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渡荆门送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1:渡荆门送别.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作者简介。2 .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二、初步感知,教师范读1 .教师有感情朗读。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 .学生讨论这首古诗讲了什么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师生概括诗歌内容。四、赏析这首诗1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
2、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
3、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J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
4、,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J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旗楼二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
5、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
6、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J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
7、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
8、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五、问题探究1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提示:一一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 .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3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
9、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5 .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6 .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7 .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
10、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8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提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9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
11、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六、齐读,背诵这首诗七、课堂小结李白的渡前门送别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八、布置作业1 .欣赏此诗,选出有错的一项()A.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B. “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2 .用文字把自己阅读这首诗的感受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