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2718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学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完善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坚持大学职能“育人为本”,办学层次“以本为本”,发展理念“以生为本”,价值导向“质量为本“,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全面增强学校的人

2、才培养能力,培养造就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维护者、促进者,具有宽厚基础知识、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改革目标(一)总体目标聚焦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健全学生中心,构建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体系;建好课程中心,构建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中心,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体系,建设一流教师队伍。通过4-5年的改革,建成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业进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

3、管理模式,努力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二)具体目标L专业建设目标以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O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力争15%左右的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其余专业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均达到国内平均水平。2 .课程建设目标全校所有本科课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完善的课程准入机制;课程整合全面完成,开放共享全面实现;力争10门课程进入国家一流课程行列,20%左右的本科课程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全校本科课程建设质量达到国内平均水平。3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深化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构建“长聘+准聘+预聘+短聘”的人事聘用制

4、度,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4 .学生学习激励目标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建成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导师指导、学生课余辅导、严格学业要求等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制度,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三、改革内容(一)学分管理L学分计量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每一门课程按照学生学习的时间总量和课程难度确定学分。学生学习的时间包括课堂内学时和课堂外学时,其比例为理论课程1:2和实践性课程1:1;原则上1学分理论课课堂内为16-18学时,实验(实训I)课为24-32

5、学时,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每1-2周计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学分。课堂外学时由任课老师确定并列入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后作业、学习讨论、章节知识测验、撰写论文等。5 .学分绩点学生所有课程成绩均实行绩点制,共11个等级,最高为A+,最低为F,绩点最高为4.0,最低为0。学分绩点根据课程考核成绩和课程学分计算,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百分制成绩、成绩等级与绩点的对应关系如表1。表1百分制成绩、成绩等级与绩点对应关系表百分制成绩成绩等级绩点94-100A-4.090-93A3.985-89A-3.782-84B3.378-81B3.075-77B2.771-74C*2.366-

6、70C2.062-65C-1.760-61D1.059及以下F0课程学分绩点二绩点X课程学分数平均学分绩点(GPA)工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数平均学分绩点是评估学生学业成就、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辅修、推免、毕业、授予学位的重要指标。6 .毕业学分本科各专业毕业总学分,原则上文史教哲类专业150-155学分;经管法类及艺术类专业155-160学分;理工类专业160-165学分。如有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和专业特殊要求等,经教务处审批,可不受上述学分限制。7 .创新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科研、创业或社会实践活动等所取得的成果,经认定后可获得学分。创新学分分为学术论文类、文学艺术类、成

7、果类、发明创造类、竞赛类、体育类、创业类、国家级考试类、技术技能类、获奖类等类别,可替代为素养教育课和专业选修课学分,具体由大学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规定。8 .弹性学制普通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生修业年限为3-8年。学生在最长修业年限内可以连续修读,也可以分段完成学业。条件成熟时,探索实行三学期制。9 .毕业、结业与学位学生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达到毕业要求,且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学士学位,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学生在标准学制内未修完培

8、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或者虽修完全部课程但未达到毕业或授予学位条件,可在最长修业年限内申请延长修业年限,继续学习,超过最长修业年限后将对学生做退学处理。学生在标准学制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课程,但未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校可以准予结业,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标准学制之后四年内,向学校提出重修申请,参加重修并考核合格,经学校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学士学位,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毕业时间、获得学位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实行荣誉学士学位制度,对特别优秀的学士学位获得者,颁发荣誉学士学位证书。10 辅修学士学位制实施辅修学士学位制度。积

9、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增加授予辅修学士学位专业的数量,逐步实现学校本科专业辅修学士学位授予全覆盖。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达到主修专业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可辅修学校其他专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修完辅修专业要求的58学分(包括专业基础课40学分、学科专业类基础课10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8学分),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修完辅修专业要求的58学分,且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及以上,在获得主修学士学位的前提下,经核准与本专业为不同学科门类的,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在规定时间内未修满辅修专业总学分,则所得学分可替代素养教育课和相应选

10、修课学分。11 重修制学生所修读课程考核不合格或因病事假缺席超过1/3本课程学时的,应重新修读,其中,必修课程必须重选重修,选修课程可重选重修原课程,也可改选另一门选修课程替代。重修课程以实际考核成绩记载。不组织补考,取消毕业清考。12 学分收费学校按照学生实际修读课程的学分数和收费标准收取学费。收费标准分三类: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统一核定学分收费标准;二是全校各专业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等,按专业分别核定不同的学分收费标准。三是重修、辅修等按照各专业实际修读学分收费。收费标准由上级收费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二)加强教学管理L选择专业充分尊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专业兴趣,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自主

11、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在标准学制内,有多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采取学生和学院双向选择的模式,按照“转出无限制、转入达标准”的原则,实行专业选择。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可跨学院、跨学科大类或在学院内自主选择专业。各学院公布拟接收专业、接收计划、接受条件和考核办法等,学生按要求自主提出申请,经接收学院考核后择优选拔转入新专业学习。学生入学的第四学期,学院组织按类招生打通培养专业学生分流,学生可在按类招生专业内自主选择专业。学院根据办学条件公布按类招生专业的分流计划、分流条件和分流办法等,学院按类招生专业的学生按要求自主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核后分流转入新专业学习。学生入学的第四学期,可在本学院内自主选择专业

12、。各学院根据办学条件公布专业的接收计划、接受条件和考核办法等,学生按要求自主提出申请,经学院考核后择优选拔转入新专业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大学本科全日制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规定。2 .选择课程打破学院之间、专业之间、年级之间的限制,学生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选修学校开设的本科课程。学校编印学习手册,向学生公布所有本科课程的任课教师简介、课程内容、教材、教学进度安排、考核要求和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等,供学生选修课程参考使用。推行教师授课向全校开放、增加上课时段、原则上同一门课至少有两位教师开课等,提供学生自主选择。3 .免

13、修、免听和缓考学生达到学校学分认定及转换的相关条件,可以申请免修相关课程,选课后、开课前经本人申请,开课学院组织免修考核,成绩合格并报教务处审定后,即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免修考核成绩即为该门课程成绩。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修读体育、军事训练等课程,可申请免修或替代课程。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按要求参加某些课程课堂学习时,可申请进行自学,免听相关课程的全部或部分教学内容,但均须完成课程要求的平时作业等并参加期末考试。学生因生病或其他正当理由无法按时参加课程期末考试的,可申请缓考,缓考由学院审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得申请免修和免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重修课程等不得申请免修。每学年免修免听课程原则上

14、不得超过4学分,免修免听申请由课程承担单位审核同意,报教务处审批或备案。(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L调整专业结构切实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综合评价结果应用,缩减专业总数和每年招生专业数,优化学校专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切实解决相同专业在多个学院重复设置等问题,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按照突出优势、优化结构的原则,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到75个左右。4 .实行专业分类建设根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和“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相关要求,分层次分类建设专业,实施专业培育和提升计划,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力争未来我校更多本科专业

15、进入较高层次类别。5 .构建多样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按类招生打通培养改革,探索实施本硕博连读、中外合作培养和特殊人才招生改革。以学校现有的“3+1”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为重点,构建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6 .实施个性化培养按“适当减少毕业学分,提高学业要求”的原则,执行更加灵活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综合实践三大课程平台,提升选修课、实践课占比,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7 .加强实践教学全面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大实践学分占比,原则上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15%,理工科类专业不

16、低于总学分的25%;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实验设备更新,建成一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四)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学生中心是以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为核心,集事务办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学生处为核心部门成立学生中心,整合教务处、财务处、后勤保障处、安保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图书馆等职能,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全程指导帮助。1 .成立学生中心在校内固定地点设置学生事务中心,与学生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安保处、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职能部门设置办事窗口,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校内教学区域、学生事务中心和宿舍区设置学生自助服务终端,方便学生实现

17、自助查询课表、成绩、学籍信息、自习室等信息,自助打印成绩单、学籍证明和在校证明等;依托学校统一门户、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和“一部手机办事通”等平台,帮助学生实现网上选课、课表和教师信息查询、缴费和充值、学费“绿色通道”申请、心理咨询预约、自习室和教室申请等,不断推进学生办事网络化、自助化进程。2 .建立导师指导制在入学的第1学期由学院为所有新生指派导师,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总数原则上不超过20名。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对学生制定学业计划、职业规划、选课、科研训练等进行指导,同时,建立导师考核机制,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工作量考核。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进书院制管

18、理。3 .推行教师课余辅导制度学校为教师提供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每名专任教师需向学生公布固定的课余辅导时间,并畅通在线沟通渠道;实施教学名师工作室制,向学生公布固定的课余辅导时间,每周不少于2小时。在辅导时间内,教师务必在岗,学生可以自由前去寻求辅导、答疑和帮助。教师课余辅导情况应有痕迹记录,纳入年度履职考核。4 .强化学业警示制度在一个学期内,所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低于L7(含),或不及格的学分达到应修学分的1/2(含)以上的学生予以学业警示。首次学业警示由学生所在学院作出警示决定并予以警示;第二次学业警示由学校作出警示决定,并劝其休学;达到第三次学业警示条件的予以退学处理。5 .实施学

19、生教育管理新机制深化“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学生管理队伍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及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维、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以学为主”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健全课外学习制度和辅导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成效。(五)加强课程建设建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体系,提升课程质量。以教务处为核心部门成立课程中心,负责统筹整合全校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严格课程准入,推进课程评价,提升课程质量,保障课程的充足、优质、有

20、效供给。L组建课程中心在教务处成立课程中心,负责组织全校课程的标准制定、准入、建设、评价、动态调整和整合共享等工作。主要任务包括:组织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制定课程准入标准,组织专家团队对课程进行课程准入审定、课程质量评价与等级认定;全面梳理全校本科课程,实行课程归口管理,逐步实现同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学单位负责统筹开出;建立基于课程评价结果的课程调整和退出机制。2 .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以课程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完善有关课程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材、作业、课后辅导、考试等环节、要件标准,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实行课程准入制度,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课程要经过专

21、家团队充分论证,符合准入条件,才能够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任课教师要符合任课条件,课程建设符合标准,才可以开课。全面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每门课程确定一名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该门课程建设。推行“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一批由一流专家讲授的内容一流、教材一流、教考分离的一流课程。3 .推行课程考核改革推行课程形成性评价,将出勤情况、笔记、课堂表现、课外阅读、作业、测验等学习过程全面纳入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及形成的材料纳入课程考试材料归档,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比重,减小终结性考核成绩比重,每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原则上形成性评价过程成绩不低于50%,期末成绩不超过50%;积极推行教考分离,加强试题库建

22、设,公共必修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实行试题库考试,鼓励有条件的素养教育课和专业课建设试题库,并推行试题库考试;有条件的课程探索与国内重点高校实行联考,积极邀请校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第三方命题;实行考试模式改革,积极推行论文、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期末考试。每门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应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并向学生公布。4 .推行课程质量等级评价建设基于课程达标的课程质量等级评价机制,课程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对应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国内平均水平和国内平均水平以下。凡是达到学校课程建设标准的课程,方可面向学生开设,统一定级为C类。在达标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提出升级申请,

23、学院推荐,学校组织评价,通过评价的课程可升级为相应的等级。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评价结果较差的课程,学校将进行课程调整和优化。建立奖励机制,对课程评价结果为优质的课程将予以表彰。5 .建立选课激励机制根据课程性质和类型,科学设定不同的标准班级人数,建立基于选课人数和课程质量的绩效激励机制。其中,当选课人数满足开课条件且小于等于标准班人数时,课酬系数取1;当选课人数超过标准班人数时,课程系数增加,鼓励优质课程教师教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表2标准班人数标准班人数906040课程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大学外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素养教育课公共体育、专业

24、教育课6 ,推行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全校所有课程均全面向本科学生开放共享。引进一批、自主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在线课程,全面推行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开放共享。学生在学校认定的网络学习平台和自学考试平台进行的学习活动,所获学分和成绩根据学校相关规定予以认定。探索建立校际课程和学分互认机制,凡在认可的,且与学校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国内外高校,学生所修的课程、实习或实践活动,达到学校课程标准,经学院审核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认定后,可以转换为本校课程成绩和学分。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校际协议、培养项目等形式,选派学生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六)优化教师中心以人事处为核心部门成立教师中心,负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

25、好教师配备和供给,深化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强化教师考核和评价,严格教师准入,完善教师岗位流转和退出机制。1 .成立教师中心成立教师中心,严把教师选聘入口关、培养关和考核关,做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加强教学技能培训等工作,全面整合优化学校教师资源,提升教师资源供给效率。深化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构建“长聘+准聘+预聘+短聘”的人事聘用制度,推行分类管理。加强教师评价和考核,健全教师岗位流转和退出机制。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照突出优势、优化结构的原则,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到75个左右,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教学供给,提升教师资源和绩效工资运转和使用效率。以各级教

26、学名师、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为核心,打造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建立开放共享的教师资源库,引进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主讲本科课程。3 .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完善“长聘+准聘+预聘+短聘”教师聘任制度,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供师资保障。长聘制主要用于稳定现有在编人员;预聘制聘期为四年,聘期满后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可以转为准聘;准聘制期满考核为优秀的,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程序优先转入长聘制人员管理;短聘制主要用于聘请校外高层次专家到校承担学科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和开设高质量课程等。4 .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教学、科研和管理是全校所有教师应承担的工作。学校根据“按需设岗、据岗聘任、以岗定责、分类考评”的原则,按照不

27、同的类别确定不同比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任务及职责。三类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履职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先等,建立健全教师聘用、晋升、流转通道。5 .深化教师准入、流转和退出机制制定教师准入管理办法,新入职教师应完成不少于1年的培训和助课,通过试讲环节,并经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准入考核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强化教师流转和退出机制,对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评价结果较差的教师,停止其承担课程教学工作,由教师中心安排不少于1年的进修、培训和助教工作,提升其课堂教学水平,经同行专家评估符合准入条件后,才能承担教学任务;也可安排转岗,调离教学岗位。进一

28、步建立教学工作导向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回归本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6 .全面实行助教制度助教由新入职教师担任,也可从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助教主要负责课后小组学习讨论、辅导答疑、作业试卷批改、参与实习实训指导、担任导师、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反馈信息等,搭建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任课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和改革。新入职且无教学经验的教师均应承担不少于1年的助教工作,助教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考核,完成规定的助教工作量并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承担课程教学任务。7 .优化绩效核

29、算体系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收入分配原则,不断强化收入分配机制的激励导向作用。改革教学绩效分配办法,优化绩效结构比例,形成以“基本工资+基础绩效+奖励绩效”为主体的收入分配体系;学校总绩效的10%左右由教务处统筹管理,奖励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突出业绩的单位和教师。四、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保障学校成立深化本科学分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校党委班子成员和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发展改革处、财务处、质量保障与监督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国际合作交流处、科技处、研究生院、信息与网络中心、校团委、

30、图书馆、后勤服务集团等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学生处和人事处处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全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实施。(二)经费投入保障建立保障深化学分制改革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逐年增加本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基于专业综合评价结果运用的拨款机制,参照上级部门拨款系数划拨学院办学经费和绩效工资;加大教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实训室、公共教室等建设投入,新建一批适应学分制个性化、多样化教学的讨论教室、智慧教室、互动直播室等;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推进各类教室和实验实训室开放共享。(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健

31、全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积极倡导质量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学院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校院教学质量督察、检查,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办法-有效改进”的闭环体系;建设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质量监控和分析,全面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四)配套制度保障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配套制度文件,包括招生、大类培养、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籍管理、选课和课程共享、辅修学士学位、课程建设与评价、助教制度、全员导师制、书院制等。构建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人事聘用制度、绩效分配制度、学分收费制度、经费和资产配给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五)改革进程安排学校深化学分制改革工作于2022年9月开始,在2022级新生中启动,部分政策同时在2021-2022级在校生中执行,具体由各项政策办法进行规定。五、本方案及相应改革配套文件,从2022年9月起全面实施,原学分制相关文件同时废止,与本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不一致的,以本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为准。本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随深化学分制改革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