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3939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为了配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情况的报告,我委及时就该项监督议题与省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对接,跟踪了解相关情况。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赴*等市县实地调研,听取基层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有关部门情况介绍,并围绕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11月中旬,召开财经委全体会议,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和各方面意见建议,作了认真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坚持把发

2、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重点产业链培育,做了大量工作,制造强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设计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建立高位统筹协调机制,成立了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动要素保障向重点集群聚焦,促进集群培育工作与科技创新、产业人才、金融服务、质量品牌、知识产权等深度融合,形成集群建设发展“一盘棋”工作格局。编制分集群培育实施方案,通过“一群一策”“一链一策”,精准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发展。建立专班工作机制,省市县已累计建立了超过180个细分产业链(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强化政策和规划引领,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

3、群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集群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2020年制定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体现了产业集群建设与产业链培育的有机统一。2021年出台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将打造综合实力国际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发展重点,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各地将省级层面的政策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培育和发展制造业集群的具体政策措施。(二)重点行业加快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2018年以来,我省制造业空间布局持续调整,集群化发展特征越来越

4、突出。一是重点产业集群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0%o目前全省已培育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行业达5个。二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质态不断提升。特高压设备(智能电网)、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7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等4个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目前我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10个,居全国第一。三是

5、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规模超百亿工业企业达172家、超千亿企业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98家。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拥有3400多家企业,居全国首位。总之,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在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塑造竞争新优势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三)制造业集群组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许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内容不断丰富、联系方式不断拓展,由自发、偶然向组织化、机制化发展。一是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成立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区域性行业

6、协会(商会),这是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主要形式。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制定了重点产业集群促进机构认定管理办法,今年认定5家行业协会为全市重点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特别是我省组建了全国首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成员单位包括产业链支撑机构、促进机构、银行、基金、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计48家,搭建了政、产、学、研、金、介、用于一体的开放合作平台,是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的有益探索。二是以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组建产业集群创新联合体。在集成电路、高端纺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等牵头组建了2个国家级、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公司+联盟”市场化方式,

7、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同时,着力推进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载体建设。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等有力有效助推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是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驱动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64.8,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省级138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639家。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计划,加强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集群内部各类企业上云、上平台,努力实现集群企业内部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

8、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数字化协作。截至目前,我省打造国家双跨平台4个、国家特色型平台37个,142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国服务企业81万家,上云企业达38.2万家。(四)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共同发展、相得益彰。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产业园区越来越成为产业集群的主要空间载体,而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园区经济的主体力量。我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挥资源优势,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园成功跻身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是国内唯一基于光电全产业链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专业园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电网产业园在国内同级园区中,所集聚的电力设备企业

9、总量和上市企业数量均名列第一,形成了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六个环节的电力设备制造完整产业链。徐州以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园区型载体、徐工电子商务公司作为平台型载体、徐工集团作为链主型载体,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城市。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定位,常州高新区光伏、昆山高新区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高地脱颖而出。苏州、无锡加快建设国家区块链产业发展先导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南京、苏州、无锡软件名城建设取得新成效,促进了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泰州医药高新区集聚了1200多家医药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9

10、6亿元,特别是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疫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在抗击新冠疫情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新冠疫情反复冲击全球经济,美国及其所谓盟友遏华动作频出,诸多消极因素叠加在一起,我省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同时,我省制造业集群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不够突出、不够聚焦。特别是苏北、苏中部分市县,做大实体经济规模的任务仍然很重,在产业集群(产业链)选择上倾向于“广撒网、多敛鱼”;有些地方在制定“十四五”工业(制造业)发展规划时,拟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有十个之多,难以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之间

11、产业结构雷同,同质竞争加剧,难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许多功能园区在产业布局和项目招引上,缺乏对产业集群、产业链及产业配套的统筹考虑,盲目引进各类产业项目,造成产业门类过多,企业间的关联度较小,技术、信息、原材料等资源无法共享,企业物流成本偏高,人才吸引力较弱。对于这种集而不群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二)部分产业集群发展层次还不高。一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自给率不高、对外依存度偏高,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由于美国及其所谓盟友的持续遏制打压,面临较大的卡脖子风险。二是缺少龙头企业引领。有些产业集群没有辐射带动力强的领

12、军型企业和链主型企业,以致整个产业集群的市场话语权不强,发展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可持续性受到较大影响。我省信息通信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两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抓住信息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等大幅跃升的历史机遇,没有培育出行业头部企业,尤其缺乏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业生态型企业,这两个产业集群要想达到新的发展高度,需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三是缺少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撑。此类企业往往是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力量和新知识、新技术扩散的源泉,也是产业链的核心配套企业,有些产业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较少,导致其缺少技术创新活力,在整个产业链中缺少市场影响力。四是一些产业集群大而不强。该类产

13、业集群由许多传统中小企业构成,处于产业链的组装加工环节,主要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议价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下一步如何实现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三)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集群化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在发展先进制造业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有集群化发展的意识,但部分市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唯投资数额大小论英雄、给待遇,对投资数额巨大的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和政策扶持,但忽视该项目在当地有没有潜在的关联配套企业,能不能带动较多的关联企业共同发展,能不能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有的市引进汽车制造项目,政

14、府投入大量扶持资金,但该项目实际产出显著低于预期,也未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二是部分产业集群内部关联协作不够紧密。有些产业集群仅实现了若干同类企业或者关联企业的“地理集聚”,但企业之间缺少实质性联系,或者仅存在普通的商业联系,甚至有的企业之间不但鲜有合作,反而存在恶性竞争。行业间、区域间的产业配套协作、技术联合攻关突破较少,单兵作战、各敲锣鼓的较多,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不够理想。在市域和县域层面,制造业集群成立创新联合体或者行业技术创新机构的还较少,一些产业集群尚未成立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等实体性机构,或者虽然成立了行业协会(商会),但开展活动较少,未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三是要素配置

15、和政策扶持导向性不够鲜明。有的地方虽然将制造业集群区分为主导产业集群和先导产业集群,但扶持政策的区分度不够。由此导致政策资源碎片化,生产要素保障不够有力,产业链、供应链与人才链、资金链存在脱节现象。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总体上还不够高。我省工业互联网创新链及生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覆盖面还较为狭窄,业务模式创新有待加力推动,平台应用的效能效益尚未充分显现。三、几点建议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确保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走在前列,巩固提升作为全国制造业高地的地位,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在建设制造强国

16、中勇挑大梁、作出贡献。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着力聚焦主导产业集群。充分认识一个区域的制造业集群并不是越多越好,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一般来说,每个设区市重点扶持35个主导产业集群;每个县(市)聚力发展13个主导产业集群;每个开发区吸引集聚13个主导产业,提倡发展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专业园区。实行政策资源向主导产业集群倾斜,坚持项目培育和招引向主导产业集群发力,推动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群集聚。一是对属于主导产业集群范围的新增重大投资项目,优先给予用地等要素保障。二是以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院所、行业及企业技术中心、高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

17、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专业技能人员,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三是整合产业引导类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政府产业投资基金,鼓励财政与银行、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合作,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主导产业集群投资力度,形成融资支持链。着力推动以产业集群整体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模式创新,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内企业金融服务需求,通过组合融资、投贷联动等形式创新打造集群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由单个企业突破向集群突破转变,实现核心企业上下游批量营销拓展。(二)着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全省一盘棋,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省和设区市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引导和推动各地坚持错位发展

18、,培植特色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要立足区域自然禀赋、产业发展历史基础和所处工业化发展阶段,要紧密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具备条件的地方,要着力形成地标性产业集群。要高度重视培育头部企业,发挥其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全国乃至全球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不断提高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花更大力气构筑数字化优势,使之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鲜明特色。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重点由企业层次向产业集群层面拓展,积极引进省外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扎实培育本地解决方案服务商,不断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着力优

19、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一是推动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发展。围绕建设服务型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品牌塑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关联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着力强化产业集群的凝聚力。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和学会(研究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联合开拓市场、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研制团体标准、反映会员利益诉求、开展人才培训等职能作用。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或者行业协会、学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新型智库等服务平台建设。三是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条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重点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企业高度重视自主品牌建设,加强经典品牌保护传承创新,提升产品文化创意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产品质量,展示企业风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培养挑剔型消费者,倒逼产业集群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研制和实施,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升,积极主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确保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国产软件推广应用等政策落到实处。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办好专业展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