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9613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学考试各区二模实验表格归纳.doc(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实验表格归纳1 大 第二列与第四列、第五列或第六列 a时间间隔一样,速度变化一样b拉力越大,一样时间间隔的速度变化越大拉力与速度变化量比值一样 选用质量不同的物体为了研究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进展了实验。实验过程中,他们将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三次不同的水平拉力使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利用DIS系统测出了一系列每隔秒的速度,并选择从静止开始连续几个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1、v 2 、v3、v4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拉力 FNv1(m/s)v 2(m/s)v3(m/s)v 4(m/s)110220330 分析比拟表格中第二行或第三行或第四行的数

2、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一样的水平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做直线运动,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速度越选填“小、或“大。 分析比拟表格中 列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水平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一样的物体做直线运动,在一样的时刻,受到拉力越大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拟表格中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拟第二行或第三行或第四行相邻时间间隔的速度变化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一样的水平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做直线运动,。a分析比拟第二行、第三行和第四行拉力与相邻时间间隔的速度变化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不同的水平

3、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做直线运动,。 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实验更全面,你认为他们还应需,继续实验。2.汽车所受空气阻力与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成正比。1、4、7或、2、4、8或3、6、9;行驶的速度的平方;随着经济的开展,小汽车正迅速走进我们的家庭,其中油耗标准是评价一辆汽车性能优劣的重要因素,而影响汽车油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行进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人们发现,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f也称风阻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S;汽车行驶的速度v某研究人员在汽车风洞实验室过模拟实验得到下表所列数据:表一实验序号汽车行驶的速度米/秒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米2空气阻力(牛)120220

4、320表二实验序号汽车行驶的速度米/秒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米2空气阻力(牛)440540640表三实验序号汽车行驶的速度米/秒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米2空气阻力(牛)7608609601分析比拟1、2、3或4、5、6或7、8、9,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汽车行驶的速度一样时,2分析比拟,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一样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与成正比3综合上述数据可得,汽车所受的风阻f与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S与汽车行驶的速度v之间的关系式为:要求用k表示比例系数图33.1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的同一实心圆柱体,在被压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体下外表到液面的距离越大,圆柱体上外表受到的压力越大。23与12或4与13

5、或5与14或6与15或7与163浸没或刚刚触底4圆柱体下外表受到了容器底向上的支持力;没有考虑到硬币在液体中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A、B两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漂浮在液面的实心圆柱体在被压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体上外表受到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图3所示,实验时他们让高为米的圆柱体先后漂浮在甲、乙两种液体中甲乙,并在圆柱体上外表施加压力F以改变圆柱体的下外表到液面的距离h,同时利用力传感器测得压力F的大小,记录相关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实验序号12345678910h米F(牛)0表一甲液体密度为甲表二乙液体密度为乙实验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h米F(牛)01分析比拟实验序号2、

6、3、4、5、6与7或12、13、14、15与16数据中圆柱体的下外表到液面的距离h和上外表受到的压力F的关系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比拟实验序号等数据中圆柱体的下外表到液面的距离h和上外表受到的压力F的关系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不同液面的实心圆柱体在被压入液体的过程中,当圆柱体的下外表到液面的距离h一样时,液体密度越大,圆柱体上外表受到的压力F越大。3继续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圆柱体处于时,圆柱体上外表受到的压力F不随h的变化而变化。4实验序号10或20数据中压力F变大的原因可能是。根据所学的知识,B小组同学又设计了替代力传感器测量压力F的方案:他们将质量的

7、硬币放在圆柱体上外表,通过改变硬币的数量来改变h的大小,然后将所放硬币的重力大小作为压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并进展数据分析。你认为B小组同学的探究方案有何不妥之处:。41、2和3; 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一样重物时,滑轮的重力越大,拉力越大; 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不变,拉力与竖直方向夹角越大,拉力越大;7.28.0。为了探究滑轮在不同工作情况时的使用特点,某小组同学利用不同的滑轮将重为10牛的物体匀速提起,滑轮的工作情况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序号123456789滑轮工作情况定滑轮动滑轮滑轮重力牛111123333拉力牛1010105.56.06.57.28.0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_

8、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不改变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4、5和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6、7和9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 依据第小题的结论可推断实验序号8中拉力大小的围为_牛。5当G滑相等时,G物越大,F越大; 2与6;3与7;4与8;5与9; G物大于G滑;F0.5G物;F与G物某小组同学研究“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物体时,所用竖直向上拉力F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按图14所示方式用两个重力不同的滑轮进展实验,并将相应的滑轮重G滑、物体重G物和拉力F的大小记录在表一、二中。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计算了每次实验中物体所受重力的变化量G物与

9、所用拉力的变化量F,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一、二的后两列中。 分析比拟表一或表二中F与G物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物体,。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物体,当G物相等时,G滑越大,F越大。 根据表一、二中前三列的数据与条件,请判断:按图14所示方式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物体,假如要省力,需满足的条件是。 进一步分析比拟表一、二中F与G物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发现其满足的数学关系式为,由此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物体,成正比。6当物距大于像距时;物体通过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光屏没有移到成像

10、最清晰的位置便读取记录了数据;物高和物距;焦距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甲组同学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器材,他们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展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发光体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格中。表一 f =10厘米,物高H=4厘米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厘米)像的性质正立、倒立虚像、实像1501倒立实像2351433015242020451856153087126020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与2与3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与成像情况,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时, 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7中的像距和像高随物距的变化关系,

11、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乙组同学使用一样的实验器材探究,但是与甲组同学的数据比照发现:当物距为35厘米时,他们所测像距为13厘米;当物距为15厘米时,所测像距为31厘米。假如乙组同学测量读数正确,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3假如要继续探究凸透镜的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他们应该保证_一样,_不同来做该实验。7动力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和阻力臂一样时,动力的大小与动力臂成反比; 4、5与6;弹簧测力计没有沿竖直向上方向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一样时,阻力臂与动力臂的比值一样;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一样时,阻力臂与动力臂的比值越大,动力越大。某小组探究

12、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发现,当动力臂或阻力臂发生变化时,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就要随之改变,他们为了知道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与两个力臂大小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已调水平平衡的杠杆左端悬挂等重的钩码如图7所示,将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定为阻力F2,在支点另一侧通过悬挂钩码施加动力F1,调节动力臂l1与阻力臂l2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1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与相关条件,这是在研究动力的大小与的关系,分析数据初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表三 实验序号F2牛l2厘米F1牛l1厘米7685128612812962011122分析比拟实验序号的数据中动力F1与阻力臂L2变化的

13、关系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和动力臂一样,动力的大小与阻力臂成正比。 3小明为了验证第2题中的结论,用以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在支点的左侧对杠杆施加动力,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三,他发现这组实验数据无法验证上述结论,你认为他的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拟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a分析比拟1与4、2与5、3与6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动力大小一样。b分析比拟1、2、3或4、5、6中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86;10;随着夹角增大,支持力N减小,拉力T增大。相应两次实验的支持面与水平面夹角之和为90。

14、合力F大小为物重G,方向竖直向上。当小球静止在水平面上,小球所受水平面的支持力和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如图8a所示。用细绳沿斜面方向拉住的小球也能静止在斜面上,这时除重力外,小球还受到斜面的支持力N以与细绳对小球沿斜面向上的拉力T,如图8b所示。小红和小明决定研究:当小球静止在斜面上时,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N以与细绳对小球沿斜面向上的拉力T的大小情况。他们用两个重力不同的光滑小球进展了两组实验,实验中用台式测力计测量支持力N,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T。每一组实验时,他们先将支持面水平放置,然后改变支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并保持拉力T的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上,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一、表

15、二所示。 小球甲所受的重力为牛,小球乙所受的重力为牛。分析比拟实验序号25或710的斜面与水平面夹角、支持力N以与拉力T,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当小球重力一定时,。 在表一或表二中有两次实验序号的支持力N、拉力T的数据恰好是互换的。假如这一现象不是偶然,出现此现象的条件可能是:。 在上述小球静止在斜面上的情况中,小球所受的支持力N和拉力T可以用一个合力F替代,请你利用平衡力的知识,判断该合力F的大小与方向:。92与8、3与9;速度v0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大;错误;实验序号6、7或12、13、14实验数据与他的结论相矛盾;不同材料的物块和斜面。某同学探究物块以一定的速度v0从斜面底端上滑的最大距

16、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测最大距离可能与斜面的倾角、物块的质量m、速度v0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他选用假如干一样材料的长方体物块和同一斜面进展实验。将物块从斜面的底端以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测得最大距离,如图9所示。改变相关条件,屡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表一: m1千克表二: m2千克序号v0米/秒L米序号v0米/秒L米1818822829163316310164423311234553312535653413685768414835(1)分析比拟实验序号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不同物块,在斜面底端以一样的速度v0沿倾角一样的同一斜面向上弹出,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质量m大小无关。

17、(2)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与2、5与6或9与10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倾角一样、同一斜面底端的同一物块,以不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时,。(3)该同学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实验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是:同一物块,在同一斜面底端以一样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斜面倾角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小。您认为他的观点是的选填“正确或“错误,您判断的依据是_。(4)完成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测:上滑的最大距离L还可能与物块和斜面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猜测,应增加的器材是。10小球半径一样时,小球质量越大,小球的收尾速度越大;二力平衡;0.392;40。细心的小明发现:“瓢泼大雨以很大的速度落到

18、地面,“毛毛细雨如此缓慢地飘落到地面。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告诉他,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会越来越大,而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小明研究发现,在一样环境下,球形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v与球的半径r和质量m有关。下表为小明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小球编号12345小球的质量m10-3千克254540小球的半径r10-2米24小球的收尾速度v米/秒164040201通过比拟1号和2号小球可以得出结论:在一样环境下,。2根据知识,可以确定编号为4号的小球,受到的最大阻力为牛。 3小明想探究小球的收尾速度与小球的半径是否有

19、关。与4号小球做比照,请给5号小球的质量设置适宜的数据填在表中,以便完成探究。11. 电流和电压都变化,但V1和V2示数之和不变; 电压表V1示数变化量和V2示数变化量相等; 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比值与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比值相等; 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比值等于定值电阻的阻值,定值电阻阻值不同,比值不同。小佳和小汇用图11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随电阻的变化情况。实验中保持电源电压不变,他们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又用电阻R2替换R1接入电路,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二中。R1=10欧

20、,R2=20欧,滑动变阻器规格为“50 2A表一 电阻 R1 表二 电阻 R2序号A表示数(A)V1表示数(V)V2表示数(V)序号A表示数(A)V1表示数(V)V2表示数(V)12107482398663579102分析比拟表一或表二中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关系与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分析比拟表一或表二中电压表V1示数变化量和V2示数变化量的关系与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进一步综合分析比拟表一、表二中电压表V1、V2、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关系与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21、分析比拟表一或表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分析比拟表一和表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12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随柱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h一样,液体密度越大,F越大。 柱体浸没在液体中。 a同一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F与h的比值一样。 b同一柱体浸入不同种液体的过程中,液体密度越大,F与h的比值越大。 正方体乙 某小组同学研究柱形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变化情况,他们将高H为0.15米、横截面积为S的圆柱体挂在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步浸入同一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如图2

22、0所示,记录其下外表到水面的距离h,计算出相邻两次实验中h的变化量Dh,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液,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r1r2)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6或914中F液与h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6和914中DF液与Dh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分析比拟实验序号7、8或15、16中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发现数据与上述的结论不相符合,简述数据与小红结论不符的原因。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6或914中DF液和Dh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23、是:。b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6和914中DF液和Dh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该小组同学认为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DF液除了与h和液体种类有关之外,可能还与物体自身的形状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需添加的器材为。器材: 圆柱体甲 高 H0.15米 横截面积 2S; 正方体乙 边长H0.15米 横截面积 S;圆柱体丙 高 H0.2米 横截面积 S。图1313保护电路。ac。越大;60Rx240。60;180。旋转式变阻器电位器如图13a所示,它有三个接线柱a、b、c,它是通过转动旋钮来改变电位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的。某小组同学为了弄明白电位器的接线方法,他们将电

24、位器的ab接线柱接入如图13b所示的电路中,先沿逆时针方向将旋钮转到底,接着顺时针转动旋钮,在表2中记下旋钮转过的角度以与经测量和计算得到的对应电阻值Rx。做完上述实验后,他们又分别将电位器的ac和bc接线柱接入电路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如表2所示。表2ab接入电路ac接入电路bc接入电路序号度Rx欧序号度Rx欧序号度Rx欧10070130260860146031209120151204180101801618052401124017240630012300183000实验中电阻R的作用是:_。分析比拟表2中数据可得:当电位器_接线柱接入电路时,不能起到改变电阻的作用。分析实验序号16

25、的相关数据可得:当电位器ab接线柱接入电路时,旋钮顺时针转过的角度越大,电位器接入电路的Rx阻值_;进一步分析可知:当电位器顺时针转过的角度在围_时,Rx的阻值变化量与的变化量成正比。小王同学根据上述Rx与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利用电位器测角度的装置,如图13c所示。当安装在旋钮上的指针水平向右时,测出电位器Rx的阻值为欧,当旋钮顺时针转过角后,Rx的阻值为欧,如此角为_。该装置能够比拟准确测量的角度围为0_。14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定值电阻消耗的电功率越大;或:R2减小,P1增大或:P1随R2的减小而增大;6、7与8;R1=R2相等;A、B某实验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两个电阻消耗电

26、功率的变化规律。他们按图14所示连接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为20欧。实验时,他们屡次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并读出各电表的示数,分别用公式计算出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2、R1消耗的电功率P1、R2消耗的电功率P2,并将计算结果与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1分析比拟表中P1随R2的变化情况与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串联电路中,当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R1一定时,。2分析比拟实验序号中的数据与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串联电路中,当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R1一定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越小。3分析比拟表中P1、P2的变化情况与相关条件可发现:当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R2与定值电阻的阻值R1之间满足时,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将达到最大。4分析比拟表中P2的数据,小组同学又有新的发现。假如再增加一次实验,并使R2接入电路的电阻为5欧时,可推测P2为瓦。5小组同学为了验证实验所得的初步结论,决定继续探究。他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初步方案,你认为合理的是选填序号。A更换不同电压的电源继续实验。B更换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继续实验。C改变两个电阻的连接方式继续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