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20240630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20240630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刘双阳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发展,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监督及指导者。相关部门、学生及家长、院校十分重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然而一些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缺乏重视,导致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引越重视,认真地分析问题,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和解决,不断提升专业化建设效果,充分发挥出辅导员队伍的作用。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第一,能够提升辅导员队伍水平。通过落实好这项工作,能够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高校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
2、伍具有较高的要求,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政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在心理咨询、教育教学管理、思政教育以及就业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便于在工作中高效地解决问题1。第二,能够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如党建和班级建设、思政教育、日常生活、就业创业、学习活动、心理健康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清楚了解自身工作职能和责任,落实好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工作高效性。第三,能够促进高校建设和发展。在高校办学中,师资力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院校发展,辅导员属于师资力量中的构成部分,因此,加强其专业化建设,能够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能力,促进高校建设和发展。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
3、在的问题(一)角色定位模糊院校对于辅导员缺乏清楚的定位。辅导员具有双重角色,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前者属于主要工作内容;后者包含较多内容,如班级建设、就业规划指导、评优资助、校园危机事情处理、党团建设等2。然而在工作中,辅导员的定位一直在二者间。虽然辅导员没有上讲台教学,然而却和学生接触最多,基于关心学生实现价值,通过人格正面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及学习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学校忽略辅导员的主要职能,使得其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受到影响,社会公众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及价值缺乏足够的了解,影响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同。辅导员是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要和相关部门沟通,和
4、学生相关的问题均离不开辅导员。因为工作内容较多,压力较大,使得思政教育及价值引领工作开展受限。辅导员身兼数职、专职不专业,无法实现专业化发展,没有时间及精力落实思政教育工作。(二)缺乏完善的专业化培养培训体系首先,培训内容不够全面。该职业对辅导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其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因此,需要结合工作内容开展培训工作,如管理学、思政教育学以及心理学,让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灵活地应用所学内容。高校需要加强辅导员理论培训,促使辅导员正确地了解学生工作,引导其不断探索工作规律3。然而因为缺乏学科及专业支撑,只靠思政教育学科,导致培训内容筒单、不够全面。其次,培训工作缺乏系统、长期规划
5、,培训内容缺乏深度,无法为辅导员工作实践提供指导。特别是新进人员并未加强系统培训,使得其无法适应工作要求,导致工作压力加大。对此,学校应该提升培训的目的性,设置多个等级的培训方案,优化和完善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策略(一)优化政策顶层设计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政策提供支持。现阶段,有关政策不够健全,无法满足工作发展需求,需要持续优化和完善政策系统。第一,建立专业学科支撑体系。其能够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能力的动力。辅导员需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教育服务,这就要求其具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然而国内辅导员职业学科建设不足
6、,只靠思政教育,无法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对此,应该积极地探索学科支撑体系4。第二,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设置有关的考试制度,制定认定流程,促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二)提升职业角色的社会声誉一些辅导员对于自身职业缺乏较强的认同感,这和人们对辅导员的认知偏差有很大的关系,并未意识到其在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此,应该提升社会声誉,吸引热爱这项工作的人员加入。首先,提升人们的认知。辅导员是师资力量以及管理干部队伍中的一部分,需要培养和输出更多的人才,但是一些“标签”影响了人们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认知以及评价,导致该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要想改变现状,需要正确引导公众,提升其对辅导员工作的了解程度,意识
7、到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第一,立足于国家层面而言,应该将该职业纳入到权威职业分类大典中,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基于多元化的方式,体现辅导员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第二,立足于学校层面,应该改变对辅导员的认知偏差,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到人才培养队伍中,着重培养其育人能力,体现出其在人才培育中的价值,同时制定有关的制度,优化辅导员的工作安排以及薪资待遇5。第三,立足于辅导员自身层面而言,应该深刻意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提升认同度,坚持学习以及科研,持续探索学生管理及思政教育工作规律以及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提升该职业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强化媒体舆论宣传。国家及高校十分重视辅导员在教育中的
8、作用,其在人才培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学生的认可。然而由于社会认同度降低,需要提升公众对该岗位的认知,从而更多地关注辅导员工作。对此,应该借助媒体加强宣传,基于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如评选优秀辅导员、寻找身边优秀辅导员、分享典型案例、组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提升人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认可度。还要借助网络及现代媒体技术,积板地宣传辅导员的职业价值6。现阶段,有一些负面报道,比如学生产生人身安全问题、和学生冲突等,对于正面的报道较少,这就需要借助主流媒体加强宣传,正确地引导舆论走向,鼓励辅导员投入到人才培育工作中,努力实现价值。最后,创设良好的辅导员职业文化。通过落实好这项工作,能够
9、提升公众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具体来说,第一,在建设职业文化时,需要借助物质环境实施转化,高校需要构建辅导员互助组织,结合实际建立职业文化。基于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选择树立先进典型、展示和传播优秀辅导员事迹等,促进其专业发展,提升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度7。第二,设计能够体现职业文化的作品。文化作品能够体现文化情感,提升人们对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印象。基于展示辅导员之歌、誓词、专属荣誉徽章等,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辅导员故事,创造生动的文艺作品。第三,建立展示窗口。要想创设良好的职业文化,国家应该进行引导,科学地实施规划。借助国家发展大平台,体现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基于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会议,让辅导员结
10、合对工作的理解实施深度探究。基于组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育人效果评选活动、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等,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此外,可以构建专项计划,引导辅导员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其影响力。还要不断地探索合理的措施,优化职业文化建设效果,坚定辅导员的工作信念。(三)完善有关制度1 .构建选拔聘用及配备机制国家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且制定有关文件,围绕选拔聘用及配备提出相关要求。如在配备时需要按照相应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配置充足的人员,实现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同时提出了选拔聘用标准,如思政素质、专业技能、政治知识储备、教育程度等8。学校在工作中应该结合长期发展计划、学生未来数量、思政教育发展要求
11、,合理地确定辅导员结构以及规模。选拔聘用、配备是队伍专业化建设中的基础,要想落实好这项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严格把关,提升准入门槛。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地编制选聘条件,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加强辅导员考核。需要规定辅导员学科背景,结合其工作中的相关学科知识,清楚地提出专业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关系到其专业,因此,在选拔聘用环节应该清楚地制定专业要求,为辅导员后续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还要加强政治及职业素养考核,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立场,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选择喜欢思政教育及学生管理的应聘者,防止人员频繁流动,确保队伍稳定;重视教育程度及政治面貌,选择研究生以上学历、
12、党员。如果应聘者是博士学位,具有工作经验,可以优先聘用。其次,依据国家要求配备兼职和专职辅导员。国家在这方面制定了有关的标准,但是一些学校因为一些因素影响,并未配备足够的辅导员,导致人才培育效果受到消极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配备辅导员,若是配备的辅导员数量不足,可以选拔聘用专职辅导员,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完善辅导员队伍。最后,规范选拔过程。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开展招聘工作,确保公开性、公平性,从众多应聘者中择优录取,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工作内容编制试题,将面试与笔试进行融合,综合考核辅导员的各方面情况,选拔出综合素质较强的应聘者,不断提升队伍整体水平。2 .构建专业的管理及考核制度第
13、一,辅导员管理机构专业化。一直以来,因为辅导员工作包含较多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使得管理机构较多,不利于工作效果。很多学校均是院系负责管理辅导员,学工部门并未发挥出应有的管理作用,其是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辅导员的相关工作,提升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因此,部门应该清楚地划分辅导员工作内容,直接和辅导员对接。第二,学工部门应该有较强的专业化管理能力。该部门关系到辅导员的发展和成长,因此,部门应该持续提升管理的合理性,采取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及时了解辅导员队伍中的问题,明确国家最新发展情况,利用专业的管理模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部门统一管理辅导员之后,可以采取目标管理方式,划分工作范围,结
14、合辅导员工作安排任务量,引导辅导员加强学术研究。部门还要有目的性地培训专职辅导员,有效地整合辅导员资源,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方向,让辅导员结合自身偏好、学科背景以及优势开展研究工作,提升其对工作的归属感。第三,合理的考核评价。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应该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将定性和定量考核评价进行融合,提升工作的实效性。从不同的方面着手,落实好考核工作。设置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标准,为人员考核评价、评价聘用、晋升奠定基础。学校可以每年开展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和辅导员的奖励、晋升等进行挂钩。还要构建淘汰及退出机制。3 .建立培养及培训制度第一,构建长效培养机制。依据学校辅导员发展状况,合理地构建培养规划。
15、在统一安排规划教学教研人才时,应该依据辅导员工作特点进行落实。拓展培养途径,比如高校可以设置辅导员专业,建立学科理论支撑体系,构建健全的培养培训体系。学校应该加强博士型专业辅导员培养,引导院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奖励,发挥博士辅导员榜样作用,促使辅导员转变工作模式,提升工作的科学性。第二,构建有效的培训机制。在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培训是一种有效方式,然而不同学校的辅导员培训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培训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无法让辅导员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此,学校应该构建合理、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几方面:首先,培训多元化,健全不同阶段培训机制。对于入职
16、前培训,需要结合学科背景实施培训。构建在职培训机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坚持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经验分享交流会等,促进辅导员的发展。高校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基于不同的方式及时地更新知识,提升专业化能力;创新培训内容及方式。构建健全的岗前及在职培训机制,提升培训频率,优化和创新培训内容以及方式,优化工作效果。其次,培训课程化。要想提升培训水平,学校应该将工作上升到理论层面,通过课程的方式实施教学,包括案例分析、理论、实践教学,同时设置不同的层级,加强辅导员考核,通过考试才能继续后面的培训课程,将培训工作常态化。最后,培训实践化。加强辅导员实践能力培训,提升其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学校可以组织社
17、会实践活动,引导辅导员参与,对思政教育以及学生管理理念与模式实施优化和创新。4 .健全激励和发展制度第一,构建职业晋升机制。有效的晋升机制,能够为学校评价辅导员、辅导员自我评价提供依据,因此,院校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构建有效的晋升机制。辅导员具有管理干部以及教师角色,需要双线晋升。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设置指标、标准以及评审序列,构建晋升机制,还要增加考核内容,如工作时间、教育程度、学术科学研究成果等,细致地设置分配指标,遵循人本原则,积极地听取辅导员的想法。第二,构建健全的激励机制。在制度建设中,需要构建有效的薪酬福利机制,这关系到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一般辅导员工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
18、这就需要合理地调整薪资待遇,确保队伍稳定发展。虽然学校设置有关的岗位津贴补助,然而需要考虑这些岗位的特殊性,提供岗位津贴,划分成主要岗位和附属岗位,增加主要岗位的津贴报酬。对于获得荣誉称号以及业务能力优秀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实施奖励,提升其职业成就感。总之,学校应该推进岗位晋升制度建设,改善及解决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畅通晋升途径,促使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四)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能力第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工作能力。要想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辅导员应该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包含的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促进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辅导员应该明确自身在思想教育
19、中的价值,学习有关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坚定理想信念。还要持续加强业务能力:提升思想教育能力,基于定期组织班级班会,将思想教育渗透到班会中,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出其思想道德中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提升其道德修养。自觉地和思政课程骨干教师、专任教师的沟通,定期组织分享会,分析思政教育中的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还要及时掌握国家发展情况,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加强学生组织建设能力。通过深入学生中,优化班级和学生组织建设,促使学生提升能力及道德素养。第二,提升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科研意识代表着辅导员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与积极性,可以利用思政理论知识,有效地把握工作方向及规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学校没有清楚地定义辅导员,使得辅导员忽略了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对此,辅导员需要加强专业化发展,确定选择的专业化方向后,进一步实施科研。结语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属于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构成部分,在院校教育及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能够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加强竞争力。专业化建设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国家教育政策支持,同时需要院校领导、所有师生、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