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城市与城镇化.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6357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城市与城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01城市与城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01城市与城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01城市与城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01城市与城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城市与城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城市与城镇化.ppt(6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主要内容提要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发展 城镇化,1、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产生),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2、城市的形成,思考:什么是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职业)不同人口规模不同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不同,城市的形成 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的形成原因 以上解释均有局限性,城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偶发性原因也有可能。,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国家对城市的法律定义:不同国家对城市定义不同,从总体上讲,各个国家确定城市的标准与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的密度有关。,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2、,我国居民点体系:小村(自然村)-村庄(中心村)-集镇-建制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城市-特大城市。集镇和比集镇小的居民点是乡村型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建制镇和比建制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居民点,居民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我国(1955年)规定 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我国(1986年)规定 非农业人口 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虽不足此标准,但确有必要的地方,也可设市。

3、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 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或者总人口 50万以上的县,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市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我国(1993年)调整 调整的要点是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由于市镇标准变化较多,各次变动不能衔接,使得标准日趋复杂化,特别是引入了产值指标和在地域上整县设市、整乡设镇。,各类学科对城市的定义:(1)从城市现象本身来说。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人

4、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规模大,也更重要”。(2)从地理学角度讲,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3)城市经济学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4)制度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5)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首先,人口相对较大,密集居住,并具有异质性;其次,至少有一部分人从事于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专业人员;第三,按照韦伯(Max Weber)的观点,城市具有市场功能

5、,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第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之间发生的,而是通过他们的角色来进行的;第五,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宗族之上的社会联系,也许是基于合理的法律或某种传统”。(6)从城市研究的角度,日本学者认为“城市的法律定义,尽管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但就其一般性质来说,必须同时具有:密集性大量的人口和高度的密集;经济性非农业的土地利用,即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业活动的密集;社会性城市中许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作用明显不同于乡村。具有这三种性质的地域叫城市”。,(7)从城市在

6、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出发,城市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较充分地享受他们社会的生活和文明;商业和工业中心,有大规模的货品和劳务,以及各种不同的非农业职业;有某种程度自治的人口;孕育文化的中心:可孕育世界文明,保持文明的高度形式”。(8)系统学家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就城市的本质来说,是历史范畴,是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实体的有机统一体”。(9)有的城市规划学者对城市的定义作了如下的阐述:“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

7、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什么是城市?综合国家对城市的法律定义、各类学科对城市的定义,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在于人口在一定地域上的聚集,而人口的聚集导致了人类活动和各类设施的聚集。城市是一个特定地域空间上的社会大系统。,什么是城市?城市中所形成的一切关系和现象,都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在高度密集状态下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反映。,如何认识城市?从考察人与人的整体关系着手。,第二节 城市

8、的发展,城市产生,(近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居民点产生,二战,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古代城市),城市发展历史简轴,1、古代城市的发展,(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殷代的城市:商城(郑州)周代的都城:周王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齐临淄 燕下都 赵邯郸秦汉时期的城市:汉长安隋唐时期的城市:唐长安(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平安城)宋代的城市:东京(开封)、平江府(苏州)元代的城市:元大都(北京)明清时期的城市:明清北京,(2)国外古代城市的发展早期的城市:巴比伦城 米列都城 雅典卫城 罗马营寨 庞贝城 中世纪的城市:佛罗伦萨 提姆加得 威尼斯 锡耶纳 巴黎,(3)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9、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与城市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市与防御的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职能,用深壕或土石墙或木栅栏等,来防御野兽和战争。,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筑城的一个高潮时期,城市平面由一套城墙发展两套城墙(外城、内城),都城则有三套城墙(外城、内城、王城),每层城墙外均布置城壕。,古巴比伦城:平面呈矩形,两重墙,间隔12米,城外壕沟环绕。,罗马营寨城,军事用途,具有统一的形式。方正的城墙,十字交叉的道路。,欧洲中世纪,封建主将城堡选在山顶上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工人工水沟、架设吊桥。,德国新天鹅城堡,苏格兰爱丁堡,文艺复兴时期新帕尔马城,17世纪法国

10、沃邦要塞,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面积。,埃及奴隶制典型城市卡洪城。长方形平面,用墙分成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罗马庞贝城。由营寨城发展而来,椭圆形不规则平面,十字交叉道路,市中心广场布置神庙、巴西利卡、交易所、会议厅等公建,城东布置大型斗兽场。,庞贝全景,欧洲中世纪城市吕贝克。由于摆脱了封建主的统治,代表市民力量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了封建城堡的地位,成为城市的政治和生活中心。,3)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城

11、市中心多为政权统治中心(宫殿、官府衙门)。西方:政权分裂状态,城市规模较小,城市中心为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锡耶纳,唐长安,4)经济制度对城市的发展形态的影响中国:地主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西方:封建领主制,封建贵族居住在自己的城堡或庄园中,城堡是政治中心,城市是经济中心。,5)商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交通便利处(如商路交通要地或河流交汇处)形成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内地沿江河的城市或地区性的中心城市。欧洲:海上交通发达,港口城市成为商业都会,如威尼斯、马赛等。城市发展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美洲:

12、城市发展从东海岸到中、西部城市。,2、近代城市的发展,(1)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2)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即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风力、水力等天然动力的制约,使工业、人口和资本的任意聚集变为可能,也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展吞并农业用地。工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运输仓储、

13、居住、生产、商业等功能区出现,城市用地的种类和功能布局变得复杂。城市类型增加,港口贸易,矿业,交通枢纽城市,以及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大规模改造自然,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高品质城市生活。,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及实践,如卫星城、新城运动。城市对外交通变化巨大,航空、汽车取代火车、轮船的客运地位,航空港成为城市“大门”。海上货运发展迅速,使港口城市的结构布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中心区衰退和中心区“复苏”运动。城市扩展出现多种发展形态。大城市呈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形态;单中心沿交通干线的放射发展的形态;中心

14、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发展形态;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形态;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的形态等。,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加大,如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地区、西海岸城市带,日本阪神地区、欧洲中部地区。中国长三角地区、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规划中。可持续发展: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关注各民族及地区特色文化的多样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办公、教育、医疗、购物等方面信息化、远程化,居住建筑功能扩大化、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种因素讲促进城市发展形态

15、、模式的巨大改变。,什么是城镇化?,第三节 城镇化,1、城镇化(城市化)的含义 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化城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分散低密度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较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形态转化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指市区和

16、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工业的比重彼此消长。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发展,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就达到总人口的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随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

17、异,4、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表现出四个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中上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郊区人口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美国出现逆城市化时间稍晚。再城市化:市中心的再开发,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使得大城市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

18、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5、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及特征,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特征,(一)高城市化水平的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的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广东和内蒙古。(二)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地区 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正负6个百分点之间,主要包括山西、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海南、重庆、陕西、青海、宁夏和甘肃。(三)低城市化水平的地区 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地方推动型“苏南模式”市场推动型“温州模式”外资促进型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形成,我国居民点体系,城镇化的含义,本章重点,课后思考:,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