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2957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剑桥学派,一.新剑桥学派,又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它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在英国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Joan V.Robinson 1903-198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oldor 1908-1986),庇诺斯拉伐(Piero Sraffa 1898-1983),米哈尔卡莱茨基(Michal Kalecki 1899-1970),1新剑桥学派将研究的重点引入收入分配领域。琼罗宾逊,卡尔、帕西内蒂等新剑桥(NeocambridgeSchool)的代表人物,以哈罗德一多马模式为基础,把收入分配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结合起

2、来,着重研究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本身存在有利于资本收入不利于工资收入的分配机制,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应重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基于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式下的收入分配研究。琼罗宾逊、卡尔多几乎同时在各自的书中,基于收入分配对经济响建立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着重考察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天然存在有利于得到利润的资本家而不利于拿工资的工人,这样最终必然导致财富的两极分化,在他们看来,必须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来 实现稳定 的经济增长。鉴于琼罗宾逊、卡尔多各自模型说 明了相同的结论,现以他们的模式为基础,考

3、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从新剑桥学派收入分配理论视角分析我国收入分配,Y为国民收入,即为消费和储蓄之和;这里假设只有两种要素收入:w 为工资、P为利润。Y=W+P(1)设两种收入的储蓄倾向分别为Sw和Sp,社会储蓄总额为S,则 S=Sw*W+Sp P=Sw(YP)+SpP=P(Sp Sw)+YSw 在均衡增长的条件下,投资等于储蓄,则 I=S得 I=P(Sp Sw)+YSw(2)对(2)式进行调整得(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式):PY=IY*1(SpSw)一Sw*l(SpSw)(3)(3)式可以看出,PY是IY的函数,伴随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工资在国民收入

4、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或者换句说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其不平衡的分配机制是这样的,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物价水平决定于需求,如果投资I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物价上升,通过(3)可以出,这一方面使利润提高,增加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伴随物价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水平,实 际减少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后来帕西内蒂发展了卡尔多模型,加入了均衡增长的条件 Gn=sCr,Gn代表包括劳动和技术增长率在内的自然增长率,s表示社会储蓄率,Cr表示资本系数,为 KY。可以推出,s=SY=(Sw*W+Sp g-P)Y=PlY*(SpSw)+Sw Gn=sCr=(P/Y(SpSw)+SwCr=PK(

5、SpSw)+SwCr(4(4)即是帕西内蒂的一般经济增长模型,分两种情况加以考察:Sw=0即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为零时,(4)式变为Gn=PK*sp,在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中,资本收益率 PK成正比例地取决于劳动和技术增长率Gn,成反比例地取决于利润获得者的储蓄倾向Sp。也就是说,资本家储蓄的越少消费越多,利润率越高,劳动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即使工人有储蓄,即Sw 0,但总有SwSp,上述 SW=0时的结论 不会受到影响。这时在均衡经济增长条件下,工资收入与资本家收入的绝对量都会发生些许改变,但不会影响工资收入与利润收入之间不平衡的分配关系,得出与卡尔多相 同的结论,即资本要素

6、收入占国民收入的相对份额将会越来越大,劳动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的相对份额则会越来越小。,3新剑桥学派收入分配理论的简单评述。值得注意的是,新剑桥学派是继凯恩斯主义之后的重要流派,继承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主张,新剑桥学派虽然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但其提出的办法是通过二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办法来解决,这是不彻底的。也就是说,新剑桥学派收入分配理论,一方面是以现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假设前提的,着重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资本要素收入对劳动力要素收入的挤占上,考察了伴随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将愈演愈烈,如果任其发展的话,最终将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发展。由于这个假设前提的存在,新剑桥学派提出

7、的解决办法也是不彻底的,即以种种再分配的办法解决分配的失衡问题。另一方面,也并非所有的资本要素收入都会对劳动力要素 收入存在挤占,公有制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得出的将是相反的结论,我国的公有制成份不同于私有资本,公有制成份的存在本身有助于消除这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运用新剑桥学派的分配理论时,必须与我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1资本要素收入对劳动力要素收入的长期挤占导致收入分配存量和增量的不平衡 以上根据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可以看出,伴随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有利于资本要素不利于劳动力要素的隐性机制,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也确实存在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挤占。长期以来,形成了“资本所得偏

8、多、劳动所得偏少”的不合理格局,从收入分配的存量上看,1990年以来,企业资本收益由3491增至461O,增加了1119,而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5342下降到3974,下降了l368。从收入分配的增量上看,一方面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速严重不协调,先不讲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拿增速远高于农村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而言,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大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和资本平均边际回报率都保持在1O以上),还是先抛开农村的居民可支配收人先不讲,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19912010年的20年中,只有1999 年、2001年、2

9、002年和2009年这四个年份,我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17、0.2、43和 06;那么,农村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在19912010年的20年中,只有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其余年份远低于GDP增速。,2扭曲的资本市场,尤其是不合理的利率体系,本质上体现了资本要素收入对劳动力要素收入的掠夺 按照新剑桥学派的理论,在均衡增长的经济模型中,存在资本对劳动力的挤占问题,而在我国扭曲的资本要素市场结构中,实际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的挤占。利率作为资 本要素的价格,决定着财富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分配,我国现行政府管制的利率体系中,1年期的存款利率,最近

10、几十年保持在2到3,由于各年份通胀率不同,实际利率水平各异,但出现实际负利率的情况时有发生(2011年1年期存款利率甚至3年期存款利率都赶不上CPI的增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l0以上,平均边际回报率超过1O,实际负利率的存在(我国的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较高的,而我国绝大部分的存款来自于普通老百姓,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表面上是拿了利息,实 际上伴随物价上涨,存款人银行的钱是在缩水的,以实际负利率无偿贷给了资本利用者),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掠夺。,3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等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本质上是不合理的劳动力要素收入向资本要素收入隐形转移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 现在无论是学

11、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在谈到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时,都会无一例外地抱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包括行业内部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存在的收人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但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却无人问津甚至很少有学者去深究,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根据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资本要素收入天然存在对劳动力要素收入的侵蚀,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分配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城乡之间、行业之问、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更加不平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达的城市、有充足资金来源的行业和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与落后的农村、融资较困难的行业和贫穷的西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的资金,而后者与前者相比惟一的

12、优势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这种事实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问、地区之间等方面收入分配存在的的马太效应,即由于资本要素收入天然存在对劳动力要素收入的侵蚀,这种收入的不平衡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我国几十年的发展情况也印证了这个道理。首先 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名字来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

13、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860元,2010年为19109元,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2010年为5919元。10年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278倍,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25O倍。城乡收入差距10年间显然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由2001年的4494元扩大到2010年的13190元,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57倍,2001 年为289倍,到2009年和2010年的333倍和323倍再看行业问(包括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据“收入分

14、配研究课题组”的数据,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的行业最高工资是行业最低工资的148倍,2000年这一比例为263倍,2008年这一比例为477倍。最后从地区收入差距来看,发达的东部地区远高于落后的西部地区。据统计2010年而言,东部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工资为42810元,而同时期的西部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工资为31882元,地区收 入差距明显。,初次分配是我国收入分配的最重要部分,决定着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应在不断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同时,着力加强劳动 力就业公平竞争制度建设,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有失公平的同工不同酬等不合理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公

15、平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并建立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的联动机制,参照国际和成功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计算方法,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保持在当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积极探索劳动收入与国民经济的联动增长机制,鉴于宏观上我国劳动收入被资本挤占的现状,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目前只占3974,建议在分蛋糕时将这一比例提高到国际平均 50以上的水平(美国和英国这一比例已达到 7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初次分配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趋势;鉴于我国劳动报酬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相脱节的状况,建议在实现劳动就业和岗位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可以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探索实行劳动报酬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的增长联动制度;可以在国有企业

16、、国有控股企业和有条件的国有参股企业试点,在设定合理企业资本收益前提下,实行劳动报酬增速不低于经营业绩增速的企业分配联动制度;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的联动制度,以从根本上扭转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收入长期被挤占的问题。,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力求在初次分配中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手段对全体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进行的再分配调节,主要包括作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和作为财政支出的社会保障,科学完善的税收制度和社保制度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居民税收制度体系:一方面加

17、快所得税制度 的改革步伐,完善收入实名制建设,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我国居民财产分布已严重不 均的现状,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建议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财产税制度,完善存量财产的调节,逐步缩小财产悬殊的问题;与此同时,关于财产转移的遗产赠与等税收度,作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国民中也已经讨论了很久,根据国际成功经验,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遗产赠与税制度。建立健全社保制度体系,是二次分配的重要内容。我国 GDP目前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却排在了世界的倒数,连一些非洲落后的国家都赶不上,以2007年

18、为例,政府关于涉及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该年财政投入大概6000亿元,这看上去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把这笔钱平均分到13亿中国人身上,人均461元,而我们知道这个数字是不会平均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我国落后地区的社保水平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建议我 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覆盖全国人口10的最低收入人群,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养老、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建设。,2以完善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要素市场)结构为契机,健全税收制度和社保制度,努力完善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厉以宁教授最早在国内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以民间公益慈善机构为主导,通

19、过人们自觉自愿的捐赠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属于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性公益慈善机构的再分配作用,努力开拓三次分配新领域。,3充分发挥民间公益慈善机构的再分配作用,努力开拓三次分配新领,一、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1、关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问题:反对把凯恩斯的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主张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理论体系2、关于凯恩斯思想核心的问题:反对把收入支出模型当作凯恩斯思想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分配不合理的思想才是其理论的核心3、关于均衡与非均衡观念:反对用均衡观来替代

20、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念,强调非均衡观是凯恩斯革命的要旨4、关于经济分析对象问题: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只重视经济数量分析的做法,强调社会制度分析的重要性,5、关于分配理论基础问题:反对建立在边际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的分配理论,主张回到反映劳资利益对立的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6、关于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前提: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实际上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主张回到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假设7、关于投资储蓄的关系:坚持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思想,批评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8、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反对滥用凯恩斯经济政策,强调宏观

21、经济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二、价值理论 斯拉伐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中,由简到繁确立了一个关于价值决定的联立方程组:(AaPa+BaPb+KaPk)(1+r)+Law=APa(AbPa+BbPb+KbPk)(1+r)+Lbw=BPb(AkPa+BkPb+KkPk)(1+r)+Lkw=KPk,方程式中:Pa、Pb、Pk:商品a、b、k的价格;A、B、K:商品a、b、k的总产量;Aa、Ba、Ka,Ab、Bb、Kb和Ak、Bk、Kk分别表示生产A、B、K 所耗费的相应商品的数量;r:均等利润率;La、Lb、Lk:各部门投入的劳动量;w:每单位劳动的工资。,用总产品中扣除各个生产部门耗费的生产资料后

22、余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令其等于1,形成一个国民收入方程:,A-(Aa+Ab+Ak)Pa+B(Ba+Bb+Bk)Pb+K(Ka+Kb+Kk)Pk=1 同时规定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等于1,即La+Lb+Lk=1,表示年国民收入是由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生产的。这个模型共有(K+1)个独立方程和(K+2)个未知数(K个价格,以及工资和利润)。因国民收入可分解为利润和工资,故只要工资(或利润率)已知,根据上述方程便可以解出K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三、分配理论 在用“标准体系”解决了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矛盾后,从中导出自己的分配理论。他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式表达:r=R(1 w)式中:r:利润率;R

23、: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即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或工资为0时的最大利润率);w:工资率。,这一关系式表明,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着一种线形关系,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斯拉伐并未对自己的分配理论做太多的探讨,只是说:“我现在发表的这套命题有一个特征,虽然它没有对价值和分配的边际学说进行任何讨论,它们仍旧是为了作为批判那一学说的基础而设计的。”,他人对斯拉伐体系的阐发,在研究思路上,禀承自重农学派魁奈以来,并为李嘉图和马克思继承和发展的分析路径,把资本主义生产视为一个循环往复的再生产过程,批评主流经济学把生产看作从要素使用到消费者偏好满足结束的“单行道”。在

24、价值和国民收入本源上,恢复了客观价值理论,屏弃把其归结为主观因素的效用论、以及把主客观因素混合起来的供求论。在工资与利润的关系上,恢复古典经济学关于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对立关系,抛弃了主流经济学坚持的工资和利润互不相干、各自由其边际生产力确定的观点。在增长理论中进一步论证,从长期来看分配向利润倾斜,而不利于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摈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的、技术性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把制度、结构因素引入研究之中。认为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它既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制度有关,又与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资本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它与价值形成无关,而来源于历史上形成的财

25、产所有权。从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两个角度考察工资:前者取决于利润率、商品与货币流量、价格等因素;,后者在斯拉伐体系中是外生因素,不依赖于前者变动。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能力等都是影响货币工资的高低。四、失业通货膨胀理论1、“市场操纵论”#2、分配结构论3、商业的政治循环论,第三节 政策主张一、政策主张的特点1、政策主张的重点:解决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2、重视财政政策3、对凯恩斯对付危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批评新古典综合派频繁使用“相机抉择”政策来干预经济 二、抑富济贫的收入分配政策 1、抑富性政策主张改革税制,实行高级差的累进税制减少富人的收入,带没收性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26、,避免贫富差距的代际累积2、济贫性政策主张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工资增长率政策,改变或遏止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利于劳动者的趋势实行广泛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失业者和低收入家庭三、财产(资本)形成政策(投资社会管制政策)1、用财政盈余购买私人公司股票,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2、推行职工持股计划3、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经济发展,4、实行有利于低收入者财产积累政策四、充分就业政策1、实行针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其就业和收入水平2、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就业岗位五、其他政策主张#,简要评价通过斯拉法体系的变革,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为复兴古典经济学做出了贡

27、献作为当时唯一能与新古典综合派抗衡的经济学流派,揭示出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内在矛盾,推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其政策主张对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发挥了一定影响,但也应为“福利病”负有一定责任1980年代以后,随着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去世,该流派的影响也日趋下降#,“市场操纵论”(从市场组织结构角度讨论失衡),卡尔多把经济划分为三大部门,服务业与失衡关系不大,失衡主要由市场部门(众多生产者组成的初级产品部门)和计划部门(少数垄断企业组成的制成品部门)两大体系间矛盾造成。其特点是:市场部门对价格反映敏感,价格变动会迅速消除市场失衡计划部门受到垄断企业控制,价格由成本加计算利润组成。其行为特点是

28、:当市场对其产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主要通过库存机制,而不是价格调节来适应市场当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时,企业成本增加会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上。失衡通常从初级产品部门开始,他分析了两种情况:,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造成通胀。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滞涨局面。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失业。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