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0757 上传时间:2022-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1-2022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校主动发展规划2022-2022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报告20XX-2OXX年,XX中学主动发展进入了收官阶段。学校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院所的指导下,围绕课改目标,结合学校“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的教育理想,以顶层设计、分工部署、项目引领、任务分解、阶段推进、过程评估的方式,科学有序地保证了年度主动发展目标的最终完成。汇报如下。一、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目标的年度达成一年来,学校通过构建润泽生命的德育生态、丰富生命的课程生态、滋养生命的课堂生态、涵育生命的教师生态、陶冶生命的环境生态、护卫生命的管理生态等六大生态,积极回应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时代要求,为新课改的校本实施提供了坚实保

2、障,为今后进一步建设省内有影响力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德育生态I特色德育厚植家国情怀学校以系统观点整体架构德育育人体系;以学段主题和活动序列为抓手,以生态演进的观点整体推进育人内容的深化;以能量流动的观点开发德育资源,打造自然、和谐、民主和能动的德育,以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为出发点,主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利用一定的资源对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在追求作为自然人的个体达到美而善的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贡献。学校把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主动发展规划,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有机统一。我们基于近百年校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

3、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提炼了学校新时代育人使命:培养“大成青年”。其中,“大”指“大胸怀”“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成”指“成人”“成才”“成事”“成全”。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6大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特别是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培养学生健康自主、协作创新和责任担当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打造了一批德育特色课程。譬如研学旅行,经过对历年研学线路的总结和提升,学校打造了12条精品线路,使每条线路除包含名山大川、历史遗迹外,更强调到高校名企体验,和对革命圣地、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等内容的研究。研学旅行通过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

4、德和优秀文化,感受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辉历程,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提升责任担当的品格。又如模拟政协,通过学科知识教学和模拟实践活动的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深入群众、关注民生,开展各项调研,最终形成提案,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四种意识”,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生态I学科融合落实五育并举坚持,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哲学主张,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5、注重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强调德智体美劳综合育人。学校从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四个维度构建课程文化;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按照“五关照、五打开”的建设基本思路,建构融“学科课程、学院课程、活动课程”为一体的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丰富而又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依托省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打造课程基地。多渠道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评价,关注并调整课程生态的发展方向。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种实施形式,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分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一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托,以学科学习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技能为目

6、标,该类课程的学习需要接受国家的统一考试,也是学生走进大学的基本条件。学院制课程是在学科课程成基础上进行提升的进阶课程。以课题和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课题,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XX年修订)对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要求,着力提升学生责任担当、协作创新、自主健康等方面的品

7、格,学校在已有课程基础上制定了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主导活动与学生自主活动。(三)课堂生态I教学转型培育核心素养学校基于学科科学研究成果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的发生;构建自主互动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大任务、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来组织或结构化知识、技能、问题、情境、活动、评价等,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挑战和基于探究的深度学习,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积极实施解决方案。实行跨学科融合教育。通过落实“五有四化”新课堂,推动教学方式转变。“五有”是指创设真实情境,使教学有趣;联系实际生活,使教学有用;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聚焦学科素养,使教学有魂;关注主体发展,使教学有效

8、。“四化”是指课堂教学注重生活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结构化、结构可视化。“五有四化”新课堂是学校落实高考综合改革精神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新探索。一是加强理念引领。通过教师大会、论坛、沙龙、评优课等,宣传“五有四化”新课堂的理念。二是发挥评价杠杆作用。以“五有四化”新课堂理念对原有评价系统进行改革,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四)教师生态I龙城正学提升教育质量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习近平“四有”好教师要求,以及省市教师队伍建设文件,立足学校近百年的校史文化、以及已有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在教师教育理念、教师培养模式、教师荣誉褒奖方式等方面

9、进行探索,力图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保障新课改的教育质量。我们以师德建设关键节点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以党员宣誓、师德承诺、师德讲坛、阶段测评、年度考评、读书沙龙、基地实践等形式,营造风清气正的教师生态。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发展工程、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和名师引领工程。采取分层分类,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教师培养策略,以“三新”实施推动德能培养。构建促进教师全面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保障“四有”价值落地,以评价杠杆促进教师成长。充分发挥省级“龙城正学”好教师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校内外资源、经验双循环,促进区域教师队伍高位均衡发展。(五)环境生态I原址改建助力人才孵化充分认识环境育

10、人的重要性,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与物型建筑、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校园内部生态而言,基于环境育人原则,通过加强地表文化建设、加强空间文化建设、加强学科物型文化建设,打造校园内部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时刻能感受到物化环境所带给人的生命陶冶。对校园外部生态而言,基于“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原则,开发校外德育基地。通过与高校合作,开拓校外夏令营实践基地和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利用原址改扩建契机,全面升级学校场馆与教学设施,打造省内一流的大剧场、体育馆、学科中心、课程基地和学科教室,支撑校园高品质文明创建。厚植校史文化,重构校园

11、景观,发挥关刀河生态景观、“一中八景”、“八院士路”育人功能。打造“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布置资源回收箱,开展防疫、节粮、节水、节电等生态文明宣传。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防范宗教渗透,毒品渗透,守卫师生健康,实现高品质教育生活。(六)管理生态I共同管理优化学校运行学校进行顶层设计,集结创建团队。实施任务分解,保障阶段推进。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充分发挥校党委、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和非行政组织(学术指导委员会、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管理功能,构建守卫生命的管理生态,形成制度闭环。通过变革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优化教研组、年级组功能,发挥非

12、行政性组织的治理作用,探索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方式等,让校园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因子都能以自主、自在、安全的方式生长,确保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二、学校主动发展中的基本经验(一)要依靠党政“一把手”领导推进主动发展。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组成专门的团队,例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教育部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小组、“龙城正学”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领导小组、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省课程基地建设团队、省品格提升项目建设团队、省学科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团队、省前瞻性项目领导团队等等,对主动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整体部署,分工落实,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借助阶段考核

13、,评估新课改落实成效。(二)要有充分的经费和师资保障。学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各项资金支持,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改革及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师范生教育实习、跟岗学习实践任务的完成。积极引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毕业生,提高博士、硕士比例。聘请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省师干训中心、华师大、东南大学、南理工等名校的教授博导来校指导。(三)以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和新课改为抓手,推动学校主动发展。学校把“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作为第四轮主动发展主题,从六大生态的构建入手整体提升学校高品质办学水平。学校成功申报了六大省基础教育内涵建

14、设项目,成为省内少有的“大满贯”学校。学校的“江苏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三原色德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普通高中教育戏剧课程开发及学科运用”均被评为“优秀”。其中,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前瞻性项目被设为重点推广和培育项目。学校的“学科发展创新中心(信息)”被列入省首批普通高中创新建设项目,学校的“龙城正学”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也被列入“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这些项目在新课改背景下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也有效推动了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四)把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主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把“

15、教得好、受欢迎”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学校近三年培养了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库成员1名,正高级教师4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人,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人,市学科带头人9人。近2年学校教师共开设60节市级以上公开课,80次市区级以上讲座。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新课改过程中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融合课程的有效开发,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以及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五)充分意识到教育科研对学校主动发展的支撑作用。借助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机构力量,增强教师对“三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意识。过去两年学校共有结项及在研课题省级12项,市级12项,国家级1项,85%以上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市级以

16、上刊物发表文章120篇,篇数与人数之比达到62%,教师个人年度发展规划考核达标率92%以上。学校出版了普通高中学科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高中教育戏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等专著。三、学校未来深入推进主动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主动发展实施以来,市一中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作为常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未来还要推动区域内新课程实施的协同推进,将学校的优秀经验,优质师资,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辐射。同时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师资力量,聘请专家团队,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重视主动发展经

17、验的总结与推广作为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江苏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要继续做好课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工作。积极承办江苏省教科研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好每学期的外校领导挂职学习活动,接受师范生实习。利用好学校的“龙城正学”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与8所高中联盟校机制、江苏省名师工作室、市名师工作室,以及与东中西部地区共计60多所高中学校建立的学科融合教育实验学校等平台,与兄弟学校和城乡薄弱学校结对交流,在理念、管理、研究、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和指导。通过中国教研网、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专业媒体把成果辐射出去。(-)重视主动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突破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18、,要以专题的形式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譬如,如何围新课标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校本学科融合课程;如何把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如何落实超境脉的学习方式下的单元任务群教学;如何转变教师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如何在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活动,并把劳动教育、美育、体育课程落到实处;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特别是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选课走班指导;如何围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针对新高考实施方案,开展试题命题研究和解题研究;如何实施针对新一轮强基计划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等。(三)注意形成有市一中特色的“三新”实施品牌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在“智能机器人”“教育戏剧”“劳动教育”“食育”“美育”“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学科融合”等多个方面在省内外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一定影响,吸引大批教师前来参观学习。今后,学校将借助一中教育博物馆、一中大剧院、一中天文台等建设契机,讲好市一中的“四个”故事,开设面向常州市民的跨学科公益课程,举办高水平的音乐会和艺术节,打造一批新的特色项目,进一步提升新课改的实施质量,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