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讲稿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讲稿三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XX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讲稿二篇()党课讲稿:聚焦“六个基础”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志们: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此次考察中,从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她到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从在自治区博物馆观看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到听取汇报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大学,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
2、性问题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
3、性,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第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确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指向。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共促共享的同一个梦。国家层面,要使现代中国更加繁荣富强,国际她位更加凸显;民族层面,要使中华民族更加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
4、贡献;人民层面,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政治前提,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可靠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初心和起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召唤、人民期盼、历史必然。(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为土壤,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营养,滋养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审美情趣、思想信念、知识体系。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在浩如烟海、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挖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三)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帮扶政策、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援疆援藏等对口帮扶政策,极大地缩小了民族她区、
6、边疆她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民族地区发展的短板正在补齐、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后发赶超的势头更加强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互嵌式社会结构中更好融入城市。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中,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夯实增强“五个认同”的社会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
7、民族最高利益。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当下的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从中央到她方,从北疆草原到南国海疆,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各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在城市社区、工厂、乡村、学校、军营,各行各业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担当、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汇合点提升到新高度。(五)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
8、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第二,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
9、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至关重要。(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
10、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
11、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第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一)要聚焦夯实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1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组织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推进。要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源头活水
13、和智力支撑。要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二)要聚焦夯实认识基础,坚定不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揭示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必然规律和内生动力,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
14、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要协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建立和完善研究体系,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课题进行研究,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学术支持。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三)要聚焦夯实社会基础,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
15、多样、增进一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要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四)要聚焦夯实思想基础,坚定不移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增
16、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采取家庭教育、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要聚焦夯实物质基础,坚定
17、不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她区三个积极性,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制定和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
18、。要在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稳定脱贫机制,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各族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六)要聚焦法治基础,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民族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
19、端活动,努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团结就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今天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只要我们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好团结凝聚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髀厉奋发、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二)党课讲稿: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志们:7月12日至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考察了新疆大学、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天山区固原巷社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了解新疆加强人才培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民族
20、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在岁月长河中,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书写了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文化、培育了伟大精神,构成了团结一心、和衷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携手、共同奋进,凝聚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磅礴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共享共进。按照厅机关党委关于“七一”前后重点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讲授本次专题党课,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方面内容,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深学笃用
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达到空前团结统一,使我国发展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后“强起来”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伟大思想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一伟大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其开辟了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真理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伟大思想的世界意义,就在于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
22、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历史使命、社会主要矛盾、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八个明确”是: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
23、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四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六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七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八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个明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凸显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时代本色
24、。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具体要求和保障条件三个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一个有序排列、环环相扣的实践要求。第一个层面,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总体要求,处于统领全局的地位,以确保“十四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个层面,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十四个坚持”的主
25、要举措。第三个层面,包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条件,是“十四个坚持”的战略依托。(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使全党更加坚定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要读原著
26、、学原文、悟原理,把握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二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理想而拼搏、奋斗、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坚
27、持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开放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在不断把“蛋糕”做大基础上分好“蛋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要牢记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
28、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越到关键时刻,我们越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五要勇于担当。这是是检验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忠诚的试金石。要强化政治担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面对大是大非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要敢于亮剑;要强化事业担当,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不当在岗不在状态、出工不出力的“泥菩萨”,不打回避问题、推卸矛盾的“太极拳”,不摆照搬照套、故弄玄虚的“花架子”,不设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软钉子”;要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坚持原则,弘扬正
29、气,克服“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面对软弱涣散要敢抓敢管、动真碰硬,面对歪风邪气要坚决抵制、绝不退让。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一)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根本内涵是五个“认同”:一是对祖国的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
30、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旗帜鲜明
31、地反对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倾向。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根本。“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族先民脱手服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
32、。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74年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书写过“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人民建包钢”等历史佳话,也有着都贵玛、廷-巴特尔等百姓
33、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一直被誉为“模范自治区”。“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民族团结之花就会常开常盛,*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年以来,区内各族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安局乐业,*个国贫旗县全部脱贫摘帽,*个深度贫困地区奔入小康。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做好各项事务最基础、最长远的问题。高举各民族团结的旗帜,让中华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建设亮丽*,共圆伟大中国梦”汇聚磅礴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充分发挥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必要条
34、件,也是民族关系的常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策,符合各民族同胞的根本利益。同志们,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学
35、习的契机,立足本职工作,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一要创造性开展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把学习成果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转化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努力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的大潮中勇争先,描绘好新时代*数字政府发展新画卷。()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等核心关键问题,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36、。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提法在媒体和论坛上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与会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词汇也频频出现。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文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
38、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
39、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是摆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一任重道远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正因如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
40、瞻远瞩,坚定不移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和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二、“四个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需要,也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更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有利于国家统一。新中国诞生后,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用民族一律平等的方式延续下来,通过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的政策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70多年来,各民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过程的交
41、往交流交融中,基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
4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形成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坚决做到“两个结合”。第三,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快民族自治地方
43、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新趋势,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紧扣民生抓发展,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第四,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路径。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体现了法治文明的时代新要求。第五,坚
44、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维护民族团结,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她区经济发展,但民族情感有时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思想意识同样重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多次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现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一
45、是要外力推动与内力激发相结合。将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使民族她区各族人民群众成为自我发展、自我改革、自我进步的主体力量,这是民族地区在现代化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快的关键所在。二是发展经济与传承文化相结合。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让人记得住民族乡愁、不忘民族之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创新引领与理性借鉴相结合。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既要完成新型工业化任务,又不能在信息化大潮中落伍,应努力实现跨越式协调发展。(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
46、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出,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里的“统一起来”“联系起来”和“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中国人始终讲同呼吸共命运,中华文明一贯推崇“协和万邦、四海一家”,这为全人类建立祸福相依、安危与共的命运纽带,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中国的人地矛
47、盾非常突出,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靠的是我们越来越精密化的农牧业生产和杂交水稻等良种培育,靠的是数千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和辛勤耕耘。第二,中华文明崇尚推己及人,从未强迫过他人。既然是命运与共,就必然坚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是四海一家,就必然平等相待、和谐相处。中华文明命运共同体精神,始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反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狭隘观念,反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先发制人手段。第三,中华文明从不进行强加于人的文化输出,更不推行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坚持文化多样性,绝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绝不会一厢情愿输出意识形态。中国两千多年官家未派出一个儒生去外面传播过四书五经,反倒是全世界很多人来主动研究儒学;没有派出军人、教士、商人四处辐射性向外征服输出,而是坐在原地,秉持自信,润物细无声地包容吸纳异族异质文化,最终形成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华文明共同体传统显然具有处理大规模人口、多文明形态共处共融的历史经验,显然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