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晋) 92-2024 (300~1500)℃温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JF(晋) 92-2024 (300~1500)℃温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OTF山西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JJF(晋)922024(315)温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范Ca1.ibrationSpccicationfor(3001500)*CTemperatureItinerantDetectingInstruments2024-07-05飨布2024-09-01实fc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3001500)C温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范JJF(晋)92-2024Ca1.ibrationSpecificationfor(300I500)CTemperatureI1.incran1.DetectingInstruments本规范经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07月05日批准,并
2、自2024年09月01口起施行。归口单位: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起草单位:山西普宇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参加起草单位: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省标准计量技术研究院)吕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忻州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山西仲测计量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华测科瑞计量检测检验有限公司山西省认证认可协会本规范委托山西普宇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负责解狎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霍永杰(山西普宇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安晓英(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省标准计量技术研究院)康崇鑫(吕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能加起草人:王玉龙(山西普宇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康喜英(忻州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芦思尧(山西仲测计量研究院有限公司)杨伟敏(山
3、西仲测计量研究院有限公司)敖祥(山西华测科瑞计量检测检验有限公司)马雪青(山西普宇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任勇(山西普宇检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崔俊珏(山西省认证认可协会)目录引言I1.1范闹12引用文件I3术语I4概述15计量特性I5.1巡检仪温度示值误差I5.1巡检仪各通道间测温一致性26校准条件26.1 环境条件26.2 标准仪谣及配套设备2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37.1 校准前检查37.2 校准前的准符37.3 校准温度点的选择37.4 巡检仪温度示值误差的校准37.5 巡检仪各通道间测温一致性的校准48校准结果表述49电校时间间隔5附录A6附录B7附录C8JJF()92-2024引言JJF
4、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制定本规范的基础性系列规范。本规范为首次制定.(3001500)(温度巡回检测仪校准规范1MS本规范适用于测量范围为3OO-I5OO)C的温度巡回检测仪(以下简称巡检仪)的校准。2弓I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G141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JJ1.100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1262铠装热电偶校准规范JJFIG37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规范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电动势规范和允差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
5、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3梯巡检仪各通道间测温,致性CCnSiWenCyOfIemPenHUre1.neaSUren1.en1.betweenItinerantDetectingInstrunientseachchanne1.巡检仪各通道配热电偶在相同校准点卜.温度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46(3001500)C温度巡回检测仪是由多个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多路数据采集、转换、显示及数据处理等单元构成.6I-frt1*x5.1 巡检仪温度示值误差巡检仪温度示值误差见表1。表1巡检仪驯际f1.三t分及号湖哎范图/T允许设若/QKN300-1100OHtS.
6、B600-15000.:t注:I为校也度点:以上所为技术指标不用于合格性判定,仅供参考.5.2 巡检仪各通道间测温一致性巡检仪各通道间测温致性见表2。2诩蛾各通1丽型Tn分发号湿度范阳/C一致性/CK.N300-11002.5S.B6OO-I53.0注:以上所I技术指标不用于合格性刖定,仪供替考。6校准条件6.1 环境条件环境温度为(205)C,相对湿度不大了75%:除地磔场外,应无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外电磁场干扰。6.2 标准仪器及配套设备校准所需的标准仪器及配套设备见表3,也可使用不确定度满足要求的其他设备。序号设备名称技术要求用途1标准柏籍10柏热电偶二等及以上标准2标准钻钱3卜钠佬6热电偶
7、二等及以上标准器3电测设备电压准确度等级不低于001级,分辨力不低于0.1PV测盘热电动势温度分矫力不低于0.01C,准确度等级不低于0.01级与标准热电隅配套使ff1.可直接显示温度值表3磔)1廉佥喝热电偶检定炉(300H0C有效工作区域轴向30校准点23456789:,巡检仪各通道间测温致性校准点/C测温一致性/C以下空白第*页共*页附录B证书编号;客户名称:客户地址:仪器名称:出厂编号:仪器型号:制造厂:校准地点:温度:湿度:校准点:测得值测标准/,C巡检仪各通道温度示值/C23-1567892平均值小值误差误差测电不确定度U(k=2)一致性校准员核验员校准日期附录C巡检仪温度示值误差的
8、不确定度评定示例C.I概述C.1.1环境条件:环境温度为23.5C环境湿度,15%RHC.1.2标准潺和配娈设备:标准热的镂10-钳热电偶、(300-1100)-C,一等。数字多用表、(0100)mVDCV:Ure1.=7.8X10-6,k=2.热电偶检定炉、(3001200)C,U=0.25eC,k=2.零度恒温器、(TC、U=0.O1.O,C,k=2C.I.3被测对象:配K型热电偶使用的温度巡检仪C.1.4测量方法将一等标准柏铭1。用I热电偶(以下简称标准热电偶)套上保护管,与被校巡检仪热电偶用细银格丝捆扎成一束,其测量端应处于同一径向截面上,然后招热电偶束插入热电偶检定炉炉内,标准热电偶
9、处于炉轴线位置上,热电偶的测量端应处于炉内最高均匀温区,炉口处用绝缘耐火材料封堵。在各校准点上分别读取标准热电偶和被校巡检仪示值,然后分别计免煤数平均(T1.通过比较得出被校巡检仪的测敢误差.C.2测量模型校准点测量结果的测fit模型:1.=F1.-标式中:(,在每校准点上,被校巡检仪的测量误差,-C:c在每一校准点上,被校巡检仪显示值的平均值,X?:标一一在每一校准点上,标准热电偶通过电测设备获得的测得值的平均值,C。C.3不确定度传播公式u2=cu(三)2+c2u()其中,灵敏系数:C.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C.4.1测址重及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Ju,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用标准热电隅(电测设
10、备为数字多用表)对被校巡检仪在800C进行测童,测得10个重过测量数据,计算标准偏差S为:S=V-J三0.26t!A-I实际测量以2次测量值得平均旗作为测量结果,故:U,三-三=O.I8X数字多用表的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批与Ui相比很小,只考虑亚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C.4.2标准热电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z,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标准热电偶在800C温度区间内,任意温度点的标准不确定度按公式(C.3)计算:UOKO2()XU2(t细)+6201.j2(八)t3()u3(ts)tu(E,)(C.3)公式(C.3)中的系数按照下面公式计算:心(,)M)U一局U(Er)=I,667(标准
11、热电偶年稳定性为5uV,按正态分布处理)式中:u(t)一一某温度点t的标准不确定度,PV;(t)-Q(I)、(ft(t)某温度点I的相卜2系数;u(、u()、u(.锌、铝、懒!司点的懒和角越,UV;u(Er)铜一标准热电偶年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V;由上式计算并换算成温度可得:u2(8(X)C)=O.26CC.4.3电测设备对标准热电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测量标准热电偶使用的电测设备是数字多用表,其测微值的误差按一年内的准确度士(MX10-6读数+8X10-6量程)计算,区间半宽度a为(14X10-6读数+8X10-6贵程),按均匀分布处理,测量值近似取检定温度
12、点的分度值,钠铭IO-钳热电偶在800C校准点分度表上的热电动势值分别为:7.35mV经计算得:U3(800)=.5M丫(相当于0.05C)C4.4标准热电偶参考端温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员U,.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标准热电偶参考端在*度恒温器内工作区域混度变化为(00DC.取区间半宽度a为0.1C,按均匀分布处理,得:U40.06CC.45炉温变化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s,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校准时,炉温波动不大于0IC/niin,取区间半宽度a为0It,按均匀分布处理,得:“1=0.06CC.4.6炉温径向温场不均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6,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校准时,由炉温径向温场不
13、均匀,经测武最大差值为0.25(,按均匀分布考虑,取半宽为a为0125匕则标准不确定度为:0.125ccku,=.,=0.07CC.5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表C.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不确定度分ISui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C灵敏系数C标准不确定度/CU1.测fit型复性0.1810.18M2标准热电偶0.260.261.3电测仪器0.050.051.4参考端温差0.060.065炉温变化0.060.06M6温场不均匀0.070.07)0C.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由于各输入量之间相互独立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c2u2+c2u2+c2u2+c2u2+czu2-c2ug由此可得:1.=8(X)C时:Ue=O.3匕:C.7扩展不确定度计算1.=800C时:U=0.6,C,k=2;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