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掌握的“双碳”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须掌握的“双碳”知识汇总.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必须掌握的“双碳”知识汇总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到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和部署“双碳”工作达50余次。做好“双碳”工作,必须深入学习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统一思想,全面理解把握“双碳”工作内涵与规
2、律,才能更好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双碳”目标的科学内涵“双碳”目标的“碳”是指二氧化碳(CO2),是全球最重要的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之外,还有甲烷、氧化亚氮等其他6种温室气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中,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出现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变化。2022年5月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更新通报预测,未来5年(2022年至2026年)全球平均气温高于过去5年(2017年至2021年)的概率高达93%,未来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暂时升高L5C的概率接近50%o气候变化不仅是温度变化,其
3、影响还包括加剧冰川退缩、海冰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现实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必须并重且刻不容缓。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有两大途径:一是减缓,即努力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是适应,即要努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损害。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控制全球平均温升相比工业革命之前不超过2,并努力实现1.5。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增温幅度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累积量几乎呈线性关系,要将全球平均温升相对工业革命之前稳定在L5C,就需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要实现2目标,则需要在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同时还要大力
4、减少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由上升转为稳定下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为碳排放峰值。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升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由于达峰过程存在波动性,一般需要过5年后回溯确认。目前,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而我国虽然“十一五”以来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碳排放绝对值尚未达峰。碳达峰是一个调整过渡期,绝不能成为抢上高碳项目的“碳冲锋”或“攀高峰”。碳中和是指不同主体在一段时间内人为碳排放源与人为碳吸收汇达到平衡的状态。据测算,2011年至2020年,全球平均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约39
5、0亿吨/年,大约50%被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吸收,有50%留在大气中。那是不是全球碳排放减少50%就可以碳中和了?其实不然。自然生态系统本来是平衡的,人为碳排放打破了自然平衡。因此,碳中和强调,只有人为碳吸收汇才能用来平衡人为碳排放。自然生态系统的确吸收了一定的人为碳排放,但吸收能力在逐步下降,而且已经深受其害。例如,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造成了酸化问题。实现碳中和,首先必须大力减排,不要高估自然碳汇的作用,不能寄希望于自然碳汇来平衡碳排放。人为碳吸收汇与人为碳排放源相平衡才叫作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一方面要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废弃物处理等碳排放的源头大力减排,另
6、一方面要通过植树造林和人工手段积极固碳增汇。发达国家碳达峰的历史进程与碳中和行动方案,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碳达峰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基本遵循了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率先达峰,而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几乎同时达峰的阶段轨迹。不同国家达峰时的人均GDP呈现较大的差异,但城镇化率均达到70%以上。工业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人口集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向技术密集为主导,为实现碳达峰创造了基本条件。产业结构升级、低碳燃料替代、能效技术进步、碳密集制造业转移等是主要措施。仅以英国为例,英国是第一个使用煤炭发电的国家,其煤炭消费在1956
7、年达峰(2.44亿吨),此后逐年下降。虽然1956年煤炭总耗达峰,但是发电用的煤炭消费仍在上升,直到1980年发电用煤炭消费达到峰值(9900万吨),当时英国发电总量中煤电占比高达75%,到2012年仍占42%。随着天然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到2017年降至7%,基本淘汰了煤电。碳中和政策聚焦能源低碳转型,大力推进交通、建筑部门的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并积极研发和部署面向碳中和的新技术。欧洲在2018年提出了建立气候中性经济的长期战略愿景,提倡清洁互联的交通、智能网络基础设施、零排放建筑以及完全脱碳的能源供应。在2019年12月公布的欧洲绿色协议里再次强调清洁可负担和安全的能源、可持续与
8、智能交通、高能效翻新建筑等。欧美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引导公共和私营部门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包括先进储能技术、可持续燃料、氢能在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生物质能源结合碳捕集与封存(BECCS)、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DACCS)等负排放技术等。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当前我国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2021年5月,我国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议事协调机构。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是指导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月,国务院印发2030
9、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需采取的十大行动和具体举措。之后,重点领域和部门制定的数十项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也将陆续公布,共同构成“双碳”工作的“1+N”政策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2021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时,用“三个最”精辟概括了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彰显了大国担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J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到2050年碳
10、中和就有70多年。美国2007年碳达峰,到2050年碳中和也有43年。而我国仅有30年时间,转型过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精准施策面临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持续降低,已从2011年的70.2%下降到2020年的56.8%,但火电发电量仍占全国总发电量的大约63%,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o我国煤炭生产、煤电和煤化工等构成的煤基产业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逐步减少煤炭使用,还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多目标协同,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
11、序。如何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做到精准施策,是一个巨大挑战。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出口转型升级。我国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偏重,2005年工业部门中重工业比例高达69%,且居高不下,2006年第二产业占比47.6%,达到了顶峰,导致单位GDP能耗较高,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L5倍,发达国家的2-3倍。2020年,我国产业结构比例为7.7:37.8:54.5,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任重道远。我国不仅是制造业大国,还是“世界加工厂”。每年通过国际贸易向国际市场出口大量产品,其中不少中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高,而生产这些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都算在中国头上。进口和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
12、不仅不计算碳排放,欧盟还计划推行碳关税,打着促进全球减排的旗号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未来国际贸易竞争中,通过绿色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贸易附加值促进出口的转型升级十分关键。目前,全球正处于以可再生能源替代油气的第三次能源大转型之中,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净零碳排放、碳中和或气候中和目标。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球32%,清洁发电量占40.8%,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在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中,我国不仅不能掉队,更要把握新一轮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发展机遇,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竞争力,抢占先机,坚定信心,精准施策,防范风险,以“双碳”目标引导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工作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