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6343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ppt(8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高等教育心理学,2,第一篇 心理学与高等教育,一、心理学的含义 1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源于希腊文的两个词“Psyche”和“Logos”。在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3,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一、个体心理系统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4,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可以分成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一)心理动力 心理

2、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二)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四)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一、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一)唯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二)经验论 17世纪洛克(Jo

3、hn Locke,16321704)。二、西方心理学派别(一)结构主义;(二)机能(功能)主义;(三)行为主义;(四)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五)精神分析论 三、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一)认知心理学(二)人本主义心理学,6,(一)结构主义,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Titchener,18671927)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像(想像)和激情(情感)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7,(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4、,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n James,18421910),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和安吉尔(James,Angell,18691949)等人。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8,(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9,(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创始人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一1943)、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科夫卡(Kurt Koffka,18861

5、941)。强调: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10,(五)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sis),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强调: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11,三、心理学的主义发展趋势,(一)认知心理学(二)人本主义心理学,12,第二讲 教育心理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简史一、教育与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第一,明确教学目标。第二,分析任务。第三,确定学生原有水平。第四,设计课程。第五,教学。第六,评定。,14,

6、15,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界定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及教学考评等,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16,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我国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的著作是由旁宗岳在1908年翻译的日本小泉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1、从1949年到1956年为教育心理学的改

7、造期。2、从1956年到1965年是教育心理学的繁荣期。3、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为破坏期)。4、1976年以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得了新生(新生期)。,17,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一)高等教育及其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

8、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18,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三)高等学校教学心理研究(四)高等学校德育心理研究(五)高等学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19,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一)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20,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21,二、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

9、研究法四种。(一)观察法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 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可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从组织程度:可分为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从观察的系统性:以分为系统性观察与非系统性观察。,22,(二)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23,(三)调查法,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或访谈法)

10、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确定调查方案;2、进行调查准备;3、收集并分析结果。,24,(四)个案法,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25,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 一、角色及教师角色(一)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 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二)教师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

11、民。4学生灵魂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26,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三)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四)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27,28,(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所谓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在讨论教学风格时,经常涉及到两个问题:1、讲演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2、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29,(三)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30,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2 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二)促

12、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1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 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31,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一、教学效能感(一)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32,(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

13、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2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环境因素,自身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行为,学生自我效能,学生能力与成绩,33,(三)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第一,社会大环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起很大的作用。第二,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明显的影响第三,学校中的某些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 1、从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全社会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在学校内,一是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

14、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二是努力创造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2、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其次,教师要增强自信心。,34,二、教学反思,(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有三种:1、对活动的反思;2、在活动中的反思;3、为活动反思。,35,(二)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

15、。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的验证阶段。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36,(三)教学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分。它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3教师的陈述。教师的陈述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37,(四)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实际讨论 4、行动研究,38,三、教学监控能力,(一)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

16、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根据作用范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一般型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的能力。特殊型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39,(二)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三)教学监

17、控能力的特征 1能动性 2普遍性 3有效性,40,(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与作用,教师的心理状态(如教育动机、教学效能感、自我知觉等),知识储备,目前问题,知识重组,教学活动,反馈,控制,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作用机制示意图,41,(五)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六)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及技术 1角色改变技术 2教学反馈技术 3现场指导技术,42,四、教育机智,(一)教育机智的涵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

18、殊能力。(二)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教师的思维品质、性格与气质类型以及能力等都对教育机智的形成和有效发挥有不同程度影响(三)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43,第三节 教师威信与师爱,一、教师威信(一)教师威信的涵义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二)教师威信的形成 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

19、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44,二、师爱,(一)师爱的涵义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二)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三)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四)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

20、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45,第四篇 高等学校德育心理,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46,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一)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21、,47,(二)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48,(三)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实在的我的认识。投射自我是个体想像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像中的我的认识。,49,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自我中心期(

22、二)客观化时期(三)主观化时期,50,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1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2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3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4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三)自我意识的统一 1自我肯定型;2自我否定型;3自我矛盾型;4自我扩张型;5自我萎缩型。(四)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51,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二)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3自我概念的变化。自我概念的丰富性。自我概念

23、的完整性。自我概念的概括性。自我概念的稳定性。(三)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四)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2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52,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一、全面认识自我(一)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二)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二、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悦纳自

24、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三、努力完善自我(一)确立正确理想自我。(二)努力提高现实自我,53,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作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2)他律道德阶段(四五岁七八岁):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54,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L.Kohlbe

25、rg)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1)习俗前水平:大约在学前幼稚园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一 时期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特征是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特征是相对功利取向(2)习俗水平: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特征是寻求认可取向 第四阶段:特征是顺从权威取向(3)习俗后水平: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特征是法制观念取向 第六阶段:特征是价值观念取向,55,(三)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启示,1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2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 3道德认识的

26、发展是循序渐进的。,56,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一)价值观辨析理论的产生(二)价值观辨析的理论与方法 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和七个子过程。第一阶段:选择,包括: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第二阶段:赞赏,包括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第三阶段:行动,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三)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启示,57,三、强化与社会学习论,(一)强化理论 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及观察学习的过程(见图)2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榜样与示范 榜样行为的

27、示范方式主要有五种:(1)行为示范;(2)言语示范;(3)象征性示范;(4)抽象示范;(5)参与性示范。3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化 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58,59,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态度与品德的习得又称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遵从 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三)内化

28、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60,二、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醒悟阶段 引起醒悟的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二)转变阶段(三)巩固与稳定阶段,61,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第一节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一、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一)群体的概念与特点 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

29、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三)个体与群体的关系,62,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二)社会助长的性质与机制(三)社会惰化 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有鼓励个人投人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63

30、,三、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一)群体极化及其原因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第一,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第二,责任分散。第三,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二)群体思维及其防止 1群体思维的涵义 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64,2群体思维的防止,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后果;领导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领导者应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

31、应该制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经常将群体分为小组,让他们分组提出建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并确认对手群体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形成预备的决定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决议达成前,请群体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质疑;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见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回群体;用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后决议。,65,四、群体中的从众与服从,(一)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

32、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二)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的一致性。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3个性特征。(三)服从及其意义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服从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的服从。,66,五、群体中的模仿与感染,(一)模仿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模仿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产生的影响因素:年龄与阅历。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相似性。(二)感染 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

33、、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67,第二节 大学班集体心理,一、大学班集体的作用和类型(一)班集体的作用 班集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班集体具有以下特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纪律制度;有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公正有效的行为调节机制;集体意志可促使成员为共同的任务而努力,并对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二)班集体的类型1简单聚合型;2一般型;3成熟型,68,二、集体目标的确立,(一)集体目标(二)集体目标的确立 1将目标具体化;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三、集体舆论与规范的形成

34、(一)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二)集体规范 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69,四、集体凝聚力的培养,(一)集体凝聚力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高凝聚力的班集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同学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积极交往;同学对集体满意度高,心情舒畅;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同学之间有强烈的影响。(二)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70,五、非正式群体对班集

35、体的影响,(一)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 1心理相容;2凝聚力强;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二)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三)协调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1支持、保护积极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2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71,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72,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

36、展(一)人际关系的状态,73,(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74,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一)交互性原则(二)社会交换原则(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情境控制原则,75,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76,第十四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包括两层

37、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心理健康的标准,77,马斯洛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良好知觉。2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3自发、坦率、真实。4以自身热爱的工作为中心。5有自立和独处的需要。6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7欣赏力常新。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9对社会道德予以关注。10人际关系深刻。11具备民主的性格结构。12富于创造性。13处事幽默、风趣。14反对盲从。,78,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38、。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79,二、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80,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81,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2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

39、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认可的目标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作充分的准备。,82,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环境、角色的改变(二)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三)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40、;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83,二、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大学生的学习障碍(二)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 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84,三、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追求平等;情感性强;富于理想。(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适应 1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2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 3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障碍(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具体方法

41、有:感受性训练。角色扮演法。社交恐惧、自卑的调节。,85,四、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大学生性与恋爱心理的特征 1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望;2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3男女生性心理的差异(二)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 1性认识的偏差;2性冲动的困扰;3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4两性交往的不适;5不稳定性,耐挫力弱。(三)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86,五、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职业辅导(二)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以讲座、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5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6正确处理择业中的挫折。,87,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