诉(1)被处分人对复核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个月内向上一级机关、单位申诉。受理申诉

12、的机关、单位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1个月。确有正当理由耽误申诉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个工作日内可以申请顺延并由申诉机关决定是否顺延。(2)申诉决定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被处分人及其所在单位,并向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通报。维持、变更、撤销处分决定(1)任免机关、单位发现本机关、本单位或者下级机关、单位作出的处分决定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责令下级机关、单位及时予以纠正。监察机关发现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未给予,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依法提出监察建议的,任免机关、单位应当采纳并将执行情况函告监察机关,

13、不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2)原处分决定单位在复核之后可以决定维持、撤销、变更处分决定;申诉机关在核查之后可以维持、撤销原处分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单位重新作出决定。(3)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处分决定的执行。(4)处分决定被撤销、变更,需要调鸵或者恢复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职务、卤位等级、薪酬待遇等级等的,应当按照规定执行,如果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应当在原处分决定公布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5)撤销或者减轻处分,应当结合其实际履职、业绩贡献等情况对其薪酬待遇受到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6)维持、变更、撤销处分的决定应当在作出后1个月内予以送达、宣布,并存入被处分人本人档案。(四)处分条例

14、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处分条例在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管理的同时,也保护国有企业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旧兼从轻原则处分条例第五一条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经结案的案件如果需要复核、申诉,适用当时的规定。尚未结案的案件,如果行为发生时的规定不认为是违法的,适用当时的规定;如果行为发生时的规定认为是违法的,依照当时的规定处理,但是如果本条例不认为是违法或者根据本条例处理较轻的,适用本条例。”也即,处分条例施行前已经结案需要复核、申诉或者尚未结案的规定,原则上适用当时的规定,但是按照处分条例的规定,不认为是违法或者可以从轻、减轻处分的,适用处分条例,通常被称为“从旧兼从轻”原

15、则。处分决定作出需经集体讨论决定根据处分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在承办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后,按照程序报任免机关、单位领导成员集体讨论,作出给予处分、免予处分、不予处分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充分保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轻或者减轻处分根据处分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对于主动交代违法行为、配合调查、属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等情形的,可以从轻后者减轻给予处分。避免国有企业干部会因严格监管形成为官不为的想法。名誉恢复和损失赔偿根据处分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调查中发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造成不良影响的,任免机关、单位

16、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对于撤销或者变更处分决定的,要求及时需要调整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职务、岗位等级、薪酬待遇等级等,并恢复名誉。对其薪酬待遇受到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除名誉恢复和损失赔偿外,处分条例还要求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正确对待、合理使用受处分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坚持尊重激励与监督约束并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三、与其他法规的衔接适用(一)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衔接适用按照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和方向,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行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制,落实契约化管理是目前国有企业劳动人事改革的核心内容。但是处分条例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纳入到公职人

17、员范畴,奠定了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的主基调,这就又将国有企业人员管理由市场化管理调整回行政管理的道路,强化行政管理,而弱化契约化、市场化管理机制。处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被立案调查期间,未经决定立案的任免机关、单位同意,不得出境、辞去公职;其任免机关、单位以及上级机关、单位不得对其交流、晋升、奖励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处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处分期内,不得晋升职务、岗位等级和职称;其中,被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的,不得晋升薪酬待遇等级。被撤职的,降低职务或者岗位等级,同时降低薪酬待遇。被开除的,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上述条文涉及到劳动合同

18、法相关规定衔接问题,在立案调查期间,不得办理退休手续,处分决定涉及到职务、薪酬调整,甚至是直接开除员工的,程序是否合规?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原处分决定被撤销、变更,被认定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那么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处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款对此作了原则规定,即“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有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规定情形被撤销处分或者减轻处分的,应当结合其实际履职、业绩贡献等情况对其薪酬待遇受到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但是损失金额和适当补偿金额是否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并未明确规定。这就存在一个法规之间衔接适用的问题。本文认为,虽然处分条例强化了行政管理,但是

19、并未改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系本质,仍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与劳动合同法并不存在严重冲突。国有企业可以将处分条例的规定内化为公司内部制度和员工手册,即可适用于国有企业全体员工,如处分决定确实存在违反劳动合同法的,国有企业应当结合劳动合同法确定补偿或者赔偿金额,至少不能低于劳动合同法规定标准。(二)与公司法(含新公司法)的衔接适用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国有企业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一直是主基调,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一2025年)也进一步要求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全面构建中国特包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为综合改革表率。但是处分条例的强化行政管

20、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建设。首先,处分条例规定,调查、复核、申诉由任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机关、单位负责,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权限一直归属于上级企业或者国资委,国有企业层级较高的,可能归属于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由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决定,股东不能直接决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独资股东除外),且董事和监事任免如导致董事会和监事会人数低于法定人数,应当继续履行职务至新任董事和监事产生为止,处分条例规定立案调查期间,任免机关、单位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显然与公司法存在一定的冲突。其次,股东直接

21、干预子公司人事任免,违反公司法人独立性原则,特别是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涉及违反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的人员独立性原则,股东与上市公司存在监管风险。股东随意干预子公司人事任免,按照公司法规定可能涉及股东利用股东地位损害公司权益问题,按照新公司法规定可能被认定为法人人格混同,股东存在被要求对子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最后,按照新公司法规定,对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至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但按照处分条例规定,处分机关有权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其违法所得。两者在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行政管理权的强化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现代企业市场化运作和现代

22、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新一轮深入改革过程中,应当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而非限缩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三)与司法体制的衔接在与司法权的衔接上,处分条例作了巧妙的安排,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及其认定的事实和情节,依法给予处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受到行政处罚,应当给予处分的,任免机关、单位可以根据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情节,经核实后依法给予处分;任免机关、单位作出处分决定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改变原生效判决、裁定、决定等,对原处分决定产生影响的,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根据改变后的判决、裁定、决定等

23、重新作出相应处理。也即处分条例规定了司法前置原则,要求行政处分要以生效判决、裁定、决定为准,解决了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四、结语处分条例的出台补强了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过程中的人事监督管理制度的短板,统一了国有企业处分规范,奠定了基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又给予管理干部一定的权益保障。但是在具体执行和适用中还需要注意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适用,避企免阻碍企业市场化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交流发言材料第二篇奉公守决,护航国企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入学习和剖析这一条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从而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保

24、驾护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条例正是这样一部“家规”,它详细规定了各种违规行为及其相应的处分措施,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例如,在政治纪律方面,严禁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曾经有某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最终受到了严肃处理。这一案例提醒我们,作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形象。廉洁纪律是条例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实中,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利欲熏心”,陷入贪污腐败的泥潭。比如,某国有企业的工程负责人,在项目招标过程中收受投标人的贿

25、赂,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这警示我们,必须坚守廉洁底线,“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利益所惑”,做到“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工作纪律要求我们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作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消极怠工”,对工作任务“推三阻四”,导致企业发展受阻。某国有企业的研发部门负责人,对新产品研发工作进展缓慢,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告诫我们,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以条例为镜,以过往的案例为鉴,时刻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26、,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条例的贯彻执行。作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我们要牢记使命,奉公守法,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心得体会第三篇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支柱性地位,其稳健发展对于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的提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犹如一把高悬的正义之剑,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驾护航。以下是我对条例的深入研讨成果。一是深刻领悟条例的重大意义。条例的出台绝非偶然,而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需求。它是规范国有企业管理

27、秩序、强化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法宝。比如,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某些国有企业由于管理混乱,部分管理人员肆意妄为,导致企业经营不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条例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重演,确保国有企业在法治的轨道上稳健运行。一方面,它有力地规范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有效遏制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契合国家利益和企业发展战略。譬如,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项目投资、企业并购等进程中,因个别管理人员违规运作、中饱私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条例的施行将对这类行为施加有力的束缚,从根本上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条例有助于构建公平、公正、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增强国有企业的

28、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唯有依法依规经营,方可赢得市场和社会的信赖,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二、精准把握条例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条例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作出了清晰界定,并明确了相应的处分种类和程序。在学习进程中,我们务必精确领会这些内容和要求,做到胸有成竹、行为合规。从违纪行为类别来看,涵盖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个维度。不管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里,还是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纪律规范。在处分种类方面,包含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同时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置。这充分

29、体现了纪律处分与法律惩处的无缝衔接,构建了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全方位监督和有力约束。三、积极探寻条例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落地为保障条例在国有企业中得以切实贯彻落实,需要我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积极摸索创新,构建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活动,让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条例的内容和要求,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二是要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监察等监督体系,强化对管理人员权力运作的监督制衡,及时察觉并矫正违规违纪行为。三是要严格贵任追究,对于违反条例的行为,要严厉查处,绝不纵容姑息,充分发挥条例的警示和震慑效能。四、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管理的法治化、规

30、范化进程条例的颁布施行,是国有企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我们应以学习贯彻条例为契机,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进程。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将条例的要求融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形成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制度架构。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法治文化、廉洁文化,促使依法经营、廉洁从业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和价值追求。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学习研讨,我深刻领悟到作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遵循条例的规定,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法律素养,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坚信,在条例的坚强

31、保障下,国有企业必定能够在新时代实现更高品质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交流发言材料、心得体会第六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颁布,为我们规范行为、管理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如何将其贯彻落实,才是关键所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往今来,无数的案例警示着我们。比如,明朝的严嵩,专权误国,贪污腐败,最终落得悲惨下场。在现代社会,也有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企业并购、资产处置等过程中,违反条例规定,中饱私囊,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确保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有效执行,我们必须从自身做

32、起,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的廉洁意识和法律意识。要做到“心清如明月,正直似青松“,不为私利所动,不为权势所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条例的学习和理解,更要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要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贯彻落实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在国有企业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心得第七篇在深入学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

33、例)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国有企业管理和自身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此次学习的心得感悟。一、深刻理解条例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关健作用国有企业掌握着大量的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的诞生,为守护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企业稳定运营构筑了坚固防线。一方面,它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力行使设定了清晰边界,有效遏制了因权力失控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比如,过去某些国有企业在资产处置、项目招投标等环节,由于管理人员的暗箱操作和违规干预,使国有资产以不合理低价出让或被不当侵占。条例的严格规定将有力打击此类行为,为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条例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运营的透明度和

34、公正性,促进国有企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有企业只有秉持公正、透明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能,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二、准确把握条例的具体条款与执行标准条例详细列举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各类违纪违规情形,以及对应的处分力度和执行程序。在深入学习中,我们必须精准理解、严格遵循。从违规情形看,涉及到决策失误、滥用职权、利益输送、违反财经纪律等诸多方面。这要求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自律,时刻以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为准绳。在处分标准上,从轻度的警告、记过到严重的撤职、开除,层次分明、力度得当。并且与相关法律法规紧密衔接,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

35、坚决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展现了全面、严肃的监管态势。三、积极推动条例在企业内部的深入贯彻为使条例在国有企业内部落地生根,需要我们多措并举、积极行动,构建全面有效的实施机制。首先,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条例进行深入解读,使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形成自觉遵守的良好氛围。其次,强化内部监督体系建设,整合纪检、审计、法务等多部门力量,形成协同高效的监督网络。加强对关键岗位、重要决策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最后,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条例的行为,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发

36、挥其应有的警示和惩戒作用。四、以条例为指引加强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建设条例的出台,为完善国有企业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一方面,对照条例要求,全面梳理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大力培育企业合规文化,将合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依法管理、依规办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学习研讨,我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条例规定,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国有企业必将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为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