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703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1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体育发展概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本章导读体育运动对增强人民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体育更显示出它的特殊功效。本章阐述的是: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手段的形成,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体育科学的发展和体育科学体系,体育战略和体育体制。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加深对体育的认识。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遵循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是一种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e.体育的起源与体育”一词对应的外文educat

2、ionphysique最早出现在距今200多年前的1762年,而中文“体育”在我国最先出现在清朝末年。那时,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教育方式。1903年,清朝大臣荣庆、张百熙、张之洞在给光绪皇帝的奏章学务纲要中提到:“国外学堂,于智育、体育外,尤重德育。中外固无二理也。”这是我国出现“体育”一词的最早记载。至此,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逐渐以多种形式在社会各领域内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是,人们对“体育”概念和名词的使用上,意见尚不统一。学术界和理论界曾多次对体育的概念进行过研究与讨论,有人认为,不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身体运动,不属于体育;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不以运动为手段,同样不属

3、于体育。有人认为,体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通过各种身体运动,锻炼人们的身体,增强体质,提富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使人身心健康,服务于社会。有的学者把体育概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但不赞成狭义体育是专指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那种体育,因为那种体育不过是学校体育,而用“学校体育”又无法还原成“狭义体育”。学校体育具有健身、竞技、娱乐等多种体育特征,它本身只代表一个具体的体育活动领域,在体育概念体系中是更低一层次的概念。广义体育之下,只有健身体育具备原发性与核心性,所以体育应是健身体育。有的专家坚持卢梭创始体育的初衷,始终认为体育的真义是身体教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然而,对于体育的概

4、念,人们仍旧习惯于中国体育大学曹湘君在体育理论中对体育概念体系的论述,虽然存在不足,但一直沿用至今,中国体育百科全书也使用了同样的定义。体育可分为广义的体育和狭义的体育。广义的体育也称体育运动,是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和机能活动规律,以运动动作为基本手段,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它属于社会文化教育的范畴,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某种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也为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从广义体育的内涵来看,体育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和基本属性。一是作为体育方式、手段和方法的人体运动部分,具有继承、交流、

5、借鉴、吸取的自然属性;二是运用这种手段和方法,实现社会所规定的体育的目标、法令和制度部分,具有社会属性,体育的本质就是这两种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体育既作用于人体,使人身心俱健,又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体育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和作用的结果。狭义的体育习惯上称为学校体育,也叫体育教育。它是现代体育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良好意志品德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与德、智、美、劳密切结合,培养体育兴趣,养成锻炼习惯,造就一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活动过程。e.2体育

6、的发展1 .中国古代民间传统体育所谓的传统体育,是指那些历代相沿不辍,至今仍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积极效应的、尚未现代化的体育形式和手段。在古代广为流传且沿袭至今的那些体育项目,如具有代表性的武术(中华武艺)和养身术(导引养身功)等,作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融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一体,在充分体现民族个性特征的同时,集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健体养身、娱心劳逸的精神寄托与追求。其表现方式也大大不同于偏重强烈对抗的西方体育。中国古代民间体育的发端与形成,可以溯源于史前时代。那时,中国体育尚处于原始启蒙阶段,驱使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人类强烈的求生欲望。尽管原始社会的早期教育,由于狩猎、

7、捕鱼和部落战争的需要,已涉及如何发展人体素质和提高各种技能等问题,但这种由劳动教育产生的身体活动,仅作为求生、防卫和发泄情感的手段,其活动方式大都表现出随意性。因此,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仍属于原始人的一种自发行为。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各种文化、艺术和教育活动的出现,当这类活动强身祛病的作用被人们所认识,并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军事、教育、宗教、礼仪等相结合后,原始体育才初步具有了社会职能,并形成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特点。2 .中国近代体育近代体育在旧中国发展十分缓慢。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武装侵略,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西方科学技术、政治

8、学说、文化教育等进入了中国,体育也不例外,此时,西方体育在中国初见端倪。中国近代体育开始于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产生了洋务派,他们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兴办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以传授“西文”“西艺”为主要内容,并开设“体操科”,开始把现代体育列为教学和训练的内容,例如:队列、刺杀、战阵与战术,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运动,以及跳高、跳远、足球、棒球、网球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帝国主义为了控制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文化教育的侵略,派遣大批传教士到中国各地建立教会,并兴办学校。由于教会、学校一般都设有体育组织和较好的体育设施,使田径、球类等近代运动项

9、目得以很快开展,之后又陆续传播到官办新式学堂。如1890年在圣约翰大学就举办了以田径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动会,1905年官办京师大学堂也举办了类似这样性质的运动会。随着校际间比赛项目的不断增加,像棒球、网球、足球等近代体育项目开始流行起来。基督教青年会在1896年至1898年在华传播近代体育,如近代篮球创始人,美国的奈史密斯的学生蔡乐尔在天津传授了篮球,使篮球运动传入我国。20世纪初,一批美国体育专业人员纷至沓来,他们充任青年会的体育干事,通过创办体育杂志、出版体育教材、培训体育干部、讲授体育理论,乃至组织和操纵中国早期的运动竞赛,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洋体育”,使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不

10、断扩大,影响日渐深远。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发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废“八股”“科举”,提倡“西学”,兴办新式学堂,并从近代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明确的体育主张。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以人方幼童,尤重养身,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少年脑气舒展,则长大亦舒展。”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良派的体育思想与主张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人民革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选派留学生、颁布学堂章程

11、等。与体育关系最大的是学堂章程,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均应开设“体操科”,新学制的建立为近代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3 .中国现代体育1919年5月4日,在中国发生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体育向前发展。它作为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在体育上的反映首先是促进了中国人收回体育主权。此后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中,逐渐由中国人自己组织裁判,制定规则用中文,器材用国货,等等。随着科学和民主思想影响的扩大,体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提倡男女平等,带动了女子体育的开展。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承认,以兵操课为特征的“军国主义”的体育已不适合“世界大势”和教育潮流,因而通过了改革学校体育案,在增加体育课的同时,减

12、少兵操时间、增加体育经费、注重师范体育、注重女子体育、实行身体检查、改良运动会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这个方案代表了当时要求改革学校体育的迫切呼声。在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科学地论述体育的文章。如1917年4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同年,悻代英在青年进步杂志上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他们为现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我国现代体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运动竞赛,基本上是清末北洋军阀时期的延续。国民政府曾召开“全运会”,遗憾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全运会”,运动技术低劣,成绩提高很慢。虽派代表团参加了

13、1932年、1936年、1948年第十届、第H一届和第十四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却终因路途遥远、交通工具差、经费不足、运动水平低下而被淘汰或未能参加比赛,甚至靠侨胞捐款才得以返回祖国。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创建了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当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注意带头参加体育锻炼,战士们乐于开展体育运动。在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仍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当时的列宁小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都开设了体育课,并注意把军事训练同体育相结合,其主要内容有球类、田径、武术、爬山、单杠、双杠、投手榴弹、红缨枪刺杀等。1941年还设立了延安大学体育系,为根据地体育活动的开展

14、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体育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增强人民体质、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有力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对旧中国的落后体育制度进行了改造,大力提倡国民体育,并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0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中国第一份体育杂志新体育题写了刊头。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

15、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朱德副主席作了“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兴建体育场地、建立体育制度、建设体育队伍、加强体育宣传,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确立新中国体育的性质与任务,并根据我国实际,在体育机构、制度、干部、宣传出版、物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建设,从而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上。这些举措无疑为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时期,体育前

16、进与发展的道路虽然不平坦,曾遇到一些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克服困难,使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开始形成与发展。如从1958年制定的劳卫制到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从学校体育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到“两个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实施;从体育场馆的建设到技术的控制与管理;从运动实践到体育理论的建设;从体育的被动消费到主动消费;等等。回顾20世纪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和民族在这个世纪所赋

17、予的文化任务,中国体育已经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然而,实现了这个目标并不等于说就已经实现了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完全转变。实际上,传统体育观念与现代体育观念的冲突,传统体育体制与现代体育管理体制的碰撞,仍然是当代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这就是说,体育观念和体育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全实现。可以估计,彻底地实现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传统体育体制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依托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体育管理体制“转型”,构建起完整的中国现代体育管理体系大度,是21世纪中国体育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体育的组成与功能不同内容和范围的“体育”,它们都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都要全面

18、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都包含教育、教学和竞赛等因素。由于体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内容十分广泛,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现代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使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e1.2.1体育的组成我们从现代体育的不同属性或关系比较出发,根据目的、对象和对社会的影响不同,对现代体育进行分类。目前普遍认为,体育(即现代体育运动)主要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三个部分构成。1 .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习惯上称为狭义的体育。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是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

19、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等相结合,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达到教育、教养及发展身体的总目的,不同层次的学校体育按不同教育阶段和年龄特征,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围绕“增强体质”这一中心,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的生活如同竞技场上的比赛,人要与自然竞争,与对手竞争,与智力资源的占有竞争。这必将对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以及教育、经营管理、领导决策诸项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促使体育教育向着社会化、娱乐化、终身化及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要考虑如何

20、增强学生体质,如何培养竞争意识,如何培养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仍然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注重身体养护的终身体育思想,树立现代健康观,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几十年。学校体育除了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教育之外,必须对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卫生保健意识的树立奠定良好的基础。2 .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有人称为竞技运动,也有人称为精英体育。这里所指的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根据规则和以取胜为目的的竞赛性和娱乐性的体力活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这种竞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竞

21、争性和高度的技艺性,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竞赛成绩应为社会所承认。高水平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一种特殊形态,已成为一种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社会体育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很大的力量投入奥运会比赛上,其目的不仅是夺取奖牌,而是其中所体现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为了“和平、友谊、进步”,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下,进行公平公正比赛,促进人类的友谊,增强人类的体质,提高运动技艺和精神境界,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3 .大众体育大众体育又称为群众体育或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娱乐为目的,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人而异的一种群众性的健身的体育活动。其基本类型如下所述。(I)医疗康更体育。它以治疗伤病

22、、恢复人体机能为目的,并采用恢复身体功能的保健医疗体操、防病治病的太极拳、导引养生功等体育活动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康复治疗。(2)娱乐、休闲体育。即在闲暇时间里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体育活动。它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如打高尔夫球、康乐球,下棋、打牌、钓鱼等。(3)矫正体育。即用以矫正人的身体的各种不正确姿态,如坐、立、行走等及身体各部分不平衡现象,促使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及体态优美的体育活动。如各种特殊体操、健美操等。(4)民间体育。全国各族人民根据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民间体育活动方法简便易行,规则简单且富有趣

23、味性,在田间、地头、场院,在劳动之余、课间休息时间均可进行。它对提高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发展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掌握劳动技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娱乐身心、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间体育形式有民间举重、角力、马术、拔河、跳板、爬杆、荡秋千、踢穰子、跳绳、打陀螺、骑射、叼羊等。e1.2.2体育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的功能进一步地被认识、揭示与开发。在目前的体育概论教材中,对功能的提法是不一致的,有的学者主张用体育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来分类;有的学者从体育的多功能出发,归纳为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感情功能、教育功

24、能和政治功能;有的学者主张“体育就其本质原理来说有它自身的功能,作为社会现象的体育,它的功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结合,又表现出比其自身功能更大的社会效能。因而其大致可分为生物效能和社会效能。生物效能包括健身、健美、保健和延年益寿;社会效能包括教育、娱乐、政治和经济”。还有的学者主张把体育的功能划分为本质功能和非本质功能。根据体育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把体育的功能划分为本质功能和非本质功能为好。所谓的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这里所指的功能,不是人为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任何一种体育现象都包含这些本质功能。而非本质功能则不然,它们不是体育所

25、固有的,是一种人为的、利用体育手段所实现的功能。1 .体育的本质功能(1)教育功能。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最本质的功能。从原始社会体育萌芽开始,体育一直是作为教育手段而流传于世的。人类的生活经验是多方面的,经验的发展和充实,代表生活能力的提高。史前儿童就已经从他们父辈那里得到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他们为了获取猎物和防止外来侵略,学会了准确地投枪和投掷石块,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至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跑、跳、投等项目仍留下这一教育的痕迹。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改变自然界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最显著

26、的区别。”改造自然界在原始社会主要靠本身的体力和智能以及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这样增强体力和掌握劳动技能就必然带有教育的性质。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认为,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因此体育应先于智育。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其中射、御均有体育教育的显著内容。在古希腊的学校教育中,奴隶主子弟从小学起就要接受严格的体操和军事训练,学习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和游泳,其目的是把本阶级的子弟培养成军事统治者。今天,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均强调德、智、体的全面教育。尽管存在教学内容的差异,但体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27、分。体育教育在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竞争意识、提高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的范畴之内,而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均显示出体育的教育功能。如竞技体育的训练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竞赛的过程更具广泛的教育意义,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大众体育中,从学习健身、娱乐、保健等技能来看,都含有教育的因素,能者为师是这一活动类型的典型教育因素。现代体育教育已不仅是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也不仅是锻炼身体、提高素质、掌握技能,而重在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以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适应现代社

28、会发展的需要。(2)强健身心功能。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认识到,通过身体直接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还可以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经理论研究者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体育运动可以促使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增进健康(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提高有机体的工作效率。(3)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况,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得到提高,对内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官系

29、统作用提高,促使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加灵活和协调,保证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4)促进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形,提高运动能力。经常运动可以使管状骨变粗、骨密质增厚、骨结节和骨粗隆增大、骨小梁的排列也随之产生适应性变化,使骨骼更加坚实,抗压力增强。特别是能使脊椎、胸廓和骨盆等支撑器官的发展更趋完美,为塑造健美体形创造条件。同时使肌纤维增粗,肌肉壮实、有力,从而提高劳动效能和运动能力。(5)促进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运动可使人体内血液循环加快,能量消耗增加,代谢产物增多,新陈代谢旺盛,从而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如心脏,经过长期锻炼,

30、可能产生运动性肥大,心壁增厚,心容积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安静时出现心搏徐缓,出现机能“节省化”的现象。同时,肺活量增大,呼吸深度加深。(6)调节、改善人的心理情绪,提高适应能力。体育运动可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生活愉快,精神健康,消除意志消沉和情绪沮丧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使人性格豁达,从而提高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获得延年益寿的效果。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体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已经认识到,无疾病并不等于健康。因此,人们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之中。所以,体育的强健身心功能在未来社会里将越来越受到重视。(7)娱乐功能。由于体育具有游戏性、大众

31、性、艺术性、惊险性,能满足社会不同人的各种需要,起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愉悦人们身心的作用,故它具有娱乐功能。体育的娱乐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赏(观赏也是一种参与),二是直接参与活动。随着运动技艺日益向高、尖、新、难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在时间与空间、健与美、韵律与节奏等方面使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犹如欣赏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光线和谐的摄影艺术品,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正因为体育有如此的魅力,所以常常吸引广大观众锁住频道“聚焦”于电视机前;吸引广大体育爱好者(球迷)身临其境观看比赛,运动员每一个精彩的动作与失误,均会引起观众的欢呼雀跃与叹息,人们的心被紧紧地牵动着。人们直接参

32、与活动,特别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能够在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在征服自然障碍的斗争中,体验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这种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满足人们与同伴交往、合作的需要。人们参与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均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现代人需要体育运动,需要体育这一娱乐功能,并用以改善与调节都市生活给人带来的与大自然的隔绝;改善由于机械化、自动化、智力化给人的神经系统带来的高度紧张;改善由于食物构成向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方向发展而带来的人体的运动不足、营养过剩所导致的肥胖病、心血管疾病。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强调健康的、科学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投身于体育运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 .

33、体育的非本质功能(I)政治功能。体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威望和国际地位上。大型国际比赛的胜负会影响国家荣誉,世界上许多国家历来把国际比赛视为展示本国制度、本民族意识的重要舞台。因此,它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确定国际上的正常关系准则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人类社会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发生35年以后,苏联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与美国平分秋色,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的决赛中输给了苏联,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普遍不满。我国体育健儿多年来在奥运赛场上频频传出捷报,从“零”的突破到金牌总数几十枚,从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到中国

34、乒乓球队囊括“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所有比赛项目的金牌,使中国人扬眉吐气。(2)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既是一种经济力量,也是一种推动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动力。虽然体育本身不是生产力,不能产生经济效果,但是,它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伤病率,提高出勤率,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体育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已成为一个兴旺的经济行业。从体育场馆的建造,到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食品的研制、生产与销售,再到体育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诸如电视转播权出售,门票出售,奖券出售,广告费的收取,纪念邮票、纪念币、纪念章的销售,运动选手的有价转让,参赛选手的出场费的收取,明星选手的生产经

35、营),以及体育旅游业、保险业、康复健美业等的兴起,均体现出巨大的经济功能,并获得了较大的体育经济效益。(3)科技功能。体育从它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服务以来,人类一直都在研究,怎样才能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怎样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保家卫国培养合格的士兵。现代体育发展至今,均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没有科技的发展,不可能有今天的体育。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是现代科技的橱窗”,“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各国科学技术的竞争”,从田径运动起跑的蹬地角度、跳高的起跳时间,到标枪重心的前移,从体操的各种高难度动作,到跳水的入水分析,都注入了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从中国女排郎平的每一记重扣到

36、刘国梁的每一板抽杀,无一不被外国体育竞争者摄影、录像,以研究出克制我国选手的方法,找到制胜的手段,为获取比赛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体育的科技功能备受重视。Ni)学校体育概况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被学校重视,导致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必须改革和发展。1.3.1高校体育的地位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历史在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后又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人类劳动形式的特点是几乎不需要全身性的大肌肉运动,这使人类在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由于运动活动的减少而使人类体质面临急剧下降

37、的危险。为维护自身的体质和健康,乃至作为一个种群的继续存在,人类对体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需要,体育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强化。面对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我国政治、教育和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培养体魄健壮,具有现代意识和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目标,高校体育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1 .在民族体质建设中的地位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是这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某一个体来说,体质状况是一个人能否搞好学习、工作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健康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人的生长发育和体质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种族

38、、气候、地理、遗传、生活环境、劳动方式、营养、疾病、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随着现代体育“多功能特征”的确认,体育锻炼已成为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最便利的因素。通过经常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体力、智力和能力,为健全劳动者的体格,发展体能,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意志,改善民族素质,保持良好的劳动效率,提高在艰苦条件工作的忍耐性等提供坚实的体质基础。特别对高校学生而言,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适应能力均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正处于性发育成熟、人体生命活动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体育教育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促进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心理及智力的

39、健全发展,为一生的学习、工作和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奋斗目标。此外,根据遗传学规律,这种体质优势还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对改善民族的体质水平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此外,民族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这些都确定了高校体育教育在促进民族体质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2 .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已日益成为现代文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身心活动处于飞跃阶段,朝气蓬勃并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创新,富于幻想和喜欢憧憬未来,因而在享受、娱乐、审美、社交等方面,都有较强烈的精

40、神追求。这样,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获得享受体育文化的能力,而且从直接参与体育实践的体验中,获得调节生活内容,丰富文化生活,改变生活方式,享受精神乐趣,保持心态平衡等方面的益处。还能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勇于进取,养成勇敢顽强、敢于竞争、刻苦耐劳、不甘落后的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在促进民族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地位。e1.3.2高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与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高校体育必须着眼于提

41、高整个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使学生毕业后,在知识经济时代以脑力劳动和知识创新为特点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高校体育的总体目标是以育人为宗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效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观念;提高体育文化素养;获得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少数具有竞技运动才能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根据总体目标的要求,

42、高校体育应完成以下任务。第一,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和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正处于青春旺盛期的高校学生,不能满足于生长发育正常和没有疾病的一般健康水平,应该具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机体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和一辈子的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因此,在学校学习的最后阶段,要通过体育锻炼使体格健壮,体形匀称,姿态健美,行动矫健,机灵应变,能担当重任,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与抵抗疾病的能力。第二,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助其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体育基

43、本知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又是指导个人体育行为实践的先导。体育运动技术是前人通过实践总结的合理、有效的动作方法,正确地掌握这种方法,就形成了运动技能。任何人要想掌握运动技能,就必须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要锻炼身体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这两者统一于同一过程中,所以锻炼身体也好,掌握运动技能也好,非亲身参加不可,别人无法代劳。一个人必须掌握多少运动技能呢?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辩证地指出,“锻一己之身方法宜少,应诸方之效者方法宜多”,意即运用于一个人增强体质的内容可以少而精,而对一群人应对生活中需要的实用技能来说,则应该丰富多样。第三,进行思想品德

44、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思想品德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组织纪律性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行为规范。勇敢、顽强、进取是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的全过程之中,具有渗透性、持续性、迁移性。它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渠道。第四,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相对的,运动技术有基本的、初级的、中级的,乃至高的、难的、新的。高校的体育是普通体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就广大学生而言,应要求其掌握最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质和运

45、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可通过一定的途径学习技术稍复杂的动作。即在共性中发展个性,从群体中培养骨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部分学校可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采取特定的措施和手段对某些独具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明星运动员”,为国家输送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和扩大国际交往能力。1.3.3高校体育的基本途径高校体育的目标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为了实现高校体育的总体目标并完成具体教学任务,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可采用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四种基本方式。1 .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

46、工作的中心,是高等学校教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由于体育课程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的专门的教育过程,因而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途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根据各高等学校实际,一般在一年级开设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个别有条件的学校在百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目前,许多学校积极探索体育改革的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且纳入素质教育学分管理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有部分学校对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力图按学生兴趣施教,使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更

47、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管开设什么形式的体育课,目的都是使全体学生更好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体育课程考核不及格者,不发给毕业证书。因此,体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但就大学生而言,上体育课是国家赋予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每个1990年2月2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令第11号发布:根据2017年3月1R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大学生都应运用这一权利,主动

48、地、自觉地、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从而享受到体育带来的无限乐趣。体育课程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课依据体育理论教材由教师在室内课堂进行讲授,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科学知识及体育实践方法。按照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要求,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文化内涵的理解,高校体育应适当增加理论课的学时,并作为体育课程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实践课则以身体练习为基本锻炼手段,通过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地与设施,构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专门教学模式。由于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接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体力与智力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使实践课教学在遵循一般教学普遍法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

49、机能活动的规律和人体能力变化的规律。当前,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终身教育所强调的关于个人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应与自身相冲突”的观点,重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与能力,并以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原则,高校体育课程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普通体育课。普通体育课是专为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所开设的必修体育课。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教学要求具有普遍性,要求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基本任务。凡身体健康无残疾的学生都必须按规定要求通过考核标准。普通体育课有严格的学时规定及学籍管理的约束,但为了提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目前围绕教学大纲、教材体系、教学俱乐部等重大问题,制定课内外一体化,加强体育理论课和实行教学俱乐部制等改造措施,必将对体育课程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2)体育选修课。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