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文化教育视阈下研学旅行的开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文化教育视阈下研学旅行的开发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美学文化教育视阈下研学旅行的开发研究沈士明(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参考中国的传统审美哲学和西方当代美学思想,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从审美与道德、审美与社会、审美与自然、审美与艺术等几个角度进行策略研究。通过研学旅行的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从而产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改善学生的审美趣味,丰富学生精神层次的审美,达到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美学;审美教育;研学旅行审美教育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
2、学旅行作为教育与旅游相融合的一个新模式,已经成为中国课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通过系列研学旅游活动,将审美教育融入研学旅行,让美育过程促使学生的知、情、行、意互动发展,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一、中国传统的旅游审美思想对当代研学旅行的启示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中国人的旅游审美意识很早就出现,按照中国传统审美教育思想来看,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之说,开始摆脱单纯性的欣赏山水自然风光,不再只直接对山水物质功利,而代之以精神性的功利,在儒家的审美观点里,山水不在是单纯意味的山水物质形象,而是具有人性的品格,诸如仁、义、礼、智、信、察、勇等道德范畴上的人格。由
3、此可见,儒家思想中君子游山赏水,不仅仅是简单的身心感官的放松休憩,而是要从山水中贯彻审美教育,从而达到塑造心灵美德的体悟的目的。中国的佛教禅宗很少直接阐述美学的观点,佛教对待世界的观点往往用“色即是空”来概括,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多样化的美,在中国的佛教里往往被认为是“空”,是一种虚幻,佛教禅宗往往追求“净土”,这种净土往往是心灵上的,意识上的,追求的是在宁静状态下获得的一种“无我”的精神追求,排除自我,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开发智慧,激发灵感,觉悟到有别于客观物质层面的一种精神美感。道家老子指出:“涤除玄鉴”,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二者都希望达到物与神游、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其
4、中包含以自然山水为对象的审美观照,使内心无我无欲,澄怀虚寂,方能“含道应物,进人审美的身心愉悦的自由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道家学派在欣赏山水自然等物象时,更重视审美意象,主要是希望获得“与道合一”的一种心灵美感。二、研学旅行中自然景观的审美教育培养策略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贝尔曾经说过“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形式呈现出来。”自然旅游资源往往以山岳、水体、动植物、天象等作为客观载体,经过人类或多或少的开发利用形成旅游景观,学生可以通过调动多感官在形、声、光、色、影、味等方面感受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摆脱枯燥的课堂教学,体验式的亲历自然景观的美。在山水纯粹的审美态度下,自然山水
5、以其单纯的外在形式取悦学生的感官,愉悦学生在繁重学业下的身心,满足和培育学生的审美需求。但是从通过自然景观的欣赏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审美教育这一角度来看,依托自然景观所进行的研学旅行的审美教育的内核应该是更加宽泛的。以儒家“比德”观点为例一一“山水以形媚道”,研学旅行要把自然景观精神层次的美学传递给学生,同时在道德层面上要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另一方面,在自然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在身体机能上感到疲惫劳累,因此,在山水自然的研学旅行过程中也应该把对学生的体魄锻炼,意志磨练作为审美道德境界的一个提升。值得提到的是,在自然景观的研学旅行中所游览的自然
6、山水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关于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生物等科学知识,卡尔松在其自然审美环境模式(thenaturalenvironmentalmode)中提出反对在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形状和颜色等外在形式,他认为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表现性质,也就是说要在自然审美中感知自然物的科学知识。虽然卡尔松的理论能通过适当范畴来确保旅游欣赏者、研学旅行的学生能感受到自然物的表现形式,但是即使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并不会影响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感受自然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外在美感,但是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应该要明确,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科学、文化、审美相融合的一种教育新模式,
7、有必要在研学的过程中参考卡尔松的观点,把这些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到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审美教育里去,满足学生对增长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客观需求,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其审美能力。三、研学旅行中人文景观的审美教育培养策略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学生在进行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可接触到的人文类景观重点可分为古代建筑、园林、中国书法、雕塑、绘画等,同时也包括在旅游地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传说神话。这些能为旅游开发利用的人文景观资源往往都是其所在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通过这些人文景观,了解到人类的文明史、艺术史以及审美历程,认识到人类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克莱夫.贝尔对艺术
8、提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艺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再现,而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o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黑格尔也断言,“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些哲学家对于人文艺术景观所拥有的审美价值是明确而且高度重视的,给人文艺术类研学旅行课程中审美教育的设计规划很大的启发。在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常规线路中,中国式园林、古村落、文博纪念馆等往往是旅游线路设计中的热点,在这些研学旅行基地中,学生可以通过在其中研学参观,感受其中建筑表情达意,构造的艺术美感叫通过匾额、碑林、楹联、铜器、雕塑、书画等可视载体去体会
9、其中色、线、形的丰富变化,感受到这些载体通过空间布局变化所带来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在各式各样的艺术品中感受到创作者的美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中“神”与“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美学旨趣和价值。学生在这些人文景观的研学场所中,往往能感受到我们国家灿然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在游览观赏这些艺术景观的同时,让学生享受到区别于课堂课本中文字描述的抽象美,从而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各类人文景观及其美学特点,能够在旅游实践中理解人文景观背后的文化社会历史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景观欣赏能力。四、审美教育融入研学旅行的意义L增强学生审美敏感力,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以各种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
10、源为依托,开展相关审美教育的研学旅行活动,把审美教育的培养策略进一步落实到相关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和课程规划上,让学生真正的通过一系列的研学旅行感受到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欣赏、艺术创造、艺术批评能力的提升。2 .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调节学生的智能发展。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研学旅行中去的另一培养目标体现在审美与社会,审美与情感,审美和品德教育的角度上。学生们通过集体、集中的在一段时间内和研学导师在山水自然或者人文科教场所内共同研习各种未知的、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知识,使研学旅行起到“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也增强学生的一种审美敏感力,这种从兴趣出发的审美能力,能够为学生在其他的知识领域的
11、学习和创新提供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智能发展。3 .培养学生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多纠纷和困惑,甚至会发生一些冲突,这个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以山水、艺术品等为载体,“格物致知”式的去引导学生明白美不仅是外表的优美,重要的是塑造人格魅力,强调真正的精神美学要在内心道德上怀有同情心和悲悯心,能够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道德和尊重,懂得遵守规矩,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分清荣耻,能感知道德层面的美丑。4 .引导美学融入生活,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通过研学旅行中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学生审美经验地不断归纳积累,形成一种审美观念,并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指引下,将美学策略渗透到
12、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变成有人格魅力、有丰富性和创造性的人,从而在今后生活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总结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在旅游美学方面的总结虽然存在着一些异同,但是通过整合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流,至今也还影响着人们的旅游审美观,给当今的美育研学旅行发展提供诸多启示,现代教育通过依托研学旅行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改变传统审美教育中学生“俯身倾耳以请”的被动式教育方法,培养和探究学生的审美与道德、审美与社会、审美与自然、审美与艺术。参考文献:1左克厚主编.中国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彭锋
13、著.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IL3沈士明,沈珥涵.翰墨金陵一一南京市开展书法美育研学旅行设计规划UL戏剧之家,2019(36):202-203.4刘敏.儒家六艺教育的美学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4):73-76.5花敏.基于白居易造园理论下景观中时空观应用研究.设计,2019,32(22):128-130.6尹凌馨,郭剑英,方学敏.生态与文化视角下扬州何园植物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6):47-49.7吴中杰.审美教育的启蒙性J.书城,2020(09):5-9.8张慧,郭剑英.校园景观设计中活动空间的营造设计艺术研究,2018,8(06):72-77.项目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京市中小学生劳动德育研学旅行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Y作者简介:沈士明(2001-),男,江苏响水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研学旅行,旅游美学。指导老师:郭剑英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作者邮箱:作者手机:邮寄地址: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