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河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黑河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_、一刖S第一章新时代全市林草行业面临的形式一、全市林草行业基本情况(一)全市林业和草原行业基本现状黑河市森林资源富饶,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全市林地总面积431万公顷(包括森工106万公顷、农垦1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07万公顷(包括森工85万公顷、农垦15万公顷),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3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8.2%。全市湿地面积52.48万公顷,草原面积41.65万公顷。全市现有地方国有林场55个,各类自然保护区23处,自然公园17处。黑河市下辖北安、五大连池、嫩江、逊克、孙吴
2、、爱辉3市2县1区,代管五大连池风景区;共有38个乡(7个少数民族乡)、27个镇,566个行政村、66个城市社区。境内有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北安、九三2个分公司及所属24个农场;其中,农垦北安分公司下辖15个国营农场、农垦九三分公司下辖9个国营农场。境内有龙江森工集团的沾河、通北2个林业局有限公司;其中,沾河局下辖22个国营林场、9个农牧场;通北局下辖14个国营林场、1个农场。境内有57个部队农场。(-)全市林业草原主管部门组织架构情况机构改革后,全市共林草部门行政编制130人,实有人数116人,事业编制5070人,实有人数5750人。其中:黑河市林草局行政编制共30人,实有人数31人;事业
3、编制560人,实有人数557人。市林草局现有内设8个科室,其中,综合科室3个: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业务科室6个:森林草原资源管理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科、森林经营科、造林科、林业产业科、防灾减灾科。林地保护、管理等相关工作主要由森林草原资源管理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科、森林经营科进行分工负责,局办公室负责法制工作。二、“十三五”时期林草行业工作成效(一)资源保护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林草部门切实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严格落实管护责任,积极开展林地湿地清理、森林全覆盖检查试点、“绿卫2019”、森林督查、草原变化斑块核查和全覆盖草原监测等工
4、作,出台了黑河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林草湿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五年来累计防治面积87.4012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99.64%o(二)森林质量不断提升。以实施生态修复为目标,大力推进造林绿化,累计实施造林绿化38.7万亩,对547个行政村进行了绿化,面积3.38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湿1.25万亩;以实施精准提升为手段,积极促进森林提质。完成森林抚育150万亩,实施以栽植红松为主的林冠下补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23万亩。同比“十二五”期末,全市森林面积由303.2万公顷增至307万公顷,增幅1.25%,活立木蓄积由2.01亿立方米增加至2.39亿立方米,增幅19
5、%,森林覆盖率由47.6%增加至48.2%,增幅0.6%。(三)森林防火成绩斐然。切实加大森林草原防火投入力度,累计争取项目资金8805万元,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森林防火两个机制六个系统”管理机制,实现连续29个防期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连续9个防期零火灾的好成绩。同比“十二五”我市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91%,森林受害率下降50%o(四)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全市已形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组成的全覆盖保护地体系,并全部纳入各级林草部门管理,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十三五”
6、期间,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目前我市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45处。同时,各级林草部门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救护工作,成功救治各类野生动物600余只,认真履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职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监测和防范野猪非洲猪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1次,出版黑河市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红皮书,划定全市禁猎区和禁猎期,开展野生动物专项执法10次。(五)林草产业稳步发展。努力挖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累计实现林业产值311亿元,年均增幅12%,2016、2017连续两年在省考核地市主要经济指标中林业产业考评项目全省排名第一;着力发展寒地林果、森
7、林绿色食品、特色种苗等产业。稳定林果种植面积10万亩,引进林果加工企业6家,年产各类鲜果1098吨,年产值达到8019万元,着力推广食用菌种植,累计生产食用菌1.9亿袋。(六)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与俄罗斯十余家科研单位建立科技合作交流关系,创办的中俄林业生态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10届,“十三五”期间,累计交流、发表论文550余篇;积极引进俄罗斯优良林树种,累计引进树种81个、品种393个,繁育优良种苗3000万株;获得国家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建设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成了五大连池风景区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场。编撰
8、出版森林氧吧监测与生态康养研究一书。2019年经鉴定共有4项科研成果分别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七)林业改革稳步推进。2016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积极开展调查摸底、调研学习和方案编制,扎实推进林场属性确定、编制岗位核定、职工社会保障完善和就业机制健全等工作,经评估验收我市直属及各县(市、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在全省被评为优秀档次;坚决贯彻落实省市深化机构改革决策部署,挂牌成立黑河市林业和草原局,按时完成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农垦、森工行政权力移交承接工作,承接移交行政权力138项(农垦系统移交108项,森工系统移交30项),接收农垦系统转隶人员3人。三、“十三五”时期林草行业面临的
9、主要问题和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市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国有林场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落实重点任务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亟待解决。(一)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全面停伐政策出台后,林业收入大幅减少,民生投入受到直接影响,很多林场基础条件落后,林业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急需我市增加支持和投入力度,使林区群众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二)森林质量仍需改善。我市天然林为多代萌生次生林,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弱。七十年代以前营造的人工林,多已进入成、过熟期,生理衰老、生长停滞,出现大面积的长势衰退,森林生态防护功能下降。需要增加投入,采取扩大森林抚育、林冠下补植、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措施
10、,达到森林更新和增质增效目的。(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虽然,近年来全市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呈增加态势,但由于辖区面积广、需求基数大等原因,林区路网密度依然偏低,生产设施淘汰后得不到补充、管护用房年久失修、部分林场饮水条件差、信号覆盖弱,森林防火机具、瞭望、通信、供电设备老旧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给林区工作生活、资源管理和森林草原防火带来一定难度。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11、黑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国家林草局的战略部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发展理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以推动林草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林草改革为动力,以实施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不断改革创新林草体制机制,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推进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为推动我市全面振兴、打造生态强市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十四五”期间建设全过程,划定并严守生态安全
12、红线,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2、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以实现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制约黑河林草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导向,提高生态强市建设的针对性。3、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以创新意识深化林草事业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技术装备等高新技术手段,推进我市林草事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4、坚持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
13、路,将生态强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通盘考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细化政策条款,打通“放管服”连接环节,切实推进我市林草事业政策有效供给能力,推动我市林草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三、规划目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取得积极进展;优质生态产品日益丰富;生态公共服务更为完善。到2025年末,全市森林面积由307万公顷增加到308.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由2.39亿立方米增加到2.8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48.2%增加到48.5%;草原资源保护面积保持在41.65万公顷;湿地保有量保持在52.48万公顷。表1重要指标设置编号指标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数据类型指标计算或说明1森
14、林覆盖率(%)48.248.5统计指标主要反映森林面积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数据来源:统计年鉴。2有林地面积(万公顷)307308.93森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2.392.89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年净生长量4湿地面积52.4852.48统计指主要反映湿地面积及标实现湿地保护的量化指标,数据来源:部门统计。5草原面积41.6541.65统计指标主要反映草原面积。数据来源:统计年鉴。第三章总体布局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构建三大区域、实施四大工程。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突出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构建小兴安岭生态保育区、过渡带生态缓冲区、边境生态防护区三个区域,
15、实施森林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林产经济提升、民生基建保障、林业科技引领四大工程。第四章保护与修复空间布局一、小兴安岭生态保育区1、主要范围。北安市、五大连池市、爱辉区、嫩江县、孙吴县、逊克县、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2、主攻方向。严格保护中温带天然针阔混交林。全面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着力培育后备资源,显著提高森林质量,加快恢复以红松为主的地带性针阔混交林。依法加强资源保护管理,持续推进林区被占林地森林恢复和退耕还湿,修复受损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湿地外围适生防护林体系,连通重要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稳步推进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森林经营,优化森林结构,提高
16、林分质量。对适宜的疏林地、无林地,结合人工育林措施实施封禁;培育优质材、大径级材、珍贵材,提高珍贵树种比例,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二、过渡带生态缓冲区1、主要范围。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市、孙吴县、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2、主攻方向。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全面推进沙化土地治理、退化草原改良和盐碱化土地修复。综合生物、工程和农业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和侵蚀沟为重点,开展漫川漫岗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侵蚀沟综合治理,推行保护性耕作,系统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持续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加强退化农防林带改造和修复,改变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的现状,建设多林种、多树种、乔灌
17、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体系,构建农田稳产高产的防护屏障。稳步推进珍稀水禽等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恢复和鸟类迁徙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边境生态防护区1、主要范围。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2、主攻方向。封禁性保护、退化林带修复、湿地保护和恢复等生物措施与护堤护岸水利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实施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根本的生物性措施,天然林以保护为主,次生林以林分改造为主,严格限制经营性采伐和开垦。营造护岸林、水土保持林和国防林,加强退化林带修复,形成完整的乔灌草相结合、多种效能并存的边境生态防护体系。第五章重点工程一、森林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全面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持续开展林地、草原、
18、湿地清理排查,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继续实施以改善林分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的森林经营精准提升工程,实施森林抚育IOO万亩,林冠下补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25万亩,造林绿化15万亩;继续完善森林防火”两个机制六个系统”管理机制建设,积极争取森林防火建设项目,加强扑火队伍、瞭望监测、防火公路、远程视频监控等系统工程建设;加强野生动物跨境保护和栖息地、迁徙通道的建设与恢复,加大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力度,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和优化整合;完善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一)全面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1、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划定林地生态红线,确
19、定维护生态安全底线,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行差别化管理,分区施策,分级保护。严守林地保有量保护红线,严格建设项目征占使用林地手续。严格实施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做好森林资源量化监测,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生物多样性动态,客观及时地预测森林资源发展变化趋势。2、全面保护天然林。加快建立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全面保护寒温带天然针叶林,严格保护中温带天然针阔混交林,对纳入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经营等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必
20、要措施外,禁止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加强天然林的修复,根据天然林发育阶段、生态特征和人为干扰,科学开展修复性经营和森林抚育,加强后备资源培育,进一步扭转逆向演替趋势,加快恢复地带性森林群落。完善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机构队伍建设,推进管护站点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智能管护网络。3、全面保护自然湿地。对于沼泽湿地,利用湿地的天然种子进行植被恢复;对河流湿地,采取分带格局,对沼生植被带、挺水植被带、漂浮植被带和沉水植被带进行分类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以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对象,恢复和发展湿地附近的天然次生林面积、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
21、衡。不断提高对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改变湿地用途,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4、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一批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确保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禁止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和违法采集野生植物。清理整顿非法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猎捕、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林区内无滥捕滥猎、收购、出售野生动物,无违法驯养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无重大疫源疫病发生。禁止违法采挖、运输、经营古树大树,禁止使用违法采挖的大树进行城乡绿化。(二
22、)全面提升森林质量。1、加强天然次生林抚育。在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同时,对亟待抚育的天然次生中幼龄林,开展低强度疏伐、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和补植等为主的经营活动,改善林内光照条件和卫生条件,优化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径级结构和密度结构,降低火险等级,培育异龄复层混交林,加快保留木生长,缩短培育周期,促进向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2、加强退化次生林修复。对退化的天然次生低质林和天然稀疏林地,以封育、补植补造和低强度抚育间伐等措施为主,调整树种组成,增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混交比重,逐步建立以演替后期树种、深根系树种为建群种的异龄混交林,恢复森林环境,修复和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3、科学经营人工林。坚持
23、近自然经营,模拟自然、顺应自然,对过疏、过密中幼龄林,全面实施抚育间伐;对于老化、长势衰退的人工林,开展近自然改造,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修复和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高区域生态容量,构筑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的绿色屏障。在适宜地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用材型和生态型国家储备林基地,构建珍贵树种和大径级国家储备林体系。(S)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1、提升自然保护区能力。完成全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做好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工作。完成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底数调查,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打造一批集野生动物救护
24、、鸟类环志、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护区。2、增强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同步提升。对森林公园,开展自然植被恢复和林相改造,加大退化林修复,营造优美森林生态系统;对湿地公园,盘活自然水系,保证生态用水,控制污水排放,恢复自然岸线和原生植被。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服务项目,建立科普宣教馆,承办科普宣教活动,为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奠定基础。二、林产经济提升工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提升林业产业建设水平。依托与俄毗邻和引进优势,走引种基地做细,繁育基地做大,推广种植基地做强,加工产品做精的产业发展之路。到2025年,全市林果种植面
25、积新增10万亩。初步形成生态主导型经济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宜的接续替代产业格局。(一)建设特色优势资源基地立足林区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打造森林食品、林下药品、经济林果、木本油料特色优势资源基地,夯实林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基础。1、建设森林食品基地。依托林区优质丰富的森林资源,重点发展食用菌、特色山野菜和特色畜禽养殖基地。加大猴头菇、木耳、毛尖菇等中高端食用菌产品培育力度,保障木腐菌培养基料供给,持续提升废弃菌袋综合利用水平。提高野生山野菜资源利用率,强化野生采集与人工栽培的有机结合,在做好特色山野菜资源保护的同时做好合理利用。扶持森林家禽、野生蜜蜂等特色养殖,加强养殖技术推广,突出产品生态特色。着力开
26、展森林食品基地标准化建设,探索标准化森林食品培育途径,维护林区森林食品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优势;创新开展森林食品基地认定工作,出台森林食品基地管理办法,提高森林食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2、建设林下药品基地。科学谋划林下药用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林区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加强野生药材驯化和种子繁育,大力推进刺五加、五味子、黄芭、草茯蓉、金莲花、关苍术、赤芍等北方道地中药材的栽培、采集、弓I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加强对林下野生中草药植物资源的管理,加大森林巡护和多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杜绝非法采掘野生中草药、毁林种参。完善适用于林区的林下药材栽培技术规程和操作标准,推动林下药品标准化发展。3、
27、建设经济林果基地。加大经济林果培育力度,选择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林果树种,建设定向培育、集约经营、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的高纬度寒地特色经济林果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基地进行品种筛选,扩大种植范围,增加经济林果产业比重,壮大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做大做强以蓝莓、蓝靛果、核桃、榛子、沙棘等果用林培育为主,辅以搬树、山槐等蜜源植物培育的经济林果产业。(二)打造特色加工产业集群优化林区产业布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加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聚集和融合发展,发挥重点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1、打造生态产业园区。坚持推进资源共享、龙头带动、企业集群,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相互协作配套、产业链紧密衔
28、接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立足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引导林区产业向局址城镇园区和聚集区集中,引导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进行转型升级,积极打造现代生态产业园区,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重点推进森林食品、林下药品、特色种养、森林旅游、商贸、物流、信息、对外合作的中高端价值链在园区集中发展。完善生态园区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搭建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做优林木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林木加工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培育一体化精深加工大型现代企业,推动生产加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延长加工产业链条,增加林木产品附加值,促进集团化发展。持续巩固单板、指接板、刨光材
29、等传统林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着力开发环保、时尚产品,努力扩大品牌家具、智能家具、木制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销规模;注重对剩余废旧木质材料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强化木质资源再利用能力。3、壮大非木材加工产业。聚焦森林食品、林药、野生动物等涉林产品加工,加快补齐非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短板。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制药、食用浆果坚果、酒水饮料等加工企业的合作,逐步扩大优势品种的产业规模,创新开发新型林特产品,积极培育具有林区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大小微型非木材加工企业的整合力度,注重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发力,抢占人们对高质量
30、多元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三)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发挥林区景观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的优势,做大做强以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大界江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健康养生和自然教育产业。1、丰富景观资源。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维护生物物种、地质遗迹、自然景观多样性,提升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效果;加强自然公园建立,着力提升公园品质,科学开展植被恢复与林相改造,丰富植被的种类、色彩、层次和季相;深入挖掘林区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提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水平,创新培育生态优良、景致宜人的景观资源,充分释放林区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潜力。2、建设森林康养基地。依托良好的生
31、态环境、夏季气候、绿色食品和北药原产地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类型丰富、独具特色的高品质森林康养基地,打造中国北方候鸟式康养产业聚集地;完善森林康养基地基础设施和康养服务设施,探索现代经营模式,提升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开发多样化森林康养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多级层次的市场需求。引导有条件的康养基地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称号,建立健全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价和动态管理制度。3、建设森林营地。加快森林营地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注重自然生态原貌的保留,推动生态文化与研学教育、运动休闲、营地体验深度融合,精心设计和开展亲近自然、感知绿色、保护生态的自然体验活动,突出林区森林营地特色,提高森林营地吸引力。加快
32、推进自然教育场馆、户外体验森林步道、野外生态营地等体验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设施设备安全管理。4、建设森林步道。做好林区森林步道顶层设计,科学串联林区森林旅游地、自然遗产地、古路古道等游憩资源;严格控制步道建设过程人为过度干扰,最大限度保留保护原有生态格局,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加强森林步道重要节点功能打造,完善步道沿线配套服务体系;注重森林步道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5、发展冰雪旅游。积极培育和打造中国冰雪旅游目的地,与冬季试车产业相挂钩,丰富和拓展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增强冰雪旅游体验性与参与性,延伸冰雪消费链条。着力推动“冰雪+休闲度假”、“冰雪+寒地驾驶”、“冰雪+观光体验”、
33、“冰雪+温泉养生”、“冰雪+民俗遗迹”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加快传统冰雪旅游提档升级。突出冰雪关联产品现代科技元素,利用激光秀、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增强冰雪旅游产品吸引力。(四)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发挥地缘优势和对外合作基础优势,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东北亚开放高地。1、积极参与推进口岸和自贸区建设。全面深化边境口岸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沿边地区开放水平,加快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国际化,做实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充分利用口岸和自贸区平台,吸引高端国际投资、技术和人才集中,引进和培育巨型企业集团,促进产
34、业集群并向中高端产业升级。完善对外合作服务体系,强化涉林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加强产业规范和标准建设,鼓励林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认证。2、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努力构建覆盖政策、设施、贸易、资金、人文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互联互通新局面。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积极扩大对俄木材进口,推动中俄博览会等交流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人员出入境便利,鼓励林区规模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发利用境外木材资源,努力促成境外原料基地、境外木材加工基地的落地建设,构建跨境产业链。三、民生基建保障工程。以“强基础、惠民生、保生态、促发展”为目标,
35、争取将我市地方林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稳定林区和场区水、电、路、通讯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推进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管护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到“十四五”期末,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初步完善。(一)提升林区建设品质。1、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把林区(林场)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强化财政保障力度。大力做好村庄林区林场整治,着力提升林容林貌,推进林区林场(局场址)亮化,在局址场址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等重要场所完善公共照明设施,科学设置照明设施间距,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
36、能源照明。继续推进镇村林区林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加大卫生村镇创建工作力度。大力培育文明乡风。积极开展林区移风易俗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林区社会文明程度。(-)完善基础设施。1、防火应急道路、森林经营林道网络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和防火道路、森林经营林道建设,全面提高森林草原火灾的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林区防火道路网密度。加强和改善林区公路建设,重点加大通场公路和防火专用通道的养护和建设力度,加大道路养护经费投入,形成上连市区通道、外连周边县市、覆盖林区的公路交通网络。2、民生保障设施升级改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逐步加强和改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区民生改善和社会
37、管理,不断完善林区道路、饮水安全、公用设施等社会保障工程。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林场所延伸,升级改造供水处理设施。完善林区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网架结构,提升供电能力和水平。强化信息化基础支撑,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3、营林管护监管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公益林、天然林区域内新建一批管护站房,购置相应管护设备。加强管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森林管护定位跟踪信息管理系统,准确、及时地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变化与防治效果、森林经营管护情况等信息,评价森林管护效果,为森林管理决策提
38、供依据。四、林业科技引领工程。继续实施科技兴林,充分发挥黑河中俄林业生态建设学术论坛的平台作用,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实现论坛成果与林业发展实践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黑河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示范园区的载体功能,提升品质,持续扩大对俄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俄罗斯优良经济和绿化树种;充分发挥黑河林科院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加快林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科技进步引领林业发展。全面提升森林草原资源管护科学化水平,有效解决森林草原生态安全保护中存在的管护力量薄弱、体制僵化、手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按照“管护队伍专业化、信息畅通化、手段现代化、制度科学化、管
39、理人性化、布局合理化”的总体要求,充分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等手段,全面提升林区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第六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林草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间沟通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形成贯彻“十四五”规划的强大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建立由市委市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十四五”规划建设联动模式,由市林草局专设“十四五”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重点解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根
40、据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本区域推动“十四五”规划战略建设的重点方向和具体目标任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出相关配套细则和落实措施,形成逐级管理推动的工作格局。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全市林草“十四五”规划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林草地方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适时制修订森林保护修复与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经济产业、生态文化等地方性政策法规,保证“十四五”规划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三、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积极吸纳社会和金融资本的多元化生态强市投入政策机制。加大现有资金争取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
41、林草行业发展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强市战略建设。四、创新考核评价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设指标及重点工作措施,研究推行林长制,落实林草事项主体责任。通过对各级林长工作业绩考评,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于可衡量、可分解、可考核的建设指标,将按程序纳入各级林草部门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对影响林草业建设长远发展的行为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责任追究。评价考核以纵向比较为主、兼顾横向比较,同时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满意度、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等指标在考核中的作用。五、强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以建立适应新时代林草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行业法
42、规与实施细则,推进林草政策的不断完善,使行政执法与行政服务协调统一。通过行业法规与实施细则的约束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需求。通过行业法规与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激活生态产业的价值空间,实现我市林草行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六、构建林草统一规划体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主要涵盖林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支撑等五大主要发展任务的林草行业统一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管理,提高规划质量,健全实施机制,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体制,更好发挥规划体系的战略导向作用。七、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大社会公众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传媒,抓好传统手段和现代传媒的共同宣传,开展全方位、大力度、高频次的宣传活动,抢占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重点宣传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增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使保护开发林区生态资源成为全社会共识,凝聚起建设美丽黑河的强大合力,为促进我市林草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