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框架构造设计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框架构造设计问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筑框架构造设计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钢材量的不断提高,钢一混凝土组合构造在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构造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因而作为一个构造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构造方案上的难点、重点。一、框架构造设计原则1、刚柔并济合理的建筑构造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构造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构造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构造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
2、才算合适呢?我个人认为刚多点使工程不经济,造成造价过高,而且应变能力差。柔多一点虽然造价便宜但是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准确答案。2、多道防线安全的构造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降临,所有抵抗外力的构造都在通力,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如土建构造中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表达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3、抓大放小在框架构造构造体系中具有“强柱弱粱”、“强剪弱弯”等的说法也是钢构造设
3、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强柱强梁”“强剪强弯”呢?为什么所有构件都很强的构造体系反而不好,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呢?这里面首先包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绝对安全的构造是没有的。简单地说,虽然整个构造体系是由各科,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一样,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坏力量突然袭来,各个构件协作抵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时候牺牲在所难免,让谁牺牲呢?明智之举是要让次要构件先去担负灾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平均用力,可能会“玉石俱粉”,损失则更大矣!在钢框架构造中,柱倒了,粱会跟着倒;而梁倒了,柱还可以
4、不倒的。可见柱担负的责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为了保证柱是在最后失效,我们故意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图让他们都“坚不可摧”,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会更大。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有舍才有得,舍是为了得。4、打通关节理想的构造体系当然是浑然一体的一也就是没有任何关节的,这样的构造体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传递和消减。基于这个思路,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构造中各种各样的关节“打通”,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中医上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构造就像一个人,气穴若不能畅通,症结和隐患就会
5、产生。在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得让这些战略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打通关节”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构造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全都归到“打通关节”的贯彻和实施上来。打通关节保持平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的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静态平衡一旦被破坏,构造变成机动,“动”即是死,即为终结。可见设计者是协调者,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是使其保持常态),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其实处理和成就世间万物,必须使动为动,静为静,才能平衡:必须动者动之,静者静之,
6、才能持久;必须知其本源,施以规则,顺之导之,才能达至繁荣昌盛。一切的一切,以顺应自然为始,到达平衡为终,诸多规则,只是手段,只为平衡,只为畅通。二、应从概念设计上着手注意几个问题1、关于强柱弱梁节点。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较,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防止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构造在梁、柱
7、端塑性较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较或塑性较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较向梁跨内移。2、关于“强剪弱弯”措施;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构造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
8、效。对于框架构造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3、注意构造措施。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构造,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间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略,应引起重视。对框架构造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对于框架构造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规范规定裂缝宽度小于0.3into),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Omnb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其它构造措施限于篇幅,这里不
9、再赘述,请详见新规范。三、设计构造方面的问题1、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设计中经常被忽略,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2、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满足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中规定:“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为不小于
10、柱净高的1/3”这是新增加的要求,设计中应重点说明。3、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应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H20*)中规定:“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3.3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mmJ在目前设计中,这一规定常被忽略,造成梁端延性缺陷。4、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混凝土构造设计规范(GB50010-20*)中规定:“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都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缺陷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O.4LaEv当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400mm时,应注意梁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证。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虽然相对简单,但设计中仍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熟练地掌握规范,并具有良好的构造概念,才能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适用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