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人才改革方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人才改革方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人才改革方面)在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让人才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的重要性(一)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不仅能够带来创新和变革,还能在组织和团队中发挥核心作用,提升整体效能和竞争力。因此,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人才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二)首人才
2、是创新的源泉。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唯有持续不慨地推进创新,方能稳固并提升竞争优势。其中,人才,尤其是那些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杰出人才,乃是驱动科技创新、促进产品迭代升级、引领商业模式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凭借卓越的智慧与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开辟崭新发展路径,引领整个行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三)人才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挑战时,他们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共同应对。这种凝聚力和战斗力,是组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人才在各个领域中的创新成果,不仅
3、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推动社会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能够引领社会潮流,激发公众的热情和创造力,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二、深刻认识到当前人才领域存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人才领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才的分布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许多地区和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而另一些地方则人才过剩,导致资源浪费。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还使得一些优秀人才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二)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
4、新能力的培养。这导致许多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无法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三)人才流动机制的不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限制和繁琐的手续仍然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这种限制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个人发展,也制约了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四)人才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历和资历,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创新贡献。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公平,还容易导致人才的错配和浪费。因此,建立一个科学、
5、公正、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人才领域存在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不畅以及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三、如何推动新时代人才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适应市场化
6、竞争的需要。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以学历、资历为主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成果。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政策,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要加强人才流动机制建设,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过细致分析我国人才发展现状,我注意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高层次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同时,人才流动机制不够畅通,导致人才资源无法得到最优化配置。这些问题
7、的存在,无疑影响了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优化人才结构。我们应当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要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至关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同时为国内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以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和知识的交流。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资金、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此外,
8、还可以通过建立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国内人才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三要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体系是激发人才创新动力的关键。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我们致力于调整和完善薪酬制度,确保每一位人才的收入与其个人贡献和工作绩效紧密相连。这样的改革旨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公正的回报。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完善职业发展路径,为人才提供一条清晰可见的职业晋升通道。我们相信,通过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
9、更高的热情和更高的效率。此外,我们还致力于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不仅包括先进的科研设施和设备,以确保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包括舒适的生活条件,以确保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深知,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极大地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组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建立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打破地域和部门壁垒,促进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形成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我们还应
10、当重视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减少对学历和资历的过度依赖,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例如,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最后,强化人才发展的法治保障是确保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通过立法明确人才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例如,可以制定人才发展促进法,对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最后我认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
11、献智慧和力量。以上就是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人才改革方面的学习和理解,谢谢大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
12、层面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必须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把加快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放在优先位置,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促进人才要素集聚,着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1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
13、活水。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创新科技,科技赋能教育。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
14、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新培养造就大批满足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精准引进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建设支撵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家
15、战略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16、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特点,它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因此,创新能力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首先,深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其次,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丰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突破常
17、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设计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既关注课程设计,又关注教学方法设计,还要关注教学过程设计。将产业界引入课堂教学、课程合作、专业联办、学系共建等,鼓励大型企业或行业协会共建与本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学院。最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夯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人才基础。2 .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
18、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才能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完善和优化合作型人才配置。合作型人才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中重要的人才要素配置形态。与传统的企业雇佣人才的配置方式不同,在合作型人才配置中,人才服务机构将与本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人才派往用工单位特定岗位工作且由用工单位履行管理职责,或者人才服务机构承担人才管理责任并直接向用工单位交付成果。人才服务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建立人才
19、资源共享机制的专业雇主组织角色,可以通过“以需定用”机制增加人才资源配置密度而提升人才资源利用率,以强化人才服务机构的用人稳定性来支持创新主体的用工灵活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撑。支持和规范动态型人才配置。动态型人才配置是合作型人才配置的“升级版”,是人才要素配置的较高形态,也是与新质生产力创新内涵高度契合的一种人才配置形态。动态型人才配置不仅将人才要素配置时间切割成更小的时间单位,也将人才分成更具体更细小的技能单位,实现人才技能在工作时间上的全覆盖性分布,实现所有人才技能要素的充分利用,是一种即需即用、动态调整、关系多元的配置类型,在数字化技术与专业化流程的赋能支撑下得以
20、实现。从资源最优配置视角看,动态型人才配置能够满足企业在一个特定时点上所需要的一个特定技能,并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新的人才要素配置空间,真正实现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目的。动态性人才配置的“动态性”特征需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权益保护机制,加快探索建立基于工作任务交易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保人才的每一次工作任务及其权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形成和保障新型人才配置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必然要求以新型的多元化人才要素关系与之相适应。人才个体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用工单位建立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目标且以工作任务交易为形式的工作关系,也可以
21、以“合伙人股东”身份共同投入生产资料或设立运营企业获得利润分成。不同的人才要素关系类型及这些关系的不同组合明确了人才要素在其中的权利、责任及收益,这些都能创新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组合与跃升,推动人才要素畅通流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配置机制,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3 .强化人才要素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只有强化人才要素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把科技创新作为优先选择的事业,才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
22、,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切实保障人才自主性。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扩大人才自主性,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激励机制。向用人主体授权就是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应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该由用人单位决定,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为人才松绑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
23、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尤其要因地制宜构建人才交往环境,打造工作生活环境之外的“第三空间”,鼓励人才之间的主动交往与高频交流,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激发创新灵感的激励机制。持续优化人才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
24、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人才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继续采取措施为“帽子热”降温,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不断健全人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强化分配激励,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价值,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