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635280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重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人手,这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教学原则。比如,有的作品可以(W重内容分析,有的作品可以侧重形式分析:仃的作品重点在阅读能力训练,有的作品重点在写作手法上的借鉴,不一而足。但相对而言,有个问题似乎不能取“自由”的态度。这就是对作品本身的认识。古代文论中虽有“诗无达诂”的说法,但学者们普遍认为一篇文学作品有其相对固定的内涵。篇作品既然有其固定内涵,我们就应该尊重它,不能随意妄加改动。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作品不好,就不要选人教材,一旦选人教材,就耍等重作品本身.随意的删改,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或,也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认识。对荷塘月色文本的删改处理就是

2、这方面的典型事件。宜以来,我们中学的&荷塘月色教学重点仍放在对荷塘的美的描写及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把握上,这一点只要浏览一下大量公开发表的有关荷塘月色的欣赏文章就可以知道。现在,这种倾向还在继续。教师教学用书或点还是放在文章前面的写景上,从第二页到第十五页,几乎看不到一句对文章后半部分表示重视的文字。不仅中学语文界是这样,学术界似乎也如此.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说:“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的名篇,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只字不提后半部分的抒情文字.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想和文本被删改有关。删后的文本,文学色彩最强的就属文章前半部分那段比物描写了。我现在还记得上个

3、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教研组一位教师准备市公开课时,大家讨论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对景物的分析上。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了那几段出物描写,这篇散文就仿佛被掏去内脏一样。删掉的文字后来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垂新编入教材中。这几段文字是: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若小船,唱若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G采莲赋3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助首徐回,兼传羽杯;推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装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知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己无福消受了1被删的两段文字,在

4、删者眼里可能是不重要或是不健康的。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全文发现,被删的文字是非常重要的。第-被删的文字本身是重要的:第二,在文章整体表意上,其重要性超过前面的写毋文字:第三,为文章的艺术性增添了一种新的光彩(虚实相间)。卜.面分别论述:第、被删的文字本身是重要的。被出的文字讲的是群少女,在江南的河边一边欢快地唱若情歌.一边采若莲子.我们可以想象笑声不断,所以作者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但不要误解,作者不是想突出她们的天真无邪,而是写她们对爱情大胆的、健康的态度。所以作者说“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句话是对下面引文的概括。梁元帝采莲赋3的文字是对这句话的证明。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少男少女们划着

5、船默默传情,”鹤首徐网,兼传羽杯”,船划得非常悠闲,一边划一边回头,传送酒杯.这几乎接近现代男女相爱的场面,森严的礼教诸如,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教条仿佛不存在了。而且远接诗经关雎3中所表现的“乐而不淫”的境界。“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借写划船表现男女之间依依不舍的依恋之情.随后作者将观察视角转移到写作者这里,以男性视角描写女性姿态美:“尔其纤腰束素,迂延顾步;受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授候船而敛裾。”纤腰指杨柳细腰,“束素”指白色的绸子,可见女子的婀娜妩媚,这是静态:随后是动态,迁指移动步履延指慢行,“顾步”指回眸自己的脚步,把江南女子那种羞涩稳重的韵味写了出来。“夏始春余,叶

6、嫩花初”,有季节,有实物,但实际是一种比嗡和烘托。“嫩叶初花”用在这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旬的女子,看作正面烘托也很美。“恐沾裳而浅笑,畏候船而敛裾”两句把笔触延伸到女子的心理,女子仿佛怕花草沾湿自己的褶子,乂有些恼怒花草,因而微笑,这个浅字用得十分形象:又怕船倾,急忙提起衣襟。笔触细腻,刻画生动。所以作者说:“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也是有趣的事。”第二,在文章整体表意上,其重要性超过前面的写景文字。前面的写景文字共三段,如评论家所说“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个个组成部分,然后部分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以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

7、们的运动和变化二文字之美,自不待言。但从作者情感角度分析,会发现作者箔卜的荷蝶不是作者要寻求的理想之所,也不是作者情感寄托所在。荷塘只具客观之美,无法与作者主观情感相融合.因此,作者在“心里颉不宁静”之时,试图摆脱日常羁绊寻求审美快屋的企图宣告失败。最明显的证据是作者在描写完景物之后,说出一句冷冰冰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如果把景物描写看作全文高潮所在,应该说作者会非常落寞,甚至一无所获。仅此一点,就可以得出结论:段物描写不能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仅仅关注写累,我们无法准确全面地把握作者内心更杂的情感脉络。事实上,作者的情感追求也没有就此止步。在眼前的客观景物中寻美失败后,作者凭借自身

8、丰厚的文学史学修养,展开精当的陕想,借以拯救落宽的自我。他找到了情感寄托所在吗?找到了,这就是对六朝时期文学描写中的江南的皈依.在对六朝的江南进行文学想象时,作者选取了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两个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明丽的水凫、淳朴的民风和健康的恋爱场面。这才是作者情感理想所在。维纯的客观景物是死的,只有人的存在才能构成美,特别是那些表现人性美的场面。船上少女少男杯酒传情,少女婀娜的步姿、天真的浅笑都构成了美的元素.这些都是北方的荷塘所没有的。这几段文字与其说是时前面写景的补充,不如说是时它的超越,尤其就情感意义而言。另外,我们把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话前后对比,也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前面说:但热闹是它们

9、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又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若江南了。古今南北对比后,作者的褒贬做向是非常清楚的。对眼前珏物的静观是作者寻求审美愉悦的第一步,但是,这第一步失败J,“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接下来在对“江南”的怀想中却获得极大的乐趣,“这真是有趣的事这里.的“江南”,有人认为是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现实江南,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史实中的江南,两种观点都显得牵强附会,缺少根据。钱理群先生认为d荷塘月色是构造“个与现实对立的团生的艺术世界请注意钱先生说是“艺术世界”,我以为这话是对

10、的。事实上作者也只是提及两部文学作品,没有提及其他。所以从文本出发,“江南”当指文学想象中的江南。总而言之,对文学江南的描写是对眼前荷塘比物描写的发展和超越。文学江南是作者审美理想的归宿地,也就是说,作者是在想象中完成审美体验的。这部分是作者抒情的高潮所在,也理所当然应该是教学重点。如果不对此盘点分析,甚至一带而过,我们就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赞颂这个审美理想。第三,为文电的艺术性增添了种新的光彩(虚实相间)。写江南文字的重要性,不仅在r这段文字表达r作者的审美理想,而且在抒情艺术上也有新的光彩。文章前半部分对清华园荷塘景物的描写基本上是实写,是对眼前现实的如实描绘,给读者充实之感,可

11、称之为“充实之美”:后半部分则是借助描写想彖中的能物感染读者,给读者空灵之感,可称之“想望之美只有实写,没有虚写,文章显得太实:只有想象没有实写,则太虚.两者结合起来,一实一虚,文章给人变化多端、摇发多姿之感。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艺术上的贡献,也是荷塘月色之所以迷人的粒力所在。忽略这一点,就不能准确定位荷城月色的艺术性。当然,朱先生引用古书,与“掉书袋不是一回事.后者给人卖弄炫耀之感,有些材料可有可无;而前者是以抒发情感为鹄的,是不可缺的。后者不必考虑材料的生动形象,而前者是必须考虑的。总之,写江南的文字因为具备如上的优点,无疑应该设定为教学重点加以分析鉴赏。将描写江南的文字设定为教学重点,除

12、/时教学重点作一般性地处理外,应注意如下问题:第一,注意准确把握采莲赋和6西洲曲这两首诗歌的意依。首先,要排除阶级论等廊俗社会学的干优,从人性角度把握古诗内涵。这个观点,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史新著序言中有明确表述,“将文学中的人性的发展作为贯穿中国文学演进的基本线索”,而不是“对社会政治、对阶级斗争的强调、其次,让学生透过细节、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美的心灵。第二,注意此描写江南部分与描写荷塘部分的联系。主要通过对文中出现的主观抒情句子的分析,把握作者对客观景物和想象中的江南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行对想象中的江南的赞跳之情。第三,学习作者对引用手法的恰当运用,避免“掉书袋讲授荷

13、班月色对语文教册而言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樨荷塘月色这篇优秀散文的内涵和艺术性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件艰巨而乂愉快的任务,笔拧不揣都的,试着探索荷塘月色的内殖,目的是希里向广大同人请教,荷塘月色3是个老话题,但愿探出新意.荷塘月色教学解读的纠偏和遮拜荷蝶月色作为经典篇目,经过教材改编后,仍被保留在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与故都的秋作为对比阅读同为第14课。此外,这个单元的其他篇目有G我与地坛(节选B6赤壁赋和G登泰山记凯单元导语明确此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在培养审美情趣的同时,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既要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等手法,还要关注作者的人生

14、思考,这恰巧对应了新课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但是,不管是从单元导语、课后的学习提示,还是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来看,都是更加侧道这篇散文的工具性,也就是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对作者的人文内涵和人生思考关注不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卜偏颇:O1.未突破散文教学的固有模式目前,仿佛在语文教学领域己经形成r某种共识,讲到小说,就是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讲到诗歌,则是分析作者一通读文本一琉通大这一分析手法和情感一背诵成文:讲到散文,就一定要说,形散而神不散工语文教学只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这步仍然属于笼统概括的环节,文本的个性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散文教学,应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凸显每个文本

15、的个性,以本文讨论的荷塘月色为例,首先,散文的类型有很多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等:其次,“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城大的文体特征,但是不同类型的散文,不同作者的散文都是不尽相同的,我们不能这样笼统概括,遮蔽文本和作家的个性。认真研读文本,不难发现,4荷塘月色B很难归为“形散神不敢“,反而更切近”形不敢而神敢”,作者的整个游踪非常确定,就是写臼己夜晚荷塘的散步,“形”可以说是很集中了,反倒是后面七、八、九自然段,可以说是思绪千里、神游八方了,但并非“形”散,而是忡傲。因此,我们若想抛弃成规,就需耍文本的分析,丁细微之处洞见作者的心灵。从普遍性到特殊性,最终要回归普遍性,这样,学生才不会只得到

16、系统零碎的阅读方法。分析文本的个性之后,教师提炼息结,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开展拓展阅读,同类比较等,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阅读技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02未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如前所述,多数教加总是把文本写强的部分当作教学全难点,而忽视了文本后半部分的抒情文字,原因可能与文本的改动有关。被删掉的这几段文字是“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一无福消受了。”细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被删的内容对r分析文本是极为重要的.作者与江南采莲,突出r古时男女之间依依不舍的依恋之情,因此,作者称之为“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二然而仅仅写采莲,还不膨表达惆怅与落寞,又想起了西洲曲由六朝到当下,是一场幻梦之旅,只不过六朝的江南

17、采莲盛况与当下的寂宽荷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的主题倾向也不言而喻,因此,理解r文堂的后半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五四一代,新旧交替,朱自清的生活是矛盾的,只能通过艺术创作幽婉曲折地表达出来。但关于“采莲”部分的描绘,容易被一些老师所忽略,只把重点放在艺术特色上,不管是从文本的整体性,还是教学目标人文性的要求来说,都是不全面、不恰当的.总之,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是朱自清的个人情感,与时代的政治背景关联不大,以月卜荷塘为写作素材,投射自己的潜意识愿望对于自由表达情感的向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些作者当时的人生际遇和家庭生活,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上。03对

18、人文内涵缺乏关注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指标有很多,其中,能否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应该是最重要的指标。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来说,教学重点侧重工具性,景物描写、各种修辞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则为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教学盎点不必作过多分析,这本身就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歪,大多数教师把课堂大多时间都用于艺术特色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界内心,而非囿于教师开始给学生灌输的背比或定论,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大多数教师受传统观点的膨响,把这篇文章的主趣归为社会学的政治功利价值一该文写于1927年7月,正好是四一二大用杀之后,作者的苦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

19、分子的仿徨。对此,孙绍振老师在名作细读中提到,如果是这样,从四月到写作时,中间应该有四个月,那应该说“这几个月心里颇不宁静”,为何说“这几天”呢?大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势无疑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但是朱臼清这篇文章的特点又凸显在什么地方呢?况且,人的心灵是丰宫的,我们不能拿背景涵盖当时的所有作品。客观来讲,知人论世这样的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过度执着丁对时代背景的解读,会适得其反,遮蔽文本本身的内在意流.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容易把G荷塘月色3归结为“抒发知识分子的苦浦这一时代主题的原因。针对此现状,当下涌现了些新的更加关注作齐内心的解读,以孙绍振教授为代表,他把文章主题定为“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

20、理的自由”,认为朱自清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和政治性的自由没有直接关系,如此解读,不管是从文本自身,还是读者来说,都是更为贴近的。这样的转变值得我们去反思已有的观念,更切近地去分析文本.综上,语文的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经典的文本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挖和重糅。在理论层面,语文教学和文本解读的研究是比较前沿的,但是落实到一线教学实际后,总是容易出现多种问题。理论的进步与实践的落实极易脱节,很多经典的文本长期被比较传统的解读所遮蔽,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参考文献111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J1.名作欣赏,2003(08):18-23.2刘红.从荷塘月色被删的文字谈其教学密点J.语文建设,2013(16):37-39.3陈友勤.关于散文教学的若干断想从教学荷塘月色说开去J语文建设.2016(04):9-12.|4|俞王毛.6荷塘月色研究述评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3(08):53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