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排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排名.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为什么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排名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不允许学校给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大家主要是从保护学生的自尊这个角度来理解的。由此社会上(包括数行界内部)就有了争论:如果连自己学得怎么样都不知道,这个学生该怎么当?如果连自己的学习成绩都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个所谓的H尊有什么用?听上去好像说得也有道理,但问题恐怕比这复杂得多,牵扯到教育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原则。什么叫排名?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的成绩在同一范围学生中进行比较后列出的方位。这在统计学里有一个名称叫“常模参照1.常模参照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无标准”。学生成绩到底好不好,其实并不是由“好的标准决定的,而是由他所在范围内排名是不是靠前决定的;另一个特点
2、是“制造失败”。常模参照永远都是“上、中、下”的分布,“下”是常模矩阵的内在构成,没有“下”就没有常模存在。因此,这种以常模参照为标准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制造优秀的同时,永远都在制造失败。常模参照与教育的本质不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成就学生。但必在常模参照下,确实成就了一部分学生,但它也内在、预先性地规定了一部分学生必定是失败者,不管这部分学生努力不努力、实际上学得好不好,只要排名不佳,就是失败者。在常模参照标准中,学生优秀不优秀,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别人决定的。哪怕我实际上是优秀的,但只要有比我更优秀的人,我就是不优秀的。在我看来,现在教育之所以这么“内卷,归根结底是由这种常模参照
3、思维导致的。实际上,与常模参照相对的是标准参照。学生优秀不优秀,不是我与别人相比得出的结论,而是我与一个标准”相比得出的结论。面对“标准1.所有的学生都有希望成为“优秀”,因为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就是优秀的。剩下的就看学生本人是不是努力,只要我努力了,我“达标”了,我就有可能优秀。其实,教育在本质上是推动所有的学生“优秀”。也许在现实中,即使是基于标准的教育,也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够优秀,但那是由于学生F1.己不努力最后没有达标”决定的,而不是由常模参照内在、预先性地决定的。如果我还没有决定努力不努力,就已经被固定在“不优秀”的位置上了,那么除了“躺平”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排名只能针对相同事物,所以对
4、学生排名其实有一个预设:学生都是一样的,或者说我们把所有的学生看成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才可能对他们进行排名。有一幅名为“这就是当下的教育体系”的漫画把这种预设的荒逐性揭示得淋漓尽致。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一个笨蛋。以排名为基本评价方式的教育,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制造“笨蛋那些被排名制造出来的“笨蛋1.其实内心很困惑:为什么我与别人在考试成绩这一点上相比差一些就成“笨蛋”了呢?那我可不可以拿别的方面跟其他人比呢?写进教材的知识是知识,难道我在其他方面获得的知识就不是知识?于是,我们挖掘出这种以排名为中心的教育的另外一个预设:某些知识比另一些知识更有价值。那么哪
5、些知识被人们规定为更有价值的知识呢?有个地方中考作文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1.这显然是城里的孩f在公园常见的情形,农村孩寸”让我们荡起双桨”显然会比较陌生。出题者出这个题目,似乎是预设了“城里孩子的知识比农村孩子的知识更有价值1.南方有个大学曾规定钢琴过了十级的学生可以记3个学分。有一位不会弹钢琴的学生提出反对意见:钢琴过了十级,说明这位同学对节奏、音色和指法有了相当的造诣,应该加:5分。我没有学过钢琴,但我会爬树,我可以在5秒钟爬上工。米高的树,这说明我的手臂抓力、手脚配合的协调能力和勇气超过常人,这个难度似乎不低于弹钢嵯的难度。那为什么不能也给我加3分呢?这位学生是在对“某些知识比另一些知识更有价值”这个判断提出质疑。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在“某些知识比另一些知识更有价值”的背后,是“谁的知识更有价值”。如果教育以承认孩子各不相同为前提,那么它要的不是排名,而是发现1.如果承认教育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那么暗暗地把公平公正扔到身后的“排名”应该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