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室特色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综合治疗室特色治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综合治疗室特色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规章制度1消毒隔离制度2特色疗法31、中药灌肠42、穴位贴敷53、针灸技术64、拔罐85、熏洗96、足浴.107、中药外敷法118、推拿技术12操作流程12一、中药灌肠操作流12二、穴位贴敷操作流程15三、针灸操作流程17四、拔罐操作流程23五、熏洗操作流程26六、足浴操作流程28七、中药外敷操作流程32八、推拿技术35规章制度1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 .保持室内清洁,每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每天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员及患者外,其余人员不许在室内逗留。3 .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及时领取,上报损耗,严格交接手续。
2、4 .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5 .剧毒药品和贵重药品加锁专人保管,严格交接班。6 .各类器械用具,每周大消毒一次,无菌持物钳浸泡液每周更换二次,接触病人黏膜的各种导管需高压消毒。7 .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重新灭菌。8 .室内每天消毒,每月采样做空气培养,结果及时记录。9 .对患者实施治疗后及时记录。消毒隔离制度1 .进入注射室要衣帽整齐,戴口罩,尽量减少空气污染,操作前应用皂液流动水冲洗双手,连续操作时,每操作一个病人后都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min操作后应进行手的卫生消毒。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注射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
3、按本院制定的相关规定处理。3 .无菌物品定期更换。4 .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治疗车中物品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污染物做到当日处理。特殊感染敷料单独放置,焚烧。5 .每日对操作台、物体表面、地面等用有效氯300mg1.-500m1.1.消毒剂擦拭,湿拖把拖地。6 .每日紫外线灯消毒一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1-2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一次,定期监测。7 .各种消毒液现用现配、加盖、保持有效浓度,注明消毒液名称、浓度、定期监测。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适应
4、证】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肝性脑病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注意事项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情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3、一般用量100m1.-200m1.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4、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
5、越长越好并减少活动。5、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C40。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C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低于体温以20C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3840C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保留灌肠。7、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及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取得病人的配合。8、灌肠筒、洗器用后应消毒灭菌。肛管尽量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穴位贴敷概述: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
6、物,起到腌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适应症1 .急慢性肝炎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 .肝硬化腹水禁忌症1 .孕妇腹部2 .对药物过敏者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拜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 .严重的尊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针刺技术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腌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应症:肝
7、瘟(慢性乙型肝炎)胁痛(急性病毒性肝炎)积聚(肝硬化)等内科疾病针刺禁忌: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2、腌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靓部月俞穴。小儿禁针因会。女子禁针石门。3、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4、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四、针灸意外事件的预防: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能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8、。婴幼儿卤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艾灸技术概述:是指将艾条点燃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反复熏烤,以达到温经通络、趋势散寒的目的。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
9、功能紊乱适应症:1 .肝炎、肝硬化、肝癌、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 .咳嗽、哮喘、痹症禁忌症1 .孕妇腹部2 .对药物过敏者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疳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 .严重的尊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7、穴位禁灸,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蓼、禾蓼、额蓼、迎香、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
10、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等。8、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拔罐技术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腌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二)目的1.缓解急慢性疼痛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 .腹痛、胃脱痛、消化不良2 .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四)禁忌症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 .孕妇的腹部、腰舐部熏洗技术熏洗
11、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媵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适应症:黄疸及胆汁淤积所导致的皮肤瘙痒注意事项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C7(C,以防烫伤。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足浴原理:人体下部属阴,中药足浴既发挥了热水的温热活血通络作用,也发挥中药的辨证施治作用,刺激了足部密集的穴位,巩固口服中药疗效,同时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上病下取”的原则
12、。足浴具有温水足浴、药物外治及足反射区刺激三种作用,三种作用可以互相影响。足浴可作为内病外治的疗法,也可作为多种皮肤病疾患的洗浴。药浴时借助药力和热力,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祛除邪毒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足浴时水的温热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药物可从皮肤上的汗腺、皮脂腺渗透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所以足浴时水温很重要,选择药物很重要,按摩手法也很重要适应症:辩证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辅助治疗禁忌:1、患严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皮肤破损或皮肤感染者不宜足浴。2、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进行足浴。由于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饭前足浴可能抑
13、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2、足部皮肤破损患者暂停。3、严格控制水温,防止烫伤,特别是对糖尿病等末梢神经感觉障碍的患者。中药外敷技术外敷法是将药物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媵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等症状注意事项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5、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
14、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6、注意保持敷料与创面清洁。禁忌证1. 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推拿技术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应症:肝肿大疼痛注意事项: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 .孕妇的腰舐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
15、、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中药灌肠操作规程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操作流程】(1)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3)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
16、,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8)排气,夹紧水夹。(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IO)稍停片刻固定。(W)松输液夹。(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此置弯盘内。(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18)洗手。(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
17、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概述: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评估1 .当前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 .患者体质3 .实施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二)目
18、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4 .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 .急慢性肝炎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 .肝硬化腹水(四)禁忌症1 .孕妇腹部2 .对药物过敏者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疳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 .严重的尊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六)物品准备碘酒、酒精、敷贴用药、纱布袋(七)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取合理体位,暴露敷贴部位,注意保暖3 .遵医嘱选择敷贴部位4 .
19、敷贴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5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 .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敷药物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4 .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5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6 .贴敷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月俞穴,调
20、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镜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
21、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
22、插重提为泻法。(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8)针刺的护理: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
23、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刖1.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艾灸技术操作规程艾条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一、适应症1.肝炎、肝硬化、肝癌、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咳嗽、哮喘、痹症二、禁忌症(一)凡属实热
24、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二)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靓部不宜施灸。三、操作流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nI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
25、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四、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熄灭后的艾条
26、,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五、管理制度1、医师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向病员详细了解病情,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2、严防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熄灭后的艾条(炷)妥善处理,防止发生火灾。3、患者如需配合其他治疗(如理疗等),通知相关项目主管,合理安排顺序。4、医师需严格按照艾条灸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治疗,如有违规操作,视情节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处罚,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处以罚款,如因违规操作造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院相关文件规定惩处。拔罐技术操作规程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腌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7、(-)评估1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2 .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5 .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二)目的1.缓解急慢性疼痛6 .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 .腹痛、胃脱痛、消化不良2 .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四)禁忌症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 .孕妇的腹部、腰舐部(五)告知1 .由于罐内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大小相关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2 .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六)物品准备1.中医护理盘(拔火罐盘):玻璃管、止血钳、9
28、5%乙醇棉球、打火机、小口瓶、纱布3 .治疗单、手消毒剂(七)操作程序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2 .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与患者信息3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4 .在选好的部位进行拔罐,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5 .常规留罐1015min后起罐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7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8 .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 .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3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4 .乙醇
29、棉球勿过湿,避免烫伤5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6 .起罐时切勿强拉,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覆盖无菌敷料7 .使用过的火罐,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熏洗技术操作规程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媵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2、减轻疾病引起的痒痛、糜烂等症状。3、促进肛肠疾
30、患的伤口愈合,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三、禁忌证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五、操作程序1、遵医嘱配制药液,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3、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4、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5、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六、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2、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3、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
31、,更换消毒敷料。4、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七、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出现异常,妥善处理。足浴操作规程一、术语和定义(-)中药足浴保健以保健为目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散剂或中药煎出液均匀地与清水混合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洗浴的中医保健技术。二、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1.环境要求应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卫生,温度适宜。2.备药(1)药物选择宜选用植物类药,部分情况可选用动物类药和矿石类药。中药药浴选药原则参见附录A。中药药浴推荐性处方参见附录Bo(2)剂型选择可选用药浴散剂和液剂。药浴散剂和液剂制
32、备参见附录Co(3)药量药浴散剂单次用量不宜低于150g,药浴液剂单次用量不低于700m1.o(4)储存药浴散剂和液剂宜置于阴凉干燥处。4.足浴器具选用木质、不锈钢、亚克力、陶瓷等材料,应具有安全、保温、光滑、无毒、不易碎的特性的器具。(二)施术方法1.调水(1)用水要求宜选用自来水、纯净水或泉水,用符合GB5749-2006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1 2)水温38-45,如属于特殊体质或患有疾病者宜选择与之适应的温度。(3)水量2 洗法,适量宜为洗浴容器的2/3o淋洗法,水量宜不低于4000m1.o擦洗法,水量宜不低于3000m1.。3 .加药将制备好的药袋或药浴液调入洗浴用水中。4 .入
33、浴受术者宜清洗足部后,使受术部位的一部分慢慢接触药浴液。5 .洗浴时间宜在20-40min以内。6 .出浴用38-45的清水冲洗身体1-3遍,以洗掉身体上残留的药浴液为度。用柔软浴巾将身体擦干。()施术后处理1.适量饮水、休息,避免受风寒。2.清洁和消毒药浴后的器具。三、注意事项(一)饭前30min、饭后Ih内,醉酒、过饥、过饱、过渴、极度疲劳等状态下不宜药浴。(二)药浴频度不宜过高,每周不宜超过3次。(三)药浴后不宜立即站起。(四)用辛温发汗类药物和经常药浴者,宜适当减少药浴时间。(五)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六)皮肤病患者慎用。(七)结核、骨髓炎患者不宜药浴。四、禁忌(一
34、)皮肤有溃破或创口者,局部禁用。(二)对药浴液皮肤过敏者。(三)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四)严重肺系疾病患者。(五)妊娠期和月经期。中药药浴选药原则1.宜选用辛香温通类药物。2 .宜选用经水煮后成分析出率较高的药物。3 .宜选用植物药。4 .不宜选用气味过于浓烈的药物和怪味药物。5 .不宜选用矿石类、贝壳类药物。6 .不宜选用动物类药物。7 .禁用毒性大的药物,如汞类中药等。8 .禁用国际保护类动、植物药。外敷法操作规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用物准备】治疗盘、盐
35、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土林)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7 .若为肿疡,敷药面
36、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8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皮肤过敏者禁用。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3 .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
37、、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脱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用,以及骨折后遗症等。【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
38、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
39、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
40、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6)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7)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
41、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11)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
42、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12)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 .孕妇的腰舐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