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5141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1,02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国际分工.ppt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概述,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及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各国货物、服务、生产要素等的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变化是其表现形式。(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

2、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策、贸易壁垒、限制性商业惯例等。,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期)(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国际分工以英国为中心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

3、加深2.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3.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发达国家4.发达国家之间出现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概述,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宇航、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三)殖民体系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纷纷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四)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4、所接受,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五)各国增长模式加快调整当前各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两者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美国靠消费拉动、亚洲国家资源流向制造业部门的增长格局难以根本转变。(六)世界经济结构在转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普遍提出实行“再工业化”,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并投以巨资。这些战略和政策调整,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继信息技术之后,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特

5、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并促进相应产品和服务出口。但应看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不会终止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在低端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已几乎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发达国家在加快发展新能源、环保、高科技产业过程中,客观上会加快传统产业对外转移。(七)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取代了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大量建立,也促进了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和贸易的发展。,第二

6、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发达国家居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在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达国家一直居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国际分工出现多种类型,但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这是由于:(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度和深化发展。(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开创者。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建立的全球性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把世界各国纳入这些体系中。(3)发达国家是世界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是经济全球化的带头人。(4)以发达

7、国家为中心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的区域性经济贸易中效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它们的内部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工。,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二)国际分工类型多样化1.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2.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1)同一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3)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4.外包型国

8、际分工5.网状型国际分工(1)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在投资过程中,充分考虑东道国本身的比较优势和特长。(2)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贸易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一方面,子公司受制于母公司,另一方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业务在分工协作基础上融为一体,相辅相成。(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是在母公司控制之下进行的,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生产和经营。(4)许多经济贸易活动通过所设立的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进行,通过“转移价格”进行公司内部的交易,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工体系。(5)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取各

9、种分工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大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3。,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按产品所含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多少进行分工。其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高、精、尖的复杂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简单的加工工业(如食品工业、胶合板工业、工艺品工业、农矿原料的初步加工工业等)的分工;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

10、现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为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巴西、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土耳其。在与发达国家间的分工形式上,形成了初步的水平型分工。,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四)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并存,在世界性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经贸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投资等的自由化,通过各种计划、协调和扩大成员内部产业之间的分工,使内部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逐步提高。至2004年,欧盟的25个成员,其内部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从

11、1980年的60.9%提高到2004年的67%。(五)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发达国家集中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75%以上,这使得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不断加强,并促进了它们之间贸易的发展。另外,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大举对新兴工业部门投资的同时,也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夕阳产业,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再有,工艺流程的国际专业化通常是通过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企业生产实现的。(六)国际分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生产力促进国际分工发展(二)各国生产力水平决

12、定其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第三节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如矿产品只能在拥有大量矿藏的国家生产和出口。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像地理条件、地质条件、资源状况、气候、国土面积等,它们都对国际分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热带作物一般只能在热带地区种植。如巴西生产咖啡,古巴生产甘蔗,加纳生产可可等。但应注意的一点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

13、,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第三节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发展(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人口稀少、地域广阔的国家往往偏重发展农业、牧业、矿业等产业,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往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于是,在国家间就有交换产品、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二)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分工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这种分工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分工。随着劳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就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生产,必须参与国际分工。(三)市场规模影响着国际分工

14、国际商品市场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发展。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第三节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四、资本流动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外资的开放都大大加速了资本国际化进程,使国际分工向深化和广化发展,出现了世界性分工。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性质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世界物质和劳务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国际生

15、产关系,是国际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国家间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当代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居支配地位。,第三节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六、经济体制贸易政策可以促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经济体制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采取的是保护贸易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国家高度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市场经济体制倾向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对国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建立国际性的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2)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

16、的步伐。贸易政策对国际分工也可起延缓作用,如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另外,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经济集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会延缓世界性国际分工的发展。,第三节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迅速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迅速;相反,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处

17、于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地位,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1820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国的地位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国际贸易中约占15%。从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5年为69.9%,1991年又上升到72.4%,2006年为58.6%。,第四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

18、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的结果是英国对世界贸易的垄断。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一)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二)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三)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四)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第四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五、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取决于它的工业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还取决于它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在资本主义自由

19、竞争时期,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适应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由于工业发展水平不同,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也就采取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当时,英国工业水平最高,它的商品不怕其他国家的竞争,它需要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避免遭到英国竞争的冲击,便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中去,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来源地,使

20、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便由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过渡到帝国主义的超保护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具有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第四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十分强调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的财富。原因是:(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他还以制造业中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根据当时的情况,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个粗工每天最多只能制造20根针,甚至连1根针也制造不出来。而在有了分工

21、以后,10个人每天可以制造48 000根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千倍。因此,他认为在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分工劳动生产率可以得到提高。亚当斯密因此推论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第五节国际分工理论,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一)比较成本说的产生比较成本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而形成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

22、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学说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他还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三)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比较成本说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1846年英国议会终于废除谷物法。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

23、最伟大的胜利。,第五节国际分工理论,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一)要素禀赋说的一些假定要素禀赋说的假定包括以下内容:(1)在各个域际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2)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3)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4)假定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5)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6)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二)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要素禀赋说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

24、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所谓广义的要素禀赋说,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该学说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家间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第五节国际分工理论,(三)要素禀赋学说的三个主要结论第一,按要素丰缺和比例进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分工。第二,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第三,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家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25、(四)对要素禀赋学说的评价1.积极的方面(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要素禀赋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更为深入和全面。(2)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结合构成的价格,对一国对外贸易起着重要的作用。2.严重的缺陷(1)以要素比例说来反对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抹杀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区别,使比例成本理论庸俗化了。(2)要素禀赋说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第五节国际分工理论,四、里昂惕夫反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由

26、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投入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等。里昂惕夫对赫俄原理确信无疑,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地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于以上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计算结果显示,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俄原理相反。正如里昂惕夫的结论所说:“美国之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第五节国际分工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