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石河坝片区道路工程—30#路高边坡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城石河坝片区道路工程—30#路高边坡设计说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填方边坡高路堤(土质边坡)序号里程桩号坡顶标高坡脚标高高差长度备注1K-O-O4O-KO+18O401.503388.09113220左侧为高路堤2 .设计依据2.1 实测地形图业主提供实测地形图。2.2 地勘报告重庆市彭水县新城石河坝片区30#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里程:K0+000-K0+496.849)重庆市二零八勘察设计院二O一七年十月编制2.3 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
2、)(GB50011-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3 .边坡工程设计条件3.1 安全等级根据地勘报告,根据地勘报告,边坡安全等级:二级。新城市政道路工程(二标段)新城石河坝片区道路工程一30#路高边坡设计说明1 .工程概况本项目新城内南北走向的重要主干路,设计速度40kmh,道路设计全长598.88Ime道路起点与规划31#路及规划路相交,起点桩号K0040,由北向南,在设计终点与现状城市主干路38号路形成平面交叉,终
3、点桩号K0+558.881o道路红线宽34m(4.0m(人行道)+1.5m(侧分带)+11.5m(机动车道)+11.5m(机动车道)+1.5m(侧分带)+4.0m(人行道),双向6车道。道路边坡主要采用放坡处理:填方边坡:对高路堤填方土质边坡以每8m边坡高度进行分级,第一级为距路基顶面距离H8m,坡度为1:1.5;第二级为816m,坡度为l:2o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坡度为3%,平台设置0.5*0.5m矩形平台截水沟。挖方边坡:高切坡中(弱)风化岩质边坡按1:1L15放坡(放坡坡率根据岩层产状、性质及计算结果选用),最上一级可根据土质情况放缓至高切坡粉质黏土边坡按1:51:1.75放坡
4、(放坡坡率根据计算结果选用);每8m一级,每两级边坡间留2.0m宽平台,平台设置0.5*05m矩形平台截水沟。按高路堑边坡、高路堤边坡分类如下:挖方边坡:高路堑统计表(均为岩质边坡)序号里程桩号坡底标高坡顶标高高差长度备注1KQ+150-K0+190396.512407.03410,52240右侧为高路望2K0+370-K0+450390.027404.48314.456140右侧为高路望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30*6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14*负摩阻力系数备注:边坡岩体类型为In类,岩体破裂角取62,等效内摩擦角值取60。安全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
5、0-2013表5.3.2一级取1.35、二级取1.30、三级取1.25o4,边坡支护结构方案设计1.1、 边坡工程主要地质条件1.1.1 地理位置拟建道路位于彭水新城位于老县城西部的靛水新城,距老县城3.6公里,离渝湘高速路彭水西互通6.5公里。道路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彭务路实现片区彭水老城区的交通联系。规划区可通过彭务路到达包茂高速下道口(彭水西出口),实现与重庆、武隆、黔江等地的交通联系,交通较为便利。1.1.2 气象水文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气候温和,立体差异大,雨量充沛集中,光照少,云雾多,春早多夜雨,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凉爽多绵雨,冬天严寒少霜雪,具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
6、据彭水县气象站1951年至1993年资料,该县多年平均气温17.6C,最高年平均气温18.3C,最低年平均气温17.0C,极端最低气温-3.8C,1977年1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44.1C(1953年8月19日)。多年平均日照数1035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1224.0mm,最多年份降雨达1600.9mm,最少年份为最多年份降水的57%,变幅近一倍左右。全县降水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海拔800m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在1350mm以下,海拔800mm以下地区,降雨量在11501300mm之间,边坡工程重要性系数yO=l.O;设计使用年限:50年。3.2 抗震设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
7、306-2015),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勘察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场地地质条件中等,场地未见滑坡、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且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1条,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道路沿线形成填土边坡和岩质边坡,填土边坡主要由填土组成,岩质边坡主要由泥岩组成,当未及时支挡时,在地震作用下形成的岩土体易加速变形或滑动,建议切坡后及时支挡,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不存在粉土与砂土液化问题,
8、素填土呈松散状态,可能产生震陷,建议压实处理。3.3 设计参数根据勘察报告结合工程经验选取设计参数取值如下: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参数粉质粘土卵石土泥岩强风化中风化天然重度(kNm3)19.020*24.6*25.4饱和重度(kNm3)20*21*25.5抗压强度(MPa)饱和3.30天然5.35地基承载力将征位(kPa)150*180*350*1942内聚力(kPa)饱和20*228(天然)145(饱和)内摩擦角(0)饱和8.5*30.72(天然)28.67饱和)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0*300*600*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25*0.35*0.50*粉质
9、粘土:黄褐色,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呈可塑状。经钻探揭露粉质粘土在拟建场地内,主要分布于地形相对较低的洼地地带或地形平缓地带,揭露厚度为0.6Om(ZK34)9.80m亿K46)m冲洪积层(Q4al+pl)卵石土:卵石主要以泥岩为主,粒径2-15cm,卵石含量25%30%,结构中密,稍湿,磨圆度较好,级配较好。该层在拟建场地零星分布。2、三登系中统巴东组(T2b)泥岩(T2b-Ms):紫红色,灰绿色,灰黑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场地内广泛分布,厚度较大,未揭穿。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结合钻取岩芯风化程度,在钻孔深
10、度范围内可划分强、中等风化带:(1)强风化带:岩体结构破坏严重,岩体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强风化揭露厚度一般0.60380m,风化裂隙发育,胶结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强度极低,岩块手易折断;(2)中等风化带:岩石结构致密,岩体较完整,钻取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中等风化岩层层理结构清晰。(四)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分布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三置系中统巴东组的泥岩。地下水类型分为覆盖层中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或局部地段可能存在岩溶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覆盖层中,为残坡积、冲湖积土,以含碎石粉质黏土、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组成,其含水性较差,多雨季发育,含水量很小,随季节性变
11、化明显;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排泄以垂直入渗为主。本次勘察对土层采用小水量和无水钻进过程中,未见有此类地下水,因此勘察内此类地下水较贫乏。基岩裂隙水或岩溶水:区内基岩岩性主要为泥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每年59月是产生大暴雨的主要时段,整个汛期降水量平均为825.7mm,占年平均降水的67.5%,最大日降水量213.1mm(2007年5月24日)。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达169.5mm。据调查,勘察区内无地表水体。4.1.3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勘察区地形构造剥蚀丘陵区,整体地形南东高北西低,自然斜坡地段地形坡角一般1034,陡坡局部达43。;农田地段地形坡角一般210。勘察区北西段地
12、势起伏较小,南东段起伏较大;勘察区最低点高程388.47m,最高点高程为412.8m,相对高差34.33m。(二)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属于普子向斜南东翼,普子向斜南东翼产状为300320/3540,优势产状为310/40。基岩为泥岩出露,层面结构面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区内未发现断层及次级褶皱,岩层构造简单,岩土层序正常,未见断裂构造。基岩发育二组裂隙LX1:96/80,张开约l4mm,无充填,延伸一般35m,发育间距一般l01.5m,无胶结,裂面较平直,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属硬性结构面;LX2:208/63,张开约l3mm,无充填,延伸一般25m,发育间距一般35m,表面平直
13、,无胶结,结合程度差,张性裂隙,属硬性结构面。(三)地层岩性通过地面调查和钻探揭示,场地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岩(T2b)。1、第四系全新统(1)残坡积层(Q4el+dl)、K0+150-K0+190(南)侧高切坡设计坡率:一二级挖方边坡坡率为1:1.75,边坡高8米分级,级间设置2米平台。该段为挖方路堑段,原始地形为一斜坡,地形坡度2543。层厚度0.67m,下伏基岩为泥岩。按设计平场放坡后,右侧将形成高2.93-11.95m的挖方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高度约11.95m,岩土界面坡度27,坡向45,边坡安全等
14、级为二级。右侧挖方土质边坡段,因岩土界面较陡,设计1:1.75进行放坡后,土层易沿岩土界面滑动,本次选取5-5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验证其沿岩土面滑动的可能性。经计算,在暴雨工况下,该边坡按设计坡率分阶放坡后稳定。此外,经过表破开挖稳定性计算,按设计1:1.75开挖稳定,该侧规划为绿地,边坡采用拱形骨架植草护坡。、K0+370-K0+450右(南)侧高切坡设计坡率:一二级挖方边坡坡率为1:1.,边坡高8米分级,级间设置2米平台。该段为挖方路堑段,原始地形段地形为斜坡,地形坡度434,土层较薄,厚度一般0.61.8m,局部地段土层较厚,厚度5.8m,下伏基岩为泥岩。按设计分阶放坡后,右侧将形成高9
15、1815.79m的的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土质,土层厚度0.61.8m,边坡下部为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坡向45,为岩质边坡。边坡岩体类型为HI类。该类型地下水受基岩裂隙控制,分布不连续,含水量较小。该类地下水主要在露头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部分接受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泥岩地层中,地下水主要以溶隙、溶孔作为地下水储存、运移的主要通道,形成贯通性溶洞。经钻探和调查,本段未见溶隙,因此补给条件主要为降雨,本次勘察对各钻孔的水位进行了观测,钻孔中未发现地下水。现场走访调查,整个道路区未发现地下水的露头(泉、井)出露,从岩溶分布情况及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分析,道路区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
16、故本道路挖方深度范围内地下水一般不发育。本次勘察对各钻孔的水位进行了观测,钻孔中未发现地下水。因此,勘察区浅表层内地下水较贫乏。根据现场调查,场区周边无厂矿企业,无污染水源存在,附近无污染源流经或渗入场区,场地岩土未受污染,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HI类,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和当地经验判定,地下水和土体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五)不良地质作用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和钻探结果,拟建道路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未发现滑坡、塌陷、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17、;未发现有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钻探揭露岩石层位连续稳定,无地下洞穴、破碎带、软弱夹层分布。通过本次钻探及地面调查工作,拟建道路场地物内无大型隐伏岩溶发育,根据拟建场地的地勘钻孔揭露,均未发现有土洞及溶洞等岩溶现场,故拟建区岩溶发育程度为不发育。场地整体稳定。1.2、 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1.2.1 高路堑段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相关治理措施坡处于稳定状态。该段回填厚度较厚,建议应对回填土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I94-2013)表4.6.2要求进行压实,压实后选择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待后期网填压实后以现场实测为准。填方路段边坡设计:
18、有放坡条件的情况放坡坡率为1:1.50、1:1.75,放坡后进行坡面护坡。根据地勘资料及岩土计算结果,该段对现状地基上部2米粉质黏土换填,换填为内摩擦角为35。的碎石土,每8m边坡高度进行分级,第一级为距路基顶面距离H8m,坡度为1:1.5:第二级为8vHW6m,坡度为1:1.75。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坡度为3%,平台设置0.5*05m矩形平台截水沟。护坡型式采用拱形骨架植草护坡。5 .截排水沟本工程设置的截、排水沟为边坡治理的辅助措施,其对边坡稳定性的有利影响做为安全储备。具体设计详相关设计图。6 .主要结构材料及要求1、混凝土:挡墙强度等级采用C30o混凝土骨料须有良好的级配,严
19、格控制含泥量;混凝土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3%;采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中总的含碱量不得超过2.1kgm2o2、钢筋:采用HPB300级钢筋,HRB400E级钢筋。3、其他:详各设计图纸或标准图集。7 .工程监测高挖方段:K0+150-K0+190右(南)侧、K0370-K0+450右(南)侧边坡按永久边破考虑,安全等级均为二级:L岩层产状:310oZ40o2.裂隙1产状:96 2803.裂隙2产状:208 /634.左侧边坡产状:225 /45。5.右侧边坡产状:45 /45根据地勘资料,该段右(南)边坡为中风化泥岩反向坡,原始地形段地形为斜坡,地形坡度434,岩层产状为310。Z40o
20、(4oIV),坡体不会沿岩层层面滑动,裂隙1产状96/80,裂隙2产状2080/63,两组裂隙倾向与坡体均为切向不临空,坡体不会沿裂隙面滑动且不会沿组合结构面滑动;边坡内无不利结构面组合,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破坏模式为坡顶拉裂掉块破坏。边坡岩体类别:边坡岩体类型为HI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为60。;边坡岩体破裂角取62。,中等风化段按45+2取值,为76,边坡按45(1:1)开挖稳定。该侧规划为绿地,边坡采用锚杆格架植草护坡。7.1、 .2高路堤段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相关治理措施、K-O-O40-K0+180左(北)侧高路堤该段为填方路堤段。场地较平缓,地形坡角113。土层厚度0
21、.60720m,下伏基岩为泥岩。按设计分阶放坡后,左侧路堤边坡高度约8.1213m,岩土界面坡度28,坡向45,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路堤自然斜坡段地形坡度较陡、土岩界面坡度较陡,本次勘察选取4-4,剖面采用折线传递系数法验算回填坡体整体稳定性。经计算,在暴南工况下,该路堤边次。(4)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7.4、 边坡监测边坡工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地勘、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边坡工程监测项目表测试项目测点布置位置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支护结构顶部或预估支护结构变形最大处地表裂缝墙顶背后1.0H(岩质)1.5H(土质)范围内坡顶建(构
22、)筑物变形边坡坡顶建筑物基础、墙面、和整体倾斜降雨、洪水与时间关系锚杆(索)拉力外锚头或锚杆主筋支护结构变形主要受力构件支护结构内力应力最大处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出水点整个护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均应作边坡变形观测记录,水准基点设置应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其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坡顶位移观测,应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应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用经纬仪,水准仪,地表位移伸长计等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地表裂缝监测范围为坡顶40m范围内:坡顶建(构)筑物变形,测点布置在边坡坡顶建(构)筑物基础、墙面;降雨与时间的关系;在出水点应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的关系,必须确保泄水系统的畅通。边
23、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报警:a、有软弱外倾结构面的岩土边坡支护结构坡顶有水平位移迹象或支护结构受力裂缝有发展;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支护结构顶累积水平位移大于5mm或支护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超过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允许值;土质边坡支护结构坡顶的累积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边坡开挖深度的1/500或20mm,或其水平位移已连续3d每天大根据相关规范,工程建成后,要求监测不能间断至少连续监测三年,并要求设立边坡的维护和维修机构,以保证高挡墙、高边坡的正常使用,并要求有资质和相关经验的单位进行监测。边坡的监测方案应经过相关专家审查评估通过后执行。7.5、 监测目的(1)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与设计值(或预测值)
24、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2)用监测数据指导现场施工,进行信息化施工,以便施工组织设计得以进一步优化。7.6、 监测项目(1)支挡结构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2)相邻建(构)筑物、周边土体表面及地下管涵的变形观测:(3)地下水动态;(4)目测巡视。指定有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进行肉眼巡视,主要是对支护结构顶部、邻近建筑物及邻近地面可能出现的裂缝、塌陷和支护结构工作失常、流土、渗漏或局部管涌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记录、检查和综合分析。肉眼巡视包括用裂缝读数显微镜量测裂缝宽度和使用一般的度量衡手段。7.7、 观测周期(1)支挡结构施工前,进场设置监测点
25、,建立基点网,顶梁施工中装设位移和沉降点,处理测斜管管口,然后进行初值观测。(2)监测系统的全面启动从正式开挖开始。观测总的时间初定为3个月左右。当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并回填后,支护监测工作结束,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继续直至稳定为止。(3)观测次数视开挖施工情况而定,在开挖期间,一般1天2天观测1次,根据变形等综合监测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频率,出现险情时则监测时间为1天2次或数和工期。边坡开挖采取逆作法施工,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跳槽式开挖,分层高度不大于4.0米,待上层边坡稳定后,再进行下层开挖,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挖方边坡施工开挖应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并保证两侧边坡的稳定,保证弃土、弃渣的堆填不
26、应导致边坡附加变形或破坏现象发生。填方边坡施工应自下而上分层进行,每一层填土施工完成后进行相应技术指标的检测,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土施工。边坡工程在雨期施工时应做好水的排导和防护工作。8.4 完善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坡顶场地和坡面排水系统,防止雨污水等渗透至边坡,应特别做好坡顶水池防水系统,防止渗漏,危及边坡安全。8.5 边坡位置和高度参数与现场不一致的,以现场为准,差异较大时,应通知地勘及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处理。8.6 由于边坡高度大,安全等级高,地质情况异常复杂,建议甲方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并具备丰富高切坡施工经验的单位施工。8.7 如今后在边坡坡顶和坡脚发生其它工程活动,应不对边坡稳定
27、性产生不利影响。8.8 其他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现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执行,施工中如出现有关问题请及时与建设方、监理单位及勘察人员、设计人员联系,共同协商处理。8.9 其他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有关规范规定执行。8.10 道路施工前需查明消防基地场地管线及构筑物建设情况,根据消防基地施工进度提出路基填筑、管道开挖的专项施工方案,保证场地边坡、构筑物的安全。K0+040K0+310段道路左侧填方边坡填筑严格按照“一般路基设计图”中的要求开挖反向台阶后再填筑,若现状近距离有建成构筑物,则该区域人行道路基采用人工压实。管道开挖在构筑物区域采用支档边坡防护,同时,管道的回填采用人工回填。于2
28、mm:b、土质边坡坡顶邻近建筑物的累积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已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允许值的70%,或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度变化速度已连续3d每天大于0.00007;c、坡顶邻近建筑物出现新裂缝、原有裂缝有新发展;d、支护结构中有重要构件出现应力骤增、压屈、断裂、松弛或拨出的迹象;e、边坡底部或周围土体已出现可能导致边坡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f、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认为已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监测年限:治理期间按35天观测一次,或根据边坡的变形确定。暴雨及爆破作业期间应加密监测次数:施工期间发现异常现象,必须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处理,并做好回填准备;在竣工
29、后的观测时间不应少于三年,建成第一年后可一月观测一次,第二年以后如果边坡稳定、无异常现象时可将监测间隔适当延长,但不宜长于一年;使用期间发现异常现象,则必须日夜连续观测,并通知相关单位。8.其他施工注意事项8.1 边坡施工前,应将施工影响范围内各建筑物、地下管道及地下管线位置精确定位,确保各建、构筑物(包括道路)、管线能正常建设后方可开工。8.2 施工之前对坡顶已有建、构筑物进行调查,确定已有建筑物变形、裂纹和其它损坏情况的现状。在施工过程中对已有建筑物进行变形、已有裂缝监测,并形成监测记录资料。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采取包括停止施工在内的有效措施,并通知监理、业主和设计单位,形成必要的施工措施或者设计补充或更改。8.3 本边坡防护严格遵循“动态设计、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原则。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时,应及时反馈信息,以利尽快修改设计,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