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7078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均衡发展、创新引领的原则,积极推动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

2、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推动全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力争到2025年,全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逐步增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全省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二、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城乡协调绿色发展1.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支撑。系统科学确定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目标、承

3、载能力、配置方式和管控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积极构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加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开放式、生态化的绿色发展协调机制和空间发展格局。积极构建兰州一西宁城市群,完善城镇体系。黄河沿岸、河西走廊和陇东南三个城镇带发展壮大,兰白都市圈和酒泉一嘉峪关等相关城市组团发展取得显著进展。2 .加强城乡建设发展空间管控。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充分衔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规模,以及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强度,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规划建设,与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相适应。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

4、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设施联动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把公共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将城市设计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协调城镇、乡村与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3 .促进城乡建设绿色和谐发展。以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为目标,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机制,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创新城乡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完善城市形态,塑造时代特色风貌。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动态管控建设进程,确保一张蓝图实施不走样、不变形。4 .强

5、化城乡建设环境管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域管控机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落实规划环评要求。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抗震等安全管理,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动城市建设绿色转型1.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结合实际建设体育公园、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文化设施、婴幼儿照护中心、中小学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福利救助等设施,切实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绿地固碳释氧能力。合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

6、,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装置,建设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以满足市民实际出行需要和意愿为建设导向,加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建设力度。优化完善无障碍设施布置。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现有设施提标改造、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污泥无害化处置为重点,开展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吼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置设施建设。到2025年,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城区及兰州新区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

7、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固体废物管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结合实际推进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建设改造,加快集中供热燃煤锅炉煤改电、煤改气,提升城镇供暖清洁化水平。2 .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落实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实施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完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地方标准体系,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加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全过程监管,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 .全方位推动建筑能效提升。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降

8、低建筑运行能耗。推进太阳能、中深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根据太阳能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到2025年,完成中深层地岩热清洁供暖建筑120万平方米。积极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探索发展零碳建筑。4 .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丰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叠加支持政策,重点对失管失修失养的城镇老旧小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进行改造提升。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同步实施。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5 .系统化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合理选用“渗、滞、蓄、净、用、排

9、”等措施,推进海绵型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重点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到2025年,实现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0%,5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6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和建筑等各类保护对象的普查。到2025年,建立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标识完善、保护规划齐全、管理机构健全、保护制度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体系。7.持续推进城市体检。全面总结城市体检工作试点的做法和经验,围绕城市体检8个方面的具体指标,构建“国家基础指标+城市特色指标”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开展城市体检,通过城市

10、体检找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三)推动绿色生态宜居乡村建设1.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好乡村规划,全面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脉络,注重自然和农业景观搭配互动,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严格落实有关规定,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挖山填湖、不破坏水系、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2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有效衔接,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采取控污截源、清淤疏浚等综合

11、措施,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3提高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清理整治垃圾堆积点,健全完善农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建设改造。4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设计建造符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支持鼓励既有农房节能改造,因地制宜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5 .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支持以“公司+农户”的自主经营模式,特别是依托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差异化供需产品,培育乡村休闲、民宿、健康养生、民俗体验、创意农业、共享经济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业态、新品牌,

12、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绿色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四)推动建设方式绿色转型1.强化落实绿色设计。坚持工程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原则,在规划方案和设计阶段树立绿色低碳、传承文化、彰显风貌的设计理念,强化规划、设计过程的能耗指标控制。进一步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运用,落实绿色建筑设计多专业协同,提升建筑设计达到高层次的绿色低碳水平。6 .全面推进绿色建造。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积极创建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实施建筑垃圾减量化,到2025年,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

13、浆)。严格施工现场扬尘和噪声管控,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采信应用。7 .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逐步建立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我省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培育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4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加快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制定和补充完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相关计价依据和计价办法。积极培育发展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和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五)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1

14、.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加大城市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质量,到2023年底,全省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与品质得到提升,城市环境秩序得到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2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和应用。到2025年,初步建成统一的、依行政区域和管理职责分层分级的ClM基础平台,在部分行业的CIM+n应用取得明显成效,CIM基础平台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系统兼容协同发展。探索CIM基础平台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城市综合管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3 .建设城市运行

15、管理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搭建市域范围统一的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将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在建工程项目管理、房屋安全、小区管理、公共空间秩序、突发事件处置等城市治理事项统一纳入平台管理,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应用,对城市安全风险实现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4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一网通办”。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完善省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功能,加强系统运行管理,推进与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服务、管理。推动项目审批从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到证件制作的全流程全环

16、节在线办理。(六)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1.倡导低碳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采用新能源、清洁燃料公交车辆。落实城市交通各环节噪声技术要求。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按照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5 .倡导绿色节能生活。通过新闻媒体、展览展示、技术推广等方式,向全社会普及绿色低碳和建筑节能知识,展示绿色建筑效益,倡导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和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材料,引导绿色装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6 .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引路、正

17、面引导,全面客观报道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措施及其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4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为抓手和载体,探索适宜城乡社区治理的奖惩机制。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合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三、组织实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各方面各环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建立省负总责、市县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18、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统筹协调。住建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强化对本意见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不定期督查督办机制,对工作不力,目标任务严重滞后的采取致函、曝光、约谈或提请问责;对成绩显著、工作突出的,按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各市(州)、县(市、区)要参照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本地联席会议制度,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三)明确职责分工。各市(州)、县(市、区)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工作责任主体,要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抓好任务落实。各级住建、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信、民政、财政、交通运输、水利、农业

19、农村、文旅、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协同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从政策和资金层面,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四)强化科技支撑。围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实施科技攻关,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筑企业组建城乡建设绿色技术研发中心。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技术路线,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五)加强宣传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会同有关部门增加相关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知识和相关技术,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