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5295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四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第一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在战略地位上,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战略方针上,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战略任务上,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战略支撑上,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

2、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数字化。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从严治党,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历史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方面,将高质量党建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体推进。要坚决贯彻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3、,使学校党委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地,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形成党建引领、德学兼修、协同育人强大合力,把党建和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发挥高校党建育人优

4、势,努力把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党建育人全过程。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注重“五育并举”。德育上,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以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三全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智育方面,加强知识与技能教育,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填鸭式教学,过度学习;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具备人文情怀,身心健康,热爱劳动,擅长体育的高素质人才,从全面成人成才上着

5、眼,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三、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予了教育新使命新任务,体现了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教育评价改革是具有“原动力”意义的改革,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将教育评价改革置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部署中加以谋划,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集中精力破解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开辟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赛道,以重

6、点突破塑造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动能。要深化教师评价机制改革,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议、长周期评价等制度机制,充分释放人才队伍活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把发展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人才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我国高等教育

7、要肩负起自身使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着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持续深化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培养,深入推进“四新”建设,积极探索卓越类人才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范式。要持续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际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把各类优质资源转化为高校的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大力推动高

8、校与各方力量协同育人。五、本科生教育教学思考专业方面,要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强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课程方面,要聚焦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结构与内涵并重推进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供给质量。教师方面,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提高我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学生方面,要主动瞄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多措并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衡量标准。“双一流”建设、四新建设、工程教育认证、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9、点、国家一流课程都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基础学科加强拔尖人才培养、应用学科加强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能力培养,用更高质量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效果。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党的二十大召开,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冲锋号。让我们团结奋斗、阵厉奋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奋力开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0、,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笛一笆yJ1,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因本次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我党建党百年后,也是在新时代1

11、0年伟大变革的时间坐标上,首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十大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新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发展而来并锚定未来民族复兴的实践指向,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广泛性的显著优势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新中国发展道路的战略方向。1956年党的八大将“四个现代化”写入党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了明确的内容,成为全党为之而努力奋斗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针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阶段,将其划分“2035”与“2050”新的“两步走”阶段,将“美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之一,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12、强国的五大特征。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IOo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走自己的路”凝练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经历由理念到目标、步骤、特征的逐渐完善与丰富的过程,是党的五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探索创新下由历史的实践中走过来而且能够在未来实践中加以检验的发展模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走中国式

13、现代化道路,具有显著的领导力量上的先进性、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和受益群体的广泛性。教育、科技、人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指引我校“双一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的繁荣发展,着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为什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追随者走向引领者、怎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清晰展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逻辑,确立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理论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

14、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双一流”建设高校既是始终将培养一流人才作为自己中心任务高等教育机构,又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更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务必需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

15、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初心和使命,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学做结合。为党育人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决定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为此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牢“四为”意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第三篇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

16、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也是立足新时代,把脉自我,凝聚人心的盛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报告总揽全局、气势恢宏、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百年奋斗,总结伟大成就;立足伟大实践,深化思想引领;立足时代大局,擘画强国蓝图;立足初心使命,推进伟大工程,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充分反映了全党意志、人民心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全程认真聆听了本次大会报告,报告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也是一场饱含鲜明宣示特色的前进引领与奋斗召唤。报告中多处内容扣人

17、心弦:关于江山与人民的论述;关于在全社会弘扬“五个精神”;关于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论述;关于教育的论述;关于人才的论述;关于人民至上的论述而这些触动点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高校一线教师的内心观照,更让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深入思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大学12月1日到7日举行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由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校党委书记刘志或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系统培训,还有学校相关职能部分、院系的经验交流。通过学习班更是将党的二十大内容与精神与内蒙古大学、本人自身工作有了更多的现实观照。学习过程中有诸多的体会与心得,最

18、想谈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教育何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各行各业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什么要求或怎样的含义?我们认为教育最需要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一味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思路,转变处处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及评价标准来衡量的做法。我们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思路对中国教育进行重新

19、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教育方针应该如何贯彻?中国式现代化下各级教育的衔接应该是怎样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如何让现代技术融入教育过程中,赋予教育新动能?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都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发展素质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促进教育公平,使全体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国式现代化应该通过努力减少

20、社会分配差距和各阶层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来降低教育内卷的激烈程度,使生育和教育不再是广大民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增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特别需要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人才,又要为社会提供体现先进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先进文化的精神产品;既培养各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又从教育向社会提供先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文化产品的创造,都要极力摒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及其影响。教育中的科研成果都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下精神文明的正确引导力量。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

2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生长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片面发展,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将生态文明理念灌输进各级受教育者心中。只有这样才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只强调高分则可能导致成长畸形。第五,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加快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教育结构调整,教材编写、教育阶段衔接,各学科建设和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衔接和相互支持,教育与产业、与科研、与数字化融合等方面,都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加快建设。通过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教育和优势学

22、科,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是我们的重要行动纲领与精神食粮,学习的路还很长,我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才、青年、教育、时代精神等重要论述,以大会精神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站在人民至上的立场上,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与内蒙古大学同仁并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人才培养到人民的心坎儿里。同时,勇于承担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科研做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与青年一道成长,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努力接过并

23、传递建设祖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接力棒。让生命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平凡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也为祖国北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贡献绵薄之力的过程中闪烁微光。学校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第四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十次提及“文化”一词,报告中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角度,多次提到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在理论层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者并列,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角度上看,整个报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八点专门描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第八点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要坚持马

24、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我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全面回顾了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同时也为民族文学研究学者指明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更早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树立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问

25、题,也是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各种文学成果、精神价值观、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华文学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中国文学史中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文化价值,是文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首先,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下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建构中的主体地位。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共同发展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立足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点,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历史、多传统、多形态、多语种的特征以及冲融交汇、多元并存、共同发

26、展的历史规律,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下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多民族属性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的逻辑起点。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蒙汉文学交融文献进行的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能够清晰再现中国多民族之间在中国古代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和整体面貌,能够正确理解文化认同下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互动、共进的演化规律。只有以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来审视中国文学,才能“再现中华文学的整体风貌,才能为构建新世纪中华文学史宏大叙事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不仅会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也会更新和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

27、历史的认知;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更新,也是一种知识再生产。而对这种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认知上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空间中关注民族文学。以社会空间视角观照蒙汉文学交融研究,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从社会空间和意象建构等多个维度透视民族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时空体验和生命意识,可见蒙古诗人向中华文化靠拢,进而成为中华文化代言人的路径。蒙古族诗人具备的高度文化认同、国族认同,彰显出他们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推动者。而从方法论上来说,以空间理论对古代文学诗歌创作的跨界研究,表现出文学研究理论视界的开阔品质。对中国文学研究领域

28、的拓展、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具有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的学术境界。中国文学研究应立足于对中华文学史料的挖掘、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以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的学术境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现实意义。共同体意识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意识为基础的。蒙古族土人留存的别集文献,基本都以汉语写就。这些作品不仅是某个民族的记忆,也是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蒙古族诗人用汉语创作的大量的文学作品,既接续了本民族的传统,又把过去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记忆与时代思想紧密联系,在民族、国族和

29、中华民族的萌发中,不同民族身份思想者以民族记忆驱动时代思想碰撞与交流。作为反映时代之音的文学思想,自然也浑融有各民族的声音,导时代文学潮流。总之,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互动融合始终是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的核心所在。二者之间的撞击引动文化交汇的火花,从而丰富各自的文化因子。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文明实体从古代留存至今,首先来自中原文明的稳固性及汇聚力,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此外,少数民族带来的异质文化对中原文明形成碰撞冲击,从而逼视出新的文明质素,致使中华文化不断经历新生。在交融的过程中,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因政权主导者的不同,在空间维度下、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差异。当我们用多民族文学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研究民族文学,就能深入了解蒙汉文学交融下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景观,才能立足北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清晰地透视到蒙汉文学的交流互动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同步共进。这就是我们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更加关注蒙汉文学交融的初心与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