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形势与政策教案 专题二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秋形势与政策教案 专题二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二扎实推动里济高质量发展授课题目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了解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掌握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掌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优势和实现路径;了解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走好高痂量发展之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优势、实现路径: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及解决措施.,难点: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方法1、教学活动的导入根据各节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创设情景:提供材料,引出问题;展示案例,引发讨论。目的是引发学牛的好奇心及
2、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具体问题.2、理论讲授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注重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另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形象、更清楚地认识问题,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3、学生课堂时论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耍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教学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卜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3、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内容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F1.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发兴的新征程,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这一跨越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能否实现转里升级、经济发展能否实现由要索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破除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
4、生机活力的制度保证,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费要抓手。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一)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2024年上半年,外部环境更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暧、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息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1 .经济平稳运行,季度环比连续实现正增长2024年上半年,我国GDP为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
5、长5.0乐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同比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6%: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同比增长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0%、38.3%和56.7就从环比看,经季节调整后,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7%环比增速连续八个季度正增长,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态势.2 .三次产业增长稔定,生产供给稳步增加2024年上半年,各行业生产程步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夏粮获得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
6、斩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乐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服务业持续恢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延续较快发展势头,增加值分别同比增KII.9%和9.8%,合计拉动经济增长1.O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假期经济相关行业发展较好,增加值分别同比熠长6.舞和6.6乐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二季度,工业生产延续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服务业娴速略有回落,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仍保持较快增长,发挥重要支推作用,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
7、2%和8.7%,合计拉动服务业增长1.5个百分点。3 .国内需求持续恢曳,外部需求有所改善消费稳步扩大2024年以来,-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贽增势良好,消费需求延续恢笑态势,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显著.2024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投资平稳增长,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加快落地,亚大工程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发挥。2024年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6%,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净出口稳中有进。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
8、培育外贸新动能,对外贸易规模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积极贡献。2024年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9%,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4 .高技术行业发展良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重点领域投资加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2024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芬业投资分别同比增KIO1与和I1.7%,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2个和7.8个百分点,推动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202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8%和8.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8个和2.7个百分
9、点。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前5个月,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I1.2乐商于全部规模以上服芬业企业2.7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5.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玳达25.3乐比一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儡弱,通胀具有粘性,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缴发,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盘点领域风险隐患较
10、多,推动经济稔定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种发杂情况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加强顶乂设计和整体谋划,各地区各部门鼓足干劲、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各项宏观政策,全国人民顶住压力、持续奋斗,各方面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的成绩很不容易、极不寻常。(一)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裔度全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全面
11、深化改革的重要位梵,谋划和部署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梁八柱”,所有制范围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宓,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仃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面对严峻更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我国进步健全和完善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故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而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成略,数字经济总体规模稔步增长,数字基础设施加快
12、建设,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在全国范用内推广自由贸易试脸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定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全塑、整体性亚构。实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枳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r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是中
13、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大理论和实戕创新e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笑苏仍不充分,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减弱,新动能培育增量不足,各类经济主体发展信心不振,阚须再进行一次调动全社会精气神的系统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新功能,延续经济增长与追赶势头.现阶段,我国市场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要素和资源市场自主有序流动仍存在不少障碍,市场环境和质量需要进一步优化,商品和服务市场痂量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效能仍亟须提升,全国统大市场还有诸多障碍和堵点。面对国际竞争格同下的“卡脖子”问题,科技创新体制亟待取得根本性突破,科技资源错配,分散、重红、低效、分割、协
14、同性差.人才成长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与经济、产业的协同性不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足,高水平科技创新国际开放合作格局亟待重构。数字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数据产权分置、安全可信流通以及高质量供给不足,数字经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数字鸿沟亟待解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新形势、新挑成,全球化的波折、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来自美西方战略竞争的空前压力。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区域差距仍处在高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重道远。乡村系统结构失衡,城乡二分加剧,城乡不平等加剧不平衡不充分。面对国际国内诸多历史性挑战,喇须以高
15、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攻方向进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延续经济增长与追赶势头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障,为强国建设、民族史兴提供有力支撑。(=)全力推进落实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址发展的卡点熔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邀、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亚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
16、、添活力。从经济体制改革看,聚焦构建高水平社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1 .完善落实“两个岂不动摇”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厘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好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
17、制度。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大力整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阔机制,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e3 .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要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建立产业需求引领的创新体系,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符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
18、级,积极培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据基即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4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桓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眼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切实打通外籍人m来华工作、学习、旅游堵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核
19、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5 .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他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6 .健全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培育壮大绿色
20、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e7 .加强经济安全能力保障要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健全权费一致的风险处置资任机制,健全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强化盘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健全粮食产购
21、储加箱协同保障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数据基珈制度,构建大国储备体系,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4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刚述到3月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发展新历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
22、拐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侦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取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痂优,本版是先进生产力。”这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侦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育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23、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诙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跣开,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甚至既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海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若干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
24、大。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一)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
25、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沿技术和倾减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了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前沿技术和顺漫性技术加速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
26、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的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要根据资源累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同样蕴含新质生产力,谷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抛弃传统产业,耍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离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多、科技实力雄厚,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供给
27、能力。其他地区要突出优势特色,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颂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使之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0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投行绿水者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键苑科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屣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
28、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如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若力打通束缚新质牛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峡畅流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
29、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班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完善城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
30、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乡困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统筹新里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若力破除体制机制障华,打通城乡胞合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工业化。与以往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追求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信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推动制造业实现旗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瞄准长远目标,也要立足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具体措施上必须有抓手、可落实、有实效。大
31、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3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推动的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绿色制造、服芬制造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全球领先,但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需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投入,尤其应重视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自主化投入,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蝌强全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需要深入推动传统工业部门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提高工业装
32、备智能化水平,发展数字化制造新模式,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间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产品设计、客户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武认证、金融服务等环节,不断提升制造企业在服务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制造业占比的基本稳定。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前睢布局未来产业。
33、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能源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不断改善能源结构,稳步推进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清洁能源的就近使用。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业能效水平,集中力量突破全球性能效和排放技术难题,力争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达到世界一流,重点工业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构建多层次循环经济系统,大力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和再制造产业,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全民绿色消费,通过价格机制控制过度消费、减少个人碳足迹,增加低碳工业产品消费比重。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步巩固工业产品出口优势,从能源原材料供给、出口货运能力提升等多个角度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4、,增强国际市场渠道建设和本地化运营能力,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产业标准制定,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贸易规则制定中贡献中国经验,建立中国专利技术与标准制定相互支探的正向循环体系,推动自主标准工业产品成套出口,在对外工程和其他承包合同中推动中国标准落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量增质升。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创新、产业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在战略性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上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掾体系。F1.前,我国前沿产业技术已进入“无人区”,部分
35、领域已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要继续保持领先,关键在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而推动科技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此,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掾体系。创新性人才既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企业家和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战略。(Z1.)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择放巨大内需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支撵。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36、下一步仍需多方发力,持续解放新型城钝化内需潜力。一是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中锋放内需潜力。截至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5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综合考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统筹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城镇综合承教能力、生态安全等需要,未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75%,城镇化质量也将得到更大提升。与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伴随而来的将是基础设施的扩容、产业发展的提质、公共服务的增效等,意味着更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超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和近200
37、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二是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择放内需潜力.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截至2023年底,我国仍有2.9亿农业转移人口,在这部分人口小民化过程中,居民消费、住房支出、公共服务将大岫增加,教育娱乐、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也将有效扩大,再加上通过技能培训和服务对接方面的投资提升就业竞下力,以及创造多元化、特色化消费场景以满足人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等方面,都将形成巨大的内需潜力,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掠“三是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中解放内需潜力,城镇化布局是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侦空间结构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顺应产业和
38、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和长期趋势,通过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增长极和动力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是新时代推动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的核心要义,也是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的有效手段,各类城市具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内需所在。特别是作为城乡融合关键纽带的县城,在补短板、强弱项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业安家需求具有较大空间.据统计,我国有1.6亿人常住在M72个县城,0.9亿人常住在392个县级市城区,再加上大量从乡村转移和从其他城市回流的人口,县城殖娥者巨大的
39、内需潜力。四是从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解放内需潜力。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城饮化水平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和生活在城市,城市居民对优美环境、健康生活、文体休闹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故略提出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培育城市.数字化、智化消费新业态,加强无障碍环境、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道、切性城市.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牛活的空间。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将为
40、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内需潜力,仅“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新增1万亿元国债项目支持,杭州、武汉等地每年预计拉动新增投资3000亿元左右。五是从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中释放内需潜力.城乡融合是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我们新时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指明/方向.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根本上是要补齐城乡发展的短板,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关键是推动城乡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进
41、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推进城乡要索融合与要素平等交换,增进城乡发展活力。同时,还要系统谋划、统筹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巨联”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形成城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城乡一体的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系列举措,从城、乡两端发力,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快速择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形成规模庞大的内需增长潜力。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既有利于拉动消费和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也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搓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
42、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盘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城巾更新行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短板,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三)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颓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新时代新征程,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43、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五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关乎“:.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秘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大豆单产,积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稔定发展。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全力提升耕地侦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必须守住的底线。当前,我国已经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机制,探索出很多有效的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下一步要继续抓
44、好防止返贫监测,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帮扶,提高梢扶支持实效,增强脱黄地区和脱黄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i1.1.中之至。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规,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困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秘妥推进乡村建设,全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升农村
45、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充分考虑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优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道环节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稔慎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
46、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四)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卡点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根本上要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1 .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堵点卡点一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整体性、协同性不强。提高要素组合相置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哄拨中,城乡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不匹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阻碍要去下乡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人才、资本、管理、技术等向乡村流动的协同性不强,导致要素配巴整体效率不高。在
47、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取得一定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层面的改革,重点应放在提高要素流动的整体性协同性、优化要素配理效率上来.二是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通过持续推动公共资源优先向农业农村配置,我国城乡基础设施”.联瓦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这过程中也存在人口一设施(服务)不匹配的现象,都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闲置,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城乡形态仍在不断变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要把效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强化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提高整体利用效率.三是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城
48、乡产业协同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因此相比其他领域的!台发展而言,其更杂性、长期性特点更为突出。近年来,新技术为城乡要素跆界和产业协同发展创造J条件,使城乡产业互动性、互补性增强,但城乡产业的关联效应和融合水平还不高。要进一步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和融合发展。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待完善。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呈卜降态势,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并没有缩小,保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挑战在增多。与此同时,农村内部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也比较突出,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值较大.要进一步健全农民用收长效机制,持续拓宽农民增收集
49、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农村内部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2 .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卡点的着力点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城乡眩合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城乡触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城乡要素流动方面,要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潦动的制度壁空,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分类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他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增强城乡要素流动的整体性、协同性,引导生产要素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方面,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