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72328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保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态环境保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态环境保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态环境保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态环境保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ppt(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2.后果,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重要原因),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所以,要采取一切措施扩大和恢复植被,把植被保护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一)发展生态农业,(二)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1.理论指导2.生产过程3.目的4.要求,(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学,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5.措施,(一)发展生态农业,(1)加强政策引导(2)加

2、强农村住区建设(3)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深化荒山、荒地、荒丘和荒滩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加大农业生态保护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生态建设鼓励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使植被保护既体现出生态效益又体现出经济效益,让人们既得到眼前好处,又能看到长远利益,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活动,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3、有效途径,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工程进展状况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通过对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解决中国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已累计完成1734.20万公顷(约2.6亿亩)的造林任务,其中退耕地造林783.45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950.75万公顷。累计完成投资633.6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完成582.86亿元,国家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91.99%。工程营造生态林的比重达到80%以上。工程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是工程区森林资源稳定增长;二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沙化土地治理见成效;三是退耕还林工程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4、原因:农村能源建设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措施:1.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农村新区,改变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和条件2.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人们对乔木和灌木的需求,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中国农村水电发展,1.中国农村水电资源特点,(1)适合分散分布式供电,与大电网互补性强,(2)是清洁可再生能源。,(3)具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4)分布广泛。,2.发挥的作用,(1)开发利用农村水电,对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促进了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活动,中国农村水电发展,2.发挥的作用,(2)农村水电已成为实现电力普遍

5、服务政策的重要途径。,(3)开发利用农村水电加快了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步伐。,(4)以电气化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5)加快了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6)扩大了对外交流,开辟了国际合作的新途径。,活动,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在山区要改革农业耕作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发展果林经济,增加木本植物覆盖面积,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严厉打击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活动】阅读课本54页的活动,了解小流 域综合治理,补充资料,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

6、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二)加强开发和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矿产资源开发、铁路及公路建设等是造成植被破坏的又一重要原因,要求:1.必须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3.落实水土保持工程实施4.恢复植被5.保护生态环境,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阅读,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开挖山体等,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非污染型生

7、态环境影响,一般为:植被破坏、局部地貌破坏、土壤侵蚀、自然资源影响(土地、草场、森林、野生动物等)、景观影响及生态敏感区影响等(著名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地等)。,补充资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强调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这种倾向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也不符合我国质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持续的高速公路跨越式发展思路。这种倾向还会直接导致“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枯,四年死”的现象发生。再就是过分强调绿化效果,这一点在西部地区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一些西部省区,尽管干旱少雨,甚至是沙漠,但是一涉及高速公路周边的环境保护,绿化就成为一个

8、首要考虑的问题,单方面强调植被覆盖率,甚至要种树,往往投入很大,这样不仅在效果上不理想,也不符合科学规律。在我国,各地气候、土壤、植被、地形等差异太大,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就不能过分强调绿化效果。,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减少,2.生物多样性

9、减少的原因,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一)就地保护,就地保护(英:In Situ):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予以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我国于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止到1999年底,我

10、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 146个,约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88%。到2000年初,我国已经有1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中。到2003年3月23日,我国已经有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到联合国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中。,自然保护区,1.含义(课本55页)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截至2005年底,中国自然保护数量已达到2349个(不

11、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14994.90万hm2,约占中国陆地领土面积的14.99%。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占保护区总数的10.34%,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特点是面积小的保护区多,超过10万公顷的保护区不到50个;保护区管理多元化;多数保护区管理级别低,县市级保护区数量占46%,面积占50.3%,二、迁地保护,含义: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措施: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迁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通过迁地保护,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生物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和进化关系、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规律,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和检测提供依据,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