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8222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吴忠市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吴忠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9月目录一、基本形势1(一)取得成效1(二)存在问题3(三)机遇挑战4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基本原则6(三)主要目标7三、推进土壤污染防治8(一)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8(二)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9(三)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10(四)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11(五)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12四、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14(一)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14(二)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14(三)加强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与修复.15五、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16(一)加强农村饮用

2、水水源地环境保护16(二)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16(三)着力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17(四)整治农村黑臭水体18(五)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18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20(-)完善监测网络20(二)加强生态环境执法20五、保障措施21(-)加强组织领导21(-)完善经济政策21(三)加大宣传引导21(四)实施效果评估22(五)实施重大工程22一、基本形势“十三五”以来,吴忠市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决策部署,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取得成效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顺利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

3、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90%”目标任务,基本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初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潜在环境风险情况。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地块调查。将42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修复项目稳步推进,实施了吴忠市巴浪湖农场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为污灌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化。严格落实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全市5个工业园区固废填埋场全部建成投运,创建自治区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6家,2020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建成中

4、科国通垃圾发电及污泥干化处置项目,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大部分干化处置后用于焚烧发电。重点推进赛马建材年产150万吨水泥、嘉可盛年产30万方蒸压砖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率先在全区实现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o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和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有关目标任务,实现全市4个地下水考核点位质量极差比例控制在0;全市158座加油站的687个地下油罐完成双层罐更换或防渗池设置。贯彻实施全国

5、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全面完成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形成可持续运行的农作物秸秆还田、离田、加工利用有效模式和机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积极探索“谁生产、谁回收的农用残膜回收模式,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6%。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千吨万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

6、面划定,组织开展水源保护区风险排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摸底调查及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二)存在问题尽管“十三五”期间,吴忠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尚未根本缓解,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传统产业亟待升级,控污降碳任务艰巨,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与美丽中国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到2035年实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目标任务异常艰巨。土壤污染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受工业结构和农业绿色发展不足的制约,土壤污染风险依然存在。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尚

7、未载明土壤污染防治义务,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亟待开展。涉镉等重金属企业大气、水污染源头预防有待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水平有待巩固提升。“千吨万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整治尚未完成,饮用水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地下水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底数还需进一步查明。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应急体系不健全,难以形成污染防治合力。土壤、地表水、区域和场地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不足,地下水污染分区管控机制还未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还田不规范,种养结合机制不完善,部分县(市、区)养殖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土地承载力。“十四五”时

8、期全区畜禽养殖业将高速发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污染防治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下养殖户环境监管力度较弱。化肥农药施用量调查统计核算机制还不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础薄弱,污水治理率、资源化利用率仍然较低,治理设施“重建轻管”问题较为突出,设施运行维护经费保障不足,运行效果不佳。农村黑臭水体亟待治理。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部门较多,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联动监管有待完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村民参与积极性未能有效调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

9、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在统筹推进、信息共享、考核督导等方面尚未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三)机遇挑战“十四五”期间,土壤、地下水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要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地下水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有力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倚能倚化的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绿色发展不足。跨部门间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新增污染风险依然存在。地下水监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还需完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标准规范、长效运维管理机制、污染防治监管体系等

10、尚未有效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明显,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距离精细化、科学化管理需求尚有明显差距。“十四五”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围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谋划、协同联动、突出重点、强化监管、应对挑战,持续加强保护力度,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做出应有贡献。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

11、管控,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解决一批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落实溯源、断源、减排措施,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途径。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扭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打通地上和地下、城市和农村,协同推进水、气、土、固体废物、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强化监管,依法治污。落实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加强监管

12、执法,强化污染者担责。(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5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得到遏制,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表1“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类型指标名称2025年指标属性土壤生态环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右约束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I有效保障约束性地下水生态环境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

13、水比例2完成国家下达任务预期性“双源”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预期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减少预期性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减少预期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工40%预期性注:1重点建设用地指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所有地块。2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指国家级地下水质区域监测点位中,水质为V类的点位所占比例。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是指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数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三、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强化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管控,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严格准入管理,坚决杜绝违规开发利用;以土壤污

14、染重点监管单位为重点,强化监管执法,防止新增土壤污染。(-)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切实加大保护力度。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从严查处向农田施用重金属不达标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制定“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辖区内安全利用类耕地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的具体管控措施,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全面推进落实。分区分类建立完善安全利用技术库和农作物种植推荐清单,推广应用品种替代、水肥调控、生理阻隔、土壤调理等安全利用技术。鼓励对严格管控类耕地按规定

15、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环节监管,杜绝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结果等,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调整结果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送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并将清单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原则上禁止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工矿用地复垦为种植食用农产品的耕地。(二)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严格控制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物。2023年起,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集中区域,执行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铜、锲、钻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颗粒物

16、和镉等重点重金属特别排放限值。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排放镉等有毒有害大气、水污染物的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纳入大气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涉镉等重金属排放企业,2023年底前对大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按排污许可证规定实现自动监测,以监测数据核算颗粒物等排放量。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回头看,动态更新污染源整治清单。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区域为重点,兼顾粮食主产区,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输出因素开展长期观测。选择一批耕地镉等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的县(市、区),开展集中连片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识别和污染源

17、头追溯。(三)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适当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化解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与土地开发进度之间的矛盾。及时将注销、撤销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用地纳入监管视野,防止腾退地块游离于监管之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作为项目选址、变更土地用途的重要依据,并报吴忠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管理和监管,探索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等报告抽查机制。因地制宜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

18、少土壤污染,并确保建设用地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合理规划污染地块用途,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地方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不得办理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土地供应以及改变土地用途等手续。依法应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风险评估而未开展或尚未完成的地块,以及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要因地制宜制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联动监管具体办法或措施,细化准入管理要求。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优化土

19、地开发和使用时序。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要优化开发时序,防止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影响周边拟入住敏感人群。原则上,居住、学校、养老机构等用地应在毗邻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完成后再投入使用。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建立完善污染地块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共享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空间信息。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应及时共享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有关信息,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信息,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用途变更或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信息。将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叠加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

20、四)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明确风险管控与修复重点。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污染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风险管控与修复。以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遗留地块为重点,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加强风险管控。以化工等行业企业为重点,鼓励采用原位风险管控或修复技术,探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模式。鼓励绿色低碳修复。探索污染土壤修复工厂模式。强化风险管控与修复活动监管。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度,防止转运污染土壤非法处置。严控农药类等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异味等二次污染。针对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的地块,强化后期管理。严格效

21、果评估,确保实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目标。加强从业单位和个人信用管理。依法将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鼓励社会选择水平高、信用好的单位,推动从业单位提高水平和能力。(五)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严格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并落实防腐蚀、防渗漏、防遗撒等土壤污染防治具体措施。强化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动态更新

22、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监督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义务,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重点区域防腐防渗改造,以及物料、污水管线架空建设和改造。聚焦重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涉重金属无机化工等重点行业,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四、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以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扭住双源,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控制地下水污染增量,逐步削减存量;强化饮用水源

23、地保护,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规范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强化县级及以上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立,进行规范化建设。针对水质超标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分析超标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确保水源环境安全。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保护。开展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补给区及供水单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浅层地下水型饮用水重要水源补给区划定,加强补给区地下水环境管理。(二)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针对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分析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非地质背景导致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应因地制宜制定地下水环境质量达

24、标或保持方案,明确防治措施及完成时限。探索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实施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明确环境准入、隐患排查、风险管控、修复等差别化环境管理要求。(三)加强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与修复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开展“一企一库两场两区(即化学品生产企业、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到2023年,完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到2025年,完成一批其他污染源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落实地下水防渗和监测措施。督促一企一库两场两区采取防渗漏措施,按要求建设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开展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

25、指导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优先开展地下水污染渗漏排查,针对存在问题的设施,采取污染防渗改造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周边地下水环境监测。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针对存在地下水污染的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阻止污染扩散,加强风险管控后期环境监管。试点开展废弃矿井地下水污染防治、原地浸矿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探索油气采出水回注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五、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强化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稳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打好农业农村

26、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设立保护区标志,必要时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实施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状况监测评估,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二)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面推广精准施肥,在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等重点区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明确化肥减量重点县科学施肥目标、技术路径和主要措施等。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

27、广高效植保机械。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灌区农田灌溉用水和退水水质监测。鼓励以循环利用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农田退水。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利用率达到43%以上。提升秸秆农膜回收利用水平。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提升秸秆离田收储、运输和供应能力,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台账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严格落实农膜管理制度,健全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广使用标准地膜,发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探索推广环境友好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28、推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三)着力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监管。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及排污许可制度,依法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备视频监控设施,防止粪污偷运偷排。推动设有排污口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定期开展自行监测。依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健全畜禽养殖场(户)粪污收集贮存配套设施,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加快建设田间粪肥施用设施,鼓励采用覆土施肥、沟施及注射式深施等精细化施肥方式。促进粪肥科学适量施用,推动开展粪肥还田安全检测。培育壮大一批粪肥收运和田间施用社会化服务主体。畜牧大县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四)整治农村黑臭水

29、体结合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等工作,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对纳入农村黑臭水体国家监管清单的优先开展整治,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根据黑臭成因和水体功能,科学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实现标本兼治。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整治结果由各县(市、区)进行公示。将新发现的农村黑臭水体或返黑返臭的水体,及时纳入监管清单安排整治,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实现水体有效治理和管护。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五)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加强城乡统筹治理,推进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和统一管理。重点治理水源保护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

30、村、旅游风景区等村庄生活污水。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有机衔接,已完成水冲厕所改造地区,加快推进污水治理。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纳入城镇管网、集中或分散处理,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污水治理技术。聚焦解决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评估。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多措并举宣传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体系,引导村民分类投放,实现源头减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根据当地实际,统筹县、乡镇、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合理选择收运处置模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构建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督

31、,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降低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完善监测网络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优化调整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至少完成一轮监测。开展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以饮用水水源和国家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控为重点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期观测。推动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到2025年,实现全市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区县级全覆盖,农田灌溉水质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二)加强生态环境执

32、法依法开展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非法倾倒或填埋,以及利用渗井、渗坑等逃避监管的方式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等行为,对涉嫌污染环境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按要求开展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调查评估。提升执法水平,组织开展监管执法工作培训。七、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是实施本规划的主体,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标对表抓好落实。市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共享数据信息,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督促和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二)完善经济政策各县(市、区)要拓宽资金来源,积极争取中央财

33、政专项资金,统筹各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有效保障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的实施。相关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三)加大宣传引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宣传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环境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四)实施效果评估强化考核评估,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未通过考核的县(市、区),由市生态环境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等部门,约谈各县(市、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责任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落实;考核结果优秀的,予以表彰和奖励。(五)实施重大工程规划项目由各地自主推进实施。各县(市、区)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壤、地下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组织设计和筛选工程项目,提前谋划并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提炼政府事权的重大工程纳入中央和自治区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作为规划项目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