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附博士生学业情绪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附博士生学业情绪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近年来博士生群体心理问题频发,博士生心理状态逐渐成为社会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科研活动作为博士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博士生科研状态直接影响其整体心理状态水平。那么影响机制是什么呢?具体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摘要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研究生逐渐成为中国科研活动中的主要群体。博士研究生的科研状态与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学术水平紧密相关。通过对大学10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三级编码,将生理压力、心理压力、个体能力压力、科研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确定为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的五大影响因素,并将五大因素归纳为内在压力因素以及中介压力因素。通
2、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在压力因素是影响博士研究生产生科研倦怠的根源因素,但内在压力因素只有通过中介压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最终导致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状况的发生。因此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内部压力因素相互作用下,再通过中介压力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关键词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扎根理论;内在压力因素;中介压力因素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是中国学历教育的顶层,其不仅是吸收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具有浓厚的科研成果输出属性。随着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的比例逐年增高,科研贡献率不断提升,日益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力1。博士生进行科研活动是其培
3、养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博士生科研状态直接影响其整体心理状态水平。除此之外,博士生的科研心理状态也与博士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学术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博士生群体心理问题频发,博士生心理状态逐渐成为社会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学界针对博士生心理状态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焦虑方面,对该群体科研心理状态关注较少,且对于科研心理状态的研究多聚焦于高校教师群体,较少关注博士生群体。因此,研究以博士生为研究群体,以科研倦怠这一心理状态为切入点,运用扎根理论对造成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因素进行质性分析,最终得出适切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相关概念梳理美国心理学家曾将倦怠(BUmOUt
4、)引入职业领域,将倦怠定义为“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所导致的疲惫状态”2。有学者将个体职业倦怠的发生归因于PI报与付出间不匹配3,也有学者从三个维度对倦怠进行廓清4,包括:情感耗竭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人性化人际关系疏离、低效能感自身评价消极倾向增长5。后来,还有学者认为倦怠感的产生与工作者的产出与回报失衡状态相关,亦有学者将倦息归结为“没有达到需求和完成期待的个体之知觉6。目前,学界关于倦怠状态而开展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前面学者三维度定义的信效度,因此笔者也将依据其概念作为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度定义可以将科研倦怠表述为科研活动参与者无法达成科研目标、科研成就感以及科研目
5、标期待时,产生的焦躁、失望、疲惫感。博士生科研倦怠是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体验到的幸福感降低的一种消极情绪,其三维度内涵包括:科研热情耗竭、科研效能感低、科研去人性化。从心理学角度观测,投入与倦怠是幸福感的两种原型7,幸福感包括激活与快乐,投入意味着高度激活与快乐,倦怠意味着低度激活与快乐8。由此可见,博士生科研倦怠意味着对科研投入的降低,势必也会影响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造成科研质量下降、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对于博士生科研倦怠的研究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NVivol2软件对访谈原始资料进行提取与分析,中期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归因判断。质性分析
6、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进行建构,以获得解释性理解的实证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经典的自上而下的质性理论建构方法,其运行的前提在于搁置前期心理预判,仅通过对经验材料挖掘事实。在访谈材料整理过程中,将会进行开放、关联、核心三级编码。研究选取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性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为被试,对其进行深度访谈。(二)研究样本从研究目的出发,通过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7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为被试,其中5人在科研活动中未感倦息,因此剔除无效样本,最终留取102人的访谈记录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样本情况
7、如表1所示。表1样本基本情况类别人数男性55性别女性47全日制45培养方式非全日制57人文社科类37工科31学科领域理科28其他624岁及以下72530岁45年龄层次3136岁3837岁及以上12(三)研究过程1 .访谈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鉴于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访谈进行的形式并不限于面对面访谈,访谈者和被试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等多样的渠道进行。在访谈之初笔者会向接受访谈的被试介绍性说明科研倦怠的基本内涵,使被试在接受访谈时形成初步的自我预判,从而确保访谈的效率和质量。访谈内容包括被访谈者和统计学意义上的个人情况,以及“你是否在科研活动中感到倦怠?让你觉得倦怠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2 .编
8、码研究利用NViVol2软件将有效访谈记录对原始材料词义提取、归纳、整理。依据扎根理论,对提取出的码号自下而上进行三级编码。在编码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人力进行更为细致的微调以及归类,目的在于形成更为细致、人性、可靠的码号,最终形成27个本土概念与13个意义范畴。在关联式编码过程中进一步将意义范畴整合形成5个关系类属,在第三级编码过程中归纳出类2个核心类属。3 .码号饱和度测试为保隙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在形成初步的核心编码之后,将编码重新编制为一份开放性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大范围的投放。该问卷的目的是进行码号饱和度测试,以发现是否有新的码号出现,不断补充经验材料,确保归因分析的有效性。研究数据分析(
9、一)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是对访谈原始材料中的语句、语词进行概念化,并将相似、相同的本土概念归纳为一个意义范畴的过程。2开放餐喝过访谈BK蛤材料中的鼻Pift句意义范畴攻读W上的同学年龄普遍偏大.因此时的问题很多、号Ifi的事情也比较多.无形中Mln许多科研长力年Itai力年用力寓男度的科研文会.沟研活访经常使我的身体处于爱健康状叁,经常想能被盘健状态健IK状分同貌的同学早巳工作,己经或为率里的主要收济来ITtEB独立生活.而博士科研只能领取侬德的朴助,有时还要家中料贴自己男性性引限力性别压力MHft的同学成家、工作.加及谭If十的我前途未卜,每想到这就他得很疲做女性件JMFR力导第对我的指导方式属
10、于“微骅J导府工作很忙、掇机会很少导绮管同方式导建有的时候不能理薪我的科研拆求,科研建议对我东说没有建设性,不想与导师沟通与导师沟通不16同学之网邮龄杂距比较大.而Il研究方向不冏.也较分放.对于科研何超没有办优相互交通同学关系在职攻读博L学位使很多r作任务要分兵玲附,.自即同Ir对此育妙智法.同小之间人际交往不怪同事关系-WTJRX天顺浪博年脩比较大,家里开始对花矍、给蜻、生子等方关注起来,科研和个人问Ig精力很窿分纪婚育向Ifi在读博科期间.家里的长子也面临ILt学问题,财孩子培养Jt法等同Ie占用我很大精力教育子女-生活j科研精力-分配平倚关系家中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束雄差.J
11、Bff我的关注和用岐.占用了很多科研时间购养老人博士谭题及到很多学科的交叉.这让我很媾将各个学科的东西IUiL在起.找不到创斯的珀度学习迁移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长常健RHl己的知识储耕It太少,很*将问Il研究透沏,有些求我知识的新能力科5能力我的研究方向涉及到很多数第收集.演算、Itm,01我经常并不清禁谈相何操作研进度獴慢实践掇作t力在科研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多圉谁,让我感到假定科研旬性毕业有发文要求,向期刊投稿连续被拒之后,我就萌生/退学的念头扰挂折能力其实与初来设博,主要是为了以后能凭俯高学历找一份好1:作,实际上没育太多学术上的追求功利性科研动机科研确机我的学科没有很多机会组织大家一起进
12、行学术探讨.整体上学术城榻并不好学术侬刖我的学科对于用土生发文的质量要求很高.为r达#|这样的林必缜拼命写文*,Wttw自己就此机Jl学术饕求科研情景科研就是一条看不见未来的道路.时常让我变得很疲盘.才的时候!(至会否抵“情靖科M情精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首先对提取出的原始语句进行整理,剔除无效与模糊的回答,将剩余的有效句子进行开放式编码。编码采用“样本号一问题号一回答语句编号”的形式。访谈原始材料中的真Sfift句本土假念意义应*柘天在实验和数据中挣扎.总是一个Bi理接Ir-个图难困雉我用大的科研活动恭本郡生实验、运算这抑重复性的工作.没有提旅性机械科研性质我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拈坡塔
13、里Ul找*,特别的没有施理现存很多用人单位招眄对于年龄有一定的Bl制.博士斯业后很多工作鄱因为年触的关系没法找就业年龄像我们这冷土博士很戏在一线城市的好大学找到心仪的JI作,尤其是学术性的岗位就业质量当时读博姑为r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好升.但现在科研活动率涉做多精力.想W做好本职工作更1(件升压力音升Hi力非的学科对于毕曼的要求太高了,很多好兄师也都延期毕业L这也让我觉得无心科研毕业压力延华压力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将相同意义的句子范畴化,剔除矛盾句子,经过多次筛选、清洗、整理,最终得出27个本土概念和13个意义范畴,具体如表2所示。(二)关联式编码关联式编码是在意义范畴中寻求内在联系,将零散的
14、范畴通过线索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组合形式。通过关联式编码能够更为透彻地分析出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在关联式编码过程中,将已获得的13个意义范畴,一一联系,梳理出5个关系类属,如表3所示。(三)选择式编码通过选择式编码,围绕“博士研究生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范畴,将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压力因素确定为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内在压力因素,将科研情景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归纳为中介压力因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对于博士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判依据主要是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数量及质量9,因此,科研文章发表的压力成为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中介影响因素之一。此外,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博士生毕业、择业、就业等问题紧密
15、相关,基于此社会环境因素同科研情景因素共同构成科研倦怠的中介因素。(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建构通过对访谈原始材料的归纳分析,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过程,将原始材料整理为27个本土概念、13个意义范畴、5个关系类属,最终归纳为2个核心类属。在此基础上架构出博士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生理乐力因素心理压力因家内在压力因素科研心理素质个出力压力因素科研倦怠就业压力晋升压力延期毕业压力图1悔士生科研倦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影响因素模型阐释通过扎根理论的指导,确定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压力因素、科研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博士生科研
16、倦怠的五大因素。但是各个因素间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且对于科研倦息产生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进一步将五大因素归纳为内在压力因素和中介压力因素两大类因素,二者共同发生作用,从而导致博士生科研倦怠显现的发生。(一)内在压力因素在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中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压力因素属于内在压力因素,三者构成了博士研究生是否感受到科研倦怠的基础。当个体的生理、心理情况较差,对自身能力不自信的时候,极易在科研活动中感到倦怠,这种倦怠感长期积累最终将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首先,从生理压力因素层面来看,博士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健康情况不同,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疲惫感,从而影响其
17、长时间投入到高强度的科研活动中,同时这种生理疲惫感也极易引起心理状态上的波动。就年龄因素来看,博士生入学年龄范围较宽,因此博士生的年龄普遍较高。参与此次访谈的107名博士生中,年龄在30岁以上的同学就有50名,占比为47%。年龄较高的受访博士生普遍表示科研活动导致他们的生理疲惫感增强。就性别差异来看,女博士生较男博士生更容易感受生理压力以及科研倦怠。参与此次访谈的博士生中有47名女性,占比为44%,在访谈过程中女博士生普遍表示在科研活动中由于不同的生理结构以及社会角色使她们更容易感受到生理压力。就健康状况来看,受访博士生大多数都表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亚健康的困扰。实验强度、科研压力、作息不规律
18、、长时间伏案工作、锻炼时间少都让博士生更容易产生健康困扰,健康问题的产生进一步影响到科研活动效率。其次,从心理压力因素层面来看,心理压力的来源多来自于科研活动中人际关系交往阻碍以及生活和学业间的平衡。就同学关系来说,一方面,由于博士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同专业间差异巨大,即使是同一专业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因此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到阻碍,无法进行观点的交流,遇到学术问题也无法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启迪,这些状况都极易造成倦怠感的产生。另一方面,在访谈中近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面临着人际交往困难,在较高的学术压力下同学们各自忙于科研,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较强的疏离感,这种人际交往的疏离感极易导致博士生的孤独
19、感、无力感。就同事关系来说,在职攻读学位的博士生由于要兼顾工作和科研,精力分配出现问题时易于造成同事间的摩擦。就师生关系来说,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极易使博士生对于科研活动产生抵触情绪,造成科研倦怠。在博士研究学习期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最为密切,与导师关系不良极易导致博士生丧失科研热情,导致科研倦怠的状况发生。同时,不同培养方式下的博士生都面对着生活与科研难以平衡的问题,精力分配的不均极易造成科研热情耗竭的状态,从而导致科研倦怠。对于全日制的博士生来说,他们不仅要考虑科研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就业、婚恋、生育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易使全日制博士生感受到很强的精神压力。对于非全日制博士生来说,他
20、们不仅具有上述问题,同时还要平衡日常工作与科研活动的精力分配。总之无论培养方式如何,博士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因素便是导致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内在压力因素的其中一部分。最后,从个体能力因素层面来看,博士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自信以及科研心理素质低下都容易引发科研倦怠的产生。就科研能力来说,博士生对于自身科研能力的研判多与科研成果的多少联系在一起,但科研成果的产出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因此单一的评判标准往往使博士生对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判断不够准确,导致博士生对自身科研能力不自信的情况产生。这种不自信使博士生在科研困难面前缺乏韧性和奋斗的精神,在经历失败之后极易陷入科研效能感低的心理情绪中
21、,导致博士生科研心理素质较低的状况发生。博士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低下使其对科研的热情逐渐流失,从而导致情感耗竭的状况出现,造成科研倦怠。这种来自于个体能力的压力又会反作用于博士生的生理与心理,导致这两者压力的产生。综上所述,生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因素、个体能力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呈现相互影响的状态,三者共同构成影响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内在压力因素。(二)中介压力因素如果没有中介压力因素发挥作用,单纯依靠内在压力因素也不足以造成博士生科研倦怠感的产生。因此,研究将科研情景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归纳为影响博士生科研倦怠感产生的中介变量,即指内在压力因素对博士生科研倦怠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实现的。从科研
22、情景因素层面来看,科研动机、科研情境、科研性质构成了的科研情景因素与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产生的小环境。具体来说,科研动机与科研倦怠的产生相关。科研动机是支撑博士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博士生投入到科研活动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其中功利性科研的动机是导致科研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与纯粹的科研动机相比功利性科研动机夹杂着更多的因素,使博士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缺乏内心的坚定信念,因此在面对科研阻碍时缺少真诚动机的驱动让博士生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倦怠情绪的产生。而科研情境亦与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产生相关。科研情境包括学科建设、学科学术氛围等,研究中受访博士生
23、表示所从事的学科研究方向的前景、能获取到的学术资源也是造成他们感到倦怠的原因。近20%的博士生表示他们对自身研究的内容前景并不看好,15%的博士生表示其无法获得科研研究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以上两方面都在逐渐损耗博士生的科研热情,造成科研倦怠的发生。此外,科研性质也与科研倦怠相关。对于博士生来说科研活动是其学习生活的重心,但科研活动单调、机械、艰难的属性使长时间从事科研活动的博士生易产生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低效能感的状态,这些状态正是科研倦怠出现的显著指标。从社会环境因素层面来看,社会环境构成了博士生科研倦怠产生的大环境。就业压力、晋升压力、延期毕业的压力构成了社会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于就业压力
24、而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博士生由于研究方向精深,且对自身就业质量要求较高,同时社会对于博士生角色的设置较高,导致博士生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倍增。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消耗了博士生日常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倦怠感的产生。就晋升压力而言,在非全日制博士生中普遍存在,博士学位的获取与其工作晋升紧密相关,因此博士学位的获得不仅是对科研活动的一种认可,更成为工作升迁的基石,双重压力导致了部分博士生产生了科研倦怠。就延期毕业压力来说,在受访的107名博士生中有近93%的人坦言其具有此方面的压力,延期毕业不仅打击了他们科研的积极性,更使他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压力倍增,从而极易陷入科研倦怠与难以达到毕业标
25、准的恶性循环中10。总而言之,在社会环境因素中,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巨大的生活压力、浓厚的竞争氛围都给博士生造成较强的心理压迫感。一方面,这种压力敦促着博士生的科研产出量,当过度以科研产出量作为考核评价标准时,极易导致博士生产生科研去人性化的感受。另一方面,这种压力使博士生产生心理焦虑,在遇到科研困难时极易产生挫败感和低效能感,导致情感耗竭,进而出现科研倦怠。(三)压力因素与科研倦怠在研究中,通过对107名研究生进行深入的访谈,归结出生理压力、心理压力、个体能力压力、科研情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五大因素,并根据因素作用方式不同分为内在压力因素与中介压力因素两大类。两大类压力因素共同
26、作用导致了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产生11。从内部压力因素来看,这是导致博士生科研倦怠产生的根源因素。博士生生理压力、心理压力、个人能力压力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博士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情感耗竭、低效能感、去人性化的感受,最终形成科研倦怠。同时在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不同的内部压力来源与不同的倦怠维度相关,例如生理压力与心理压力共同作用极易导致博士生科研情感耗竭状况发生,身心俱疲使得博士生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同时,心理压力与个人能力压力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博士生在科研活动中低效能感的产生,这种低效能感亦会反作用于博士生的科研生活,加重心理压力与个体能力压力。当然这并不是说生理压力、心理压力、
27、个体能力压力因素与科研倦怠各维度因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影响程度大小的区别。从中介压力因素看,内部压力因素通过中介因素的作用才最终导致了科研倦怠的产生。由科研情景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构成的中介因素,进一步放大了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生理压力与个体能力压力,使处于情感耗竭与低效能感的博士生在多重中介压力的作用中形成了去人性化的感受,最终导致科研倦怠的产生。综上所述,博士生科研倦怠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内部压力因素相互作用,再通过中介压力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研究局限研究尽力将访谈原始材料进行登录,追求码号的饱和。但是达到码号饱和仅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调研样本数量有限(仅在北
28、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进行取样),因此不能保证码号已经完全饱和,这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博士生所在专业及学科众多,各专业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影响科研倦怠的影响因素也会略有差别。而研究仅从宏观上对博士生科研倦息问题进行把握,未能聚焦具体年级、具体学科,这是研究的局限之二。基于以上局限,研究结论仅适用于分析高校博士生科研倦怠产生原因概况,在特定情境中不能完全适切,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修正及完善。博士生学业情绪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摘要:博士生学业情绪的水平对博士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博士生学业情绪水平在性别、生源地、学科、本科高校类型、年级等
29、方面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博士生学业情绪水平总体较好,积极情绪的体验要多于消极情绪;女博士的学业情绪水平低于男博士;城市生源博士生在厌烦情绪上显著高于农村生源;人文社科博士生学业情绪水平低于理工科博士生;本科毕业于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博士生挚业情绪水平优于普通院校博士生。提出要关注女博士学业情绪,加强城市生源博士生学术精神训I练,重视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过程和质量,推进团队合作的小组工作模式。关键词:博士生;学业情绪;现状调查;提升策略自1981年启动博士研究生教育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已成为超越美国的第一大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博士生教育是教育工作中
30、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是受教育者中学历和学位的最高荣誉获得者,其自我期望、成就动机较高,加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来自就业、学业、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冲突和压力,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博士生群体逐渐开始暴露出一些精神或情绪问题。学业情绪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好的概括了学生学业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的与学业相关的所有情绪,是目前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学生学业过程中情绪种类和水平的测量手段。由于博士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和学历特征,通常认为博士生具有较为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行为处事能力,因而对博士生情绪问题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基本集中于青少年以及大学生。已有关于博士生情绪的研究维度较局限,均集中在对单一情绪(如焦虑)的研
31、究,对博士生在学习和研究工作全过程中的学业情绪体验的研究尚不多见。积极情绪有助于博士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消极情绪则相反,甚至会影响到博士生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常有博士生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新闻见诸报端。因此全面了解博士生在学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掌握博士生学业情绪动态,建立和健全博士生学业情绪咨询和疏导辅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文献同顾学业情绪这一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新的研究热点,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于1998年召开了主题为“情绪在学生学习与成就中的作用”的学术年会,激发了学者们对学业情绪领域的研究热情。1教育心理学家(EducationalPsychologist)杂志在
32、2002年第2期专门做了有关学业情绪的专题,德国心理学家ReinhardPeknm在这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基于一项质性和量化研究的学生自我学习管理和学业成就中的学业情绪的文章,首次提出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这一概念,将与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情绪统称为学业情绪,它不仅包含在学业情境中体验到的与成功和失败相关的情绪,还包含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那些情绪。2在Pekrun提出学业情绪这一概念之前,国外1974-2000年期间与学业相关情绪的研究文献有近2000篇,统计分析发现,这些与学业相关的情绪研究中,以焦虑情绪最受关注,而其他情绪则少有人研究。如NichoIl
33、s等人早在1976年就发现焦虑情绪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并不大,相比较而言,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测试能更好的预测学业成绩;SaraSOn发现焦虑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集中思维去完成任务的问题4;KeOgh等人在2001年研究发现在考试前焦虑情绪严重的人的成绩会更容易受到干扰。5Katia和Frederik通过对比利时3659名博士生的访问和调查,发现博士生普遍伴有精神和情绪不佳的问题,而工作压力与就业前景是博士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6。继Peknm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后,陆续也有国内学者对学业情绪做了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以学业情绪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到目前为止,国
34、内有关学业情绪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领域。L学业情绪基本理论:国内学者对Pekrun等人提出的学业情绪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控制一价值理论(COnlrol-VaIUetheory)将情绪的期望价值理论、归因理论、控制感理论整合,为分析学业情绪提供了理论框架。7其中认知一动机模型解释了个体认知和动机机制作为中介变量,是如何影响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的作用关系的。2 .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以及中介变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和青少年,其中又以青少年为主。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二是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的关系以及中介变量的作用。Pekrun等人于2002年编制了第一份学
35、业情绪问卷(ACademiCEmotionsQuestionnaire),分别以英文和德文两个版本发行。我国国内第一份与学业情绪有关的情绪问卷是由学者俞国良等人在2007年编写发表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8马惠霞在Peknm的九种学业情绪基础上增加了“兴趣”一项,认为学生在学业活动中体验到的学业情绪主要有10种,分别是:羞愧(shame)、焦虑(anxiety)气愤(anger)、兴趣(interest愉快(enjoyment)希望(hope)、失望(hopelessness)厌烦(boredom)、自豪(pride)、放松(relax),并于2008年编制和出版了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9赵淑
36、媛在2012年以Peknln的英文版学业情绪问卷为基础,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本的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10赵淑媛等人通过AEQ问卷中文版对845名大学生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学业成绩与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与消极学业情绪呈负相关11。随着对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发现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作用,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示,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学业情绪正相关,与消极学业情绪负相关,并且学业情绪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拖延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效应。12柳林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扮演者中介变量的作用,学业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学业成就,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
37、感间接影响学业成就。13郝梅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积极学业情绪与学业倦怠负相关,消极学业情绪与学业倦怠正相关。14朱丽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成就目标、成就动机、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探讨,发现大学生成就目标和成就动机以及学业成就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正相关,而成就目标和成就动机与学业成就没有显著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学业成就之间起中介调节作用。153 .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领域特异性较明显,研究对象集中在一些特定的群体,如学困生、中职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等。研究内容则主要集中在某一学科,其中对初中语文的研究最多。初中语文学困生的
38、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这一部分的研究虽然不是学业情绪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数量并不少,属于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如刘节约、徐俊梅分别对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做了分析,认为影响语文学困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主要是缺乏成就感和较低的兴趣1617。薛辉等人通过测验法、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初中语文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学业情绪做了对比,研究发现学困生的消极情绪大于学优生,高年级学生的消极情绪大于低年级学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要多于男生18。另一类研究较多的群体是中职生和护生。通常中职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落后于普通学生,因此有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较容易
39、出现情绪问题;而他们又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关注该类群体的情绪问题以及调节能力。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对于该群体的研究不够重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所欠缺,测量手段较单一。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青少年和大学生,对研究生学业情绪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博士生学业情绪的调查研究更是不常见。本文以北京市某985工科院校博士生群体(在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编博士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调查当下博士生学业情绪在性别、生源地、学科、木科院校类型、年级等方面的差异,拓展国内学业情绪研究领域,以期为今后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实
40、证参考。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回收问卷11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108份,有效问卷同收率达94%。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二)测量及分析工具1 .博士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以Peknm编制的英文版AEQ为基础19,同时借鉴马惠霞的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20和赵淑媛的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21|,以及彭艳君的研究生学业情绪问卷22,自编博士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问卷分积极学业情绪和消极学业情绪两个维度,考察了博士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情境中所能经历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愉快、希望、自豪、放松、厌恶、生气、焦虑、羞愧、失望9种情绪。共77道题目,采用Lik
41、ert5级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5分。在本研究中,9种情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愉快0.839,希望0.745,自豪0.756,放松0.718,厌烦0.817,生气0.743,焦虑0.821,羞愧0.764,失望0.833,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1,表明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指标。在效度检验方面,博士生9种情绪分量表与学业情绪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分量表之间两两相关,说明博士生一般学业情绪量表的结构效度较为理想。2 .统计分析工具使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博士生一般学业情绪现状
42、,并使用均值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检验不同性别、生源地、学科、本科院校类型、年级等因素对博士生一般学业情绪的影响。三、研究结果与讨论(一)博士生学业情绪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总体上看,博士生的学业情绪中积极情绪的体验(均值3.37)高于消极情绪(均值3.19),博士生学业情绪总体水平较好。积极情绪中希望情绪得分最高(3.73),说明博士生的自我期待值普遍较高,其次是愉快情绪(3.42),说明目前博士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之后是自豪情绪(3.20),说明博士生的成就感不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科研难度大,较难达到理想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是来自于博士生对自身较高的期望值,从而导致对科
43、研工作有较高的要求,认为现有水平并不别理想。放松情绪的得分是积极学业情绪维度中最低的,为3.12,一定程度上表明博士生的压力较大。消极情绪中焦虑情绪得分最高(3.39),这也验证了以往学者对于博士生焦虑情绪研究的必要性。排在第二位的是羞愧情绪(3.26),可见博士生普遍对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不满意。与该结论较为接近的是一项基于全球5700多名博士生的调查,在该调查中,近25%的博士生认为自己患了“冒牌综合症”,也就是说博士生们经常觉得自己是个“冒牌”的博士,是一种对自我否定而产生的精神压力23。生气情绪的得分(3.22)略低于羞愧情绪,引起博士生生气情绪的情况包括研究进展不顺利、研究成果被否定
44、、研究能力遭到质疑、与导师沟通不畅等。失望(3.08)和厌烦(2.99)这两种情绪是所有情绪中得分最低的两项,表明纵然在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博士生也并没有轻易放弃。根据博士生一般学业情绪量表具体题项的得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序,分别看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得分高的前5题(见表3)。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中得分最高的5题,希望情绪(b3b6、b4、b7)占了4题,愉快情绪(a4)有1题。从题项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博士生对自身的要求和期望均较高,在学术追求上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消极情绪中得分最高的5题,生气情绪(f4、f3)和焦虑情绪(g2g3)分别占了2题,失望情绪G5)为1题,且5题在
45、得分均值方面的差异不大。根据具体题项内容,可知博士生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并且科研任务和科研成果是影响博士生焦虑情绪的两大主要因素。(二)不同性别博士生学业情绪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4),在积极情绪方面,男博士总体上得分高于女博士,仅在愉快情绪上的得分略低于女博士;在消极情绪上,男博士得分普遍比女博士低。可见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男博士所体验到的积极学业情绪要多于女博士,男博士的学业情绪水平更好。这与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吕玲玲等人运用卡特尔16人格因素量表对农业院校近千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测量,发现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和重视24。余督督在对2
46、29名博士生抑郁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女性的抑郁自评分平均值要高于男性2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相较于男性,女博士生更容易受到来自年龄、情感、家庭、求职等的压力,这些都会导致女性博士在学业上情绪的波动,影响其积极学业情绪的体验水平。从P值来看,博士生的一般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赵淑媛等人发现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消极学业情绪比女生多26;赵金娥发现中职生的学业情绪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7。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的身份差异导致的。相较青少年群体和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博士生由于年龄较长、心智较成熟的原因,能够较好的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另一
47、方面,博士生从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其学术角色日益凸显,而性别角色则逐渐弱化28。因此,在一般学业情绪的水平上并不显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H)不同生源地博士生学业情绪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5),城市生源的博士生在积极情绪上的得分低于农村生源,而在消极情绪方面的得分则高于农村生源。这一结论与赵淑媛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9需要注意的是,在羞愧情绪上,城市生源的得分低于农村生源。可见,相较城市生源来说,农村生源博士生更加珍惜读博的机会,也更加能够吃苦耐劳。但同时,面对着更大的经济压力,背负着父母甚至是家族的殷切期望,农村生源的博士生更容易产生对亲人的愧疚之情。从P值来看,不同生源地
48、的博士生仅在厌烦情绪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P=Ool6),城市生源博士生的厌烦情绪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博士生。厌烦情绪分量表的具体题包括“我很讨厌查阅外国文献”“我很讨厌反复修改论文”“科研任务让我感到疲劳,不愿意继续”等,从中可以看出,与农村生源相比,城市生源博士生在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方面仍有待提高。有研究指出,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阶层作为先赋因素,会影响子女的社会流动130,城市生源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非学术职业而非国内教职31。以往学者的这些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的结果,即城市生源博士生由于在职业定位上更倾向于非学术职业,因而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较农村生源博士生有着更强烈的厌烦情绪。(四)不同学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