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全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山:全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昆山:全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于以制造业立市、以产业强市的昆山来说,加快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既是谋划产业之新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城市形态的应有之义。分析昆山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现实基础与突出难题,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一、昆山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现实基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求“江
2、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昆山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发力,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按下“加速键”,为昆山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以重大创新平台为龙头,打造科技创新样板。一是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集中力量构建区域重大创新平台。支持三一重机建设重载挖掘机械数字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打造创新中心、试验检测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等五大中心,形成集制造链、研发链、创新链、配套链于一体的智能、智创、智慧园区。二是抢抓国家建设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重大机遇。加快构建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工作空间、卓越研究中心和总部基地“1+1+1”的分布式承载空间,全力保障大科学计划启
3、动实施。三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特色专业创新园区。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时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昆山围绕构筑“2+6+X”现代产业格局,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出台昆山市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按照“编制一套园区发展规划、设立一个产业资本中心、建立一套招商统筹机制”等“八个一”,保障特色专业创新园区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以自主研发平台为突破,巩固科技创新优势。一是强化企业自主研发平台打造。据统计,昆
4、山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744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380家,江苏省和苏州市“瞪羚”企业156家,各级“独角兽”企业24家。昆山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各级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截至2023年7月,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204家。以龙头企业为例,推动维信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蒸镀O1.ED平台等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企业自主研发平台已成为提升城市创新显示度、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的“永动机”。二是推动研究机构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动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争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公共服
5、务平台等重大科创平台。截至2023年7月,昆山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9家,省院士工作站7家。三是加大研发平台建设的政策支持。2022年昆山制定了关于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对于新建或参与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纳入姑苏实验室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获得认定的苏州市重点实验室等给予不同额度的配套奖励,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人才创新平台为抓手,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一是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集群平台。聚焦“人才第
6、一资源”,深化“头雁人才”工程、“双创计划”“昆玉”计划,加快建设“院士之家”“清华校友之家”,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集群,涵养值得让企业深耕创新的“土壤”。二是用好特色活动等招引平台。聚焦“六新”产业领域,以百场校园招聘活动、百场科技招商活动、百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东南大学昆山日”,以及十场“祖冲之杯”创新创业大赛、十场科技镇长团回访对接等特色活动为招引平台,面向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人才科创企业,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落户昆山。三是成立全国县级市首个实体化运行的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探索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模式,目前可提供18大类45项暖心服务内容,全链条覆盖高层次人才在昆创业、工作和生
7、活方面的需求。截至2023年7月,昆山拥有全国首家设立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和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集聚院士项目105个;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54人,其中引进类139人(昆山自主申报42人)、培育类15人;江苏省双创团队21个,江苏省双创人才178人;姑苏重大创新团队3个,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59人;昆山市“头雁人才”团队5个,“头雁人才”个人6人,昆山市双创团队27个,双创人才1121人。以科技孵化平台为依托,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一是积极打造科创空间链条。制定出台关于打造科创空间布局链条的实施意见,科学布局“众创空间一科技企业孵化器一科技企业加速器一科创产业园“科创空间链
8、条,就地吸引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创业服务,实现项目承载空间的最佳配比。开发区夏驾河科创走廊获评昆山首个省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充分彰显了创新要素的积聚优势、创新资源的汇聚优势和创新环境的示范优势。二是创新打造“昆如意”企业服务枢纽平台(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上线昆山市科创载体热力图,全景展示科创载体的分布情况、产业方向等信息,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创新载体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同时,打造“昆如意”人才学院,利用国家多部委数据资源开发昆山产业创新集群人才导航系统,实现人才、专家、机构“一键导航、快速匹配
9、二三是打造科技金融平台体系。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直通车”服务,打造涵盖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的全链条、全周期、全天候科技金融平台体系。通过引入“金融活水”,提升“造血”功能,促进技术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截至2023年7月,全市累计启用科创空间面积678.86万平方米,各级各类科创孵化载体204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认定载体中省级以上占比46.4%,位列苏州各县区第一,成为全国县级市中数量最多、体量最大的科创载体聚集区。二、昆山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存在的突出难题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汇聚创新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主要阵地,更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0、。当前,昆山市创新平台面临着能级不够高、资源整合不够强、产才融合不够深等突出问题,亟待有效解决。创新平台能级不够高。当前,昆山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处于全国县级市领先水平,但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昆山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依然偏少,尤其是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重大创新平台比较匮乏。目前昆山各级各类科创载体,总体上布局孵化的多、加速的少,综合性的多、专业性的少,依靠市级拨款的多、实现自我造血的少。因此,昆山人才科创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力促科创平台跃升新能级,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创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
11、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建成产业布局最优的成果转化地、载体平台最优的科创引领地、综合环境最优的宜居宜业地、人才科创最优的经验示范地。创新平台资源整合不够强。一方面,创新平台长效联动机制有待完善。打造创新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科技、财政、税务、发改等多个部门,对于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同时,企业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在集聚发展中忽略了关联效应,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创新平台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有待增强。从横向创新主体的协作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如部分企业仍停留在技术服务层面或直接购买技术成果,不太注重
12、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技术研发、核心品牌打造。从纵向创新主体的合作来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链上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势。产才融合不够深。一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截至2023年7月,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0.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12万人,与上海等周边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未来要重点做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工作。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随着数字经济、大健康产业持续发展,新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广泛运用,昆山正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及新兴产业结构升级,但人才供需缺口带来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用工单位需要的结构性矛盾普遍存在。三是产才融合发展机制不健
13、全。人才集聚磁场效应不强、人才服务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产才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平台等宏观层面的保障及方法、规范、考评等操作层面的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昆山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对策建议针对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难题,昆山将通过集聚创新要素、聚焦创新质量、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集聚创新要素,构筑创新平台体系。一是立足产业优势,激发创新平台动能。立足光电、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先导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平台建设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及专业团队,增强
14、平台“自我造血”功能,开展针对性“外引内培”,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提升创新策源力。二是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一瞪羚企业一独角兽培育企业一科创板上市企业”梯次链条培育体系,实现分类建库、梯次激励机制,推动一批根植于本土、技术水平高、盈利能力强、发展模式新、成长潜能大的“瞪羚”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加快构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三是集聚高素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高地。完善“1+N+X”人才政策体系,以人才科创政策“4.0版”1个总政策为统领,配套“头雁人才”“双创人才”等N个专项人才计划,完善人才
15、安居、人才贡献奖励等X项配套措施,以更优越的政策环境、更浓厚的创新氛围集聚优秀人才。以人才安居为发力点,出台新一轮昆山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试行),推出购房贴、租房贴、优购房、助力贷等奖补“组合拳”,通过用人单位自建、商品房配建、存量房改建、市场化筹集等多种渠道扩大人才公寓规模。聚焦创新质量,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一是实现创新平台高能级。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国字号”重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基地。推动中科可控筹建自主软硬件协同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计算及科学大数据处理业务,与上海脑
16、科学研究中心等开展战略合作。二是推进大院大所合作新突破。一方面,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组织企业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建设具有前沿性、突破性、引领性的“专精特新”创新平台。另一方面,积极遨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专家赴昆山开展成果推介,深入企业一线,与技术人员探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开展点对点技术对接交流。同时,高效运转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技术攻关,表彰祖冲之攻关计划优秀项目“金月、银兀、铜口”三个层次予以表彰和奖励,有效激发企业与
17、大院大所合作动力。三是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融入上海,积极对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等建设;持续强化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不断丰富拓展对台合作新内涵,全面增创昆台融合发展新优势;依托“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枢纽。营造创新生态,护航创新平台建设。一是高标准运营人才科创发展服务中心。围绕“政策、生产、生活”三张清单,不断完善昆山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办法,持续优化“全覆盖”“全天候”“全提速”“全线上”“全无忧”的5级人才科创服务
18、机制,真正实现“四链”深度融合。二是不断加强科技金融保障。依托昆山“综合风险池”建设,放大“昆科贷”“苏科保”等资金的杠杆效应,完善与省“苏科贷”、苏州“科贷通”联动机制。依托昆山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定期组织开展“科技信用贷”“科技普惠贷”等科技金融专场活动,加快构建“投一贷一保”科技金融支撑链条,形成多元融合、全链贯通的支撑体系。三是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聚焦昆山产业集群与创新发展关键领域及重要环节,以昆山市深化“昆如意”营商环境2023年创新行动方案为重要抓手,用好用足25条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高效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大力营造科创资源集聚、人才动能释放、市场活力激发的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