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力度,指导全市加快形成全局部署、全域推进、全程控制、全面提速的改革局面,确保如期完成“十四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部署,紧扣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遵循,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工程运行管护机制为抓手,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
2、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两手发力。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改革主体责任,在组织领导、政策制定、监督指导、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维养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各个环节,减轻政府压力,做好“水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摸清改革底数,认真梳理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运行、供水管理、农业节水等现状,建立整体推进改革问题清单,对标对表,统筹规划,落实落细改革任务和举措。把握改革面积全域覆盖,改革机制全部落实,改革体系全面完善的总目标,扎实推进改革。坚持因地制宜,整县推进。以县域为单元
3、,以灌区为主体,鼓励各地大胆创新,从实际出发,结合水资源禀赋、灌溉条件、经济文化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差异状况,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探索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改革路径,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改革举措,有计划、分步骤、按节点推进。坚持综合施策,注重实效。加强农业水价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衔接,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久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三)改革目标到2025年,全面完成450.165万亩改革任务,建立多元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合理的农业水价形
4、成机制、常态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有效的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水权制度体系、系统的农业供用水计量体系,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群众自发参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意识普遍增强,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业节水效果明显改善。二、重点任务(四)完善农田水利灌排体系L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按照“抓关键、除隐患、促节水、补短板、提能力、强监管”要求,以“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为引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金融支持等各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
5、改造,推进农田水利“五小工程”(小水池、小沟渠、小塘坝、小堰闸、小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建成“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2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按照“谁实施、谁监管,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持续发挥效益。3 .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配套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紧密结合农业设施园区建设,优先在条件适宜的区域集中连片开展
6、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补齐以节水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灌排保障体系短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五)建立多元化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1 .水源工程、骨干工程物业化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化、专业化、物业化水利服务队伍承担辖区内水源工程、骨干工程的运行维养,实施“管养分离”,积极探索推行农田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出台扶持和培育农田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为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养创造条件,逐步形成政府和社会两手发力的良好局面。2 .田间工程自主管理。田间工程在政府领导和灌区管理单位的指导下,可由受益村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用自管”,也可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
7、合”等方式实行物业化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统筹农田水利工程与农村道路、农村电力、乡村环境等其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维养,探索统一主体、统一经费、统一管护。3 .探索多元化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养方式。鼓励和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养,建立使用者付费为主,财政补助、水费补充、产业反哺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经营用水量大或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要活用水价杠杆,做好水量分配、水价测算、计量收费等工作,实现设施农业科学用水、精准灌溉。(六)构建结构简单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L完成农业供水成本核算。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国家发
8、展改革委、水利部令第4号)、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试行)(水财经2007)470号)等规定,组织开展农业供水成本核算,提出反映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全成本水价、运行成本水价和建议水价等,由价格主管部门核定。4 .合理制定农业水价。按照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原则,综合考虑水资源状况、工程管理单位运行情况、农民接受能力及县财政承受能力等实际,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合理确定执行水价,逐步推行水费收缴,把握好水价调整幅度和节奏,将农业水价一步或分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水源工程和骨干工程的农业水价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具备条件的可由供需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
9、业生产发展的原则协商定价。小微灌区、田间工程和末级渠系的农业水价,可实行政府定价,也可实行协商定价,具体方式由各地自行确定,原则上实行“一县一价、一区一价”。5 .加强水费收缴监管。完善农业用水水价公示制度,公开水价标准、水费额度,增加水费征收的透明度,引导农业用水户主动缴纳水费。加强水费管理,严禁挪用和截留,切实将农业水费用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合理开支范围内。(七)建立与财力相匹配的精准补贴机制L建立系统性的精准补贴机制。在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财力状况、调价幅度、节水成效等因素,制定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相适应的精准补贴办法,细化补贴标准、对象,制定补贴方式、程序及资金
10、使用管理办法,构建以补贴水源工程、骨干工程运行维养为主、补贴田间工程为辅的精准补贴模式,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养,实现补贴对象精准、补贴额度精准。6 .多渠道筹措精准补贴资金。以水利发展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为主,以农业水费为补充,统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鼓励从土地流转费、水库山塘收益、农村集体经济中提取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探索农村安全饮水一并打包管理的“多维一体”模式,多渠道全方位筹集精准补贴资金,统筹建立“政府+用水户”合理分担模式。政府补贴实行“门槛准入、先修后补”方式,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养通过政府考核后,政府下达资金用于补贴上年度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养实际
11、支出的部分。加强对农业精准补贴资金的监督与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资金到位、使用和制度落实情况,督促有关单位加强资金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八)建立适用丰水地区的农业节水激励机制L建立节水激励机制。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探索管理节水,鼓励土地流转,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产业连片,集中灌溉的生产格局。科学制定政策,建立节水技术服务体系,探索政策扶持形式的管理节水激励机制,做到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用水利用效率。7 .持续推进工程节水建设。大力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微灌、滴灌、喷灌应用技术等,积极开展节水、回水再利用工程建设,推进灌溉节
12、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重点灌区、设施农业产业园区、高效节水示范区等因地制宜推广高效工程节水技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节水产业规模、资金扶持等多样化激励方式,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减排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8 .创新节水方式。选育耐旱作物节水品种,建立作物生育阶段与天然降水相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与种植制度,发展适水农业;改变目前存在的“漫灌”“串灌”等浪费水资源灌溉方式,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发展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耕作保墙、覆膜保墙、化学调控等农艺节水技术。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管理手段加强用水管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调整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推广间歇、薄露灌溉制度等农业节水技术,实
13、行“一把锄头放水”。(九)建立合适的农业水权制度体系L合理分配农业水权。以“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合理分配水资源。根据灌溉用水定额,明确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将用水指标细化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按照“水随地走、分水到户”原则,将用水指标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用水主体,进行水权确权并颁发水权证书。在保障农业用水需求的前提下,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等用水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水权交易,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2.加强供用水管理。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明确区域农业用水总量指标,分区分类科学确定灌溉
14、定额,指导科学灌溉。完善水量调度制度,强化供水计划管理和调度,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建立管理科学,精准高效的精细化用水管理机制,保障农业用水需求。(十)配套完善四级农业供用水计量体系L建立四级供用水计量体系。根据县级农业供用水计量体系规划报告配套完善计量设施。统筹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资金,依托高标准农田、灌区配套改造、高效节水建设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制定建设计划,按时间要求逐步完成取水、分水、配水、用水四级农业供用水计量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农田水利工程必须同步配套经济适用的计量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2.落实计量体系管护。农业供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完成后
15、,遵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按程序办理产权移交手续,统筹管护资金,落实具体管护制度和管理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计量设施长效运行。(十一)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1 .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设县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管理平台,鼓励大中型灌区建设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各地要及时在信息管理平台上,收集、整理、保存、公布改革过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音像等材料,做好改革档案管理工作。2 .发挥信息化管理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可监测、可操控、可视化、可识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挥信息化管理在运行维养、计量设施、供用水台账、资金管理、监督
16、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改革工作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改革工作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三、保障措施(十二)强化组织领导。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保障水安全、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主体责任,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任务,积极推进落实,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握好方向和路径,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年度改革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十三)强化协同配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性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合力推进。各级水利、发改、财政
17、、农业农村、宣传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改革合力。水利部门负责水源工程和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及其供水计量设施的完善和管护,加强供水管理,牵头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有关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费保障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高标准农田区和设施园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田水利田间工程长效良性运行管护机制,结合实际情况配套实用易行的计量设施,牵头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加强用水管理,指导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节水农业等工作。
18、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引导农民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十四)强化资金保障。各县(市、区)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统筹各类涉农资金,保障改革经费。要加大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安排部分中央投资资金用于量、测水设施完善与配套、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灌区新建及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实施时,统筹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十五)强化监督考核。要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月调度、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定期督查节点进度、机制建立、政策落实、任务销号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抓实见效。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服务指导,把改革进度、成效等作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将考评结果与相关涉农资金安排情况挂钩,相关涉农资金优先向改革成效好、进度快的县(市、区)倾斜。(十六)强化培训宣传。要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有效传递水资源状况,准确阐述政策,选好典型、讲好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改革成效,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要逐级开展政策培训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确保改革政策落实不走样、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