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752792 上传时间:2024-12-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氢能源产业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2026-2030)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紧抓氢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储备和清洁能源优势,加快形成新能源开发利用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氢能产业基础条件十四五以来,经过多年积累,行业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不断突破,基础配套和示范应用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装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为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氢能供应

2、能力强。地域氢气来源广泛,行业副产氢资源丰富,氢气品质好,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成本优势。现有氢气生产能力160万吨/年,其中炼化企业氢气生产能力100万吨/年。除企业自用外,年可富余10万吨,企业适当提升制氢装置负荷后,年可外供氢气10万余吨,氢气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 .专业平台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平台体系逐步形成,氢能装备制造园区建成落户,已集聚一批氢能装备产业链上下游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并积极筹备建立研发创新中心,聚力打造氢能装备产业高地。建成氢能产业科研中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中心,加快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研发,开展炼化企业绿氢替代转型示范、储能一体化示范、氢燃料热电联供等示范,推动加氢站、

3、氢燃料电池动力车辆示范,打造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 .氢能消纳能力强。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在制氢实现规模化、成本大幅下降之前,化工企业副产氢能够提供品质较好的氢气资源;在制氢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得以大规模普及后,化工行业又可适当压减化石燃料制氢规模,以绿氢替代灰氢作为高质量原材料主要来源,成为消纳氢气的主要产业。4 .氢能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和消纳体系,打造氢能园区示范、炼化绿氢替代示范、“风光电+氢储能”一体化示范,扶持一批氢能技术与装备核心攻关项目,突破大规模制氢技术、装备和工艺,突破储运、加装等重点技术和装备,形成氢能产业核心制造能

4、力。(二)面临挑战1 .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当前氢能产业链还处于构建培育期,产业链上下游有关企业数量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少专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质量检测和性能等各类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亟待建设,产业成链成群态势和协同带动能力尚未显现,氢能示范推广暂未达到规模。2 .配套基础资源短缺。缺少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企业,氢气来源以外部输运为主。加氢站基础设施亟需完善,新加氢站建成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加氢站建设机制亟待突破。3 .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优质创新资源在技术流动和产业化等方面短板突出,高校科研成果尚未实现落地转化,“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健全。氢能相关领域高端创新人才、综合型人才储备欠缺

5、,人才培育模式有待创新。4 .用能市场亟待拓展。用能场景虽然丰富,受制于氢源供给不完善等问题,氢能规模偏小,市场发展活力不足。亟待拓展培育能够促进氢能产业上下游联动、可发展的创新型氢能场景。5 .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氢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缺少配套的产业扶持及行动方案等相关指导性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在氢能相关领域亟待突破。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着力培育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与场景生态,不断强化氢能产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大力加强技术研发,

6、提升装备制造水平,贯通氢能产业链条,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加快示范推广,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供全新动能。(二)发展定位氢能装备先进制造基地。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旨,以氢能领域关键装备为重点,充分融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格局,推动氢能制造高水平集聚,提升研发生产、绿色智造与整零协作等各环节竞争力。氢能产业场景先行地。通过场景创新探索与试点示范,带动本地氢能产业集聚和发展,全面支持协同共建,推动创新型、多化的场景在先行先试,打造具有特色的氢能产业场景融合新模式。(三)基本原则市场主导,规划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氢能“制取-加注结构,加大研发力度,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终端,坚持从供需

7、发力,加速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优化氢能产业规划布局,谋划发展路径,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树立示范带动理念,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氢燃料电池优势场景进行示范创新,实施绿氢化工、氢醇一体化、天然气掺氢、氢能分布式利用、纯氢燃机等氢能示范创新。围绕电解制氢装备、液氢储运装备、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等,发展壮大氢能装备及关键材料研发制造产业。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突出差异化优势,协同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增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跨地区联动,推动重点区域、重大平台合作对接,在技

8、术攻关、产业配套、生产协作等方面务实推进合作,打造区域产业链生态圈,为氢能发展模式夯实基础。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坚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互补优势,积极融入氢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四)发展目标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标准支持体系,基础配套较完整、服务较健全、企业梯队有活力、场景有示范的产业发展生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建成氢能大数据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氢能产业相关领域企业30家以上,发展初具规模;氢能及相关产业形成具备特

9、色的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到2035年,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企业梯队健全、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竞争力出色、创新能力强劲、场景丰富的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氢能产业步入领先地位,由示范带动转向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产值规模实现突破。依托成熟的氢能源供应基地、先进的氢能技术转化共享研发基地,推动发展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制氢储氢技术更加成熟,可再生能源制氢比重逐步提高,储氢能力不断增强,氢能交通体系和氢能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完善。三、产业发展重点任务(一)健全完善产业链条1 .优先发展制氢产业链和氢能装备产业链。加快实施碱性制氢、制氢项目;支持化工企业实施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形成绿氢制备产业集群。发挥装备制造优势

10、,培育氢能装备链主企业,加快实施高性能储氢瓶、氢能动力系统、制氢装备等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氢能装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齐氢气液化、车载供氢系统等链条,带动氢能装备制造业快速形成优势。2 .加快发展氢能产业链和储运产业链。推广绿氢替代经验,推动炼化企业绿氢替代;探索氢气替代天然气在有色金属冶炼工艺中的;加快加氢站建设,带动氢气广泛,形成氢能产业链条。加快实施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储氢瓶产业化项目,带动氢能储运业发展。探索引进“氢一氨一氢”技术路线项目解决运输难题,发展氢氨下游产业。(二)提升基础设施能级1 .开展制氢基地建设。以制氢为主要方式开展氢源供应,探索组建绿氢、低碳氢制备等综合性示范

11、基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及开展分布式现场制氢,稳步提升绿氢供给比重,逐步构建绿氢全周期供应体系。探索建设制氢基地,积极鼓励重点企业参与布局,围绕绿色低碳制氢模式探索,进一步提高制氢技术水平及转换效率,逐步降低制氢成本。2 .合理布局输氢网。规划构建氢气输运网,结合地域优势,探索低成本、高安全的氢运输模式。提高氢气输运能力,协调布局气氢拖车、输氢管道、液氢罐车等多化氢气运输方式,加快完善氢气综合输运网建设。探索建设氢气运输管道,试行高压气态氢气管道输送、天然气管道掺氢等管道输氢项目,实现一定范围内氢源的互通。构建智慧输氢调度平台,实现氢气输运全周期数据保障,提高氢气需求响应速度,构建智慧、便

12、捷、安全、低成本的氢气输运分配系统。3 .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按照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原则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根据加氢站建设标准和规范,出台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资源利用条件与氢安全保障,鼓励支持有能力、有基础的企业利用自有加油、加气站点,改扩建为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合建站。在满足中长期下游场景氢需求的前提下适当超前布局。加快建设大容量加氢站以满足规模化乘用车和长途重载车辆的需求。鼓励利用现有加油(气)、充电以及综合供能站等实施加氢站改扩建工程。(三)强化科技研发能力1 .打造研发创新载体。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面向产业的辐射赋能能力,培育扎根的高水平氢能创

13、新团队。打造一批数字技术与氢能技术融合领域的相关技术创新平台,鼓励研发机构积极开辟氢能领域创新赛道。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梯度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2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氢能储运关键技术、绿氢制备技术、氢动力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氢能融合技术等领域,迭代完善氢能技术攻关清单、动态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和急用先行项目。推动创新机构和企业协同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与融合型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产业急需急用的关键材料、装备和产品技术。3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

14、化。充分发挥各自研发创新特长,完成重大创新产品、装备或技术的开发和示范。深化产学研的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打通氢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科技市场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积极开辟氢能领域相关服务板块,全面升级科技共享、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服务、科技支持、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等全周期服务。鼓励参与单位通过示范项目运作理顺内部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释放项目引推能量1.推动项目全周期管理。建立氢能产业项目落地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企业问题直报制度、跟踪制度等,全力提升项目落地率、投产达产率。持续开展助企纾困稳进提质行动,深化细化服务

15、,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3.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强化氢能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与培育,加强与“高精尖”人才团队的主动对接,积极引进高层次氢能创新型团队。优化提升人才引育系列工程,着力培育氢能产业人才团队。实施“金蓝领”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终身培训体系,培育一批氢能产业技术工人和数字工匠。(五)活化企业主体机能1 .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重点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创新发展,加大氢气制造及存储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培育一批拥有技术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新型氢能合作模式,全面推动氢能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市场份额。对优质企业从场景、要素供给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

16、,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培育一批生态型头部企业。2 .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氢能领域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在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对氢能领域企业加强扶持。实施氢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健全小微企业跟踪服务制度,推动小微企业向质量型、成长型、科技型发展。培育氢能领域高成长性企业,围绕市场潜力大、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氢能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3 .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氢能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深化合作,以安全、高效、低成本、低碳的供氢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稳定、高性能的核心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撑,以多、优质、系列化的用氢产品为引领,贯通氢能全产

17、业链条,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业体系。强化整零协同,引导龙头企业制定氢能领域伙伴计划,鼓励氢燃料电池企业与配套零部件企业在研发、制造等层面深度合作,优化成本共担、共享等合作机制,建立可控的整零协同体系。(六)培育转型升级动能1 .纵深推进智能制造。提升氢能装备产品数字化设计水平,推动智能在氢能装备车间、制氢车间的,建设涵盖关键零部件研发、车辆推广、氢能制储运加用等全链条的氢能产业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化体验中心,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等“一盘棋”。重点针对加氢站车流量、加氢量、加氢时间、加氢压力等开展数字化调控监管和智能分析。结合城市配送等重点场景,打造集数字全链感知、监测及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试

18、点项目,积极培育一批氢能数字化服务商。2 .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建立完善涵盖氢能制备与提纯、储运与加注、以及检验检测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以氢燃料电池制造园区等为重点,持续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创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加快推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降碳工艺技术,提升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企业联合开展氢能固碳项目,探索建设零碳数智园区;支持氢能产业企业基于自身技术装备创新,开展节能降碳解决方案服务。支持氢能领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率先在氢能领域开展绿色产品标准研制,支持企业开发和争创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等。3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依托自身核心资

19、源和行业整合能力,发展氢能装备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提供全周期管理和系统解决方案延伸拓展。面向氢能装备监测、安全培训等,引进、培育一批服务类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延伸氢能产业链条。鼓励氢能机构充分利用科研资源,面向产业提供研究和科研活动等开放服务。提升氢能产业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发展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协同设计等新模式。4 .推动质量标准升级。组织开展氢能制、储、运、力口、用及安全等领域标准体系研究制定,鼓励氢能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编制,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的交流与对标。积极引进氢能机构,鼓励龙头企业与检测机构建设氢能产品检测等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氢能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推动技

20、术研发、产品生产服务等环节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企业等手段推动企业质量体系建设健全。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氢能产业发展清单,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氢能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氢能产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与工作考核体系,将氢能产业发展纳入考核。(二)深化试点示范。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场景,积极探索氢能在多领域的示范及模式创新。进一步在完善氢能政策体系、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具有特色的新兴领域发展机制,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三)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梳理工业和新能源领域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1、在项目引进、示范、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布局规划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构建氢能发展支持保障体系,为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四)优化人才环境。制定氢能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加强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的人才引培力度。依托人才发展集团等,建设集创业、展示等于一体的氢能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打造氢能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营造高品质的人才安居、教育、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五)营造发展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产业发展规划宣贯解读,支持相关氢能企业展现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和创新成果,不断扩大氢能产业方面的影响力。普及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利用和知识,推动形成社会共识,营造有利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