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优秀心得体会发言材料共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优秀心得体会发言材料共八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优秀研讨心得发言材料(共八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各种风险挑战、非传统安全问题持续蔓延。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巩固成就、总结经验、凝心聚力的同时,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精神面貌、充分的理论准备、勇毅的行动力量迎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五个重大原则”是党的二十大在总结继承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五个重大原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遵循,分别涵盖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旗帜方向、价值立场、动力源泉和精神面貌,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文明弊端和危害,也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属性。党的领导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和宗旨保证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现代化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决定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和加强党的
4、全面领导,就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旗帜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当代中国前行的航标,亦是中国发展的旗帜与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作为依靠独立自主走出发展新路的东方大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与行动始终未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西方资本主
5、义社会最早走向现代化,他们以资本为核心,遵循资本的逻辑,进行资本的运动,形成了资产阶级需要的“美丽新世界”。但是其现代化的属性与资本血腥掠夺、残酷剥削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而降的恩赐,而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懈探索并成功开辟出来的。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能够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
6、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价值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百年来,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
7、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圆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面向新未来,我们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动力源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国家只有与时代同行,只有在发展大势
8、中前进,才有光明浩荡的前途,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也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民在思想上的启蒙。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靠的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力源泉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激活了潜藏在中华文明根脉中“其命维新”的创新密码,使马克思主义破旧立新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中焕发生机,让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变革开放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扬。新时代新征程,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9、代化国家新胜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准确识变、科学定位、主动求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精神面貌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子。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彰显了我们党团结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面貌
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的伟大斗争精神。我们能够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11、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二)深刻领悟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实践指向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的会议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领悟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实践指向。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
12、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百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高举中国
13、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一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备了新的时代要求,那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
14、在自己手中。明确了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时代要求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恩格斯在1895年3月致德国经济学家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明确提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
15、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十年来,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
16、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宣示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发展的坚定自信和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坚定信仰信念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作为世
17、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取得的新时代伟大成就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18、”。正如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推动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到“根本性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我们
19、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需要全党全国人民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务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绚丽华章而不断奋斗。(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将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专章予以系统论述并专门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彰显出法治建设在治国理政这一系统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
20、,是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与时俱进,进一步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就法治中国建设这一独立章节而言,这一部分可视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各个具体领域的实践展示,是新时代十年法治实践的缩影,既承载了对过往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总结,又指引了未来法治建设的方向。笔者试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论视角出发,从五个维度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法治中国建设”这一独立专章,做进一步的学习领会与思想解读。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
21、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刻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一个重要变化便是“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这一政治论断将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提升到新的时代维度,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也就此实现了内在逻辑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从超大人口规模治理、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等诸多维度,鲜明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尽管并没有直接点明法治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功能,但实际上法治建设作为隐藏的脉络,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领域的转型推进紧密相关。因此,在法治轨道上助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充分发挥法治的激励保障效果,
22、进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发展模式也应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论断最早源自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
23、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论述提法进一步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炼吸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不仅说明了这一法治议题的重要性与延续性,同时也意味着在新时代背景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议题深度、广度以及精神内涵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进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如何与时俱进,尤其是怎样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崭新命题,进一步实
24、现法治理论创新与法治实践转型,将成为法律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核心议题。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依法行政的特殊意义,特别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新时代的十年间,中央通过新一轮的国家机构改革以及“放管服”改革,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的组织改革目标,尤其是持续十年的“放管服”改革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与政府公信力,进一步理顺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二元关系,大幅削减了行政许可的数量,极大激励了市场积极性,并推动了政府监管模式的法治化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相比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救济等法治政府建设的其他环节,习近
25、平总书记对于行政执法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最为深刻,并系统阐述了行政执法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特殊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浓墨重彩详细论述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程序、行政裁量基准、行政执法监督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一系列行政执法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并专门强调需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鲜明体现出执法为民的法治人文关怀。行政执法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行政执法改革不仅需要加强程序控制与外部监督,不断巩固基层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同时也需要逐步顺应数字政府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借助信息工具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实现行政合法性与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平衡。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26、相结合推进司法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点明了公正司法的底线价值,鲜明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顶层设计不断加快部署各项司法政策试点工作,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司法责任制、检察监督以及公益诉讼制度等司法改革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典型譬如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经过两年的地方试点,2017年被行政诉讼法修法吸纳,成为一项正式的诉讼制度装置,并逐步在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通过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的结合,依靠试点机制来推动司法制度的渐进式发展,已然成为中国特色司法制度改革的鲜明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
27、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论述无疑充分彰显了司法为民的人民司法属性。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了法治社会的重要定位,并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提升全体国民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缺少法治社会这一基础根基,法治国家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报告中提出,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及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特别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从功能视角来看,法治社会建设能够最大限度上降
28、低整个国家正式法律体系的运行成本,通过“硬法”与“软法”、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融合,起到对正式法律体系的替代性与补充功能。法治社会建设更类似于法治文化层面的信仰革命,在借鉴移植域外先进法治制度的同时,也需要挖掘本土法治文化基因,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夯实社会基础与思想根基。(四)深刻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深刻判断。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由此,发
29、展质量成为党中央格外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国内和国际最新形势,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于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物质基础,因此又进一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新、更迫切、更具体的要求一一“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个着力”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当前阶段必须以安全为本、以协调为纲、以效率为要。这对其他方面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此,我们要深刻把握和积极落实。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投入生产系统中的所有要
30、素的综合生产率,以区别于单个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表明高质量发展要对投入产出进行综合考虑,既要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还要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是发展“质量层面”的典型特征。提高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单独成章。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要推动发展动力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三个转变”
3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尽管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以对经济发展的强调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标志,但“有没有”与“好不好”从来都不是孤立和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经济发展起步后的目标是发展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也将保证这一经济发展更长久的存在。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在不同阶段辩证把握“有没有”和“好不好”的相对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因为我国
32、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必须把经济发展的安全和韧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高质量发展在接下来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这也表明,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经济体韧性和高水平安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内涵和重要特征。更高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尽管我国经济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但供给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是决定这一优势能否发挥的关键,其中又以“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为先决条件。一方面,要强优势。对那些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的优势产业巩固提升,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以
33、提升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另一方面,要补短板。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增加供应渠道,尽快找到替代来源,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各地各部门尽可能“跑得快”,但在以中低速增长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就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因此,发展的协调性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
34、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众多不协调关系中,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城乡区域不协调。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不管是区域间的不平衡还是任何一个区域内部的不平衡都必然、也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尽管我们的城镇化和“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表明,当前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着重解决城乡区域不协调问题,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更具
35、体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也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方面,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特别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表明,当前阶段应该把县城作为城市体系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充分发挥其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更重要的是要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特别是在县域这个空间范畴内推动两大战略有机交汇和融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
36、城乡关系。(五)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治大国,若烹小鲜。管大党、治大党亦如斯。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比2020年底净增343.4万名,增幅为3.7%;现有基层党组织493.6万个,比2020年底净增IL7万个,增幅为2.4%。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人口数量,早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大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党员和党组织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极具政治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热切期望向党组织靠拢,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汇入党的队伍;另一方面,也使管党治党面临一系列因大而生的独有难
37、题。深刻认识大党独有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庞大的党员和党组织体系,要有宏大的格局、远大的理想、强大的能力与之相配,才能彰显大的气派、发挥大的优势。大党必须应对那些规模较小政党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解决管大党、治大党的独有难题。一是集中统一难。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讲过:“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对一个大党而言,确保全党在中央的领导下实现高度集中统一并非易事。“七个有之”等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重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现象表明,坚持和
38、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任重而道远。二是统一思想难。党员人数越多,组织规模越大,党内思想的多元化、复杂性特征就越凸显,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就越容易出现偏差,凝心聚魄的难度就会越大。三是自我革命难。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一个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一旦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就会暮气丛生、积弊日深,最终积重难返、万劫不复。长期执政的大党,容易陶醉于鲜花和掌声,听不进批评的声音,对危机与挑战毫无察觉或心存侥幸。自我革命就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必然遇到各种形式的阻碍,其难度可想而知。四是队伍建设难。治理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党,需要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
39、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需要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选好人、用好人,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五是正风反腐难。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是管党治党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于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更是如此。苏联共产党和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国外政党到了执政后期均患上“长期执政疲劳症”,忘记初心、使命和理想,执政集团沦为没有灵魂的官僚机构,为了执政而执政;腐败严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横行,政治生态市份庸俗;斗争精神消失殆尽,官僚体系庸碌虚浮;脱离群众,执政骨干不担当不作为,行政体系被利益集团绑架。这些大党失败的教训令人警醒。坚
40、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效表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之所在,也是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信心之基、力量之源。苏联共产党一夜之间垮塌的重要原因就
41、是它日渐脱离了人民,日渐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这样的党不可能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放眼世界,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一起,勇于刀刃向内,真反腐、反真腐,始终坚持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零容忍”的政党少之又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重要内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管大党、治大党
42、,特别是通过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素的特色经验,为世界政党治理,特别是大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过去能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治好,未来也一定能够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扎实推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从根本上扭转了
43、管党治党“宽松软”,防止了党因腐败蔓延、“四风”肆虐、特权横行而变质褪色,防止了党被利益集团、权势团体渗透干预,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成绩的取得令人欣喜,但我们不能忘记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当前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比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比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四大考验”长期存在、“四种危险”长期存在的重大判断体现了党中央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担当意识,也为全
44、党敲响了警钟。“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的形势决定了,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提出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三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四是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五是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六是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七是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这些要求为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45、,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六)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此,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为理论创新指明了立足点和着力点。其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回答时代之问,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
46、问题的能力,是打开未来工作局面的重要突破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需要建立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环境。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是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为世界所广泛瞩目。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正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梦想,打赢脱贫攻坚战。纵观这一伟大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创新的理论是在实践的不断争论中产生的。鼓励争论、建立良好的研
47、究氛围,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也是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史,为学术讨论提供合适的平台,是鼓励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发展历史上总结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最终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要求科研工
48、作者在具体研究中,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以人民的福祉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用了28年的时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所向,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民的选择。关注人民福祉,人民至上,这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各个时期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稳定大局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改善社会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党中央坚持用全面、辩证和长远的眼光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在经济贸易领域,党中央在坚持对话协商的基础上,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有效地
49、抑制了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贸易摩擦;做出“六保”“六稳”工作要求,稳定国内宏观经济大局;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这些举措为稳增长、稳就业、促民生起到关键作用。加强为人民做学问的能力,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中坚定信念。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始终,学深悟透、融会贯通。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用结合,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与自身研究目标结合起来,与提升个人能力水平结合起来。同时,科研工作者要强化政治责任,始终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进一步提升政治能力,在破解难题、攻坚克难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强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推进落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充分发挥阵地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