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4946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10.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pdf(7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8篇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篇1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是宏观经济最为重要的两端,保持两者之间的 大致平衡,是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原 因,国内需求长期不足,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优势、 潜力和活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随着我国供给体系不断完 善以及生产率不断提升,受制于国内需求不足,供给侧产能过 剩的问题也逐渐突出,供需不平衡成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结构 性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 个战略基点。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尤为重要。一方面, 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要 建立

2、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 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 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当前,必 须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积极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推 进城市和农村消费提质扩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 用。同时,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渠道和 平台,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夯实消费升级和经 济循环的基础。另一方面,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 造新的需求。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 体系质量和效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3、,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 给,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经过40多年改革开 放,我国已经形成体系完整、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 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制造大国。但是,我国的产业链、供应 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产业基础能力不足、核心技 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亟待 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 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 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因此,必须坚 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 的满足能力,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用系统性办 法解决产业链、供应

4、链结构性问题。这就需要优化供给结构, 改善供给质量,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优先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 展现代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 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有机集合起来,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 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国内大循环是基础,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统一 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 环提供坚实基础。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 确定性日益加剧。一些大国的

5、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单边主义、 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美国为分散和转移国内压力与矛盾,对 我国采取一系列干预和打压措施,实施战略围堵。但是,经济 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会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不会改 变。顺应这一形势,我们既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用国内的 稳定性、确定性对冲国际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又要积极引 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带动世 界经济复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 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 整内需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 打

6、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改革开放 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 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 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外 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 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 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 9.9%降至2020年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 7个年份超过100%。我国有1

7、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 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 大增长空间。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 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 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 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 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大循环并不意味着自我封 闭、自给自足,更不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 作,而是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强化开放合 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

8、内大循环的效率 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 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 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 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 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 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 引力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扩大内需 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站在历史正 确的一边,坚持扩大高

9、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适应新发展格局 的要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 市场规则体系,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 格局。比如,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 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自由贸易试验 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 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 系改革,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和形成更加公正合 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

10、一次全新的对外开放,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发展。只有实 施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国内大循环对国 际大循环的带动作用,进而真正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新发展格局。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必须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建议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形 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方面,是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堵点、淤点,使得国民经济循 环还不够畅通,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存在一定失调。主要表现在 国内统一大市场还不完善,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供给体 系与国内需

11、求不够匹配,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各主要产业门类间关系不够协调,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 商品流通的体制机制问题较多,征信、支付、结算等交易支撑 体系不够健全。受此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与需求外 流并存,资金“脱实向虚”问题较为明显,全社会交易成本和 要素成本偏高,经济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 的畅通无阻。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 必须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 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 接。必须

12、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发挥好宏观经济政策的 调节作用,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 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 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必须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 均衡协调发展,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打 通经济循环堵点,解决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坚持把发展经 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以 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 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 纽作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改

13、善供求 关系,抑制投机炒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重视保 持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主要产业门类间的合理 比例关系,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必须加快要素市场 化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 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社会 信用体系和结算体系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认真审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把 安全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 维护安全的物质基础,又善于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环境,形成发展和安全协调共

14、进、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 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 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 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 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 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安全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 济安全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健全,经济安全相关政策制定出台,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 区间,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保和污染防

15、治力度明显 加大,经济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是,经济领域风险挑战不容 忽视,重大突发事件等“黑天鹅”现象需要高度警惕,潜在矛 盾积累等“灰犀牛”现象必须加以防范,经济生活中的短板效 应和瓶颈制约亟待化解,改革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中 等收入陷阱”现象应当加以防范。构建新发展格局,尤其是在 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经济安全工作,确保重要 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一是要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 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经济稳定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产业链 在国际产业链中总体上还处于技术含量

16、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不少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和元器件依赖进口,研发设计的竞争 力不强。面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形势,必须着 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提 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是要确保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目前,我国部分农 产品、能源、矿产资源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为此, 必须确保粮食安全,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 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 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 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维护水利、

17、电力、供水、油 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 安全,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把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守住不发生系 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防范民生领域、新型领域可能 产生的风险,防止这些风险向社会和政治领域传导。三是要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近年来, 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形成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我国公民出境 人数迅速增加,而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安全风险日益增加。 必须主动适应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海外利益不断拓展的新 形势,加紧研究、加大投入、加强防范,构建彰显影响力、突 出行动力、具有塑造力的海外安全保护体

18、系,健全风险预警防 范机制,保障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和正当权益, 把我国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防范落到实处。需要注意的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是把磋码只放在安全 上、把发展摆在次要位置,而是要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 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发展而不顾及潜 在风险挑战、为了安全而在发展上裹足不前,都是不对的。加 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在 这个过程中,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 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 续力。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篇2为进一

19、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区委“1368”工作计划 和“2568”重点工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 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 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 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 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二

20、、重点任务(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1 .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博远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 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加快大北汪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 食田间工程,加强对刘营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 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 25万亩粮食绿色高 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 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 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 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

21、(牵头单位: 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2 .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 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 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吉吉兴、际洲等一批 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 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等 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 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 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 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3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 大力推广新品

22、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 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 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 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 任单位:有关乡镇)4 .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 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 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 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 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 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 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

23、产。(牵头单位: 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1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 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 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 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 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 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 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 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 所

24、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 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 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 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 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 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 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 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 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 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 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

25、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 “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 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 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 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 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 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 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 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 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 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o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 基地整

26、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 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 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 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 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 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 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2 .抓好示范村创建。以、刘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 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 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 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 打造,

27、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 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3 .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 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 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 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 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 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 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1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 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

28、节约、 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 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 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 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2 .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 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 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 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 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 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

29、头单位: 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3 .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 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 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 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 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 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 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 任单位:有关乡镇)4 .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 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

30、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 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 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 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 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 位:各乡镇)(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 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 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 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 村制宜,大力发

31、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牵头单 位:组织部;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各乡镇)2 .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 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 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 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 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 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 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 (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3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 由村(街)党支部书记

32、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 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 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 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 法用法。(牵头单位:政法委;责任单位:司法局、信访局、 各乡镇)4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 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 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33、, 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牵头单位:宣传部;责 任单位:民政局、团委、妇联、各乡镇)5 .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 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 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 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 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 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牵头单位:政 法委;责任单位:信访局、公安局、司法局、各乡镇)(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1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 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

34、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 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 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 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 教育体育局)2 .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 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 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 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 卫生健康局)3 .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

35、一 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 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 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 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 有关单位、各乡镇)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 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 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 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 训,培育壮大一批

36、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三、实施步骤(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 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 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 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 人干、责有人担。(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 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 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 项工作任务。(三)考核验收阶段(20

37、20年12月1日12月31日)。 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 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 重要依据。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 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 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 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 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 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 施。(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 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

38、调工作。住 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 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 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 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 度,通过列支专项资金,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行奖补。继续 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 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区直有关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 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各 乡镇村街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

39、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 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财政引导、部门倾斜、社会捐助、村 街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 供有力保障。(四)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体 系,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对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 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乡村振 兴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大督查范围,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对进 度快、效果好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表扬;对进度慢、效果 不明显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 乡镇和部门,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战略研究篇3摘要:西部广大的县域地区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 部分,

40、为此,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建设对策时:要 从开发本地人力资源、广开门路吸引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管理盘活现有人才、优化环境凝聚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关键词:西部;人才;对策;建设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9-8631(2010)02-0217-02一、西部地区县域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一)调研情况:L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在调查的单位中,共有专业技术职 称的889人。从学历上看:研究生2人,占0.2%;大学:217人, 占24.4%;大专414人,占46.6%;高中、中专及以下256人,占 28. 8%o从专业上看:农林类147人,占16.5%;宏观经济管理类 1

41、19人,占13.4%;文科类I0K人,占12.3%;意识形态类93人, 占10. 5%;理科类85人,占9. 6%;法律类71人,占8. 0%;医学类 44人,占4.9%;工科类40人,占4. 5%;高新科技类7人,占0. 8%; 没有专业的1743.,占19. 6%o从职称层次上看:高级职称160 人,占18. 0%,中级职称411人,占46. 2%,初级职称318人,占 35. 8%o2.县人才交流中心库存人才情况。在全县人才库里共储备 各类人g218人,从学历上看:大学37人,占17.0%;大专78人, 占35. 8%;中专103人,占47. 2%o从专业上看:农林类18人,占 8. 3

42、%;宏观经济管理类273, 12. 4%;文科类2人,占0. 9%;意 识形态类71人,占32. 6%;理科类63.,占2. 8%;法律类19A,占 8. 7%;医学类24人,占11.0%;工科类23人,占10. 6%;高新科技 类28人,占12. 8%o(二)存在问题: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从调研单位人 才队伍的情况看,干部职工中30周岁以下人员352人,仅占 i7. 7%o在职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偏低(仅占 23. 3%) o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各类电大、党校、函授学历,而 且专业分布以农林、经济、师范类为主,紧缺专业的人才比较 少。二是行政机关大多缺乏懂电脑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和擅

43、长写 材料的办公室文秘人员。事业单位极度缺乏精通业务的专业技 术人才,人才面临断层的危险。三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大学毕业生回流率和就业率比较低。如林业局由于近年来 林业工作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严重断层、断 档现象;畜牧局缺乏办公自动化,动物检验、饲料检验专业人才; 新区开发办缺乏工程技术、市政道路、测绘、工民建专业技术 人员;县普通高级中学由于编制紧缺等问题致使高素质的大学 生难以留任、专任教师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三)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有其历史背景和 客观因索,清水河县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城镇化 水平不高,市场经济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

44、理,人文和生活环境 较差,吸纳人才的载体、空间和引力有限,县域人才集聚的功能 还不够强。另一方面,人才工作本身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 是存在着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 的人才工作观念。对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高技能人才队伍 建设重视不够。二是人才环境没有得到改善。一些单位人才短 缺和人才闲置同时存在,人才大量流失和人才难以合理流动同 时存在,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同时存在,人才的活力得不到有 效释放。三是政策措施不够有力、不够有效、不够配套。对人 才队伍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充分,同 时已出台的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二、加强西部地区县域人才工作的对策(一

45、)强化重视人才观念。开发本地人力资源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人 才资源是首要因素。一般而言,一个地区人才资源越丰富,就越 能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仍至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 件。反之,如果人才资源贫乏,人才资源在数量上得不到相应的 保证,当然就会影响乃至延缓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县域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人才资源是重要的因素。这 是因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向 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人才资源质量又是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 人才资源本身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同时又是技术和管理 的重要载体,因此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 资源质

46、量的提高上。(二)推进机制创新,广开门路吸引人才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吸引相关人才和智力,为项 目建设服务,对愿意来县工作又不愿迁户的人才实行“人才绿 片”制度。二是以需求为导向借脑引才。根据地方和企业的实 际需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用人不 养人”,通过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 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区内外智力。三是借助“西部大学 生志愿服务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接受锻炼和服务。 四是建立县域人才交流站点和网上平台,搭建各级各类用人单 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制度,探索人才 招标等多种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新渠道。

47、(三)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建立 和完善各项制度,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 的聪明才智。一是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根据德才 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人手,建立以业绩为 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 系。二是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对党政人才,重点是落实好公务 员工资制度,增强职级的激励功能。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是落 实好薪级工资制度,体现岗位绩效。对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科 技人才,重点是落实好企业薪酬制度,体现市场机制调节和企 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特点。对高技能 人才,重点是落实好技能等级薪酬,体现不同

48、岗位不同薪酬,特 殊岗位特殊薪酬。三是完善人才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企业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 保险衔接办法,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四)健全服务体系,管理盘活现有人才。用活人才而不是 管死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做到合理有序流动与 稳住现有人才互动、引进外地人才与发挥本地人才作用并重、 搞好服务与改进管理兼顾。一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引导人才 市场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路子。二是促 进人才有序流动。建立人才贡献补偿机制,对引进的人才,在县 连续工作满五年的进行贡献奖励。三是优化人才流动服务。要 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按照分类管理、

49、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组织 部门干部信息库和各有关部门人才库,使之成为涵盖全县人才 队伍的大人才库。四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在制定引进 人才政策时,同步考虑稳定现有人才政策,调动各类人才特别 是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 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帮扶指导等方式发挥作用。(五)形成工作合力,优化环境凝聚人才。要吸引人才、留 住人才,归根到底,是要以最优的环境吸引人才,以最大的诚意 留住人才。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创造一个好的人才 环境,构建贫困县域的人才高地。县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管人 才的要求,切实做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努力营 造良好的政策法

50、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人际 交往环境和学术交流环境。一要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坚持党委 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 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 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 作新格局,形成发挥优势、责任到位、齐心协力做人才工作的 高效运行机制。二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要根据县域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工作项目,编制人才工作预 算,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要理顺和加强农村实用人才 的管理和培养,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开发体系。西部地区的 农村经济发展距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重要原因是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