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王承书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近日,共产党员网发表文章她,被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文章讲述了“女功臣”王承书的光辉事迹和一次次“我愿意”在“我愿意”的背后,是“万山磅礴看主峰”的领航伟力,是“板凳要坐十年冷”艰苦坚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甘于奉献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我愿意”背后的深刻内涵,扛牢责任与担当,勇挑重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向前一句“我愿意”振聋发月贵,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初心密码”钱三强曾问王承书:“祖国有一项任务,如果你愿意接受,就得隐姓埋名一辈子,你愿意吗?”王承书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她放弃了
2、对诺贝尔奖的求索,放弃了已经取得的卓越成就,毅然选择回到,一片空白,的中国,参与到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王承书用自己一生践行“我愿意”,折射出“许党报国、忠诚无悔”的赤诚初心和心怀“国之大者”的格局大气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仰之力,厚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家国情怀,用“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崇高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迎风险、战困难,用铁骨铮铮筑牢中国脊梁,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句“我愿意”掷地有声,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担当密码”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承书面对“研制中国自己的
3、浓缩铀设备”的邀请时,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销声匿迹”,度过了有家难回、抛夫弃子的艰苦岁月,经历着攻坚拓荒、宵衣阡食的漫长春秋,用最美“坚守”诠释最美“担当”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从先进中汲取前进力量,不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必须要保持事业定力,用心干好每一件事情,用力做好每一份工作,用情尽好每一个责任看今朝的繁花似锦,思未来的更上层楼,铭肩上的责任使命,我们要勇于攀登、不懈钻研、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真正做到一次选择、一生热爱、一直坚守一句“我愿意”字字千钧,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密码”回望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无不彰显着先辈们无私奉献的大爱内涵第一颗原
4、子弹爆炸后,钱三强希望王承书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她没有任何迟疑,依旧坚定回答“我愿意”终其一生,满头青丝化作白发,她始终以党和国家为中心,为祖国的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把奉献精神融入精神血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干好每件小事,舍得下“逐末”之功,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勇挑时代责任,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天下情怀,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祖国人民篇二一身报国志,学成锦衣还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未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在美留学时,
5、她提出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她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了祖国发展隐姓埋名30年她一生勤俭,却在临终前和丈夫将毕生积蓄10多万元毫无保留地捐给了希望工程,这在当时是最大一笔捐款她,就是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承书如今,睹物思人,我们追忆王承书先生,感受先生以身报国的家国情怀,以此向先生致敬如果没有她,我们至今还是瞎子王承书出生在1912年动荡的上海,她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的进士,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与其她女孩子不同,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对理科的热爱,尤其热爱数学、物理学1930年成绩优异的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并于6年之后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她留校
6、任教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迫于无奈,她先后辗转于南京、桂林、武昌等地,最终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她勤学好学的品质让她在异国他乡绽放出灿烂的光芒王承书到达美国以后,很快就获得了巴博尔奖学金,之后又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并且与导师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她的导师评价她:“不可多得的人才”1944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又担任研究员,甚至两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这样优秀的人才,留在美国,肯定会有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但“一身报国志,学成锦衣还”的思想战胜了高薪玉食,回到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贡献才是她毕生的愿望于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王承书表示要亲自参加到创造
7、科研条件的行列中,为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她在回国前就将自己收藏的书刊和笔记资料先后分成300个包裹寄回国内王承书:一生的三次“我愿意”1、第一次“我愿意”中核集团核理化院研究员诸葛福是王承书的学生,在他家里有一本珍藏了50多年的王承书的笔记其中有一段记载了王承书回国时的心情: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虽然那时候还没意识到这将是我真正有意义生活开始的日子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她就讲我回来以后,我就是要为国家作贡献,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来,所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1958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
8、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2、第二次“我愿意”诸葛福作为王承书的学生,他回忆了很多关于王承书的事迹,他曾说:当时她接受了这个任务,马上就带领了一些同志到苏联去学习回来是乘火车,火车要七天七夜才到,她上了火车就利用这个时间把资料给全部翻译成中文,下了火车她就翻译完了,然后很快就出版经过两年的钻研,王承书已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此时,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但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那么高浓铀就是其体内
9、流动的血液1961年3月,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了“我愿意!”中核集团核理化院研究员严世杰曾评价王承书:她确确实实就是说我无悔,我愿意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我为什么不可以?第二次选择,仍然是短短三个字“我愿意”1961年,王承书的笔记戛然而止,因为这次的选择,意味着她要放弃之前所有的功成名就,从此隐姓埋名王承书告别了丈夫和孩子,悄悄来到了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这一年,王承书49岁3、第三次“我愿意”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这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成功的关键工厂里,数千台机器要分5批启动,能产出合格
10、的高浓铀吗?等待的过程既煎熬又令人期待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张连合回忆道:当时前3批样品结果都没问题,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一看王承书还是皱着眉头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王承书是要等到最后一批产品出来才高兴1964年1月14日,终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证张连合说当时大家都屏住呼吸,一会报告来了,突然看到王承书眉头慢慢舒展开,有了笑容,大家就知道成功了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证了原子弹的装料而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却是继续地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这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这一次,她仍然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这一年,王承书51岁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重读她的日记,我们不知道王承书是在什么情境写下的这些话语,但我们知道,她已经用三次“我愿意”和一生许国的坚定信念实现了最初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