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2834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绍兴市“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二。一六年三月第一章发展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基本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工作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面临形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总体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工作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主要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加强能源节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控制工业领域排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控制城乡建设领域排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控制交通领域排放错误

2、!未定义书签。第八节控制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节开展低碳试点示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重点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低碳产业培育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节能减碳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清洁能源发展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森林碳汇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防灾减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农业适应能力提升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强化政策扶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强化人才培养错误!未定义书签。

3、第四节强化国际合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强化宣传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气候变化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我市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实现生态强市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根据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

4、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是绍兴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划适用范围为绍兴全市域,规划实施期限为2016-2020年。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基本状况(一)自然条件状况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总面积8279平方公里,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绍兴市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无霜期长。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

5、现,具有较明显的平原山区立体气候特征。绍兴市土地资源以耕地为主,占国土面积的22.99%o能源以煤炭消费为主,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相对不足。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和浙东运河,共有湖泊30多个,水资源总量约为67.04亿立方米左右。森林覆盖率为54%,活立木总蓄积量1620万立方米。(二)经济社会状况2015年,绍兴地区生产总值为4466.65亿元,同比增长7.l%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53.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14.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L8%、6.0%和9.2%,GDP总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GDP(按户籍人口

6、计算)100800元,年均增长8.7%o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4:51:45o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3亿元,是2010年的1.9倍。五年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95万吨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2160.59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市有上市公司60家,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全国同类城市第4位;新增上市企业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由26家增加到42家。全市户籍人口444.06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2.5%。(三)能源消费及温室气体排放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能源消费都处于快速增长

7、阶段。绍兴市2014年度全社会能耗约为2377万吨标准煤,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综合用能为1091.3286万吨标煤(数据来源:绍兴市2014统计年鉴),约占全社会用能的45.9%。根据绍兴市2014年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成果,绍兴市2014年度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含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电力调入调出)为3686.443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净排放量(含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不含电力调入调出、热力)为3567.418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核算排放量(不含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含电力调入调出)为5872.573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净核算排放量(含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电力调入调出)为5753.548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8、。绍兴市2014年度温室气体直接排放(不含电力调入调出)主要由能源活动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废弃物处理领域和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领域这五大领域构成,在不含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领域排放(由于排放数值为负数)的情况下,其中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达到了84.72%,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6.75%,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4.10%.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4.42%o(四)气候变化及影响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市的气候变化同全国、全省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平均气温不断升高、降水明显减少以及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增多。一是平均气温不断升高。从气温逐年演变看,上世

9、纪70年代以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6.5,90年代达到17.(TC,最近几年的增温尤为迅速,全市年平均气温达到17.5,2008年创下最高的18.4历史记录。二是年均降水明显减少。常年降水量平均为1438.9毫米,年降水量的最小值为880mm,出现在1967年,最大值为1736mm,出现在1973年,最多年降水与最少年相差近一倍,年际变化很大。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000以后减少幅度最大,2011-2015年平均降水量比1970-2011年减少15%左右。三是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绍兴市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高温干旱、低温连

10、阴雨、灰霾大雾、强雷暴、冰雹、雨雪冰冻冷害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使全市农业种植制度发生变化,复种指数提高,增加了春季冻害、夏季高温热害和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植被带北移,物种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影响原有生态系统功能,加剧了林业虫害和森林火灾危险;湿地加速萎缩、功能退化,湖水富营养化加剧,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河流径流量下降,干旱、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水生态形势严峻;气候变化引起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重大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暴雨(雪)、大风大

11、雾等极端天气导致交通事故、城市内涝等公共安全事件增多。第二节工作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与部署,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碳,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所增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近年来,我市根据地方产业特色,突出抓好印染、化工、化纤、造纸及纸制品等传统产业的转型提升。制定淘汰落后产能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上新汰劣”用能动态平衡机制。五年累计淘汰409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30.5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

12、值比重年均提高L3个百分点。“四换三名”、“两化”融合扎实推进,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6.6%、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4%提高到32.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53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50亿元。发展清洁能源,能源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大力实施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天然气发电、沼气发电、垃圾废气发电等一系列绿色发电项目,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绍兴滨海首个天然气电厂投产,天然气发电装机达到90.4万千瓦。绍兴首个太阳能屋顶发电示范工程并网发电,全市太阳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兆瓦以上,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1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之一。此外,绍兴正在平

13、水大坞忝垃圾填埋场建造首个“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发电厂”,污泥发电、沼气发电、垃圾废气发电等一批绿色新能源正走进绍兴市民的生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量比重逐年提高。强化节能减碳,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深入实施节能技改,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实施热电联产改造、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能效提升、绿色照明五大工程,每年安排100项左右节能重点项目。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期间完成了省下达的节能下降19.5

14、%目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水平有所提升。我市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浙江省首个获批的地级市,并通过了国家验收。“十二五”期间绍兴市被省循环经济领导小组授予“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市”称号,诸暨市、上虞市被授予“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市、区)”称号。绍兴县滨海工业区获批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单位,诸暨市和袍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绍兴市被列入国家第五批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等被授予首批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省下达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累计下降40%,完成省

15、下达指标要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医疗废物处置率均保持在100%o提高森林碳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加强。贯彻落实“森林绍兴”建设的战略部署,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森林碳汇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全市累计造林更新50万亩,退耕还林10亩,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全市森林面积扩大到650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到16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森林资源共吸收固定二氧化碳500万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左右,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加强国际合作和低碳技术产业化,绿色低碳项目加快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研究,

16、建立低碳项目库,绍兴市中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垃圾和污泥处理综合利用CDM项目、浙江绍兴陶堰玻璃有限公司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CDM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先后获得批准,其中绍兴垃圾和污泥处理综合利用CDM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被联合国气候变化理事会批准的垃圾焚烧发电CDM项目,意义重大,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合计年平均减排二氧化碳约18万吨。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成立市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基本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地方行业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制订实施了关于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实施意见和绍兴市循环经济发展“十

17、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并出台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项目的财政扶持政策,完成了2010-2014年全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并指导各区(县、市)开展全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初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和专家库。第三节面临形势未来五年既是我市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一)面临的挑战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将超过6000亿元,年均增速7.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以上,年均增速6.5%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

18、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市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以高投入、高能耗为重要特征,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今后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达到较高水平,加快工业发展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能源结构优化难度增加。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虽然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显著上升,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赛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速,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存型的能源消费需求强劲,未来电力等耗煤行业相应还有一个较快发展的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势必逐年增长。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禀赋和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技术和资金

19、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使我市在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面临着巨大困难。低碳技术创新要求更高。我市工业生产技术和其它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不够先进,重点行业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占一定比重,能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在产业转型和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继续存在。应对气候变化对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面临困难。农业是气候变化、气象变化的敏感领域。我市气候条件

20、相对较差,旱、涝、冰雹、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非常有限。面对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的趋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研究开发农作物新品种,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家畜疾病发生,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是确保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的长期任务。此外,我市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供湿地恢复的地方大多面临水资源不断下降的困难,这给植树造林和湿地生态恢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二)主要机遇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

21、5%目标,把应对气候变化指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国家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政策,形成的倒逼机制可以加速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实现全面转型和加速崛起。有利于抢抓发展机遇,增强我市国内外竞争力。国家正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我市抢抓国家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一方面可以加速我市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国内低碳技术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和

22、话语权。有利于推进我市“生态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绍兴战略目标,要求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对于加快建设“生态强市”具有重要意义和强大推动作用。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绍兴总目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增强森林碳汇、发展循环经济为

23、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推动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第二节基本原则在规划实施中,突出“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制度引导、市场培育、整体推进“,更加注重五个方面的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在依靠结构调整促降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把推进节能减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节能低碳发展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针对节能低碳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推广应用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节能低碳技术与产品,使绍兴成为

24、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源二坚持标准引领,在挖掘存量节能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量准入约束。抓好节能低碳相关标准的制订、修订与实施,切实推进国际国内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完善形成适应绍兴地方特点的节能标准体系,力争使节能低碳标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使绍兴成为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坚持制度引导,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合力推进。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计量、能源在线监测、能源审计评估、能源管理师制度、目标责任与评价考核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部门联动协作,加快研究制定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准入、价格调控、财政支持等各项政策,使绍兴成为节能低碳发展配套政策改革“试

25、验区”。坚持市场培育,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视利用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增强企业参与动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试点推进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壮大节能低碳服务产业,使绍兴成为节能市场服务资源“集聚地”。坚持整体推进,在强化生产用能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用能管理。顺应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建筑、交通、供热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节能潜力,着眼从能源供应、消费和碳排放控制全流程,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入推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第三节工作目标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应对气候

26、变化工作要求,到202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省下达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4:48:48,森林覆盖率达到56%,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成效明显。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城区及其它重点地区防洪抗旱能力显著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5%以上,湿地退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统计

27、、核算、监测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理论研究、能源生产、利用和低碳产业等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能力显著增强,低碳技术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对气候变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法规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碳强度“双控”制度逐步健全。碳交易市场机制基本形成。应对气候变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低碳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效。支持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积极申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成10个以上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镇)。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

28、产品。实施一批能源合理利用和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第三章主要任务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是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低碳产业发展,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最终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增强农业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断加大纺织、印染、化工、医药、水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任务,促进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

29、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医药、化工、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等千亿级八大产业,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体系和扶持促进体系,建立产业基金,深入实施“八八”抓手,每个县(市、区)、开发区确定1-2个重点产业进行重点突破,做好强链、补链和建链工作,全力打造绍兴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o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百项百亿”和“310工程”,加快打造现代服

30、务业集聚区,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创意研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命健康和信息经济,全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100

3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功能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市的60%以上;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0个左右,园区各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围绕林业“双增目标二加快推进“森林绍兴”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全市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四边三化”行动绿,扎实抓好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大力开展碳汇林营造试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碳汇能力显著增强。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全面压缩发电、工业及民用燃煤总量,加快燃煤热电厂、大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建设燃气热电中心。继续推进平房、简易楼

32、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二环路内无煤化。严格控制新建燃煤设施,在具备条件地区,逐步推动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300万吨左右,占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50吼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加快建设“安全、高效、智能”天然气管网系统,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扩展应用空间和领域。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个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天然气输配系统,具备一定的储气调峰功能。通过加快建设各区域的中压管网系统,使新城、乡镇和工业园区都用上天然气。建设天然气发电厂1家,建设加气母站2座,天然气高压、次高压管线200公里、中压输配管网500公里,实现天然气消费量达22亿立方米,占能源消费

33、总量比重达12%左右。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我市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水电资源,以“千站改造惠农保安”工程和“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为抓手,兼顾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加快农村水电更新改造进程,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电安全监管,保障农民合法收益。到2020年,全市技改小水电站50座,新建水电站5座,增加装机0.6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可再生能源调查评估工作,重点支持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屋顶发电示范工程,依托向日葵光能

34、科技,重点推进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推进生物质能源发展,以生物质发电、沼气和液体燃料为重点,加快推进污泥发电、沼气发电、垃圾废气发电项目建设。到2020年,实现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5%o打造智能电力系统。加快本地电厂清洁低碳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并网,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比重,提升电力生产环节发电效率。建设电网智能监测与调度系统,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发电机组上网,改造升级老旧线路及设备,降低电力输送环节能耗。第三节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加强工业企业节能。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进一步加强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电力等工业领域节能增效。推动重点工业用能企业

35、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强化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工业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加强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用能企业调度监测。推动我市高耗能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开展的单位产品能耗行业对标活动,全面开展工业和信息产业“两型”企业建设。到2020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下降2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建筑节能。继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强化各企事业单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主体责任,加快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节能电器等节能产品;突出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全面加强政府机关用能管理,严格公务车油耗定额管理和日常办公耗能管理,发挥公共机构

36、节能减碳表率作用;推广绿色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扩大住宅产业化试点规模。到2020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执行率达到100%,施工执行率100%,实现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节能80%或以上的建筑节能标准,全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加强交通运输节能。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加强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设置500个左右自行车租赁点,形成1500辆以上规模,建成一批自行车、步行交通示范街区;建成

37、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完善智能化交通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加强交通运行管理和调度协调,为市民出行提供更为实时、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使用轻型或燃烧效率高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大力推广应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配套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输配电网络,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公共机构新建和维修项目的建筑节能。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务用车,实施公务用车油耗定额管理。完善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对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和自主品牌,予以强制采购。加强学校、医院节能改造工作,把建筑面积超过5万

38、平方米的学校、2万平方米的医院纳入统计监测范围。开展公共机构能耗网络监测平台试点。到2020年,实现公共机构人均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5%引导商业民用节能。合理规划全市商业布局,全面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参与家电以旧换新回收工作,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工作。开展“节约型示范零售企业”和“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加强“限塑”检查指导,做好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工作。在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绿色照明产品等。逐步建立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商场、宾馆、饭店能耗统计制度。力争到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前列

39、,全面实行节能及新能源公共交通,节能环保家电使用率达70%,到2020年形成全社会共建的绿色消费模式。抓好农业农村节能。积极发展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加快实现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兴建秸秆气化工程,把秸秆转化为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确立农业农村节能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第四节加强能源节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的总体要求,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政策导向,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

40、评估和审查制度,实施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制定和完善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重点推进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节能。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商业和民用、农业和农村以及公共机构节能。实施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重大节能工程。继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制定循环经济

41、技术和产品目录。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从源头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尽可能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废旧金属、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开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和矿山机械等再制造试点、示范。推广“猪一沼一粮(菜、茶、果、渔)”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深入开展餐厨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试点。加

42、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加大工业废弃物和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左右,餐厨垃圾无害化收集率达90%以上,全面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第五节控制工业领域排放实施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能源工业。优先发展高效热电联产机组,鼓励采用清洁高效、大容量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开展整体煤炭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和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建设。建材工业。优化品种结构,

43、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水泥行业要鼓励采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冶金渣尾矿等工业废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加快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发展散装灰泥、高等级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玻璃行业要加快开发低辐射玻璃、光伏发电用太阳能玻璃等新型低碳产品,推广先进的浮法工艺、玻璃熔窑富氧燃烧、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陶瓷行业加快发展薄形化、减量化、节水型产品,研究推广干法制粉等工艺技术,加快高效节能窑炉、耐火材料和新型燃料的开发利用。2020年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本稳定在“十二五”末的水平。化学工业。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合成氨行业要重

44、点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乙烯行业要优化原料结构,重点推广重油催化热裂解等新技术。己二酸、硝酸和含氢氯氟烧行业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控排技术显著减少氧化亚氮和氢氟碳化物的排放。加大氢氟碳化物替代技术和替代品的研发投入,鼓励使用六氟化硫混合气和回收六氟化硫。有色工业。铜熔炼行业要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铅熔炼行业要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它氧气直接炼铅技术,锌冶炼行业要发展新型湿法工艺,镁冶炼行业要积极推广新型竖窑燃烧技术。轻纺工业。造纸工业要推进林纸一体化,加大废纸资源综合利用,科学合理使用非木纤维。食品、医药等行业要加快生物酶催化和应用等

45、关键技术推广。纺织工业要优化工艺路线,加强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及设备应用。第六节控制城乡建设领域排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优化城市组团和功能布局,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城市远距离交通出行需求。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要探索进行碳排放评估。强化城市低碳化建设和管理。建设以节能低碳为特征的煤、气、电、热等能源供应设施、给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研究制定建筑物使用年限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改进工程技术标准,通过广泛应用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提高工程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木结构建筑。推

46、广屋顶和墙体绿化。统筹城市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协同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实施城市绿色照明专项行动,创建绿色照明示范城市,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开展“节能暖房”工程。发展绿色建筑。采用先进的节能减碳技术和建筑材料,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地热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太阳能富集地区要出台强制性太阳能推广应用措施。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提升并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30%o加快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对重点能耗建筑实行动态监测。鼓励农村新建节能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引导

47、农民建设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型住房。第七节控制交通领域排放城市交通。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逐步建立特大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调控机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等设施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积极推广天然气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2020年,城市公交出行分担比率达到30虬新增公交车100辆、新(改)建公交站点100个,新增公交运营里程100公里。公路运输。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等低碳铺路技术和养护技术,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进行节能低碳改造,推广应用电子不停车收费、检测、信息传输系统。重点推进公路集装箱多式联运、

48、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研究建立新车碳排放标准,提高燃油经济性,加快淘汰老旧车辆,鼓励发展低排放车辆。2020年,单位客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5%,单位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o水路运输。促进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完善老旧船舶强制报废制度。推进船舶混合动力、替代能源技术和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热泵等船舶生活用能技术研发应用。在有条件的港口逐步推广液化天然气及新能源利用,积极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强港口、码头低碳化改造和运营管理。2020年,单位客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o第八节控制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控制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积极推广低排放高产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控制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开展低碳农业发展试点。鼓励使用有机肥,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等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养殖。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牲畜粪便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热能在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中的应用。控制林业生产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渔船。加强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耕作环节,实行少耕、免耕、精准作业和高效栽培。控制商业和公共机构排放。开展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医院、低碳场馆、低碳军营等建设。针对商店、宾馆、饭店、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