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3540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8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4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阐述:管理人员的人际关 系技能需求;成功管理者的工作划 分(人际关系的比重)管理、沟通、人力资源、 网络的三种管理角色:人际角色 信息传递角色 决策角色三种技能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PH 版 PlO生产率(PrOdUetiVity)效果(effectiveness) 效率(efficiency) 缺勤、流动(turnover) 工作满意度(job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节的概念与学科性质一、的概念1、定义: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2

2、、分析:研究对象与范围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规律。(个体、群体、结构)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一切有关人的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理论依据的来源)系统的观点考察组织。(SyStematiCStUdy)组织是开放的;组织中的子系统;组织中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目的不仅研究行为规律,而且还要正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控制、引导人的行为,提高绩效,实现组织的目标。“行为不是随机的,行为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它一定指向某个目的,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个目的对他自己是最有利的。”“一致性和个体差异”二、的性质与特点:(一)边缘性

3、、综合性;1、多学科交叉性;交叉重叠而生2、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结构)、外部环境(二)两重性;人的行为一般规律(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社会属性)来源三个方面: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二重性;管理的两重性。(三)实用性;应用性学科和其研究目的的紧密相连三、研究和应用的意义与作用(一)强调“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重视人的因素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针对个性特征,扬长避短(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组织变

4、革、组织发展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课题。四、OB面临的机会与挑战I授权(empowerment)2、激发革新、变革3、处理临时性4、员工忠诚性问题5、改善道德行为(ethicaldilamma)第2节的产生与发展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Phase1:20世纪初一一30年代,以韦伯和泰勒为代表科学管理学派组织管理的中心思想:对物、对工作的管理;忽视对人的管理;只强调工作效率,忽视工作者的各种需求的最大满足;把工作者看成经济人,而忽视社会心理需要。Phase2: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巴纳德为代表,称为行为学派。梅奥“霍桑试验”只有把人当作“社会人”

5、开始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以级组织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人际关系学)麦格雷戈60年代X、Y理论巴纳德:重视非正式组织。Phase3:20世纪60年代一一70年代间,钱德勒、劳伦斯洛希,管理科学学派。强调组织是开放的理性模式。Phase4:20世纪70年代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开放的社会性的模式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性格特征人是组织的中心,考虑人的情感需求的满足三种趋势以其层管理为主一一高层管理为主;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一一以经营战略管理为主;着重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一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由人事管理到组织行为学传统人事管理一一现代人事管理(组织行为学)

6、PH版 P18二、形成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a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有时是改变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的科学P12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本书定义:它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活动是内在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行为的规律以内在的心理活动为基础b个体心理学个人的心理活动分析:理论心理学,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基础。c社会心理学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科学。d组织行为学s、b、C之间的关系e工业心理学孟斯特伯格(munsterberg)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力资源人和关系人、人配合生产者、供关系应者、消费者相互关系2、社会学

7、a定义: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b社会的定义:广义、狭义C社会关系定义动态:社会中人们的互动;静态:关系模式3、人类学a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b人的行为不是完全本能人的文化性的行为多于生物性的行为不能为批评而批评P19P19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1、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四、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1、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2、定义分析三个要点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1、西方的重视和普及;2、苏东的发展;3、我国的发展;1、研究的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

8、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A模型1、模型的概念:对现实事物的抽象、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2、模型的分类:a主观模型、客观模型;b物理模型、抽象模型;C标准模型、描述模型;d静态模型、动态模型;3、模型的结构目标、变量、关系行为变量的测量1、量表: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2、变量的处理方式:a置之不顾;b随机化;随机选择处理;C不加控制;d保持恒定;e匹配;f规定特定的标准或范畴;3、测量的信度与效度:a信度:稳定性或可靠性(数次测量的一致性)b效度:有效性、真实性、正确性的反映四、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参与观察自然观察,非参

9、与观察J控制观察_2、调查法: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第3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bowling的例子分析例:英国女科学家对灵长类动物的观察。C问卷调查法;3、实施法:控制条件4、测验法:标准化测量方法;5、案例分析法五、组织的环境1、环境类型a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地理条件;b社会环境:2、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经济、法律、科技3、外部环境的特征a复杂性;多方面b变动性;始终变化、发展C交叉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4、外部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外部环境对组织的作用;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第4节有关人性的假设一、在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1、主管必需重视;2、人

10、不仅是生产因素,更是社会组织因素;3、个人的个性特征的差异4、人性有共性二、关于人性的假设1、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亚当、斯密、薜恩、XTheory2、社会人的假设:员工的判断力、创造力、忠诚心霍桑试验的结论;3、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人际关系运动YTheory强调要求自主、挑战、个人成长以及发挥潜能4、复吸的假设薜恩的观点:(权变模式)行为、动机、需要的关系。三、对人性假设的分析一分为二的观点,为我所用。第二章个体行为第1节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1、人的行为的类型a自然属性性别、年龄等的自然表现;心理契约?计较性参与?霍桑试验P43传记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子女数、任职时间。b社

11、会属性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价值观等。2、人的行为特征a自发的()强权?看法?不同人对不同需求的理解。自动自发的,外力能影响,但无法引发其引导。b有原因的O行为因人的需求和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C有目的O合乎目标的d特久性的O不断朝向目标e可改变的O行为有可塑性(方式、内容)源于动机性的行为。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见图21)P49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心理、文化、经济);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内、外部环境)第2节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是个体所有的适应方式和他人交往方 式的总和。(管理的角 度)倾向性:对客观事物的 意识倾向性;非倾向性:心理过程特 征:气质、能力、性格。一、个性

12、的概念与特点1、个性的概念与组成a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特征的总和。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上述类构成人的心理面貌、个性。2、个性的特点a社会性b组合性c独特性d稳定性e倾向性f整体性一沮丧、乐观-蹦极、登山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控制;EQ伊朗姐妹花3、个性的重要作用a个性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精神面貌b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活动内容等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总的观点:先天影响、后天形成1、先天造因素与个性气质特征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后天因索:家庭、文化传统、社会阶级和阶层。2、情境:不同的情境下含有改变。

13、不同情境要求个体的个性表现不同的侧面。如:面试、网友见面、网上聊天等不同情境。了解而已Allpnrt: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安决 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 的调节方式。三、个性的理论(人格理论)1、特质论或特性论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理论阿乐波特、艾森克、卡特尔等2、心理分析论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a理分析论P57人的本能、原始的动机(冲动)本我、自我、超留二者的统一b格(C、G、Jung)理论。(心理分析论)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内在因素,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c阿法巾理论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3、社会学习论环境和情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

14、定作用,认为环境的变动引起人的特殊行为。新的发展:4种性格类型。敏感型 感情型 思考型 想像型4、个性性格类型论踽格、麦迪等a鬻格理论心理分析论者、个性类型论者b麦迪理论5、整体结构论简单介绍:苏、西两派的观点简单评述本书立场四、个性理论的应用(人格一工作适应性理论)(PerSoUality-jobfit theory)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流动的倾向 性,取决于个性与职业的匹配环境。1、提高工作成就;2、提高健康水平;3、提高管理水平;节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第3一、气质差异与应用1、气质的概念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a心理过程的强度b速度和稳定性C倾向性(外倾性和内倾性)2、气质差异气质类型和

15、行为的差异气质类型:由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气质结构。重点介绍:希波克控底的4种气质类型3、气质差异的应用a应用的范围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沟通活动b应用的原则气质绝对原则、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二、能力差异与应用心理能力身体能力1、能力的概念a能力是个人定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b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II单一能力单一能力综合而来C能力和气质的关系能力受到气质因素影响;一定的能力要求相应的气质。2、能力差异a能力的水平差异个体能力发展程度的差异:低下、一般、才能、天才b能力的类型差异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差异基本能力: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综合:数学、文学、音乐、体育等C能力发展

16、的早晚差异个体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3、能力差异的应用a应用的范围能力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水平。b应用的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最起码的能力水平叫能力阈限。(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合理安排(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3)能力互补原则能力有相互补偿和促进气质: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完成活动的心理 特征。三、性格差异与应用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外界现实个人认知k态度系统一个体行为表现一行为方式。实践活动J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2、性格差异4种类型划分fP773、性格差异的应用a应用范围思想教育、人员选拔、行为预测b应用的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2)

17、性格互补原则第4节知觉与行为一、知觉的概念1、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2、知觉、感觉的区别反映的具体内容和产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A感知事物整体的反映(不再是独立)事物的意义J3、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a社会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知觉过程受社会因素所制约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知觉I人际知觉I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IIV对外部形V人与人之间角社会知觉中对其态、行为特关系的知觉色因果关系的知觉征的知觉、行借以了解其为心理活动b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存

18、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诸方面的意识。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自我意识以自我知觉为“窗口”实现自我意识。自我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调节即自我意识的调节,指自我意识按照其内部斗争的结果对主体行为的控制。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被动成主动地分出(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1、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比作用(相对关系)一可举例说明(物体排列等)(3)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2、主观因素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知觉的主动选择性(1)需要和动机

19、满足需要,符合动机。(2)兴趣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外观性意向(3)性格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4)气质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5)经验知识个体通过认知积累,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三、知觉错误受知觉规律的影响导致偏差1、知觉防御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2、晕轮效应(哈罗效应)某一行为特征扩大到整体行为特征以点代面效应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最近一次印象4、定型效应形成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同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一此处注意课本表述内容存在问题。说明。P93四、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1、人际知觉与“人际关系”管理方式2、自我知觉与“自我实现”管理方式3、

20、对人知觉与“应变”管理方式4、角色知觉与责任制管理方式掌握、理解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形成角色意识,即责任心。第5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个体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些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排列次序构成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相对稳定、持久、但环境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改变。2、价值观的作用对个人行为、组织行为、组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产产生重大影响。二、态度1、态度的概念与特征持久性、一致性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倾向认知、情感、意向(行为)(三

21、种成份)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习得的,其核心因素是价值态度的两极性:相互对立和极端态度态度的间接性: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和行为的可能不一致性,外界刺激的作用2、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1)态度的一致性改变;增强或减弱(2)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对立(3)主客观因素的变化;社会因素:团体因素、宣传因素个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心理特征因素态度系统特性因素;一系列态度相互组合成的态度3、态度改变理论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1)平衡理论(1958,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举例!个体对单元中2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同一方向,即态度同化,此时称为平衡状态。对单元的态度和单元中对象的态度不一致时

22、,则出现不协调,处于紧张状态。强调自我意识调节。(2)认知不协调理论(1957,菲斯适格)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三种关系:协调(不矛盾),不相关;不协调,矛盾。消除不协调的方法:r改变行为;V改变态度;I引进新的认知元素。着重于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3)功能理论人们之所以持某种态度,是因为那种态度可以满足个人一定的心理需求改变需求f改变态度(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从沟通信息收其起作用所依存的条件(5)预言的实现员工离职率员工缺勒率预言会影响个体的心理,诱发新的动机。4、工作态度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之间无必然一致的关系。注

23、重两者之外的中介因素。第6节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一、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1、职业生涯含义(1)表示一个人在某种职业、职务岗位上所渡过的工作活动的整个经历,一生中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2)成功与失败,取决于本人对终身职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3)职业生涯由行为和态度两方面组成,从主观和客观2方面考察个体职业生涯。(4)其内容范围2、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的概念(1)设计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2)开发指为达到设计所确立的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技能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3)有效的设计和开发个人与组织

24、的配合二、研究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1、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2、有利于本人和组织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实力和专业技术。3、有利于组织和本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发计划,鼓励自我控制自己前途和命运。4、有利于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三、职业生涯的选择一结合P112的个性类型1、职业的选择(1)个性,职业行为的特点;(2)个性,自我观念(意识特点)(3)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2、对所在组织的选择组织提供的机会、可能性、可行性机会的信息。四、职业生涯的几个选择1、在组织内部个人生涯的变动(1)纵向的变动。(2)横向的变动;部门之间的变动。(3)向核心的变动。2、整个生涯的阶段划分早、中、晚

25、(结合PU6的图表)五、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设计要留有余地;2、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3、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4、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专业;5、两种生涯的结合。第三章激励第1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1、含义的多方面理解:(1)激励有一定的被激励对象。(2)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3)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己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4)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2、激励的实质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二、激励机制1、积极性是激励的目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行为的准备状态。2、需要是积极

26、性的本源;需要,是由于缺乏所导致的不平衡趋向平衡、谋求生存、发展II系统有机系统需要的广泛性3、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1)认识是将人们的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2)认识是将社会需要转换成个人需要的中介,因此是对组织目标产生积极性的前提。(3)认识是需要的满足感,或不满足感形成的决定因素,对积极性的发展起重要的调节作用。(4)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积极性有深刻的影响4、环境对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三、激励的作用I、激励是管理最关键最困难的职能(1)激烈的市场竞争;(2)组织中人员的表现差异性;(3)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2、在调动内在潜力去实现目标过程

27、中激励发挥着重要作用(1)吸引人才;(2)发挥才能;(3)激发创新;四、激励理论的发展1、亚当、斯密等的享乐主义思想:追求享乐、回避痛苦。2、本能、无意识动机理论:詹姆斯(心理学之父)3、啕德理论:无意识动机4、内驱力理论:动机的激发是内驱力和习惯的乘积的公式公式(1)E=DHE:(Ffforf)个人所做出的努力;D:(Drine)个人的内驱力;H:(Habit)个人的习惯。公式(2)E=DHIHH诱因5、基本的动机激发模式needdriveaimL1feedback6、在5的基础上提出的激发动机的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行为改造型理论;(Skinner)五、激励

28、的基本模式1、第一模式:P128需要、目标、反馈模式2、第二模式: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反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二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反馈、模式。3、第三模式:续效评价、奖惩观的重要性需要、动机、目标、报册模式。第2节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一、内容激励型(COntentTheorieS)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需求层次论、ERG论、成就需要论、双因素论。1、需要层次论(1943年人的动机理论)马斯洛增加求知、求美的需要。2、双因素论喝)保健、激励因素。3、ERG理论(70,SAldcrfe

29、r)马斯洛的压缩为3个需要生存、相互关系、成长(1)生存:O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2)相互关系:O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的需要(3)成长需要:O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欲望(4种观点)4、成应需要论(麦克莱兰,50,S)其主要观点:成就需要具有挑战性,引发人的快感,增加奋斗精神,对行为起主要影响作用。(1) 对权力的需要;(2) 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3) 对成就的需要。二、过程型激励理论O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进行维持的。1、弗罗姆的期望理论M=V-EM:激发力量的高低(动机强度)OV():效值E():期望值。2、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结合P137的图示经典型一

30、一巴甫洛对主管人员的研究努力、绩效、奖酬、满足。3、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美国亚当斯,1956年)工作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作出判断,并制以指导行动的过程。三、行为改造型O研究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1、操作条件反射论O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改造环境的办法来保持和发挥积极作用核心:强化理论强化:指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即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4种强化方式:(1) 积极强化;(2) 惩罚;(3) 消极强化;(4) 衰减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原则:目标体系

31、(分解)小步前进,及时反馈2、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1)归因研究3个方面的问题: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对人们的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们外在的行为和表现对其内在的心理活动的推论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景中将会产生什么行为。其特点在于强调一个人的知觉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2)轨迹控制(CoCUrOfCOntrOl):心理学家威纳指人们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究竟是受外因还是内因控制的一种认识。成功失败主要归因于:任务难度、机遇、努力、能力类别:由主观因素引起的挫折:个人起因的挫折。由客观因素引起的挫折:环境起因的挫折。研究结

32、论:受挫的大小与个体的动机密切相关,当重要动机受挫时,感受到的挫折就较大,对个体的打击也较大;由于心理发展层次的不同,认识方法的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重要动机,因而,挫折的感受因人而异。对抗挫折的防御行为a升华:消极一一积极b增加努力C重新解释目标d补偿;用其它成就补偿e折衷;调和折衷f合理化;解释、借口g推诿共16种常见4、综合激励模式(RObertHoUSe)豪斯结合激励的原则(方法)讲解。对课本内容的说明代表公式简单介绍第3节激励理论的应用一、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美国著名管理家现代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奖励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共10种行为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利用利益的

33、差别,向组织成员传递组织期望行为的信息。差别推动竞争,竞争增强心理创造力。3、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阈值:激励行为的限度,不能过度,不定期表扬。4、因人制宜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5个步骤进行系统设计考察分析、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组织引导、考评奖惩。时间、空间的结合二、激励的手段和方法调动积极性的基本途径:激发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创造一个富有激励性的环境。(一)沟通沟通改变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中最有影响的评价标准与观点个人目标结构、效价、公平观、归因及挫折感注意引导、修正个体的公平、效价等价值观念沟通了解需要。(二)奖惩1、奖惩结合科学的奖励制度:因人、因组织、因环境定适当

34、的惩罚,消除惩罚的负作用。2、奖励制度的二条重要原则奖励对其成员有较高的价值;有意义;报酬和工作绩效挂钩。3、重要性、数量上的灵活性、使用频率、可见性、低成本奖励制度的评价的5个方面。(H)工作设计1、工作设计:工作任务分配,工作职责的分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2、工作简单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II分工细化扩大水平负荷增加工作参与深度不能将这一工作简单化,应和平时的制度、 领导方式相联系。从组 织目标的制定开始实 施。(四)职工参与管理让职工和下级参加组织决策,参加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通过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和增加他们的自觉性和对工作生活的控制,员工的积极性、忠诚度、生产力水平、

35、满意度都会更高。(五)培训激励培训也是激励,满足人们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六)榜样激励分析榜样的作用;正确认识榜样的作用;本章讨论:I、案例分析:远大的激励PI89人们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2、自我测试。(斯芬P188什么能激励你)第四章群体行为(4) 1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一、群体的概念类型(一)群体的概念1、勒温定义不是相似性,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2、霍学斯定义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人的行为。心理上的认同感。3、迈尔顿定义a相互作用b相互作用的人把自己确定为群体成员;c其他人也会将这些相互作用的人看成属于同一群体。4、纽科姆定义具有共同的规范;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36、5、史密斯定义侧重于社会功能,团结一致、方式统一采取应付环境的行为的能力或功能。具有团结一致的集体知觉。6、贝乐斯定义(西方流行观点)得到印象,被问到时作出反应或是回忆。7、综合定义见课本P159(二)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2、开放群体,封闭群体。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加入群体的目的:完成任务,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三、群体的发展阶段塔克曼(Tackman),1965年4个阶段Phase1:形成阶段(调整)Phase2:风暴阶段产生冲突Phase3:正常化阶段凝聚力、好感、认同防止“群体意识”的产生的偏差。Phase4:

37、发挥作为阶段见阅:O群体发展阶段图四、群体的外部环境作为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涉及的环境因素:1、组织、战略:战略都会影响到组织中工作群体的权力,也决定了分配给群体的资源2、权力结构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3、正式规范行为标准化,容易预测4、组织资源织织对群体资源拥有量的决定5、人员甄选制度人员的类型6、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评估方式和奖励目标的影响7、组织文化组织的主要文化、价值观8、物理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4.2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行为方式、规范的摸索阶段。P163增加的内容增加讲解:个性因素对2种作用产生的影响。1、社会助长;2、社会抑制;

38、3、观众效应;意义:学习和培训根据培训任务的性质不同,4、共同活动效应;分为集体培训和个人培训。5、个性因素的影响;二、群体规模1、群体规模:组成一个群体的人数多少。2、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厚版书P245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群体参与解决总是的过程,则大群体比小群体表现好;社化噩化():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群体规模的增大,与个人绩效是相关。(拒绝试验)与中国、以色列的员工集体绩效相 反。原因:a认为其他成员没有尽到应尽职责;b个人投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模来看3、群体规模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小群体的聚力更强群体规模的增大,降低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39、;大群体的决策速度慢;3、群体的规模的问题群体规模的上、下限小群体:工人一一9人左右群体不适当的扩大的问题奇、偶数问题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社会惰化三、群体的结构(一)群体结构: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同质群体:异质群体:(二)同质性和异质性和工作效率的关系1、工作单纯配合性强k同质一一基层员工群体连续程度高J2、工作免杂决策太快会有不良后果A异质群体一一决策群体(管理)创造性的工作J3、群体结构与离职率之间的关系原版P247作简单介绍群体的构成成份的巨大差异,导致群体成员离职率升高。(H)群体的角色(role)1、角色:每一成员在群体中表现出自己特点的行为模式。自我中心角色: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

40、心自己;任务中心角色:围绕工作展开的、信息建议、完成任务维护角色:解决冲突等,维护群体人际群体团队群体无序群体任务群体维护角色少角色同一性角色冲突角色期待角色知觉(四)群体成员的地位个人在群体中占有的社会位置,对成员位置与层次的社会性界定。资历威望等,以群体的承认为前提。正式地位与非正式地位地位与公平感四、群体规范(一)规范概念I、规范:由群体成员制定的行为准则,或是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2、任一群体都有规范,决定了群体的生存。(二)规范的形成1、通常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不排除迅速制定的规范;2、影响规范的建立和发展的因素;a个体特征;b群体构成;c群体的任务;d物理环境;e组织的规

41、范;f群体的绩效;3、群体规范和心理因素的关系;模仿、暗示、顺从基础上形成规范。达成行为、情绪、态度的统一。尤其对于非正式群体。(H)群体规范的类型第一类: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怎样努力工作】怎样完成任务k这些规范对个人绩效有巨大影响怎样与人沟通J第二类:关于群体成员的形象方面的衣着;忠诚感A第三类:非正式的社交约定(来自于非正式群体)主要用于约束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的相互作用应该与谁交往;社交、游戏A第四类:与资源的分配有关员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k新型工具、设备的分发J(四)群体规范的难度1、规范形成的程度不同明文规定,非明文规定,但也重要2、规范所规定的人们行为变化的范围各不相同3、对于

42、违反规范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各不相同(五)的功能1、群体支柱的功能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接受程度决定了关系的密切程度2、评价准则的功能规范是成员的行动准则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群体舆论(主要表现)4、行为矫正功能舆论压力;改变行为(六)消极与积极的群体规范1、评判标准价值来源于对于生产率的影响2、强化积极规范的原则(手段)解释;奖励;建立;惩罚3、削弱消极规范的原则(手段)偏纵底横、防止内部分歧,不怕压力五、群体压力1、顺从(从众)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迫使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相反的行为。2、ASCh实验3、顺从的产生因素a环境因素:群体的团结一致的影响;b个性因素:情绪不稳、自信心较差等。4、顺从真相和“集体主义的自决”(彼得罗夫斯苑)5、正确认识顺从和压力六、群体的内聚力(一)概念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即吸引力。(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1、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方式下的群体关系2、外部的影响外来的威胁会增强群体成员相互之间的价值观念提高内聚力。3、群体规模小胜于大4、奖励方式与目标结构5、怪理的组合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有较高内褥力。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