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8768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鹿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1月一、发展基础6(一)“十三五”以来主要成效6(二)存在问题8(三)发展形势9二、发展思路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要求12(三)发展目标13三、平台建设擘画新蓝图14(一)高起点规划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建设14(-)高标准建设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15(三)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15(四)着力推进科创飞地建设16(五)加快搭建创业孵化平台16四、科技赋能产业新发展17(一)实施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攻坚计划17(二)实施高端装备产业赋能提升计划18(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18(四)加快未来产业技术布局19五、企业培育汇聚新动能19(一

2、)加快科技企业培育19(-)加快提升领军企业竞争力20(三)建设一批新型研发组织20(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21六、招才引智塑造新优势21(一)加快打造全市人才蓄水池21(二)做强数字人才队伍22(三)加快人才科创平台建设22(四)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23七、成果转化构筑新高地23(一)加快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23(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23(三)促进科技金融发展24(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24八、科技合作形成新格局25(一)赋能“一区一廊”建设25(二)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合作25(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26九、科技惠民焕发新活力26(一)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26(二)加大农业科技

3、创新载体建设26(三)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27十、创新创业打造新生态27(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27(二)推进科技领域数字化改革28(三)大力培育创新文化28一、保障措施29(一)加强组织领导29(二)强化政策导向29(三)强化多元投入30(四)强化考核评价30附件1鹿城区“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31附件2鹿城区“十四五”科技领域重大平台32附件3鹿城区“十四五”科技领域重大项目35为全面融入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温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温州市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4、文件的总体部署与战略要求,特编制本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十三五”以来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鹿城区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提升科技人才招引培育,着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效。1 .科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引进培育各类社会化研发机构,充分激发社会研发潜力,引导企业开展交通科技研究院、智能科技研究院等民非研究院建设,培育新增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成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投入3.93亿元。从2015

5、年至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0.97%提升到1.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32亿元增加到23.4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8.62%提高到45%o2 .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鞋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顺利进入省级创建名单,集聚各类服务机构超过50家,九大服务体系基本成型。以鹿城融入温州自创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市数字科创园建设,在仁信大厦启动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大院名校共建合作载体建设,与四川大学共建鞋革技术研究院,引入中国信通院泰尔实验室、中国移动物联网建立温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高水平完成青科会任务,打造出全市首个“院士之家”。

6、获批全市首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 .创新主体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2016-2020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Ill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11家,同时以“双倍增”为载体,2016-2020年累计培育市级企业研发中心62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38家。用好用足研发补助、研发加计扣除等政策工具,点面结合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进一步推动专利产业化项目,“十三五”期间成功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122项。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6.4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97%,比2015年提高0.59个百分点。4 .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速。全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从2015年3.21亿元增长

7、至2020年20.34亿元。出台温州市鹿城区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温鹿科201854号),推动创新载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积极主动开展大型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发放创新券1.25亿元。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经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省市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家,培养专业化技术经纪人51人。全区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3项。5 .创新创业氛围逐步浓厚。创新高端人才信息资源追踪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机制,推进创新创业资源要素集成和协同,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和新平台,做好相关高层次人才团队及项目引育

8、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5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二)存在问题“十三五”鹿城科技创新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创新基础薄弱,科技竞争优势不明显。相对自创区“一区五园”,鹿城的科技资源存量不足,科技创新发展动能不强,集聚高端要素能力偏弱,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还需提速,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快。二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目前鹿城工业经济中鞋服制造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培育不足、占比不高,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造成R&

9、D经费投入、R&D经费占比、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等区域创新关键指标难以实现高质量、突破性发展。三是科技平台建设滞后。目前由政府主导建成的科技平台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有效发挥鹿城作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尤其在各县(市、区)加快推进科技平台建设的形势下,鹿城高能级科技平台建设的滞后更加成为制约区域创新发展的瓶颈。四是科技创新的进展与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企业创新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支撑与引领的持续动能不足;对在温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比例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五是创新发展空间不足困境仍然存在。区内没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

10、产业开发区等高能级产业承载平台,土地、能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依然严重。(三)发展形势创新全球化时代,世界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鹿城“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L从国际形势上看,“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将由导入期转向深度拓展期,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呈现多点突破、跨界融合的发展态势,产业边界不断被打破,不同产业间持续交叉融合,尤其随着“新基建”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产业融合。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健康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加速崛起

11、,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发展,将改造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深刻影响科技创新的外部条件。2 .从国家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要求。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从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我国创新体系建设逐渐形成“强大核心+若干创新集群”的格局;从注重创新型主体建设转向注重创新网络协同机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得到高度关注。党的十九

12、大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3 .从省级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浙江要全面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聚力打造具有科技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准确把握首位战略的导向性要

13、求,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准确把握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取得三大科创高地等3项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取得全面建成三大科创高地等5项标志性成果;准确把握四个方面23项重点任务,为全省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4 .从市级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加快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创新发展态势,努力在打造科技人才温州高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上交出高分答

14、卷。强化需求导向、强化争先导向、强化环境导向、强化聚才导向,在提升创新能级上、集聚创新资源上、赋能产业转型上、打造最优生态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形成10项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温州特质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开启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5 .从区级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鹿城处在城市全新蝶变的关键期、能级提升的突破期、治理现代化的攻坚期,需要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高度,以打造“重要窗口”鹿城标杆为重要使命,牢牢把握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温州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等机遇,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主动融入全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的创新主

15、格局,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科技领域重大标志性成果,着力探索民营经济创新路径和创新模式,提升民营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在科技创新领域打造新名片,成为温州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把人才强区、创新强区作为首位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平台建设擘画新蓝图、科技赋能产业新发展、企业培育汇聚新动能、招才引智塑造新优势、成果转化构筑新高地、科技合作形成新格局、科技惠民焕发新活力、创新创业打造新生态“八大发展举措”,围绕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区,以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建设为龙

16、头带动,加快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创新资源汇聚,着力打造区域科创高地,为全力争创全国领先、全省领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要求L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用,借力温州自创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两大核心战略的叠加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发挥鹿城轴点支撑作用,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创新核心载体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 .坚持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革命”重塑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

17、值链,加快培育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时尚鞋服产业、智能装备产业为核心的都市智造体系。全面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着力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示范区。深化政府数字化、基层治理数字化,加快城市大脑场景应用,打造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3 .坚持科技服务支撑。依托主城区科技、产业、城市、人才深度融合的天然优势,加速聚合技术研发、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加速孵化、小试中试等各类专业科技服务资源,建立科技服务产业生态链,提升专业性和服务层次,促进产业互联,全面强化科技服务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核心需求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展支撑。4 .坚持深化改革导向,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

18、先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加快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科技领域重大标志性成果,全方位融入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成为区域重要创新极点,谋划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服务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国际一流的时尚智造产业高地基本成型,形成有力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区,为“一都三城五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到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30

1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2%。企业R&D经费支出15亿元,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3%。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36人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8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6件,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填补一批国内外技术空白。创新动能明显转换。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固投增速,在主导产业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科技人

20、才加速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新引进培育海内外各领域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100名以上,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10个以上。创新生态显著优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形成,系统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力争创“科技创新鼎”。到2025年,技术交易年成交额达25.96亿元。三、平台建设擘画新蓝图(一)高起点规划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建设。立足七都岛的区位优势和环境资源,放大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举办地和瓯越院士之家承载地的影响力,建设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国际人才集聚”为一体的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助推和引领我

21、市高质量发展。聚焦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浙江大学优质科教资源,集聚金融总部类持牌机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落地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产业化项目、总部项目等。建设长三角科技企业总部园、温州国际科技金融中心、温州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化服务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国际康养中心等重大项目,形成辐射长三角、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二)高标准建设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以全面融入全市自创区(科创走廊)建设、打造温州自创区“一区六园”空间布局为总目标,按照“一年定框架,三年做提升,五年树标杆”的时序,依照“全域统筹、资源集聚、多点联动、功能错位”的空间布局原

22、则,形成“一园、两轴、双龙头双核心”的空间格局,推进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沿温州大道科创孵化群、瓯越院士之家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聚合技术研发、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加速孵化、小试中试等各类专业科技服务资源,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前沿技术应用研究和孵化加速升级,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要支点。(三)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行、多方参与,进一步培育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能级。按照建设”示范标杆型综合体”要求做好鞋业综合体各项建设工作,以智能制造、信息服务为方向新建若干家省市级综合体,集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标准信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23、创业孵化、人才培育、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单体性、零星化创新机构有机联动和创新资源系统集成;围绕紧密结合度提升,不断加强综合体相关主体密切联动,着力破解企业需求难点、产业升级痛点、公共服务堵点,强化创新、深化服务,为提升块状经济和现代产业集群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全链条服务。(四)着力推进科创飞地建设。以加强鹿城科技人才工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效破解区内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遭遇的人才、技术问题为目标,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温州一嘉定科技创新(研发)园设立上海研发总部。同时,探索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立科创飞地,实施跨区域科技创新,推动打造鹿城

24、企业在杭州设立研发机构的集聚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构筑“工作生活在外域,创新创业为鹿城”的柔性引才模式。支持上海、杭州等地科研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在鹿城拓展研发和生产基地,围绕关键技术、前沿科技和重大基础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五)加快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加速推进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完善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为支撑的孵化链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孵化成效,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打造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依托高校院所、创新载体等,打造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鼓励龙头企业支持内部创业并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优化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积极

25、申报省级、国家级孵化载体。按照数字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多元化建设的要求,科学谋划布局科技小微园,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推动创业孵化模式创新,引导大企业盘活原有工业用地闲置厂房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四、科技赋能产业新发展(一)实施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主攻方向,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城市数字化发展。专栏1:数字经济产业重点攻关技术5:数据技术.鼓励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安全、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等第三方服务,促进大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信息组

26、织和数据仓库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技术架构。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IDC运营企业择址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电力、智能燃气阀、智慧能效与电气等领域物联网平台。支持运营商布局窄带物联网,推动窄带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软件等与物联网相关的支撑产业。开发形成一个从端到云、从云到芯的完整产业锥。区块链技术.研发带工业互联的边缘控制器、边缘网管智能控制器,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各种速度与敏感网络技术,分布式网络节点控制器技术,低功耗传感模块及系统技术等。重点发展区块链+食药安全、区

27、块链+智慧社区、区块链+文化创意等领域,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区块链龙头企业,形成完备的区块链应用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知识表征、分析、挖掘技术,基于群智感知的知识获取和开放动态环境下的群智融合与增强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面向复杂环境的自主无人系统共性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类脑计算芯片与类脑智能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研发面向网络通信、工业控制、应用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新型传感器件、光电器件等高端电子元器件。着力发展网络互联设备、个人信息终端、新型显示设备、智能电网等相关技术及智能产品。着力发展

28、新一代光通信、宽带通信网络、北斗通信终端、海洋卫星通信终端等系统设备及关键配套件。(二)实施高端装备产业赋能提升计划。聚焦智能鞋业装备、军警装备、游乐装备等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加快攻克一批进口依赖较为严重、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集群创新变革,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专栏2:高端装备产业重点攻关技术鞋机装备技术.开发智能化成套设备,支持装配、焊接、上下料、搬运、包装等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积极对接先进制鞋装备企业及研发机构,推进在鹿城轻工园区等平台落位新型制鞋装备项目,补齐鞋产业链薄弱环节。军警装备技术.聚焦防暴服、排爆机器人、警用对讲机、执法

29、记录仪、无人机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打造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产品为主导的智慧警务和军工产品研发生产平台,积极拓展军品业务,形成警务装备+军工产品+应急装备的产业格局。游乐装备技术.重点发展集机械、电控、液控、气控、声控、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筑、美学于一体的大、中型游乐设备,把握文旅新消费需求,在游乐设备创意及设计上向个性化、主题化方向发展。(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打造浙南闽北重要的科技服务中心和提升全市科技服务能力水平为目标,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着力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

30、外包新业态。发挥科技创新对时尚设计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时尚设计和其他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推进鞋业、服装等优势领域提质增效。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研发设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四)加快未来产业技术布局。推进量子科技前沿领域探索,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等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引进量子技术领域的院士专家和创客团队,前瞻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努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推动生物科技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生物药开发、药物制剂、药物分析

31、、实验动物等临床前公共研发平台,为创新药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可穿戴、便携式等智能医疗辅助器具产品,鼓励现有医疗器械企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五、企业培育汇聚新动能(一)加快科技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规、规上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双迈进”,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统计监测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打造梯度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融合,实现

3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创新链贯通工程,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二)加快提升领军企业竞争力。全面实施“凤凰行动”、“百企上市”三年行动,以企业上市倒逼企业加速转型。支持领军企业开展跨区域、跨国兼并重组和联合。主动对接科创板建设,全面梳理排摸企业资源,培育建立上市梯队,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大力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行动,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创新任务,联合高校院所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企业数字化融合创新,建设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

33、、“无人工厂”。推进企业上云,引导广大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打造省市级上云标杆企业。引导国有企业发挥体制优势,加强产学研协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头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三)建设一批新型研发组织。支持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功能。加快推进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温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鞋类设计与智造U谷、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展,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引进SAP、中关村中试基地等合作项目。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究院、工业设计平台等创新

34、载体,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承担科技创新计划。推进院士创新创业园、院士技术转移中心、院士科技服务站等平台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院士专家开展技术对接和技术合作。推进浙南美谷研究院、温州康宁医院院士工作站落地。(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推动新基建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关键技术突破、市场化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5G设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新型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强化政企联动、优化要素保障。六

35、、招才引智塑造新优势(一)加快打造全市人才蓄水池。实施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引育行动,引育一批符合我市科技和产业发展导向、技术路径清晰、创新成果显著、预期效益明显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重点支持企业及高校院所从海内外引进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创新前沿的优秀人才组建创新团队,积极扶持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一流创业团队。依托主城区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重大科创平台、领军型企业为支撑,千方百计引进集聚一大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力争在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技术依赖度较高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做强数字人才队伍。推动数字技术人才集聚,支持数字技

36、术人才创业创新。依托重点产业平台、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一批数字经济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推动数字经济企业与温州大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加强合作,通过定向培养、职业培训等途径,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培养“数字工匠”“数字首席官”人才,探索在双屿、藤桥等地建设以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为主的职业院校分校,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所。探索在南郊街道、双屿街道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人才公寓、长租公寓,支持数字经济人才安居。(三)加快人才科创平台建设。建好用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学术中心、瓯越院士之家,着力打造“中国一流、浙江典范、温州一绝”的都市科技新地标。

37、推进温州长三角金融人才服务中心、鹿城科创飞地、瓯越院士之家、世界温州人家园、鹿城人才科技创业基地等人才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招引技术层次高、发展潜力好的项目团队。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自主引才。依托“温州人才APP、鹿城人才云平台等人才线上服务平台,推进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库和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建设,强化高层次人才对接。(四)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坚决破除“四唯”倾向,改变“重论文、轻转化”现象,加强机构评估、学科评估与人才评价的有效衔接,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突出标志性成果评价,探索引入国际同行评价。深化落实扩大科研自主权政策,首席专

38、家或项目负责人可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建和调整研究团队、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中的直接费用。完善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机制,增加人才对社会经济贡献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七、成果转化构筑新高地(一)加快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设为契机,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科技大市场,参与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O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步实现成果交易向精准推送、高效匹配、隐私保护和安全智能转型,建设面向全国的技术转移枢纽。利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带来的全球科技资源以及中国科协的院士、学会、海智等科技资源,以促进科学家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的,通

39、过创新交易方式和服务模式,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推动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科技服务等领域的技术精准对接交易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补助实施细则,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技术中保和技术市场,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推进科技中介机构企业化运作,培育集聚一批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一站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对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三)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40、。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探索建立科创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充分发挥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与鹿城区创投机构的专业优势,吸引社会资本通过阶段参股形式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探索外联式“股权+债权”投贷联动模式,由银行外第三方机构作为股权投资业务的载体,探索“银行+VC/PE、“银行+其它机构”业务模式。完善“政府-银行-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机制,深化科技保证保险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高新技术项目发布和融资对接机制,加大对鹿城科技企业融资支持。(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依托中国(温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鹿城分中心、中国温州(服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浙南鞋革产业知

41、识产权联盟和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建立专利快速确权、快速授权、快速维权“绿色通道”,构建行业知识产权从申请、授权到确权、维权的快速机制。同时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知识产权服务上的专业化优势,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专利侵权纠纷处理、知识产权战略策划、专利质押贷款等知识产权服务,帮助企业针对竞争对手和市场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计划及国内外专利注册申请,定期开展快速维权援助和宣传服务工作,建立起长效联络机制。八、科技合作形成新格局(一)赋能“一区一廊”建设。立足鹿城区的高端人才集聚优势、金融商务资源禀赋、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中心城区配套条件,依托鹿城高技术服务中心打造科技服务体系,依托鹿城

42、现代金融商务中心重点发展科技金融,依托鹿城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依托鹿城智慧城市应用产业园打造智慧城市场景,在产业体系构建上与自创区“一区五园”形成错位,在创新功能设置上补强自创区(科创走廊)科技服务业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二)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浙江省大湾区战略,立足产业基础,主动对接上海、杭州、苏州等区域,通过内引外链,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提升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扩大沪鹿两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范围,支持鹿城企业、科研院所与长三角重点院校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动

43、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本区企业集聚。积极参与长三角论坛、大型会展等活动,加强在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依托温州市“走出去”服务联盟,充分发挥世界温州人、在外温州商会桥梁作用,鼓励企业融入世界(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通过参股、并购、新建、工程承包等方式扩大对美国、欧盟等区域的投资,着力链接研发资源、海外资本等战略性生产要素。按照“国外孵化+国内加速”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支持企业参与温州-美国硅谷海外创新中心的建设,在硅谷、以色列等创新创业高地建立海外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科技产业园等开放型科技合作基地,强化在量子通信、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

44、技术转移合作。九、科技惠民焕发新活力(一)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的智慧城市技术、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生态环保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以“五水共治”、食品安全、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消防安全为重点,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相关技术研究,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加大对治废领域的科研支持力度。(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全市首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推进核心区“五区一中心”建设,开展水稻、越冬蔬菜等样板性示范生产和配套种养技术示范。支持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省海洋水产养殖研

45、究所等科研院所做好、做大、做强,推进温州市种子种苗科技园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理念,示范推广高效、实用的新技术,支持农业企业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深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帮扶等工作。(三)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制定实施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居民生活六大重点领域,开展低碳、脱碳以及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制鞋、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传统行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推进藤桥、山福生态循环农业

46、发展,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先进环保装备技术和环境治理服务能力。十、创新创业打造新生态(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以校地、院地产业研究院为依托,出台三定向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实施方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企业需求开展定向研发,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定向转化,瞄准企业需要开展定向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设计研发项目,研发团队全程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突破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建立有效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以产定研、以需定研、以研促产”。推进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加

47、强科研诚信管理等,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二)推进科技领域数字化改革。按照“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督”要求,深化科技领域数字化改革。以大数据为引擎、以Al应用为载体,建成能思考、会办事、办好事的智能化系统。简化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和实施管理程序;优化创新资源地图服务、科技创新券服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服务;强化精准服务、智能管理、智慧决策技术支撑。加快建立并完善统一的科技服务平台,推行科技项目电子合同、电子档案等管理改革。(三)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依托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和区位特点,着眼科技与文化功能性的有机统一,深入挖掘区域特质,用科技服务手段将人文资源、

48、商贸资源注入双创环境,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精品业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深入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创新体验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体系,发挥科普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十一、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科技发展规划落实的组织与实施管理,根据本规划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重大项目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确保科技发展“十四五”目标的实现。各部门、各地方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强化本部门、本地方科技创新部署,做好与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做好重大任务分解和落实。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界、产业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强化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功能,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分析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二)强化政策导向。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依据鹿城良好的区位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