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33277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龙泉市气象局-O一一年九月刖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龙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气候宜人。但龙泉地处浙西南山区,复杂地形对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有特殊的影响,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寒潮低温、霾、大雾和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并衍生洪涝、小流域山涝及地质灾害,对龙泉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增多的趋势,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其破坏性越来越

2、大,各行各业对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龙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气象工作在龙泉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地位更显重要。编制好龙泉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对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龙泉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龙泉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丽水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和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本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1-2015年。目录一、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1(一)

3、“十一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1(二)发展需求3(三)存在的主要问题5(四)“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5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7(-)指导思想7(二)主要目标7三、主要任务9(-)增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9(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和应用能力9(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9(四)完善气象综合监测和信息网络体系10(五)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0四、重点建设工程10(-)公共气象服务工程(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10(二)气象预测预报工程12(三)综合观测、监测和信息网络工程13(四)气候生态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16(五)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17五、保障措施17六、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

4、”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19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一、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一)“十一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1、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发挥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气象灾害应急预警、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等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以报纸、广播电视、短信声讯、电子显示屏、气象网站等为主的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加强与部门间合作,与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国土、卫生等20多个部门建立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络员队伍,制定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预案并逐步落实,社会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形成,为新农村、平安龙泉、生态市建设等的气象

5、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监测预警能力得以提高。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已建成区域自动站32个,站点格距达到9.78公里;布设电子显示屏30个,GPS卫星定位连续跟踪站1个,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1个,能见度观测系统1套,土壤水份观测站2个,实景监控系统1套,电线积冰观测系统工程1套,闪电定位仪1套等,基本形成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建成了高速信息传输、视频天气会商和气象数据处理系统,重要降水预报、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日益完善,大大加强了我市的监测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3、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加强。人才是

6、气象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深入推进人才强局战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全市本科以上人员比例由2005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47%;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由2005年的84%提高到2010年的94%。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涉及公共事业管理、大气探测、应用气象、电子信息工程、大气科学等专业。开展局校合作,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短时临近预报雷达探测信息实时监控和龙泉主汛期降水量级预报方法研究、食用菌栽培与龙泉气候关系研究等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4、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事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气象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龙泉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

7、意见、龙泉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龙泉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切实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和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设,提高了社会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中央和地方投入气象事业发展的经费逐年增长,市委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5、防雷管理服务全面推进,防雷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丽水市雷电灾害防御与应急实施办法的实施,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市委“平安龙泉”考核。建立了雷击风险评估申报制度,实现应评尽评;全面落实新建项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管理,实现全市防雷行政许可全覆盖;落实丽水市气象局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管理实施办法,排查确定防雷重点单位

8、326家,完成全市56中小学校403幢建筑物的防雷安全排查工作和学校的隐患整改;深入开展面向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的雷灾警示和防雷科普教育,完成农民房防雷装置设计与建造技术参考编制和赠送,开展中小学生防雷知识科普宣传周活动。(二)发展需求。1、气象防灾减灾需求。龙泉地处浙南山地,境内山峰叠嶂,溪流纵横,地势高峻、山峰林立,大小盆地错落其间,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气候影响甚大,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市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频发、重发等特点,与此同时,气象灾害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却在逐年加大,全社会对强化台风、暴雨、洪涝、雷电、雾霾和高温热害等

9、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努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应对气候变化需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雷电、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水资源环境、大气环境、土地资源环境、能源供给等要素已成为龙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气象在城乡建设设计规划、农林水利工程建设、旅游资源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减少大气污染以及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网电力、通讯线路等的规划与布局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气候事件影响评估、大型建

10、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开发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等,努力把潜在性的气象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国民经济建设需求。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3052元,工业总产值达10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5.7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5.2亿元和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015元和670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亿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服务领域领域越来越广,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旅游、交通、能源、运

11、输、建筑、商业、工业、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气象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市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9成以上,约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随着龙泉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龙泉气象事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气象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4、民生需求。气象服务民生,是现实需要,是以人为本在气象服务上的具体体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旺,气象信息已经成为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已经成为衡量气象工作是否到位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精细、准确的天气预报预测信息和适应各群体的个性

12、化气象服务将成为今后气象服务的主要方向。(三)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相比,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还不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预警信息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需提高,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加大实施力度;装备保障比较薄弱,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自动化、准确性、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专业气象观测需要加强;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需提高,数值预报产品与综合探测

13、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还需加强,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下更大功夫。(四)“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将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求,使得国家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大,气象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而气象工作作为防御自然灾害、保障科学发展的民生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减少或降低自然灾害对发

14、展的影响,是气象部门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2、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奠定了基础。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增加,地方财政对气象的投入在不断的加大。“十二五”期间,龙泉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在地方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地方财政对气象的投入势必会进一步加大。3、省局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为龙泉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省局出台了加快欠发达地区气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给予欠发达地区以大力的支持,使得

15、龙泉市的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现代化建设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省局将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给予龙泉等欠发达地区以更优惠的政策和资金上的帮扶,为龙泉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4、“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龙泉市气象部门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努力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使得“十一五”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从而使我市的气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队伍结

16、构更趋合理,事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顺应龙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提高气象事业对龙泉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防范和抵御气象灾害和改善民生的决策参谋和服务能力。力争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气象信息应用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业绩和服务满意度,更大程度上满足龙泉发展的现实和战略需求。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方面

17、有更大进展,在完善体制机制法制和台站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现“构建气象强市、服务率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全市同步实现气象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更高要求的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提供气象保障。(二)主要目标O完善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引进、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大力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建成设施更加先进、功能更加齐备、运转更加协调、服务更加高效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明显增大,气候生态资源利用更加科学高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更加普及,气象科技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更广泛领域、更高层次上满足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气象服务社会满意率明显提高,全

18、市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争取部分业务服务能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1、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龙泉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公益服务受众面明显扩大,行业专项服务效益明显增加,气象服务的覆盖率、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气象服务社会满意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5%O2、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显著提高。制作3天乡镇精细化要素预报产品;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在现有水平上提高5%,预警空间精度精细到乡镇(街道),预警时效达到15分钟以上。主要天气、气候灾害事件监测率达到95%;气象灾害评估业务化、规范化。3、气象防灾

19、减灾体系全面建成。100%的乡镇(街道)以及重点企事业单位建成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络员队伍;全面建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85%的乡镇和重点企事业单位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防雷重点单位的定期检测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进一步推进。4、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明显增强。开展山区气候生态资源详查和气候生态精细区划,构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网,建立气候生态资源信息库,建立山区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建立固定人影作业区。5、气象综合监测和信息共享能力明显提高。利用丽水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系统,构建满足气象灾害和气候生态资源监测的高分辨、高精度、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监测体系;完善全市气象信息

20、存储、检索与共享系统,建成卫星应急备份网络系统,提高气象信息的共享能力。6、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按照标准化气象台站建设的要求,对环境进行综合改善,同步建设青少年气象科普场馆、场地和场景,建设气象文化走廊、展厅等。三、主要任务(一)增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完善基于短时临近预报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立分灾种、格点化的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体系,提高对台风、暴雨、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级等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测预警精细化水平。(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和应用能力。加快推进市、乡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提高决策服务的预警及应急响应能力。深

21、化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手段,提高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接收能力和社会应用能力。加强专业气象服务研究,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提高服务针对性。构建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数字化、精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综合实力。(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气候生态资源监测网和气候生态资源信息库,开展气候生态资源详查及应用评估,为龙泉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服务。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常态化。(四)

22、完善气象综合监测和信息网络体系突出行业和社会需求,优化气象监测网布局,丰富气象监测内容,构建高分辨、高精度、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监测体系,增强气象监测能力。建设气象高速无线通讯网络、移动卫星通讯网络以及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实现气象信息的高速传输、高效处理、有效管理,满足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五)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组织管理网络。推进全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四、重点建设工程(一)公共气象服务工程(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1、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气象应急指挥中心

23、。建设可视化应急指挥平台和基于GIS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各类信息的实时、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应急指挥命令的高效发布,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建设市、乡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依托气象信息网络、政府网以及社会公共网络资源,建立高效、畅通的市、乡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与政府应急管理平台、相关部门和行业预警平台的互联互通。强化部门联动和联合预警,实现突发公共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完善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要求,面向城乡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城乡发展需求,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完善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为用户提供通俗化、精细化、人性化、可

24、视化的气象服务。完善公共气象信息接收系统。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重点的接收系统,拓展多媒体气象电子屏、手机短信、互联网、DAB、农村广播等手段的信息接收面,实现气象信息的全覆盖,确保气象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服务平台。依托移动应急车,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满足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的气象应急响应和服务的需求。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基于雷电监测信息,建立雷电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基于冰雪灾害监测信息,建立冰雪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开展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建立旅游气象信息发布平台;依托气候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建立生态环境服务平台

25、;结合应用水利、国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建立山区小流域洪涝和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2、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完善基层气象组织管理网络。建立乡村气象管理体系,设置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职位;建立乡镇(街道)气象工作站和行政村(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健全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气象联络员和气象志愿者队伍。推进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措施、灾后救援、灾后重建等各环节,编制市、乡镇二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并实施龙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26、一一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对气象灾害威胁、防御能力、气象灾害影响三者综合分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提高抵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建设。建立并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推进以各乡镇(街道)、大中型企业、学校、重要公共场所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为对象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推动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建设。(二)气象预测预报工程。1、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满足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建设市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业务系统。增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区域预警能力,建立灾害性天气相对应的预报质量评价系统。

27、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分析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特点,研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法,建立分乡镇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气象卫星灾害预测系统。应用气象卫星灾害预测预警产品,开展对台风、强对流等强天气的卫星遥感预测,提高灾害天气临近短时预报预警能力。2、提升预测预报能力。完善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综合利用各类探测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强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加强卫星、雷达等资料的研究应用,逐步建立以雷达为基础的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提高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水平。3、强化气候生态业务和专业气象业务建设。加强气候和生态业务建设。加

28、强气候、灰霾、干旱等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建立预测预报系统,开展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诊断、评估等业务系统。完善专业气象服务预测预报业务系统。以气象基本业务为依托,加强面向地质灾害、雷电灾害、森林火灾、电力冰雪灾害、农业气象灾害、交通安全等领域的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和业务系统建设,制作精细化的专业预测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三)综合观测、监测和信息网络工程。1、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系统。调整地面气象观测人工、自动“双轨制”运行为高精度、多传感器自动站运行,逐步实现云能天、固态降水观测等人工观测要素自动化观测。统一设备配置和技术标准。建设双套或多套运行的自动气象站,提高观测系统稳定性和观测质量

29、。建立综合观测业务平台,提升观测资料综合处理水平和集合控制、监控能力。调整地面气象数据传输方式,提高汇交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2、完善区域气象监测站网。一一完善区域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街道)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逐步升级更新自动气象站,按照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重要干线公路等区域5-10公里的间距进行加密布设。布设实景监控系统。依托中国电信的宽带网络,在主要林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处布设全球眼,实现对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雨雪冰冻等灾害的实时监控。3、完善卫星观测应用系统。建设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系统、资源卫星资料接收系统,提高卫星气象资料的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弥

30、补山区地面气象观测和雷达布点探测的不足。建设气象卫星数据处理系统。配备高速计算机,进行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处理,提高气象灾害卫星监测信息的提取和判释能力。建设气象卫星监测资料数据库。配备磁盘阵列存储器、数据处理机等,记录、处理与存储各种信息,提高气象灾害卫星监测资料的共享和应用能力。4、建设专业气象监测网。建设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新一代农业气象监测网,在主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配置有土壤水分观测的农业自动气象站。建成酸雨、灰霾、温室气体、大气成分等监测网。一一建设交通自动气象站。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道主要交通干线建设配置能见度监测、路面冰雪监测等设施的交通自动气象站。一一建

31、设冰雪灾害天气在线监测网。在不同海拔、不同地形、不同坡向建设配置有视频、冰雪监测装置等的冰雪自动气象站;依托电力、交通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利用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实现冰雪灾害天气的在线监测。建设雷电专业监测网。根据龙泉雷电分布特点,在雷电多发区布设大气电场仪和闪电定位仪;建设龙泉雷电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风能观测网。选择重点区域布设70米或40米高度测风铁塔,研究风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垂直切变参数。建设太阳辐射观测网,在龙泉市布设1个观测点,获取太阳辐射参数等基础数据。GPS/MET遥感探测仪站。布设台站GPS/MET遥感探测仪,获得很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水汽资料,补充探空资料在时间分辨率上的不足。

32、5、气象移动应急系统建设。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服务系统,配备移动应急车和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服务系统,满足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的气象应急响应和服务的需求。6、完善气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高速卫星通信移动应急网络相结合的气象综合业务网络。建成以国家公用通信网与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收集平台相结合的气象资料收集网。7、布设龙泉警戒和风廓线雷达。雷达的布设将提高山区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监测精度和时效,增强落区定点预警能力。(四)气候生态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1、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组建市级作业分中心。在市级作业指挥中心指导下,组建1支标准化作业

33、分队,负责本地区增雨作业或跨地区协作增雨作业。一一建立作业业务平台。建立以车载新型火箭作业为主的增雨作业系统和人影作业业务平台,开展以增雨、抗旱、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数据库系统。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系统。2、气候资源综合应用和评估系统。建设气候生态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气候生态资源信息库。依托气象综合监测信息和网络,建立气候资源信息库,实现气候资源数据的检索、统计、分析等综合服务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服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风险区划等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为农业生产决策、农业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数据

34、基础和针对性服务。风能开发和应用评估。建设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对风资源普查数据进行评估,建立龙泉市风能评估档案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编制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太阳能开发和应用评估。建设太阳能资源拟合模型,开展太阳能资源评估;建立太阳能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制订科学的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区划。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综合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变化、重大建设项目等对气候资源的影响,开展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建设项目的环境气候影响评价。(五)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1、建设以气象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气象科普场馆、场地和场景,建设气象文化走廊和展厅等。2、按照国家标

35、准化气象台站建设的要求,对环境进行综合改善。五、保障体系1、健全管理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加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气象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地方配套政策,推进法制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大力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按照气象标准顶层设计的要求,健全气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完善气象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大气象标准实施力度。2、履行政府职能,落实规划任务。要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规划所确定的主要

36、任务。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建立稳定可靠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气象投入机制。要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预算内用于气象建设和管理的资金要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确保现有渠道筹集的气象资金满足气象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要加大向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生态市建设、气候变化评估与应对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要加强对规划任务和气象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3、依靠科技创新,注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搭建科研与业务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完善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气象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

37、力的技术支持。围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围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培育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团队。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及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继续教育、人才培训等工作,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4、加强部门合作与科学管理,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深化气象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提高气象信息的社会应用能力,提升社会整体的气

38、象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做好“十二五”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发挥规划在气象事务管理中的指导、约束作用。龙泉市气象事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单位:万元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内容)建设起止年限总投资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2011-2014100乡镇(街道)、重要单位和场所多媒体气象电子屏2011-201350手机彩信平台;民生气象网站2011-201430气象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农村广播系统;预警信号塔2011-2015200无线掌上多媒体系统;3G手机服务2011-201550移动媒体(公交、出租车等气象信息发布接收)2011-2

39、01530部门联动应急管理和服务平台;移动应急保障服务平台2011-201480基层气象组织管理网络2011-201550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编制并实施龙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1235乡镇(街道)、重点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乡镇建设2011-2015150小计835气象预报预测工程新建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预警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2011-201550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建设;气候和生态业务建设2011-201590专业气象业务平台;气象灾害卫星预测系统2011-201540生态环境气象预警系统、生态环境气象评估系统和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平

40、台2011-201670建设森林火险、病虫害等气象条件监测分析与预报预测系统2011-201555小计305综合观测、监测和信息网络新建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系统(观测场室改造、人工观测、器测自动化调整、多套高精度自动气象站、便携式单兵应急观测系统)2011-2015250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内容)建设起止年限总投资工程新建、升级改造加密区域站网2011-2015100布设5套实景监控系统;建设4个农业生态自动气象站:建设2个交通自动气象站,布设灰籁、能见度探测仪2套;土壤水分等干旱监测仪2套;布设电线、道路等冰雪建设系统2套;布设大气电场仪1个2011-2013580布设2个生态环境气象站

41、(包括酸雨、温室气体、大气成分等要素监测):测风铁塔5个;太阳能观测仪器1组;1套GPS/MET遥感探测仪;1套负氧离子监测仪2011-2016270建设1个县级移动应急监测系统2011-2014120卫星资料接收系统;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中心;卫星监测数据库2011-2016150建设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高速卫星通信移动应急网络2011-2016180建成气象资料收集网和气象灾害数据共享网络;建成IOOT的气象数据海量存储检索系统2011-2015160布设龙泉警戒和风廓线雷达2011-20171750小计3560气候生态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新建组建市级人影作业分中心:建立市级作业业务平台;建设作业效果评估系统2011-201570建设气候生态资源信息库: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系统2011-201435建设风能开发和应用评估系统;建设太阳能开发和应用评估系统2011-201528建设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系统2011-201520小计153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新建按照国家标准化气象台站建设的要求,对环境进行综合改善2011-2015300续建建设以气象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气象科普基地。室外部分575万元(包括道路、绿化等),室内部分1025万元(包括科普展区、自然声光模拟厅、影视播放区等)2011-20151600小计2011-20151900合计67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