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英文名称:AnIntroductiontoEarthSciences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开卷二、课程简介教学内容设置是在涵盖“地球科学概论”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该课程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物理性质、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第三部分对地球四大圈层分别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第四部分则对地球环境变迁、自然资源及其利
2、用、自然灾害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述。Inarrangingteachingcontent,thislessoncoveredthemainpartofAnintroductionofEarthSciences,andintroducedmostimportantandadvanceddevelopingaboutearthsciencetostudents.Atthesametime,itintegratesresourceabsence,environmentdegradation,disasterimportantenvironmentproblem.Theentitlelessonwere
3、dividedintofourchapters.Thefirstpartmainlyintroducedresearchaim,researchcontentandobjectofearthsciencetostudents.Theoriginandevolvement,physicalcharacteristic,componentsandstructureofearth,slayersystemwereemphasizedinthesecondpart.Thefourlayersystemoftheearthwerediscussedinthethirdpart.Thefourthpart
4、focusedonenvironmentaltransferoftheearth,natureresourceanditsutilities,naturedisaster,etc.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阶级”必须对地球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应成为国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和素质层次很高的群体,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目前我们唯一的家园一一地球。结合现实的各种景观与现象,逐层解读地球环境的结构、形成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特性及其圈层组成、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的基本知识;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地表形态
5、等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的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对当前的一些涉及环境变迁、资源利用、防灾减灾等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本专业的学习建立适应未来新时代的地球观,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地球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繁荣服务。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
6、对象、任务和内容。深刻理解全球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第二节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三节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思考与实践思考:如何评估人-地关系面临的现状?地球科学对此可以有何作为?(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生物进化和地球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对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认知,理解
7、地球演变、生物进化和人类发展史以及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精神,提升认同感。(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第二节地球的起源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和发展()思考与实践1 .从非生命有机物质演化为原始生命的关键环节是什么?2 .如果将46亿年的地球历史比喻为1年,换算一下显生宙(动、植物全面繁荣)和第四纪(人类演化)各占多少时间?(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熟悉地球磁场的基本特征和地磁要素,了解地球的能量来源。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质量和密度的测算方法。通过对地球重力
8、场和磁场研究历史为案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力量。(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密度和弹性第二节地球的重力场第三节地球的磁场第四节地球的能量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三)思考与实践1 .如何理解地球具有弹性、塑性和粘性?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2 .地球内部的温度是怎样分布的?(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四章地球的圈层.岩石圈(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壳、幔、核之间的圈层耦合,了解地核差异旋转和地球系统的自然驱动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的依据;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与世界状况比较,通过对我国
9、矿藏资源多和少的案例分析,在意识上对我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上的阻力与困难有深刻理解,增强大国自信和国家意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第三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思考与实践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案。2 .举例说明地球圈层耦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五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对威尔逊旋回理论有足够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的认识发展过程,掌握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以台湾地震为案例,深刻理解台湾与
10、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捍卫领土完整的意义,增强家国情怀和认同感。(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第二节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第三节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第四节沉积作用与板块构造(三)思考与实践1 .海底岩石的磁场是怎样记录下来的?这些磁异常记录说明什么?2 .为什么可以根据南半球各大陆二叠纪-三叠纪陆生生物的相似性来推测存在冈瓦纳大陆?3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地球上23亿年前曾经存在一个联合古陆?4 .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火山活动、地震灾害的关系?5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与板块构造的关系.6 .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地震带与哪种类型的板块运动有关?该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什么类型,为什么?(四)教
11、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六章大气圈(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气候的概念、气候系统、气候类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了二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环流的形成,地球自转对大气环流形成的作用,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原因。通过中国人民对季风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案例,认知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节大气的运动第三节天气第四节气候(三)思考与实践1 .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2 .大气中C02和03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 .何谓气温?
12、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4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5 .何谓大气环流?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6 .何谓气团和锋面?气团过境和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会一样吗?为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七章水圈(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各类陆地水含量和分布;了解海水的基本理化性质及海水运动特征,海一气相互作用以及厄尔尼诺现象。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通过宣扬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我国环保成就的宣传,培
13、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深刻理解海域争端背景,增强寸土必争的决心和毅力,树立党和国家意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表水循环与水平衡第二节陆地水第三节海洋()思考与实践1 .何谓水分循环?它有何意义?其原动力是什么?2 .为什么地球被称为水球?为什么当今全球的水资源逐渐变得紧张起来?3,陆地水指哪些水?它们有何特征?4 .何谓河流?河流水量随季节有何变化?5 .何谓海(洋)流?大洋中的洋流与大气环流有何关系?叙述洋流分布的规律。6 .何谓ElNinO和LaNina现象?怎样从地球不同圈层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其形成机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八章
14、生物圈(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对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的了解,并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因素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类型。通过以多彩的中国生物认知和现状为案例,增强学生求真务实、保护环境、拯救濒危动植物的信念和情怀。(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第二节生物群落第三节生态系统()思考与实践1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 .什么是生物的指示现象?它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有何作用?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它对人类有何意义?4 .举例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营养级构成。5 .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15、它们的空间分布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制约?(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九章地表形态与演化(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貌演化的阶段,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各种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征,内营力形成原因及作用方式,外营力地貌的主要类型、形成过程。了解地貌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知人类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作用,以黄土地貌为案例分析与认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内营力与构造地貌第二节外营力地貌第三节地貌演化()思考与实践1 .为什么说地表形态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特征之一?2 .地壳运动对
16、地貌发育有何影响?3 .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4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它有哪些主要类型?5 .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防治风沙移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十章地球环境及其变迁(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地史上的几次生物绝灭事件,了解地史上绝灭事件的原因,能对其绝灭过程进行基本的分析,了解人类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史实与意义,第四纪冰期旋回的地史证据。掌握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了解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增加认同感
17、。理解人地关系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境变迁与气候变化第三节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思考与实践1 .气候突变的时间范围和历史事实是什么?2 .比较20世纪末与Eemian间冰期气候变化趋势,对21世纪预测有何启迪意义?3 .分析有关恐龙绝灭原因的多种假说,阐述自己的看法?4 .白垩纪时哺乳动物数量少、个体小,新生代起获得大发展,属于渡过绝灭事件的何种生物类型?5 .大气中近现代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产生的?温室气体增温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6 .当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何在?有何危害?(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
18、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十一章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应用不同方法的度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类型和性质、基本属性,熟悉自然资源稀缺特点及造成不同类型资源稀缺的原因。通过以中国土地资源现状为案例,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供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类型与性质第二节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第三节自然资源的稀缺第四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思考与实践1 .为什么说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 .为什么地缘政治会造成区域性的资源稀缺?3 .为什么欠发达会造成资源稀
19、缺?4 .为什么环境退化会造成资源稀缺?5 .谈谈你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第十二章自然灾害与减灾(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风险评价的思路;了解风险评价的思路和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和分类;熟悉常见自然灾害的预防。理解防灾减灾的要义,案例分析中国对防灾减灾快速响应和标准化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与分类第二节气象灾害第三节地质灾害第四节地震、火山与海啸第五节减灾对策(三)思考与实践1 .从系统分析的角
20、度,试述洪水的发生过程。2 .火山喷发为什么会影响全球变化过程?3,海啸的能量来源4.根据灾害预报的不同类型特征,谈谈灾害预报的根本困难何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7i学环节04数.课程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小计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44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22第四章地球的圈层22第五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44第六章大气圈22第七章水圈22第八章生物圈22第九章地表形态与演化44第十章地球环境及其变迁22第十一章自然资源及其利用22第十二章自然灾害与减灾22考试22合计30232六、推荐教
21、材和教学参考资源(一)推荐教材: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地球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二)经典书目与主要参考书1、汪新文,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992、夏邦栋刘寿和,地质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黄润华贾振邦,环境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郝东恒白屯,地球科学系统观和方法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5、斯蒂芬.施奈德,地球一一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温刚严中伟,叶笃正,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奚旦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9、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科学出版社,199810、EPress&R,Siever,UnderstandingEarth,W.H.FreemanandCompany,1994Ik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2、环球国家地理百科全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七、其他说明大纲修订人:王芳修订日期:2021-12大纲审定人:魏秀国审定日期: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