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为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构建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发展需求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变革的关键支撑,根据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积极开创技术、市场、政策多轮驱动良好局面,以稳中求进的思路,引导新型储能科学布局,着力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
2、、规模化发展,形成新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结合新能源发展实际,强化顶层设计,以满足电网调峰需求、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有序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促迸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聚焦优势产业,通过补链、延链和强链,推动储能制造全产业链可持续健康发展。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积极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引导,结合源、网
3、、荷不同应用场景,完善市场政策机制,不断丰富产业品种,推动新型储能持续协调发展。强化管理,确保安全。完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管理体系,优化储能项目管理程序,落实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责任,持续加强安全指导,保障新型储能建设运行全过程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政策环境基本健全,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和灵活调节能力,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储能技术性
4、能进一步提升,实现规模化应用,积极支持其他型式的新型储能示范应用,新型储能电站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效支撑新增新能源电力调峰需求。四、重点任务(一)大力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结合电力系统运行和新能源开发需求,全面推广新能源+储能”,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深度融合,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新增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按照规定比例配置储能设施,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优先通过集中式独立储能共享容量方式满足储能配置要求。对于不具备配建储能电站条件的光伏项目,可通过其它方式落实储能容量。鼓励存量新能源项目增配新型储能调峰能力,提高存量新能源电站的系统友好性,增强系统对新能源电力的接纳能力。积极发展“常规电源+储能
5、”,鼓励煤电企业合理配置储能设施,与燃煤机组协调配合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鼓励燃煤电厂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提升常规电源调频性能和运行特性。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项目建设,促进各类能源资源优化整合,提升系统综合运行效率。(二)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电网侧新型储能重点发展方向为电网事故应急备用、延缓或替代电网工程,目前主要由电企业根据系统规划运行情况提出项目需求,在工程规划等环节,将电网侧新型储能视为电网的重要电气元件和技术方案选择,纳入综合比选和项目规划流程管理。在电网末端及供电能力不足的区域、输电走廊或变电站资源紧张地区合理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解决输电阻塞、长距寓输变电工程供电不经
6、济等问题,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提升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和运行水平。在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系统频率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建设新型储能,提升系统故障后恢复能力;结合重要电力负荷用户实际需要,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作为应急备用电源,提升系统应急供电保障能力。(三)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针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提升电力自平衡能力,降低大电网调峰调频压力。鼓励具备条件的用户配置新型储能,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提升用能效率。支持聚合利用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用户侧储能等分散式储能设施,依托大数据
7、、区块链等技术,探索智慧能源、虚拟电厂等多种商业模式。鼓励用户侧新型储能设施聚合利用,发挥削峰填谷作用,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和需求侧响应,实现源荷双向互动。鼓励围绕大数据中心、基站、工业园区、公路服务区等应用场景,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模式。(四)推进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多元化发展新型储能技术,积极推动热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各类先进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发展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技术,为新型储能提供技术支撑,逐步提升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智能化应用水平。研究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方案,加强数字化运维,推动高安全、低成本、
8、长时储能发展。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的实际需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促进技术成熟的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规模化发展。(五)加快壮大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市场能动作用,加强储能技术创新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谋划,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布局应用、商业模式、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建设一批新型储能技术分平台和重点科研室。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新型储
9、能制造企业与储能项目建设企业对接,促成一批产业上下游战略合作,以项目带动储能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运行检测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六)提升储能系统的信息化和管控水平。鼓励能量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储能基础设施与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对储能设施的能源管控。探索电动汽车入户式储能、不间断电源等多种储能资源的组合应用新模式,提高储能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支持开放的分布式储能大数据平台和能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信息技术和技术实现储能设施和各种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在能源中的多元化作用,提升能源系统经济性、灵活性和可靠性。(
10、七)加强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实行示范项目管理,统筹新型储能建设需求,会同各区形成示范项目清单并滚动实施,做好项目规划保障。电网企业应为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提供电网接入服务,协调推进配套接网工程实施,按照“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并网流程,及时出具并网接入意见,做好并网调试等服务。主要设备应符合新型储能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涉网设备应符合电网安全运行技术要求,杜绝配置储能质量差、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参照常规电网项目的规划建设流程管理。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应纳入主体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八)强化建设运行管理。新型储能电站应符合相关要求,严格履行安全、消防
11、、环保等建设程序,电源侧、电网侧新型储能和集中式独立储能电站应接受电网统一调度,具备自动接收调度指令能力。统筹做好新型储能电站建设、安全运行管理。各部门按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强化储能建设、运行协同管理。电网企业应明确新型储能并网运行标准。储能建设运营企业应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按照要求完成主设备到货抽检、整站调试试验和并网检测;加强在线运行性能监测和评价,按程序向电网调度部门上传运行信息、接受调度指令,确保储能电站的运行时长、电站可用率等性能满足并网相关技术要求。(九)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聚焦储能产业链关键环节,立足区域优势,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高地。在材料生产环节,重点打造储
12、能产业园、新型储能基地、新材料产业园和新材料基地。在设备制造环节,重点打造先进储能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储能产业园。在储能集成环节,重点打造数字储能产业园区。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本方案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落细方案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方案实施。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完善储能市场化机制和形成机制,推动储能逐步通过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积极落实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接网条件,开展重点项目调度管理,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早投产见效。(二)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构建新型储能有序发展体制机制方
13、面积极开拓创新、先行先试。结合实际,探索储能技术路线,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改革举措,及时总结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先进新型储能项目,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推动。加强示范项目事中事后管理,对建设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及未能按期投运的项目,话时终止示范。(三)夯实发展基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依托储能产教融合平台,积极发挥优势教育资源,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形成支撑储能产业发展的智力保障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参与主导新型储能领域相关标准制定,为决策提供专业支撑。加强宣传引导,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储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