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复燃的临床危害 附新发与再发传染病及其防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复燃的临床危害 附新发与再发传染病及其防控.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传染病Gnfectious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 之间相互传播并造成广泛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因其突发性、传染性、流行性和不可预见性一 直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也是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1。自从有了人类,传染病就伴 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控制传染 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大传染病防控主要手段的实施,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已经基本消灭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新的传染病不断出 现。在过去的20年间,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发传染病在世界不同地区流行,如20022004 年的重症急
2、性呼吸综合征(SARS)大流行,20132016年在西部非洲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病 (EVD), 20162018年在也门流行的霍乱,20162018年在美洲、南亚和非洲等流行Zika 病毒、白喉、黄热病和LaSSa热等,以及目前世界范围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COVlD-192。此外,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如鼠疫、炭疽、麻疹、乙脑等,因为多为人畜共患或 病原体在自然界生存时间较长等原因,很难将其彻底清除,时常在不同地区发生疾病散发或 流行。无论是新发的传染病,还是己经得到很好控制的传染病在局部地区的复燃,都会给人 类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及社会安定。因此,广大 医
3、务工作者,无论是否从事传染病专科工作,都应该掌握这些传染病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方面 的知识,包括可能的病原体、疾病如何传播、临床特点和救治。针对我们一直面临的新发与 复燃传染病控制的巨大挑战,本文将围绕“警惕非常见和已经控制的传染复燃”为主要内容, 讨论己经被控制传染病复燃的临床危害。1传染病复燃的原因及常见复燃疾病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沁USdiSeases, ElD),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 发的传染病,而复燃或再发生的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ID),是指一些原 已得到基本控制或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年来因某
4、些原因又重新流行的传染病3。 已经被控制且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出现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可以是以典型的疾病形式出现,也 可以以新的临床形式再现,而这种临床形式往往是严重或者致命的。与新发传染病一样,那 些己经被控制或容易被忽视的传染病如果复燃,仍然可以引起非常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特 别是急性呼吸道的病毒性传染病,如RNA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无论新发还是复燃, 由于缺乏群体免疫,每年都可以引起超过百万的患者住院或导致死亡,就像COVlD-19一样 在短期内席卷全球,几个月内导致近40万人死亡4。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对“复燃” 传染病的警惕,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1.1 传染病复燃与流行 导致传染
5、病流行因素包括病原体、宿主(人或动物)及他们 所处的环境即传播媒介(地理位置、温度、湿度),其中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很难被彻底 清除,特别是广泛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原微生物随时都可能感染人类5。其次环境因 素及传播媒介的不同,在疾病的流行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新发或已经被控制 的疾病,人类可能没有任何免疫力或免疫力逐渐降低,当出现新发传染病或已经被控制的传 染病再次出现时,很容易造成疾病流行,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人类在与传染病长期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及控制方法,特别是针对某些特殊传染病 有效的疫苗及普遍接种,以及特殊治疗药物的研发,包括抗生素、抗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 等,但
6、仍然很难将他们彻底消灭。传染病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这些疾病很多是人 畜共患疾病,动物源性疾病(特别是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随时传染给人类;其 次病原体(特别是病毒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生存,很难将其彻底清除;再者尽管我们已经 有了应对一些传染病的疫苗和抗生素应用,但其免疫力不能持久,加之病毒高度变异和细菌 耐药等因素,很难将它们彻底消灭。至于已经被很好控制的传染病为什么会再复燃,主要原 因包括:疫苗接种时间过长没有再接种,人体对该类疾病的免疫力逐渐降低,再与这类病原 体相遇时,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患病;病原体变异或抗菌药物耐药,导致狂燃的传染 病不断增加;人畜共患疾病在动物界
7、复燃传播给人类,也是传染病复燃的一个原因6o1.2 临床上常见的复燃传染病近些年在我国发:燃或发病有所增加的传染病主要包括 炭疽、麻疹、登革热、乙脑等,同时烈性传染病虽然只是极个别病例报告,但鼠间鼠疫一直 不断。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炭疽杆菌首先可以感染很多野生动物和家畜家 禽,人类是它的第二宿主。炭疽杆菌芽泡对热、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的抵抗力非常强,在泥 土中可以存活长达数十年,引起炭疽在人类和动物间不断发病或流行,特别是一些己经控制 炭疽的国家也经常出现炭疽的复燃7L如果肺炭疽一旦爆发,因其传染性强且经呼吸道传 播,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其次是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8、,在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流行中,导致近 2亿人死亡。常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和肺鼠疫。鼠疫主要是通过鼠蚤传 播,由于很难消灭野生老鼠,导致鼠疫在世界范围内经常有局部小流行。肺鼠疫也可以通过 呼吸道在人间广泛传播,危险性更高8。因此,鼠疫被列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复燃风险的传 染病之一,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特别有时被用于生物武器的威胁。脊髓灰质炎也是一个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自从婴幼儿普遍接种脊髓灰质炎 疫苗后,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近期也陆续在不同国家发生小的流行, 我国也经常有散发病例报告9。由于其可导致持久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值得我们高度 重视。日本乙型脑炎
9、(简称乙脑)一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蚊 虫叮咬传播,因为蚊虫很难被消灭,尽管已经有了非常有效的乙脑疫苗,要控制乙脑的流行 也是非常困难的10。在我国,近几年很多地区都有乙脑病例的散发或局部流行,主要累 及的是成年人,可能与疫苗接种时间过长,导致机体针对乙脑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有关。麻疹是另外一个由RNA病毒引起全球大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尽管我们己经有了安全 有效的麻疹疫苗,但仅2018年全球就报告了 35万例麻疹,并导致14万的死亡病例11, 我国也有麻疹局部小流行。因此,无论在公共卫生层面,还是科学研究方面,警惕麻疹的更 燃和流行都一直备受关注。麻疹的疾病严重性取决于
10、患儿的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特别 是免疫缺陷性疾病,当然还取决于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及当地麻疹控制情况等。此外,还有黄热病、布鲁菌病、结核等传染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比 如黄热病既往主要在热带地区流行,由于世界范围人员流动,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一直在 一定范围流行,近23年北方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2。2应对复燃传染病的措施由于新发与复燃传染病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使人们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防 控决策、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导致传染病一旦爆发,无论对国家经济发展,还是 社会稳定都会造成极大危害,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 中心2015年对9
11、73位公卫专家进行了关于新发与复燃传染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应对这些 传染病方面,我们平时的研究经费及投入还是非常不足的,特别是像云南等经常有传染病如 疟疾、黄热病等爆发的省份,当然防疫人员的储备及应对措施也相对不足13。为进一步 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需重点完成医疗救治、 检验检测、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传染病防控信息化等五大体系建设。其中检验检测、科研 攻关、人才培养等是提升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科研防治能力的关键问题。2.1 提升传染科(感染科)诊治能力 张文宏教授强调,当前我国感染性疾病(传染 病)学科的力量相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及所面临的感染
12、性疾病(传染病) 挑战而言,特别是面对城市老龄化与耐药细菌感染蔓延,以及输入性疾病增加与未知感染性 疾病风险的不可控等问题,尚待进一步加强14。这也提示新发传染病的走向与防控会出 现一系列新特点,从事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控的相关工作者应对此有所思考。我们应该加 强传染病独立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同时建立多学科重症专家救治团队,来应对传染病病原体 种类复杂且可以同时累积全身重要器官的特点,满足包括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孕产妇、高 龄等在内的所有患者的救治。同时要制定临床诊疗方案国家标准,并迅速在临床应用和推广入 实现治疗同质化。还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实时进行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与复燃传染病的诊 治方案培
13、训,做到全员培训和全部掌握。2.2 传染病病原体早期快速检测诊断技术的提升,特别是实验室快速检测和鉴定病 原体,包括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核酸及抗原和抗体检测等,将会大大帮助临 床医生早期识别新发和狂燃的传染病,迅速做出确定诊断,就可以把握传染病防控的“黄金 窗口期”,不让复燃的传染病流行。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是一个巨大的病原体储存库,很多 RNA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和禽类,就像冠状病毒一样。此外,很多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 过虫媒,如蚊虫、跳蚤、蛛虫等将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传给人类。因此,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复 燃更常见。病毒,特别是RNA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可通过和人类不断接触,在无数发生各 种
14、变异的RNA病毒中有一株最终获得可在人类中传播的变异,成为一个独特的可在人类中 广泛传播的亚种,那么就可以认为原本只储存于动物界的RNA病毒获得了在人类中传播的 能力。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传染病的防控作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阶段, 随着我国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体系的进一步强化,应对和临床诊治能力也将得到了大幅提 高。面对城市人口老龄化与耐药细菌感染蔓延,面对新发传染病风险的不可控性及传染病复 燃的临床复杂性,我们还要积极推进以传染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协作团队,整合优质资源,共 同战胜各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参考文献Zumla A, Hui DSC. Emerging and re
15、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global overview J.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9, 33(4):XiiiXix.Maslow J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gainst emerging and neglected infectious diseases J .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9, 15(10): 2230-2234.Bekerman E, Einav S. Combating emerg
16、ing viral threats J . Science, 2015, 348(6232): 282-283.WHO.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SARI) when COVID-19 disease is suspected EBOL . 2020-03-13Lessler J, Cummings DA. Mechanistic models of infectious disease and their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Version 2 J . Am J Epi
17、demiol, 2016, 183(5): 415-422.AImeida SL. Trending now: r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update J . J Emerg Nurs, 2015, 41(2): 104-108.Doganay M, Demiraslan H. Human anthrax as a re- emerging disease J . Recent Pat Antiinfect Drug Discov, 2015, 10(1): 10-29Byard RW. A forensic evaluation of plague -
18、a r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biowarfare potential J . Med Sci Law, 2020, Mar 19; 25802420908483. Online ahead of printAwaidy ST, Khamis F. Wild poliovirus type I in oman: a reemerging threat that requires urgent, targeted and strategic preparedness J . Sultan Qaboos Univ Med J, 2020, 20(1)
19、: eI-e4.Faizah AN, Kobayashi D, Isawa H, et al. Deciphering the virome of Culex vishnui subgroup mosquitoes, the major vector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Japan J . Viruses, 2020, 12(3). E264.Misin A, Antonello RM, Di Bella S, et al. Measles: an overview of a re-emerging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imm
20、unocompromised patients J . Microorganisms, 2020, 8(2): 276.Nwachukwu WE, Yusuff H, Nwangwu U, et al. The response to reemergence of yellow fever in Nigeria, 2017 J . Int J Infect Dis, 2020,92: 189-196.Tong MX, Hansen A, Hanson- Easey S, et al.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perceptions of the capacity
21、 of Chinas CDCs to address emerging and r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J . J Public Health (Oxf), 2019, Jun 28. fdz070. Online ahead of print.盘点那些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天花是由天花病揖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是对人类最具危害的疾病之一。天花病毒 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当患者与易感者面对面接触时,通过受感染的唾液飞沫而传播; 二是通过接触疱疹、痂皮及被患者污染的衣服、床单传播。临床上,天花主要有雨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重型天花,另一种是轻型天花;另外还有
22、两 种比较少见的天花,一种是出血性的,一种是恶性的。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天花 消除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在持续监测和考核的基础上,自1977年索马里产生了最后一 例自然感染病例后,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世界范围消灭了天花。霍乱霍乱于1820年首次传入我国。在1820年1948年,大小流行几近百次。受染地区除 西藏外,全国各省区几乎均受波及。1924年1948年,我国几乎每年均有霍乱发生,有些 年份报告的病人数达数万至10余万,病死率常高达30%以上。1981年以后,每年的霍乱发 病数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且总的呈下降趋势。霍乱因其发病急、传播快,被列为国际检疫 传染病。在我
23、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霍乱是由霍乱瓠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或食物后可引 起爆发流行。感染霍乱后表现为突然腹泻,继而呕吐,由此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 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表现,可导致死亡。霍乱的预防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对发现的患者和带菌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对 患者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切断霍乱的传播途径,做好“三管一灭”,即加强饮 水消毒、食品和粪便的管理,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同时建立良好的卫生设施,确保水源和 食物的安全。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人群免疫力。口服霍乱类毒
24、素菌苗,用于保护地方性流行区的高危人群。我国鼠疫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后有过多次鼠疫大流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生 活造成了巨大破坏。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作为一种发病 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被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俗 称“一号病”。鼠疫鼠疫通常经鼠蚤叮咬、呼吸道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等方式传播。人类鼠疫的病型大 致可以分为腺型鼠疫、败血型鼠疫、肺鼠疫以及其他类型鼠疫。其中以腺鼠疫最为常见,表 现为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鼠疫可发生剧烈胸痛、咳嗽、咳粉红色痰;败血症 型鼠疫病死率极高,表现为寒战、高热等全身毒血症状,继而发生
25、感染性休克,常于13 天死亡。因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我国鼠疫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 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防治策略是严密监视和有效遏制人群周边动物鼠疫疫情,防范人间病例发生, 有效控制了人间鼠疫疫情流行。肺炭疽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肺炭疽是炭疽病其中一种类型,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炭疽主要感染牛、羊、马等食草动物,人类多由接触病死畜被感染。肺炭疽一般由吸入 了带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引起,也
26、可继发于皮肤炭疽,通常是致死性的。肺炭疽发病初 期类似流感样表现,24天后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高热、发绡、咯血、咳嗽、胸痛等症 状,可发生休克,进而导致死亡。预防控制措施包括严格管理传染源,病人和病畜都应隔离治疗,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应消 毒,病人尸体须火化,畜尸须焚烧;对高危人群加强劳动保护,染菌皮毛应消毒,可用甲醛 消毒处理,以杀死病菌和芽也。从事畜牧业收购、加工的工作人员、兽医务人员和疫区人群 可用无毒活菌苗接种,保护期约1年。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重的公 共卫生问题。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伤寒病人或带菌者,一般由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粪一口”
27、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进行传播,苍蝇或螳螂等媒介可传递病原菌。感染伤寒后 可出现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大,严重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 孔等并发症。预防措施是对病人和带菌者要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一般为体温正常后15天;应做好 “三管一灭”,不喝生水,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肉类食品,进食水果前应洗净或削皮;对疫情爆 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全球控制和消 除麻疹的目标。我国自麻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项目以来,麻疹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近些年 来,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麻疹流行,但散发病例仍时
28、有发生。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佳手段。目前我国麻疹类疫苗免疫程序为:8月龄接种麻疹一 风疹联合疫苗,18月龄接种麻疹一腮腺炎一风疹联合疫苗或麻疹一腮腺炎联合疫苗。其他 措施包括做好麻疹患者的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 多拥挤处,出入戴口罩,轻症麻疹患者多采用居家隔离,注意开窗通风,有其他并发症应及 时就医。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每年亚洲有1.25亿5岁以下儿童感染志 贺杆菌,死亡14万。预防措施包括及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 重点监测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感染者应立即隔离并给予彻底治疗;慢
29、性患 者和带菌者不得从事上述行业的工作;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 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口服活菌苗可使人体获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新发与再发传染病及其防控【摘要】传染病的发展史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和人类的发展史相办行,从六世纪的 鼠疫流行到十二世纪的麻风流行,再到十五世纪的天花与梅毒的流行,体现了传染病对人类 历史的影响。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的提高,传统的传染病得到 有效控制,但是,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依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从韩国的MERS疫情到西 非埃博拉疫情均体现了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对人类的影响。【关键词】传染病;防控;人类的影响传染
30、病的发展史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和人类的发展史相办行,本文对新发与再发传染 病及其防控进行探讨。1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概念1.1 新发传染病是指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1992年美国医学协会提出新 发传染病的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 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定义新发 传染病是指新出现的、再度肆虐的或死灰友燃的传染病,包括由于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或 进化导致的传染病以及己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抗药性的改变或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而重新 出现或再度流行。1.2 再发传染病是指那些早就为人们所知,并已得到良
31、好控制,发病率已降到极低水平, 现在又重新流行,再度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2新发传染病的分类近30年来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层出不穷,至今已达40余种。从80年代初期发现的0157 到HIV病毒的发现,到丙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以及SARS病毒和HlNl病毒 的发现均提示新发传染病一直威胁人类的健康。新发传染病大致分为四类。2.1 某些病原已存在,既往未被认为是传染病,随着医学发展逐渐认识到属于传染病。 如消化性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消化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 指肠的慢性溃疡,直到2005年由马歇尔和沃伦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性溃疡 的病原体,所以把消化性
32、溃疡列为新型传染病。2.2 某些病原可能原己存在,但未被认识,随着实验技术进步,近年才被发现或鉴定。 如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莱姆病、军体病等。丙型肝炎病毒原称“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 炎病毒”,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并被证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属 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2.3 过去可能确实存在,由于微生物发生适应性变异和进化而出现新的传染病,如艾滋 病、SARS,人禽流感等。例如流感病毒从1918年HlNI变异到1957年的H2N2再变异到 1968年H3N2以及到2009年的HIN1,通过不同的变异引起新的病毒。2.4 来自动物的病原体感染人并致病。如禽流感、猪流感、S
33、ARS等。3新发传染病的 流行病学特点。3.1 病原体人畜共患,75%新发传染病为人畜共患性,如SARS、人禽流感、猪流感、 甲型HlNI等,在新发传染病里面以病毒、细菌为主体,具有较大的变异性。3.2 传染性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传染性取决于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和病原体的揖 力。如SARS、埃博拉等通过飞沫传播,禽流感通过鸟类迁徙传播到世界各地。3.3 感染后免疫力在新发传染病面前,人群没有免疫力,没有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 措施。4影响新发传染病的因素4.1 生物学因素病原体改变、宿主改变,免疫压力下病毒的变异及药物压力下的基因 变异等。病原体出现基因变异以及宿主改变作为生物学特征是新发、再发
34、传染病的第一因素。4.2 自然因素气候改变,全球变暖,虫媒宿主大量繁殖,扩大部分传染病流行地区分 布洎然灾害,如海啸、飓风、地震等造成卫生设施的损坏易形成传染病流行条件,大灾之 后必有大疫。如2003年墨西哥飓风后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上升。4.3 生态环境改变经济开发、开垦荒地、砍伐森林、贸易发展等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如美国东北部荒芜农田植树后出现莱姆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源的污染 是导致粪-口途径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因素。5新发传染病防控及其建议经典传统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如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切断 传播途径(追踪流调、消毒隔离、群防群控、爱国卫生)、保护易感人
35、群(体育锻炼、增强 体质、预防接种)等措施在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中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在面对SARS.流感时隔离检疫、检查体温依然起作用,再有体育锻炼、爱国卫生依然发挥重要的 作用。另外新发传染病防控也有自己特别的防控措施。5.1 加强监测、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 进一步发挥以病例为基础和以事件悬 基础的监测优势,扩大监测范围、内涵,建立监测网络体系,分享信息资源,及时掌握新发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早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新发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目前,我国已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灾害和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系统等。开展以人禽流感、 SARS,不明原因肺炎等20多个重点传
36、染病监测工作。5.2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水平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 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树立“治 疗即预防”理念,完善新发传染病救治体系,提高医疗救治水平,支持新发传染病诊断技术、 药物和疫苗研发。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能力,在人员培训、流行病学调查、早期预警预 测、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和治疗等领域与各经济体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5.3 制定防控预案,建立应急机制科学评价新发传染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制定科 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完善新发传染病的应对预案,建立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长效机制,确保科 学、有序、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
37、5.4 开展社会动员,促进多部门参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进一步加强多部门的配合与协 调,履行相关部门职责。社会动员、社会各界组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新发传染病,并 通过健康教育,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能力。5.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如何界定新发传染病,如何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 过程中的法律、法规责任进行界定,做出相应规定;尽快把新发传染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的范 畴;随着公共卫生法或健康法的制定,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性质和职责 有法可依;加强新发传染病宏观布局及综合性防控策略。为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防控筑牢铜 墙铁壁。参考文献I伍立玲,刘亚民.传染病报告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探讨叫.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3): 137-138.2张奕,彭晓旻,卢桂兰,等.应用三种模型对2011-2012流感病毒活动强度的预测 研究UL国际病毒学杂志,2011, (6): 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