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意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意见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是高校组织教学、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持续改革,持续打造具有XX大学特色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
2、发展,学校已全面启动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现就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本科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大学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秉承创校人张
3、骞先生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等办学思想,创新“坚持地方化、更加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紧扣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实施“XX大学本科教学卓越框架”,推动专业结构优化改造升级,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培养方案制(修)订专业(类)范围及依据制(修)订培养方案的专业范围涵盖招收本科生的各专业(类)和新增专业。所有制(修)订工作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师
4、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试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执行。三、基本原则(一)坚持学校统筹与专业自主相结合。各专业(类)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应在落实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以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总定位为统领,彰显各专业自身特色,形成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有力支撑。通识通修类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和安排,鼓励各专业制(修)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学校采取相对弹性和开放的原则,给各专业的特色课程、跨专业交叉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环节留有足够的自
5、主选择空间。(二)坚持专业建设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办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主动吸纳同行专家、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校友以及在校本科生意见,充分论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突出专业建设理念在各主要环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应继承本专业(类)优良的办学传统,主动适应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区域发展需求,结合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特征,结合“四新”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学院发展定位,重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
6、学方法与手段,优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推进专业调整、改造、升级。(四)坚持分类培养与分类评价相结合。鼓励各专业根据其专业属性、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培养目标,分类制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类型,要在培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区别。(五)坚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应明确提出专业关键能力,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有相应的关键能力以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方案关于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等培养规格要求应
7、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学所有环节的设置应充分挖掘真善美思政元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四、培养方案制(修)订内容及具体要求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制与学分、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支撑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课程体系与专业毕业要求相关度矩阵等内容。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鼓励相关专业制订相应的英文或其他语种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
8、各专业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专业属性及特点,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养以及人才类型和培养层次提出明确目标。培养目标内容应明确清晰,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二)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描述,是个专业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主要依据。毕业要求应当明确、公开、可衡量。各专业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梳理、确定毕业要求,并分解为若干条具体要求。毕业要求不应低于专业认证标准、专业评估标准和本科专业类教
9、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要体现学生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毕业要求要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三)学制与学分1.学制与总学分四年制人文社科、理科、农科类专业毕业学分0165学分;四年制工科类专业毕业学分R75学分;五年制农科类专业毕业学分W200学分;五年制工科类、医科类专业毕业学分S215学分。已完成专业认证或计划专业认证的专业参照认证要求设置学分。2.学分学时对应关系理论课教学,16学时1学分;实验/实践类教学,32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见习、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按周安排的教学环节),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32学时)。(四)主干学科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五)专业核心课程8-10,
10、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六)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通修类(通识公共必修课、通识公共选修课)、学科专业类(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开放融合类(专业选修课、交叉开放课)和创新实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四个课程模块构成。为更好地体现课程体系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支撑情况,各专业须填写课程设置与专业毕业要求相关度矩阵。(七)课程设置1 .通识通修类通识通修类课程旨在使学生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理想人格,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识通修类课程分为通识公共必修课和通识公共选修课。(1)通识公
11、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外语类课程、公共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类课程等。思想政治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分在第一和第三学期开设,1学分/学期)。形式与政策课中增加国家安全教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专题教学。大学外语类课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共计12学分,在第1-4学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除文学院以外的各学院各专业统一开设大学语文通识公共必修课,2学分。除体育类专业外统一开设公共体育必修课,共计4学分,一、二学
12、年每学期修读1学分。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统一开设军事理论课,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及程序设计类课程,3.5学分。(2)通识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艺术修养类、综合实践类等四个模块,学生每个模块最多选修2学分,须修满6学分。鼓励各学院相关专业开设系列通识公共选修课。2 .学科专业类(1)学科基础课依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须由体现专业大类最核心、最基础的课程组成。鼓励跨学院建设相近专业共用的大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原则上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学生将来胜任职业岗位或创业奠定宽厚的学
13、科基础。其课程设置要注意与专业课程紧密衔接,避免知识体系的重复或遗漏。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课程由开课学院根据不同学科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和学分数,学生所在学院原则上不能任意设置课程学分和教学内容。各专业在第一学期须开设1学分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认识专业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专业导论课应集中专业(类)优质师资,精选课程内容,鼓励教授以专题形式进行联合教学。(2)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开设,确保学生获得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3 .开放融合类(1)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深化专业学习为原则,科学设计专业选修课程,提供学生
14、选修的专业选修课程数量不低于学生应修读学分数的1.5倍。(2)交叉开放课以“四新”建设为引领,鼓励学科交叉,强化课程体系中交叉开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需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鼓励专业联合建设新课程,每个专业提供至少2门交叉开放课程供本专业学生修读,学生修读不少于2学分。开放融合类课程模块中至少有1门课程为国际化课程,如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国(境)外引进课程等,课程名称上须标注“国际化课程项目”字样。4 .创新实践类(1)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课程共4学分,其中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2学分,必修性质,专创融合课程2学分,为选修性质。(2)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见习、实习、研习、课程
15、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性实践课程。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创新实践性教学内容,方法与路径。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25%,其他类专业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20%。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例的专业,应参照实施。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明确劳动教育依托课程,不少于32学时。各专业可在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教育专题,亦可设立劳动教育活动项目。各学院负责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课程内容要注重将专业特点与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相结合,可围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
16、践、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开展,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树立正确择业观,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毕业论文(设计)须在第七学期(五年制为第九学期)完成选题和开题。师范类专业教育见习和实习累计不得少于一学期。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应与生产实践、社会需求、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开展团队合作、校企合作、国际联合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创新训练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改革。(八)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成绩单”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单独设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具体参照学校第二课堂,学分相关管理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