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药敏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药敏报告.ppt(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解读细菌药敏报告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小讲课,抗菌药物的选择,抗感染治疗的过程是处理菌、药、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1.首先应明确病原菌及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与耐药状况,这是治疗感染成败的关键。2.抗菌药物应选择对病原菌选择性高、抗菌作用强且安全的品种,即采用最佳治疗方案。3.而对于患者必须考虑个体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实行个体化给药。,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的统一,采集合格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在明确感染部位后,不应急于给予抗菌药物,而应尽早确定病原菌 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目标治疗,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细菌培养是病原菌检测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脑脊液培养脓液培养内置导管培养浆膜腔液
2、培养,药敏试验的目的:,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的耐药性 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实施个体化治疗。,药敏报告单的基本信息,细菌名称、药敏方法药物种类的选择(天然耐药的抗菌药物不做药敏试验)检测标志性药物,提示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耐药机制,根据耐药机制提示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敏试验药物选择原则,具有代表性:具有代表性及对同类 药物有提示作用;具有预报性:选择合适的药物作药敏试 验,可对其它抗菌药有预报作用;具有特殊性:选择感染部位有较高浓度的抗菌药进行试 验,有利于临床治疗。,细菌药敏结果的解读,敏感(S):表示在感染部位使用推荐剂量时,该菌株被
3、抗微生物药物浓度所达到的水平所抑制。中介、中敏(I):表示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具有临床效力(如尿液中的喹诺酮类和 内酰胺类)或者可用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 内酰胺类)。耐药(R):按常规剂量给药,在感染部位该菌株不能被抗微生物药物浓度所达到的水平所抑制。“耐药”不等于临床选用必定无效,“耐药”是指常用剂量下血药浓度低于该菌的MIC,如临床用药剂量大,或联合用药,或感染发生在药物浓度高(MIC)的部位,仍可奏效。,常见细菌的耐药特性,天然耐药(固有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决定的,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可代代相传,具有种属特异性。获得性耐药:细菌对抗生素敏感,但在长期接触抗生素后,由于选择压力的作用
4、,迫使其改变代谢途径或调整自身细微结构(产水解酶、生物被膜、外排系统),以逃避抗生素的追杀或扼制。由质粒介导的,也有少数可由染色体介导产生。,耐药特征的定义,MDR(多重耐药)对3类抗生素耐药XDR(泛耐药)对除1或2种(粘菌素或替加环素)外的所有抗生素耐药PDR(全耐药)对所有抗生素耐药*,非MDR,PDRR,MDR,XDR,葡萄球菌耐药特征及合理用药,天然耐药:氨曲南,奈啶酸,多粘菌素,头孢他啶,肺炎链球菌耐药特征及合理用药,大肠、肺克、奇异变形菌合理用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及合理用药,天然耐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氯霉素、四环素、替加环
5、素,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征及合理用药,天然耐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氯霉素、四环素、替加环素、磷霉素,临床交流中常见问题,1、药敏试验中没做我们想用的药物?可能是天然耐药可能是药物的敏感性被其他药物所预报,举 例,2.是否能将所用的药都做药敏试验,没有必要:通过耐药机制和标志性药物可以预测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没有可能:不是所有药物都可以做药敏试验(需要药物在体外稳定,需要有操作标准和解释标准)。,3.培养阳性的细菌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培养阳性不一定是感染,可能标本污染,可能为定植菌。任何结果必须结合临床情况进行评价。感染部位的外科治疗(清
6、创、引流、换药)比使用抗菌药物更加重要。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器官功能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等。,4.选择药敏报告敏感的药物为什么临床治疗无效?,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但并不等同;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有的细菌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诱导耐药,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提示,下列细菌3天内即可发展为耐药,临床治疗3-4天后,应重新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给药途径药敏试验药物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纯品、商品),5.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不吻合?,涂片镜检是报告所有镜检见到的细菌,包括正常菌群,而培养的目的是检出致病菌。一些苛氧菌、厌氧菌需在特殊的环境或培养基上才能生长。,6.取的是脓液标本,为何回报为无菌生长?,做的是有氧培养,脓液可能为厌氧菌感染。可能细菌被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吞噬。抗菌药物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