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5234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通用三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第一篇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主题报告后备受鼓舞。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对学习报告体会深刻。报告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作为民族学领域的

2、教学科研人员,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报告精神贯穿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为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做出贡献。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刻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深入研究边疆地区民族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民生领域、生态领域、安全领域的现实问题,为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筹谋划策,为“建设亮丽,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了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

3、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作为高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教育强国战略部分,更加明确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目标,我们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带到自身的事业中,把报告精神贯彻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把报告精神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结合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等渠道,使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同

4、时作为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的工作人员,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决策咨询、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引领的能力,为人民教育事业、为民族团结事业做出更大的应有贡献。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一、继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排头兵作用。具体做法有:(1)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好梯队建设,完善各二级方向建设,加强学科交叉,多学科合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023年,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重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5、体意识研究,抓好开放课题等已有研究成果转化工作。(3)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资助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出版,重点关注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等工作,助推各类成果社会影响力。(4)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积极拓展高质量论文成果转化和发表渠道。(5)积极资助和推动决策咨询研究,积极推动政策服务、咨询报告等工作,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落地开花。(6)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继续推动暑期调研等工作,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人物案例,继续撰写民族团结故事,做好实践引领工作。二、带领科研团队,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明年申报各类科研项

6、目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从现在起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准备好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多申报,多立项,多出成果。尤其以今年获批的第二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及基金重大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部边疆安全建设机制研究等重大项目申报经验为基础,继续加强以基地为平台,推进重大项目申报获批能力,继续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三、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学院师生中积极组织系列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学术报告等活动,做好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推动“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项目各项工作。积极开展交叉性学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项目,为高校科技创新做出应有贡献。我们要深入学习党

7、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读原文,悟原理,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贯穿到我们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而努力奋斗。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第二篇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全面,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包括十五部分。全面学习和认真领会报告精神并贯彻落实,是保障今后工作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现仅就报告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学习,结合生态环境学科的工作,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现阶段的

8、主要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在自治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最中心的任务就是构筑自治区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基于自治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位,即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以及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2019年为4.46万亿)70%以上是生态价值的现实而确立的。大学的生态环境学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工作的传统。1950年代建校后随即开展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考察,建立全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始终坚持“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等,尤其在19

9、80T990年代,在李博院士主持下,出版了自治区自然资源系列图(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草场、矿产等)、植被、中国植被(主要编制单位)、植物志等,为自治区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安全建设奠定了基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为生态环境领域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承学科传统,围绕国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需求,现在的生态环境学科凝练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三大方向,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研发任务,涵盖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技术示范、草原固

10、碳减排技术集成等,支撑了退化生态系统快速稳定修复和生态草牧业持续利用;也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修复、草原矿区生态修复、“一湖两海”水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承担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这些研究和示范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带动或拓展了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推进生态环境学科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学科排名前1%O生态与环境学科逐步成为政府和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屏障工作的智库,编写自治区生物多样性白皮书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2-2035年)自治区生态科学创新规划自治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预案,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监管评估指标体系等,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利用、草

11、原生态奖补机制监督与管理、国家公园建设等多项建议,被相关政府和行业部门采纳。为更好地支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最近创建了“草原生态安全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和“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构建“产-学-研-用”创新链,以更好地支撑蒙古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性支撑。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更突显出发展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生态与环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生态学、环境科学、

12、大气科学、生态工程、环境工程、草学、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为l:lo早期的毕业生成为生态学界和生态环境管理决策部门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对生态环境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积极参与推进绿色发展转型、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等国家重大任务中来,学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只有围绕新发展方向和新历史使命,针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通过引育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平台和文化、加大国际国内合作,融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

13、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第三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J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是最关键的“结合部: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深感紧迫,必须积极作为,优化调整学科格局,打造新的学科发展增长极,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优化学科发展格局,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学科是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学科建

14、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我校拥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占全区的28.7%,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含专硕)。但是,作为以中央赛道为主赛道的高校,与国内第一方阵高校、甚至与其他部省合建高校相比,在学科建设上存在“规模体量小、骨干学科少、研究方向散、服务地方贡献低”的问题(2022年9月17日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暨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一)优化学科格局,打造新的学科发展增长极与郑州大学、贵州大学和南昌大学相比,我校博士点数量不是差在文科和理科上,主要差在工科和医科,再就是专业博士。目前培育新的学科,不可能采取院校合并(并购)的方式实现,也不可能通过大规模投入的方式实现,学校现有的师资规模、地方

15、财政实力和国家学位点布局政策也不允许。未来学科增长应基于我校理科学位点的基础、借力于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依托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生命医学研究院和草原家畜种质创新基地等大平台,探索一条适合文理均衡的综合性大学学科增长之路。11月29日,分管领导、研究生院与相关理工科学院共同研究,在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专博)、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和土木水利培育新增长点,实现工科与医科的新突破。(二)进一步凝练学科新方向学科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学科的构建和结构调整都与时代的需求密切相关。在主动服务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五大任务,围绕新能源、现代装备

16、制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九大重点产业链上,现有理工学科不断凝练学科新方向;文史哲、经管、公管等学科以中国为观照,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地区发展的贡献率。(S)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科学技术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快速发展趋势,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不断形成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催生新的前沿性学科方向或领域。依靠单一学科已很难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许多重大突破都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近年来,知名大学加大了学科交叉融合力度,如浙江大学启动实施了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

17、交叉学科建设。为充分发挥我校生物学一流学科引领功能,今年组织申报了以生物学牵头,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态学和化学共同建设的自治区OneHealth学科群(交叉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申报了由民族学、中国史和中国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三个自治区一流学科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和哲学等一流培育学科和提质培育学科为支撑的多学科联动一一推进的自治区学科群建设项目。二、保持适度规模增长,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我校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9383人,占全区的26.2%,其中硕士研究生8353人(含专硕5239人,占比62.7%),博士研究生刚刚过

18、千,为1030人。研究生总规模、硕士生和博士生人数均低于郑州大学、贵州大学、南昌大学等部省合建高校,与第一方阵高校差距甚远。尽管研本比0.59,高于郑州大学、贵州大学和南昌大学,这是本科生基数规模小实现的。今后学校研究生的教育,应该坚持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原则。(一)聚焦创新,提升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博士研究生教育集中体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力量,目前,我校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参与度在85%以上。今后要想办法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今年试行“箸英学者计划”基础上,提高本科直博、本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方式招生比

19、例,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完善本硕博、硕博贯通培养方案,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协同配置招生指标、优秀导师、博士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设施,以及国际合作等要素,强化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博士生培养。(二)强化分类,提高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立足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学位在学研究生占比已超50%(56.7%,2021)这一格局性变化。从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权布局、招生培养要求、培养体系创新、培养质量评价和教育服务管理等各环节全链条,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尤其是强化产教融合,围绕自治区“两个基地”、九大重点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科研

20、主力军,联合开展项目技术研究,搭建以项目为载体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或从业资质,实现专业应用型人才“立地”培养。(S)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立德树人育人职责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既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动力来源和主体,也是学科的根基所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保障导师在培养要求、培养方式、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话语权。把对研究生的学术培养与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制度约束同人文关怀、心理沟通贯通起来,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德性养成引领研究生的人民情怀、政治自信、道德表率与担当奋斗。在制定出台大学“优秀研究生指

21、导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评选办法基础上,明年适时启动“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评选,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增强导师角色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学院院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阵厉奋发加快“双一流”建设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今天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阵厉奋发加快双一流建设”为题进行交流发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行动指南,指引“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一、回顾往昔:党的二十大学习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

22、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J发展的同时,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二、立足当下:“双一流”建设现状自2022年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来,先后入选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

23、以及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语言文学)、中国史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当前,化学、材料科学学科主要围绕能源和煤、天然气、稀土、非金属矿藏、蒙药、乳制品等特色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已进入ESI全球前1%,2022年获批国家级“稀土无机能源催化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二多年来,化学化工学院聚力高层次人才引育创新,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目前引进及培育“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人,培育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培育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引进“骏马计划”高层次人才20余

24、人。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再上新台阶,2022年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8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现稀土超细纳米粉体的绿色产业化规模制备,完成年产5吨稀土超细纳米氧化钝粉体新材料中试示范。新增国家及自治区重大、重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0项,经费总额1184万元。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上下联动”,培养一流人才。制定严格的遴选、培训、考核机制,推进导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升研究生导师工作水平。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全面落实“合作共享”,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展望明朝:未来发展方向坚持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为党育人、

25、为国育才,人才引育并举,夯实本科教育,强化科研产出,加快化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并用好学术领军人才,造就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推进“科技兴蒙”行动中“4+8+N工作机制”的良好运转。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构建“一个根本、两条主线、三位一体、四阶引导、五元支撑”的“三全育人”新模式;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培育自治区级及以上的教学成果奖。统筹学科优势,攻克稀土与过渡金属材料化学、煤与非金属矿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氢能与二氧化碳转化、精细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5个学科方向建设瓶颈,并形成2-3个学科“高峰”。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研新模式;建成国际合作交流多元化平台;建

26、设基于稀土、能源材料或碳中和研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能源材料化学与乳制品领域2-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服务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全力攻关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五大领域关键技术。学院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心得体会10月16日至2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报告总揽全局、气势恢宏、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中共二十大报告立足百年奋斗,总结伟大成就;立足伟大实践,深化思想引领;立足时代大局,擘画强国蓝图;立足初心使命,推进伟大工

27、程,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充分反映了全党意志、人民心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学习中共二十大报告,我内心深感振奋、倍受鼓舞,主要有如下两点心得体会: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这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将3万多字的中共二十大报告逐字逐句研读完

28、,对关键部分精读,结合相关评论解读,坚持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力争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初心之诚、斗争之志、豪迈之笔”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向世界展现了一个高速发展、不断向上向前的自信中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守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用事实证明了党始终团结人民、尊重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人民”二字多达百余次,足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高度重视,生动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强力脉搏和蓬勃生机,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

29、民才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二、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与立足本职工作相结合,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对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深感振奋与鼓舞,将继续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严格自律、务实肯干,秉承“敢为人先,勇于进取”的精神,带领企业更好地发展。同时我会结合自身工作积极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在所属支部和企业内部掀

30、起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热潮,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嘱托期盼,坚决摒弃吃老本、松口气、歇歇脚等想法,锤炼“严、快、细、实”的工作作风,在吃苦奋斗中成长成才、成就自我,坚持始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激情与工作能力,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共二十大报告代表着党心、凝聚着民心,透露着自豪、传递了自信。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领会中共二十大报告蕴含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主动担难、补台补位,瞄准目标,脚踏实地,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1、、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学院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第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担负科技自立自强责任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品卓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做出这样的判断可以说,党中央是把教育、科技和人才的

32、建设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是基础,高质量的教育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培养出的一流的人才队伍可以引领科技创新不断进步,从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和文明进步,从而助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地位,要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33、”,随后在5月28日“科技三会”上讲话时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四路大军之一,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一词高频出现44次,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和保障。我校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必须要自觉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责任。第二、学校科技工作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一些思考学校科技工作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谋篇布局,紧密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组织队伍,开展有组织科研,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

34、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优化科研管理服务,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营造创新生态。(一)强化国重建设,打造牛羊生物育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治区是畜牧业大省,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自治区五大战略任务之一。牛羊生殖生物学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以旭日干院士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因应自治区战略需求长期深耕于此,长期牵头组织并高质量完成过863、973、转基因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培育的我国首胎首批“试管绵羊”与“试管牛”对我国家畜繁育科技发展史做出过突出贡献,“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生产实践中大规模应用,因此国家在学校建设了自治区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说国重

35、是我们建设生物学一流学科、开展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标新的全国实验室要求,我们的国重使命清晰、定位明确、基础坚实、保障有力,但仍有弱项和短板亟需着力加强。下一步需要着力加强以下五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聚焦研究重点,凝练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原创性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正如冯书记在昨天的报告中指出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第一条就是“需进一步发挥头雁的作用”,国重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排头兵和引擎,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进一步聚焦草原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梳理、凝练出其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针对

36、这些问题集中研究队伍、调配资源,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预研具备基础后争取自治区和国家的支持,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计划指南,从而将学校组织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国家任务,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还需要下大力气加强。二是进一步强化国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虽然经过过去几年的建设实验室人才队伍已有了新气象,目前拥有长江、杰青、万人、青千、青拔等国家级人才5人,今年又成功引进了工程院院士1名,还有5名“骏马计划”青年学者,但是体量还不够大、质量还不够高、学术影响力不够强,特别是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匮乏。关于应对的策略后面内容会专门讲到。三是营造促进产学研融通发展的创新环境,建立合理、可

37、行、有力的评价激励制度体系,国重是学校倾全力打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专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平台,应该建立一支以专职科研人员为主的研究队伍,也应该有区别于学校其他教学单位的人才聘任、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特别是我们的国重有一部分科研人员从事的是良种繁育这种时间长、投入大、团体性、短时间内没有产出的国家战略任务,需要让这些科研人员能够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动力,比如是否可以选择个别团队作为试点,升级骏马计划为骏马团队,给团队负责人充分的授权组织团队,按团队定任务、按团队考核。四是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处在国重重组的关键时期,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建议学

38、校尽快配齐、配强国重领导集体,在主任领导下分工合作全力做好重组工作,对内凝练方向、梳理团队、做好支撑,对外加强交流、获得资源、取得支持。五是与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包括国家和自治区主管部门、高水平科研单位等,最大限度地取得支持。(二)着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昨天孟繁华书记在谈到首师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时谈到要引育结合、按需引进、关注青年,这应该也是大多的通行做法。学校从2017年开始实施“骏马计划”,下大力气引进青年科技英才。我们从获得纵向科技经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高水平论文三个维度,统计了2017年以来学校理工科“骏马计划”人才的科研产出。理工科“骏马计划”人才占全校理工科教学科研

39、人员的9.7%,统计区间内“骏马计划”人才新获准纵向科技项目经费占全校的12.7%,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占全校10.1%,其中面上项目占全校9.8%,青年项目占全校18.3%,地区项目占全校8.8%,发表高水平论文占全校10.l%o从上面这些数据看,“骏马计划”人才的科研产出,就其平均水平,可能距离我们设立骏马计划项目的初衷和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在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时候还需要更加精准,同时培养的手段也应跟上,保证引得进、长得好。科技处还将以学校“青年科技英才”培育项目为抓手,分层次、差异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培育。目前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第一

40、批培育的10人中已经有一人获得国家“四青”人才称号。但挑战十分严峻,2022年学校申报杰(优)青项目9个,从国家基金委反馈的项目评审结果看不容乐观。我们常说科技领军人才要引育并举,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引进的困难更大,所以我们得聚焦在育上下更大功夫。(S)优化科研管理服务,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营造创新生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将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咨询报告、生物新品种、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等科学研究全要素纳入学校科研评价体系,着力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权重,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多的放到引导高水平成果上;建立分学科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期刊清单,引导科研人员瞄准世

41、界科技前沿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主要是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目前新的科研管理系统已经上线,具备了成果自动抓取推送等功能,下一步与学校财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后预算调整也在系统内进行,目标是最大程度的减轻老师们事务性工作量,关于科研的项目、成果等信息只填一次。还有就是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经费自主权,包括预算调整、结余资金使用、人员绩效、经费包干等;保证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优化完善横向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管理办法已经起草完成,正在征求各学院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常学常新;我是从科技的视角来理解学校工作,难免偏颇,因此学习不到位甚或观点错误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