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和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碳达峰工作,根据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和贯彻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照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碳达峰、碳中和上加大力度,着力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着力推进污染源综合治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着力加强制度保障等基础工作为构建新时期节能减排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生态文明
2、建设取得新进步。二、工作目标2023年,单位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5%左右全市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420万吨标准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控制在9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3%,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下降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3%,氨氮排放总量下降3%,细颗粒物(PM2.5)浓度巩固改善,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与上年持平并力争有所提升。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领导,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各
3、项工作的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要事项。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扎实推进相关工作。2、加大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研究完善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地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落细。(二)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L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重点区域和落后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落后产能调整力度,鼓励调整区域内老旧建筑物全面清拆,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整体转型升级,落实压减淘汰任务,全年新增启动调整项目300项。2、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型能源稳步发展。严格
4、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下降。加快电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重大电源项目建设和现有电厂清洁化改造。积极发展海上风电,持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加大市外水电、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消纳力度。3、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提升交通能效水平。完善地铁网络建设和运营管理,优化公交线路,推进共享交通建设,完善公交、客运出租汽车智能调度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进一步示范推广快速公交系统等公交形式。加强慢行系统建设,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持续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加快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推广示范工程,实施新能源公交车辆替换工程,在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4、严格实施节能环保准入,加强源头控制。坚决
5、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上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严格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继续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量或倍量替代,控制污染物排放新增量,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与环评和排污许可制的有机衔接。(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能L深化工业信息化节能,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全面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达标。持续推广余热资源共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开展绿色制造和绿色工厂建设。推广智慧节能技术、先进绿
6、色制造工艺技术装备,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逐步提高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加强信息化领域节能,促进绿色发展。2、强化建筑节能,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逐步实施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推进建筑限额设计。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建设,鼓励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0万平方米(其中,节能率不低于15%的公共建筑6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3、加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金融等领域节能。优化生态旅游布局,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框架,加强商业企业、旅游饭店、金融企业、大型文化设施节能管理,推进旅游服务设施
7、低碳化升级,推动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构建低碳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交通旅游生态化发展,采用清洁能源车辆,发展公转铁、公转空等多式联运方式,低碳化升级改造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推动绿色商场创建,打造一批绿色流通主体。加快绿色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制定冷链物流产品和系统的设计运行标准,打造高效节能冷链物流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广数字化回收模式。5、加强公共机构领域节能。加快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鼓励政府购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逐步提高低碳产品的采购比重。公共机构率先使用太阳能,优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推广无纸化办公与在线办公,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推行精简高效会议
8、组织模式,继续完善远程会议系统。开展低碳办公周活动。全面推进公务用车低碳化,创建约50家国家级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遴选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10家左右。底之前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务车辆。(四)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1、深化工业源污染物减排。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倒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加强新建项目能耗准入管理,促进大气、水污染重点企业产业结构深化调整和主要污染物深度治理,引导和激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有序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以及节能环保改造项目,协同推进落后产能淘汰,落实重点区域转型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绿色
9、制造工程,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鼓励工业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构建完整贯通的绿色供应链,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基础能力。2、促进移动源污染物减排。实施重型柴油车新车国6a排放标准,加快落实国三柴油车淘汰,持续推进油品监管。持续开展移动源的环保一致性检查,推进在用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控。加强港口码头和船舶污染管控。积极探索单壳油轮的提前淘汰工作。3、强化生活源污染综合整治。提升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优化巩固一主多点”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格局,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治理,完成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
10、二期项目等一批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相匹配的收运物流体系。持续加强社会面源管控。健全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长效管理机制。4、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和处理技术研究,加快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肥、有机肥、新型水肥应用,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进一步提升化肥农药使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的监督监测。5、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机构建设,为顺利启动全国碳交易做好保障。深化本市碳交易试点市场建设,做好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企业的履约监
11、管,充分发挥好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补充作用。编制市温室气体清单。探索建立完善区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强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工作,继续做好国家低碳城市、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社区等试点工作。扩展绿色生态空间,增强碳汇能力,依托城市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碳中和示范区。(五)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1、节能低碳重点工程。开展产业园区综合能效提升、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等行动,实施数据中心、冷却塔、冷库能效提升重点工程。加快公共机构能效提升,推进城市道路照明节能改造。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展近零能耗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示范。2、污染减排重点工程。持续推进新一轮VOCs污染综合治
12、理,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及有机液体储运销、涉VOCs排放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六大领域开展一厂一策专项治理,全面推进重点行业VOCs总量控制和源头替代。按照水泥气同治的原则,持续完善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系统,提升市政管网收集与运维水平。加快推进一批新、改、扩建工程建设,启动建设城市污水连通管工程。3、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重点落实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鼓励餐饮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推广绿色食材、绿色餐具,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在旅游景区酒店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建立绿色产品专柜,引导游客绿色旅
13、行,保护景区自然资源环境。加快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快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国家和本市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创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4、绿色技术创新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公共设施、资金、人才等基本要素保障。推进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和减排策略开发。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六)完善制度政策,夯实基础工作L严格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和责任考核。强化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政府进一步分解落实目标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14、督促重点用能排放企业落实责任目标。2、加强重点用能排放单位管理。严格落实重点用能排放单位管理制度,深化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报告双报告制度,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支持重点用能单位申请第三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督促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节能管理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3、完善法规标准、制度和政策。修订完善市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各区优化节能减排配套资金支持政策。出台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探索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节能管理制度体系。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制修订地方能耗限额标准等20项左右。推进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聚焦汽修、涂装等行业,加快涉
15、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修订。4、健全能源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监测和预警体系。深化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平台应用,强化分析预警、预测功能。稳步提升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系统数据质量,为建筑能效提升提供依据。加强能源计量审查和现场维护。持续完善对重点排污单位的在线监控,探索开展排污单位用电监控试点工作。对各领域、区级重点用能单位、重点减排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及时预警、督促指导。5、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通报并督促整改。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完善市区两级节能减排执法监察体系。实行节能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
16、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强化对重点减排企业(设施)、移动源的监督执法,确保减排设施稳定高效运行。6、推行市场化机制。推进完善碳交易体系,鼓励各区探索用能权、排污权交易。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积极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模式,鼓励城区围绕大型公共建筑、郊区围绕重点用能单位实施需求侧管理。四.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碳排放达峰工作。各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制定有利于碳排放控制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和科技等政策,做好各自领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确保各项
17、工作任务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实、有结果。(二)稳妥有序推进。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融入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及各级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统筹谋划本地区、本领域碳达峰的实现路径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并推进实施本地区、本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坚持先立后破、科学统筹,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力争实现高质量达峰,为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三)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坚定决心,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实行同责,压实主体责任,切实扛起政治责任。要围绕贯彻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
18、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和本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制定任务清单,落实有效举措,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实情况将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各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要主动承担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对照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要求,全面落实节能降碳各项措施,共建共治共享,合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四)严格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参考,并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的重要内容。建立年度工作目标分解机制,实行年度报告、中期评估、目标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对履职不力、偏离任务的及时予以调整。(五)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节能评选表彰。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有序开展节能减排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发展节能减排公益事业。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全民更加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