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10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国际分工,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发展熟悉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掌握几种主要的国际分工理论的思想、模型及其现实经验,目录,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等商品的交换,屏幕韩国LG、日本夏普,苹果手机的零部件源自全球,内存、电池、韩国三星、日本东芝、松
2、下,主板、电容器村田制作所、日东电工,组装加工台湾富士康,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通过比较优势,发挥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引进竞争,促进技术、管理等的改进,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以前,自然经济,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二)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英国波及到其他
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三)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化,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垂
4、直型水平型混合型外包型网状型,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的条件,一、自然条件二、社会生产力三、人口与市场四、交通和通讯业五、资本流动六、国际生产关系七、经济体制与政策,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最早提出国际分工思想早期的国际贸易思想还从宗教神学中产生;基督教教会对其影响也较大,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二)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贸易观点时间:15世纪末到18世纪 15世纪到
5、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恩格斯,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贸易平衡论,错误:认为贸易是”零和游戏“,进步性:贸易平衡收支平衡,(三)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十七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重农学派 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
6、ranois Quesnay,1694-1774)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评价:对农业的过分重视使得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有很大的影响,(一)绝对优势说(Absolute Advantage)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
7、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1.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2.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
8、的 衡量方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表示。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引入模型分析,1.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2.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 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中国每人每年
9、可以生产1吨大米,而美国每人每年只生产0.8吨,中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美国每人每年可以生产1吨小麦,而中国每人每年只能生产0.5吨,美国具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则要1.25个单位。相反,每吨小麦在中国需要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只要1个。在表3-3中,我们分别用和来表达中美两国单位大米和单位小麦生产中的劳动要素投入,即生产成本。显然,(中国)(美国)。通过生产成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与以上比较劳动生产率时同样的结论。,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中国应该专门生产大米(100吨),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去跟美国交换小麦。美国则
10、应专门生产小麦(100吨),然后用一部分小麦去交换中国的大米。,3.贸易所得(1)贸易前两国都是封闭经济,自给自足假设每个国家都将自己的劳动资源平均分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 大米(吨)小麦(吨)中国 50 25 美国 40 50 总额 90 75,(2)贸易后中国专业化生产100吨大米,美国专业化生产100吨小麦中国保持50吨大米消费量,用余下的50吨大米换小麦美国保持50吨小麦消费量,用余下的50吨小麦换大米设大米与小麦的国际交换比率为1 大米(吨)小麦(吨)中国 50 50 美国 50 50 总额 100 100,(3)贸易利得贸易前 大米(吨)小麦(吨)中国 50 25 美国 40 50
11、总额 90 75,(三)理论的局限性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在这种情况下,中美是否还有贸易的可能,(一)比较优势说(Comparative Advantage)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12、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1.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比较优势的衡量方法方法一: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相对于产品B),方法二: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aLA),
13、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方法三: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小麦的机会成本=,减少的大米产量(),增加的小麦产量(),QR是大米产量,QW是小麦产量,“”表示变动,表33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表34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2.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1)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2)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专
14、门从事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之产品的生产,不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3)在新的生产贸易下,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贸易所得来自于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配置。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4)两国的交换比例在0.51.25之间,图2-1 生产技术不同国家间的贸易,五、新古典贸易理论简介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 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古典贸易理论不能作出有效的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新古典
15、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 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六、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一)赫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些假定1.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劳动和资本。2.两种可贸易产品:一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为资本密集型产品;3.两个国家:一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另一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为了集中分析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各国的生产技术假定是相同的;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9
16、.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二)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1.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使用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2.几个关键概念:(1)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来表示。(2)要素密集度: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3)要素密集度逆转:指同质的产品在要素丰裕度不同的国家,或者说在要素价格比率不同的国家,其要素密集度不同。,衡量要素丰裕程度的方法:方法一: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
17、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方法二: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格法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K0/L0K1/L1,PK0/PL0PK1/PL1,3.要素供给比例说:(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指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才能等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
18、为要素的报酬(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4.H-O认为:(1)一国应该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从而获得贸易利益(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结果会消除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使生产要素收入趋同(3)商品贸易的结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间接移动,从而弥补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移动的缺陷,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内容:在一些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无论两国的要素供给和需求格局如何,两国工人将得到相同的工资,单位土地将得到相同的地租收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明国家间商品贸易对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A国贸易前,W低
19、,R高,贸易后,W提高,R降低,B国贸易前,W高,R低,贸易后,W降低,R提高,均等,要素价格均等化首先由俄林提出,同时他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不能完全实现美国经济学家撒谬尔森则在他1949年发表的再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一文中用数学方法论证了在特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要素禀赋说后来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撒谬尔森理论(即H-O-S模式),6.与要素禀赋说有关的两个重要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若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
20、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长期的产业间国际贸易中,某种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生产该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降低。,雷布钦斯基定理,O,X,Y,B,T,A,C,D,T,X1,X2,Y1,Y2,X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大于Y,X产量增加直到交换比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T的斜率)。Y产量比增长前绝对减少。,六、“里昂剔夫之谜”与释“谜”,(一)里昂剔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的主要内容:,美国是资本密集型国家 然而其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一结论正好和H-O模型的结论相反,?,?,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竞
21、争型商品 对国内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需求状况,上述结果被里昂剔夫以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再考察为题于1952年公开发表引起西方国际经济学界的巨大震动,(二)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及有关学说 1.劳动熟练说;2.人力资本说;3.技术差距说;4.产业内贸易说,劳动熟练说-里昂剔夫的解释,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克鲁格曼模型,三组关系:厂商数量(n)与厂商平均成本的关系:厂商数量越多,单个厂商的产出越少,因而平均成本越高。厂商数与厂商价格的关系:厂商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有垄断利润),其他厂商会进入该行业,反之,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时(垄断利润为负),厂商会退出该行业
22、。将厂商数与平均成本的关系反映在图形中即为CC曲线(同向变动);厂商数与价格的关系反映在图形中即为PP曲线(反向变动)。长期来看,行业的厂商数由两条曲线的交点来决定,N,P,C,CC,PP,O,E,P1,AC1,N0,N1,P2,AC2,N2,存在论断利润,新企业进入,N增加,亏损,原有企业退出,N减少,均衡,贸易均衡,N,P,C,O,PP,CC1,CC2,N1,N2,P1,P2,E1,E2,规模经济使平均成本降低,具备价格优势,出口,平均成本降低使CC线右移,新企业进入,N增加。,竞争加剧使价格进一步下跌,规模经济导致的价格下跌产生了贸易,消费者福利改善,生产者专业化程度提高,市场规模扩大,
23、消费者的选择增加,要素密集度逆转,认为农产品在美国更多使用化肥,农业机械,烘干设备等,因此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发展中国家更多使用人的劳动,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此种解释不具有普遍解释性,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关税结构,自然资源稀缺,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认为里昂剔夫忽略了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只局限了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要耗费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里昂剔夫同意此观点鲍德温对此进行了验证美日,美欧之间不存在里昂剔夫之谜美中,美加之间存在里昂剔夫,七、协议国际分工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导清提出认为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应该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八、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九、国家竞争优势论,思考:,1.简述国际分工的含义,并阐述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2.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比较。3.H-O模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分析一下此模型的局限性?4.什么是里昂剔夫之谜?简要介绍几种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