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光伏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长期光伏产业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长期光伏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利用方式,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光伏产业的决策部署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进一步促进发展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实际,特编制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和发展形势(-)发展现状城市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十三五以来,城市光伏产业已经形成基于制造+应用双模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构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L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光伏发电
2、起步于十二五时期,在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的同时,开发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实现光伏及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光伏及新能源年平均增加值增速达20%,2020年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速35%,主要产品综合出货量超过60GW,超过十二五末出货量的4.5倍。2、产业生态逐步完善。集聚形成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储能系统一发电工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以光伏逆变器、电池片、组件企业为龙头引领,光伏玻璃、边框支架、储能系统、系统集成上下游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光伏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截至2020年底,企业总数约42家,其中规上企业35家,产业产品处于行业先进水平。3、产品应用多
3、点开花。大力实施分布式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仓顶阳光、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光伏应用工程,发展光伏扶贫模式,入选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形成光伏推广应用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城市光伏年发电量增长近4.5倍,其中2020年光伏发电20亿千瓦时,占全市总用电量的7%,清洁能源占上匕不断提升。(二)发展形势L全球市场需求大。在全球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下,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已成大势。近年来,全球光伏应用装机量呈现连续增长的局面,市场需求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760.4GW,超过2015年底水平的2倍;根据国际能源总署预测,2030年全球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1720G
4、W,光伏产品市场需求巨大,光伏产业正面临加快发展升级的新机遇。2、行业优势更突出。近年来,国内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光伏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相协调,推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协调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城市发展、美丽乡村的互促和谐关系,把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光伏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我国已成为全球光伏产品制造和光伏发电装机大国,光伏产业优势地位为产业发展提振了信心。3、产业政策引方向。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和省、市各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进一步有效发挥了市场作用,引导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光伏发电指导价
5、和全面竞争配貉机制、平价上网机制、智能光伏试点、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光伏装机应用持续稳定增长。(三)面临挑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的均衡化布局仍需优化,产业链上游研发和中下游配套领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光伏发电总体装机容量偏低,城市光伏资源开发尚处起稳阶段,产业聚集度偏低、竞争力较弱。骨干企业数量仍较少,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智能化、数字化产品的占比仍不高,产业智能化水平和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按照市委总体工作布局,立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
6、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加快提升光伏产业开发规模和质量,作为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依托,加强完善体制机制和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大幅提高光伏发电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绿色能源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二)基本原则L坚持市场主导。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竞争性为主的方式配置资源,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特点,准确把握技术路径和市场需求变化,激发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内生
7、动力。发挥政府在统筹安排、规划布局、政策引导、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形成良好的光伏产业发展环境。2、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完善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光伏产业制造技术、装备与模式的创新突破,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以智能制造为关键,坚持高端引领,主攻核心技术,实施重点项目,推动先进产能建成投产,推进应用示范,助推产业高质量转型和快速发展。3、把握产业规律。准确把握光伏产业发展规律,针对光伏产业链不同层级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依据不同细分领域企业的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加强分类指导,做到精准施策,科学合理地推
8、动光伏资源有序协同开发。(三)发展目标L总体目标。围绕打造特色产业链体系,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开发建设,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显著扩大,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条件好、基础强的重点光伏企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光伏产业链协同发展更加有效,光伏产业集群更为成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光伏+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平价上网普遍推广,光伏产业整体实力和装机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面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2、具体目标。统筹开发,形成以高端光伏制造、新型储能装备、智慧光伏系统集成、分布式智慧光伏发电示范应用为主的特色光伏产业体系,培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
9、基州口先进制造业集群。(1)产业规模。深入实施地标性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光伏及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45%以上。(2)领雁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光伏制造领雁企业,新增规上企业数量50户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5家。(3)创新能力。建成5个国家级光伏及新能源产品研发创新平台,新增5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5个光伏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团队。三、重点任务以光伏制造业、智能制造为中心、以上下游产业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和节点项目为空间支撑,打造光伏产业协同发展的框架体系,构建集总部、研发、检测、制造、应用为一体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智能光伏产业体
10、系。(-)优化光伏制造体系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推进光伏产业建设。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完善产业横向配套环节,打造光伏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高地。在重点发展产品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采用招商引资和基地孵化共同推进,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代表性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分别形成相当程度的衔接,实现本地产业链优势。(二)推进光伏技术创新L打造创新平台。以科研院所、智慧能源创新平台以及重点企业拥有的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为基础,打造更加健全的光伏产业创新平台体系。鼓励光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共建光伏创新发展平台,形成联动互补的融合发展和创新氛围。强化产业生态
11、与创新扶持的助推作用,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形成引领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团队,助推光伏产业创新发展。(1)鼓励平台升级。支持光伏产业相关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等创新平台进行改扩建,力争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光伏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集群。助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升级为省级创新平台,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2)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项目中试、成果转化、孵化投资、创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独立法人的新型光伏研发机构。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
12、心、质检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作用,着力提升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水平。2.加强技术研发。依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支持光伏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创新发展,形成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态势。3、加快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开展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网上光伏技术市场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运营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光伏技术转移机构,打造连接国内
13、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光伏技术转移网络。4、夯实人才支撑。加快建设高素质光伏产业人才队伍,为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支持和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所需培养、引进相关人才,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光伏产业高级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探索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人才的服务保障,充分发挥相关政策效能,将更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目录,统筹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三)构建智能光伏系统以加快提升光伏智能制造水平为目标,推动光伏产业与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为全面构建智能光伏产
14、业体系奠定基础。L夯实智能化制造。围绕制造业重点企业,大力加强光伏产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同时鼓励中小光伏企业有序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提升光伏电池及其部件的智能制造水平,加大电池生产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逆变器的制造效率和可靠性,完善逆变器检测、包装、安装等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鼓励光伏制造企业提升重大装备的智能化水平,积极应用智能化装备。鼓励研发具有自动控制关断、实时监测运行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产品,发展集自动控制、信息采集与处理、环境适应等一体化的智能控制器、汇流箱、储能系统与跟踪系统,不断提升智能光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水平。2、布局储能产品。积极推进新能源储能产品及系统集成技术
15、研发,重点推进适用于新能源应用领域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液流电池等制造及时和产品开发,实现锂电池循环寿命万次以上,单体能量密度200瓦时/公斤以上;大力支持适用于新能源应用领域的高集成度、高安全性、智能化的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研发;积极组织研发升级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和云平台,形成储能系统辅助光伏等新能源并网、电力调频调峰、需求侧响应、微电网、户用等多种成熟的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具有争力的储能装备及系统产业基地。3、培育智能化运维。充分应用5G通信、人工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光伏开发项目的紧密结合,支持智能清扫、智能跟踪、智能监控技术等先进运维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重点开发智能光
16、伏发电管理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调度、智能检测与诊断、故障报警与处理的一体化运行与管理。鼓励存量光伏电站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智能化设备和产品的开发应用,探索智能运维和共享运维模式。选择一批具有特点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开展智能运维示范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光伏电站智能运维模式和系统。(四)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着眼光伏及新能源前景光明、光伏应用进入平价上网时代、产业技术迭代周期短、项目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做好延链、补链、强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1、延链。坚持应用拉动,拓展光伏+各领域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5G通信等试点示范。围绕产业链上
17、下游环节、产供销体系,推动产业链同城采购,帮助企业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继续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响应倡议,开拓沿线国家及全球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培育打造光伏产业的品牌和形象。2、IMlo围绕产业链缺失的中下游环节,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重点招引设备制造、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制造等环节。推进逆变器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招引培育半导体器件研发生产企业;积极引进相关检验检测及认证机构,提升产业配套、降低生产成本,完善产业生态。3、强链。壮大光伏企业整体实力,形成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产业链企业,打造产业梯队。鼓励头部企业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重点企业,遴选培育产业链领航企业
18、、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研究建立产业链创新型企业库,支持重点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针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型光伏龙头企业,从科技攻关、研发平台、人才引进、绿色改造、市场拓展等方面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支持,推动企峨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创新光伏发电开发方式L推动网源荷储一体化建设。鼓励既有高耗能企业,利用自有厂区、厂房屋顶、尾矿库或厂区周边可用土地开发建设光伏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满足企业自身、就近电力用户用电需求。充分挖掘和释放城市用电企
19、业调节潜力,积极通过政策引导和运行调控,最大化调动(或发挥)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降彳氐电网调峰成本,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重点引导和推进重耗能企业网源荷储项目建设,促进企业低碳绿色发展,降低企业碳排放。2、统筹推进风光水火储协同发展。合理布局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推进电力调峰调频、储能体系建设;结合大型火电企业改造升级,统筹本地电力生产、消纳和外送,优化电力生产调度、实施多能协同运行和高效利用,建设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成本。3、大力推行多领域光伏+布局。结合生态脆弱区域修复,创新各类符合城市实际的光伏+生态治理光伏+电代煤光伏+
20、储能光伏+充电光伏+制氢等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全面拓展光伏发展空间,推进光伏多元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能;积极推进光伏开发与城乡建设、公用和工商民用建筑、乡村振兴、旅游开发的紧密结合,带动边远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4、全面加快光伏制造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光伏产业集聚、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组织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光伏产业制造产业全面发展。(六)创新光伏应用模式推进光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度应用与示范,重点推进光伏建筑及社区、智能光伏电站、光伏+5G、光伏+储能+充电等应用示范,开创光伏推广应用新局面。L屋顶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按照国家相关部门部署,加大
21、屋顶光伏开发鼓励和推进力度,整合资源、节约开发,开展整县(市)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鼓励优势地区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积极组织屋顶光伏开发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2、光伏+5G应用示范。鼓励相关光伏应用企业紧跟5G基站建设安排,积极开展光伏+5G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发挥分布式光伏与5G基站电力需求相契合的优势,打造光伏+5G的绿色5G应用新模式。利用分布式光伏建设节能环保的新型绿色基站,提高5G通信基站后备供电保障能力,降低基站运营成本和生产电费,助力5G以更低成本、更大覆盖、更高效率服务社会和用户,实现经济、环保、社会效益。3、光储充应用示范。重点开展光伏+储能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鼓励光伏发电基
22、地合理配配置储能系统,实现多能互补,提高消纳能力。做大做强储能电池生产制造的规模和水平,为光伏+储能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产业基础。探索光伏与新能源汽车的跨界融合,开辟新的光伏应用示范场景。加强充电桩、储能、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与相互融合,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应用示范,为打造绿色城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开展一批集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的多站融合项目,打造一流的光储充应用示范基地。4、其他应用示范。鼓励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园区、示范园区开展智慧能源应用示范,提升光伏发电应用比例,促进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光伏制氢的应用示范,加大对光伏电解水催化制氢工艺的研发和攻关,重点突破光伏变功率随机制氢技术和装备,
23、推进一批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打造国家级光伏制氢试点示范基地。继续做好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应用工程,推进一批光伏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扩大光伏及新能源应用领域和范围。(六)提升产业服务水平L打造产业服务平台(1)汇聚创新创业要素。积极谋划一批光伏产业管理、孵化、融资等支持政策,补齐短板,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形成区域性光伏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孵化网络,最大范围整合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畅通从众创空间、孵化、加速、园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着力构建光伏创新创业主体向往汇聚机制,打造完善的光伏产业服务环境、生活服务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创新创业。(2)
24、推动项目成果转化。加快完善光伏产业创新成果路演展示机制,充分发挥科技馆等展览展示场馆的功能,搭建产业发展的路演展示平台,支持各类光伏专业性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完善光伏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支持重点光伏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实施一批重大光伏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3)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发挥产业服务平台和相关商协会功能作用,全方面整合光伏产业发展信息,实现信息效益最大化,促进产业合作交流。加大光伏产业合作力度,推动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对接交流,促进光伏企业技术交流、采购交流、行业交流。2、完善产业融资体系(1)拓展融资渠道。深化光伏科技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信贷,鼓励银
25、行建立光伏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支持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开展投债联合投资,发展信贷+保险、信贷+租赁等融资模式。探索光伏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支持光伏科技创新型企业发行债券。扩大创新贷、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2)创新融资机制。建立光伏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体系,为科技创新型光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会计法律、路演推介等服务。四.空间布局根据光伏产业的现状空间分布,结合相关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光伏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总体结构十四五期间光伏产业的规划总体空间布局为新区、高新区。(二)具体安排L新区是打造光伏具有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的主体承载空间。目
26、前,已集聚重点光伏企业超20家,形成了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逆变器、储能设备和光伏电站建设等光伏产业链,已经形成产业发展新业态。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综合性科学中心人才集聚和科研创新优势,以推进原始创新和技术应用为引领,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解决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打造光伏产业技术创新高地。2、高新区根据光伏产业分布情况,结合未来发展定位,引导光伏产业的有序集聚,为打造产业集群夯实基础。发挥现有重点企业引领作用,依托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光伏产品、装备和关键部件,同时开展国内外光伏贸易、展销、物流、会议和论坛等活动,打造光伏产业综合服务,成为光伏产业的重要服务
27、平台。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分析十四五期间,光伏发电装机和消费占比将快速提升,规划配套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可能存在的影响如下:L对水环境的影响。电池片、组件等生产项目,生产制造过程废水在各项目自设的废水处理装貉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对周边水环境影响较小。2、对空气环境的影响。电池片、组件等生产项目,生产过程废气经过废气处理设施处理,能满足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会改变项目地环境状况。3、对声环境的影响。光伏电池片、组件等生产加工设备一般位于专用厂房内,声级较小。经过优化设备选用、合理位谿布局以及相应的隔声、减振等降噪措施后,项目厂界噪声可
28、以达到有关噪声排放标准。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光伏产品制造的固体废物,分别交由专业废物处理单位统一处理,或交由原供货商回收,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会改变项目地环境状况。(二)环境保护措施光伏产业相关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节能管理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符合当地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加强项目布局、建设、运营、退役全环节、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要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六保障措
29、施(-)强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市直各有关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落实。各县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确保完成各项任务。(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项目生成落地和开工建设,建立以项目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服务体系着力实现项目落地建设全流程服务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办事环境。建立常态化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营造高效、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三
30、)创新支持政策适应形势变化,制定有序促进光伏发电项目开发、电力消纳等相关政策。按照辖区资源禀赋、用地保障、电网接入和建设成本等条件,科学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和建设规模。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统筹好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用足用好资源禀赋,积极克服建设成本、绿电消纳等方面问题,切实推动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四)完善支撑载体加强光伏产业园区的统筹管理,进一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推进产业园区高起点谋划发展战略、布局发展空间、构建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推动集群建设的体制机制,为光伏产业发展夯实空间支撑体系。(五)健全体制机制探索和建立光伏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机制、光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机制、光伏产业创新扶持机制、光伏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支持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引进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确保人才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起,为光伏产业发展夯实人才支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